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馬克思主義實踐觀的道德性思考

2012-04-29 15:15姚雪瑞
人民論壇 2012年23期
關鍵詞:道德性人的本質

姚雪瑞

【摘要】實踐是人的本質體現。當今世界,生態失調、資源枯竭、環境污染等問題逐漸顯現,人的本質的道德性也顯得更為重要,即人類的實踐不僅要追求物質的極大豐富,更要追求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茖W發展觀是馬克思主義實踐觀在當代的具體化,因此,科學發展觀必須突顯以人為本的道德指向,為人類創造一個最適合生存的大環境。

【關鍵詞】馬克思主義實踐觀 人的本質 道德性

實踐與人的本質

馬克思把現實的人及其歷史活動過程即人的生存實踐活動作為哲學的出發點和立足點,并把其視為一切知識和認識活動的前提,從而超越了西方傳統知識論哲學,完成了從“解釋”的哲學向“改變”的哲學的格式塔轉換,“改變”的哲學的本質應是一個實踐著真正的人的過程。而在馬克思哲學之前,人的實踐活動指向主要是外向型的對宇宙、自然的解釋,忽略了對內在的人的認識,以至于形成嚴重的二元對立,造成今天在自然界、社會領域和精神領域出現了實踐活動的負效應,尤其是自然界造成的生態失調、資源枯竭、環境污染等問題已威脅到人類的生存和發展。所以,對實踐的合理性問題的思考已是當代哲學的一個重要的前沿問題。

實踐是人所特有的對象性活動,正是由于人的活動,世界被雙重化了,有了主觀世界和客觀世界、自在世界和人類世界。各類世界的統一使實踐活動具有了世界觀意義。實踐活動具有對象性和主體性。實踐首先肯定了活動的對象性,即實踐是以人為主體,以客觀世界為對象的現實活動,更重要的是人不僅僅有物質生活,還有精神生活。人通過實踐把自己的目的、理想、思想、知識、能力等內在力量對象化為客觀實在,創造出一個屬于人的精神世界。實踐的主體性表現在,人不僅能夠認識客觀規律還能利用客觀規律,使客觀世界更能滿足人的不同層次的需要,從而創造出一個屬于人類的世界。人就是在各種實踐活動中來滿足自身的需要,同時也檢驗著自己的目的、愿望是否符合客觀實際,達到提高認識、尊重自然,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

人的本質是在不斷發生變化的。人類在發展的初期,為了生存,不得不參與殘酷的原生自然意義上的生存斗爭。隨著人類實踐活動的不斷深入,人類各方面的能力得以提高,在以物的依賴性為特征的社會形態下,人與人的關系逐漸演化成了物與物的關系,造成人與社會、人與人、人與產品、人與自身的關系異化,人處于“非人”狀態。馬克思從現實生活中具體的人出發,在實踐的基礎上展開了對當前處于“異化”狀態下的社會的批判,并且給我們指明了揚棄當前人類境況的路徑。

實踐合理性問題探討的關鍵在于對人的本質理解。馬克思把實踐的觀點引入哲學思想,把人作為其哲學的出發點和歸宿,從人的實踐來理解世界,理解人與世界的矛盾及其歷史,把人自身、自然、社會和歷史看作是開放的、實踐生成的存在,指明了人在實踐中不斷使自然人化,歷史地揚棄自身,實現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展。所以,我們首先要從馬克思實踐的哲學說起,厘清馬克思是如何關注人、探討人以及如何實現哲學轉變并進而為了人類的自由解放而奮斗一生的。其次,要弄清馬克思關于人的本質的追問其實就是關于人類生存智慧之道的展開。實踐的合理性問題本質上是一個人之為人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道德是否能成為人性的本質體現是我們重點討論的問題。最后,我們會看到,當代哲學即生態哲學(環境哲學)的興起其實就是對這一本質的回應。

人的本質是道德的彰顯

“認識你自己”是德爾菲神廟的銘句,也是西方哲學所追求的最終目標。蘇格拉底以此要求來研究人自身,他用“自知其無知”態度,通過對話等方式,讓人理解人之為人的本質,開啟了西方哲人對于人類自身的反思之路。但是,這條路徑卻被西方知識論傳統所遮蔽,直到馬克思“改變”哲學提出,才真正把對追問“本原”的目光真正聚焦到現實的人身上,從此開始了全新的哲學之思。

馬克思主義哲學認為,人的本質在其現實