?

青年毛澤東的中西方文化觀芻議

2012-04-29 11:22胡云霞
人民論壇 2012年23期
關鍵詞:西方文化文化觀傳統文化

胡云霞

【摘要】青年毛澤東的中西文化觀是在一定的歷史條件下,對民族傳統文化與西方文化的比較過程中形成的。青年毛澤東中西文化觀的核心內容是在批判性地繼承民族傳統文化的同時,積極汲取西方進步文化,創造中西交融、服務于中國實際的新型文化;在現實應用中,要注意發揮不同文化在不同層面、領域的特長。

【關鍵詞】青年毛澤東 文化觀 傳統文化 西方文化

傳統文化的滋養

個人的成長不可能擺脫時代環境及文化土壤的影響。從湖南韶山走出來的毛澤東,吸吮著中國傳統文化的乳汁長大,對中國傳統有著深厚的感情。毛澤東8歲時便開始在家鄉私塾讀書,依照中國傳統文化教育的慣例,習讀《三字經》、《百家姓》、《增廣賢文》、《幼學瓊林》、《詩經》、《論語》、《左傳》等啟蒙讀物及傳統典籍。從歷時六年的私塾學習中,毛澤東對中國歷史及傳統文化產生了濃厚興趣,培養了他鑒古而知今的愛好,激發了他內心對中國歷代英雄豪杰的敬仰之情。而湖湘文化倡導經世致用、實事求是,提倡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等,這些在青年毛澤東心中播下了理想的種子,幫助他立下了高遠的志向。

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批判繼承

毛澤東青年時期正是中國內憂外患、社會急劇動蕩和變遷的年代。經歷了鴉片戰爭與辛亥革命的近代中國,綿延了幾千年的儒家文化漸漸失去了昔日一統天下的王者風范,對中國傳統文化價值的質疑聲音以及西方近代文明的沖擊紛至沓來,各種社會思潮紛紛涌現,使中國社會的文化思想領域處于紛繁復雜的狀態。一方面,中國綿延數千年的傳統思想、文化和道德尚未退出歷史舞臺;另一方面,西方文明卻又隨著洋槍、洋炮、洋教堂來到了中國這塊古老的土地上。時代的大潮把中國的傳統文化、近代的西方文化和各種新舊雜陳的社會文化思潮一齊拋到世人眼前。代表著西方民主思想和科學成就的西方文化,對青年毛澤東的傳統文化觀念形成了猛烈的沖擊。青年毛澤東開始思考如何理解和看待西方文化,如何認識和評價傳統文化,如何選擇、吸收和創造新的文化。

20世紀初,中國社會的危亡及歐美各國的強盛態勢所形成的鮮明對比使國人產生了西方文化優于中國傳統文化的直觀感受,向西方國家效仿和學習成為當時救亡圖存的首要思路,“全盤西化”一度成為壓倒一切的聲音,民族虛無主義思潮幾乎籠罩了整個思想界。

新文化運動時期,毛澤東為了組織青年學生赴法勤工儉學來到北京。在北京逗留期間,他大量閱讀了介紹各種新思潮的書籍,廣泛深入地接觸了西方文化,并有機會與新文化運動的代表人物陳獨秀、李大釗和胡適等人接觸和交流,這些為他日后對中西文化進行深入比較研究打下了扎實的文化根基。中國社會所面臨的現實困境和文化危機使青年毛澤東認識到西方文化的進步意義,以及封建經濟背景下傳統文化的落后性,他認為西方近代文化各方面,尤其是精神方面要領先于中國文化,對西方文化的自由、民主精神大力推崇和贊揚,并對傳統文化中的封建糟粕予以徹底的唾棄。青年毛澤東充分認識到在當時的時代背景下,要實現中國強盛的理想目標就必須要有新的文化來喚醒民眾,凝聚人心,洗滌舊的思想糟粕,重塑國民性格。

盡管當時許多知識分子都主張全盤接受西方文化,但是,自幼飽讀國學典籍、深受湖湘文化熏陶的青年毛澤東卻有自己獨到的見解。深厚的傳統文化精神根基,湘學的經世致用、務實求真、實事求是的思想精髓,使他避免了在對中西方文化的認識和評價上只是簡單地人云亦云、隨波逐流,而是根據中國社會的實際需要,通過冷靜分析、理性思考認識和比較中西方文化,并結合中國的國情得出自己的獨特見解。青年毛澤東在對中國傳統文化進行抨擊和深刻反思的同時,仍然肯定了中國文化的價值,指出它在世界文明中占半壁的地位,同時還指出西方文化也有不足之處,西方文化過度追求物質文明,追求感官享受,缺乏中國傳統文化那種對人生的感悟和人文關懷,缺乏對豐富高尚的精神生活的追求。這種客觀冷靜地看待中西文化的態度、實事求是的理性思考,促使青年毛澤東無論在主觀選擇還是在實踐創造中,都十分注重對中西文化的比較和結合。

中西文化的兼容并收與創新

在對中西方文化的比較過程中,青年毛澤東表現出開闊的文化視野,兼收并蓄,形成了自己的文化選擇。在他看來,對西方文明的追求和學習,最終目的還是在于改造中國的舊文化,尋找中國近代落后貧窮的根本原因,從而成功地改造和革新中國社會,振興中華民族。他主張通過對中西方文化的綜合比較,創造出一種融匯中西文化之精華、適合中國國情的新型文化。

青年毛澤東的中西文化觀,學古而不泥古,虛心學習西方文化的精華而又不盲目迷信西方文化,既反對全面肯定傳統而排斥西方文明的文化保守主義,又反對全面接受西方文化而否定傳統的文化虛無主義。在中西文化的比較選擇和融合問題上,他表現出一切從中國實際出發的理性務實的態度,在研究和借鑒西方文明的同時,從未放棄探索和研究博大精深的國學文化,堅持主張中西文化的會通融合。

中西交融的文化心理結構,深厚的傳統文化精神根基,實事求是的態度,深邃的目光和博大的胸懷,使青年毛澤東形成了兼收并蓄、融中西文化精華于一體的中西文化觀,為其日后創造性地把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普遍真理與中國客觀實際相結合的實踐活動奠定了思想和方法論基礎,找到了中國革命發展的正確方向。

青年毛澤東中西文化觀面臨的難題

青年毛澤東的中西文化觀,毫無疑問是合理而又有價值的,也為其日后的成功奠定了思想基礎,但在全球一體化、思想多元化的今天,依照其中西文化觀處理中西文化,在現實中仍然面臨無法解決的難題。

“精華”和“糟粕”的區分。毛澤東對中西文化的吸收可謂取其“精華”去其“糟粕”。而不管中國文化還是西方文化, “精華”或“糟粕”之分,都有其相對性。很多僅是各具特點,各有所長所短,無法認定其到底是“精華”還是“糟粕”。如中國傳統文化重人道而輕天道,重人文而輕科技,善宏觀整體思維而不善微觀細節思維,善綜合而不善分析,這是“精華”還是“糟粕”,根本無法區分。同理,具有相反特質的西方文化也是如此。

中西文化的融合。毛澤東力求將中西文化融為一體的用意雖好,但實際上,在中西文化中雖然有可以相容之處,有的卻是互相沖突、排斥的,無法實現有機融合。遇到兩種都很有價值但卻互斥的文化,力求融合中西,就無法做到。如中國傳統的政治體制強調集中統一,而西方的政治體制強調分權制衡。這兩種政治體制,都有自身的顯著功效。集中統一可防止掣肘,實現政令通達,效率高,可有效清除障礙而達到目的;而分權制衡則可防止獨裁專制,發揮眾人的力量,并有利于遏制腐敗。但兩種政治體制思想卻是排斥的,在不同領域、不同層面上也許可以共容,但在同一領域、同一層面上,卻無法實現統一、共存。

破解當今中西文化處理難題的路徑

針對毛澤東中西文化觀在處理中西文化中的難題,我們應該借鑒我國學者楊英法在《矛盾的處理、解決問題研究》一書中的相關觀點,在堅持毛澤東“取其精華,棄其糟粕”和“會通融合”原則的基礎上,再提出以下原則作為補充:

尊重現實,發揮其長。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是幾千年傳承和積淀的產物,已經深藏于中華民族的內心深處,形成國人思維和行動的固有模式,改變是很難的,如“善宏觀整體思維而不善微觀細節思維,善綜合而不善分析”就是如此。與其強行改變,還不如尊重現實,發揮其長。

以比例多少定取舍?!皟衫鄼嗳∑渲?,兩害相權取其輕”,某些文化現象,“精華”與“糟粕”不可分,但二者誰多誰少,畢竟有量的差別。此時,“精華”多則取,“糟粕”多則棄。西方崇尚市場經濟,雖然也有自私自利、見利忘義的傾向,但因為能調動人們的勞動積極性,激發人的創造才能,實現資源的合理配置和財富的迅速增長,利遠大于弊,就應搞市場經濟。

根據需要定取舍。很多文化現象,“精華”與“糟粕”并存,就應看當前社會的主要問題是什么,有針對性地采取能解決相應問題的文化來加以解決,盡管這種文化不是沒有缺陷。如當前我國的主要問題是在某些領域官員的權力高度集中,而公民權利卻十分有限,得不到保障,導致腐敗蔓延、公民權利屢遭侵害,就應加強對權力的制約和監督,著力構建公民社會。

在不同領域、層面發揮各自的作用。不同文化間的沖突,只有在同一領域、層面相遇后才會發生。對于兩種都很有價值但卻互斥的文化,就不妨讓他們在不同領域、層面發揮各自的作用。如政治體制的集中統一和分權制衡,就應如此。中央政府的權力必須集中統一,而軍隊、司法、行政各領域及省、市、縣、鄉層面的權力,則必須分權制衡。這樣既能維持國家的統一,又能遏制官員的專橫跋扈、腐敗蔓延。

(作者單位:西南交通大學政治學院)

猜你喜歡
西方文化文化觀傳統文化
習近平的傳統文化觀
大學英語教學中跨文化意識的培養思路
融入西方文化元素,助力初中英語教學
希臘神話對英美文學的影響研究
巧用西方文化導入,提高初中英語課堂教學質量
淺析日本“世襲政治”產生的原因及其影響
大學生國學教育中相關概念辨析
中國影視劇美學建構
中國傳統文化與現代社會主義的和諧思想融合
習近平傳統文化觀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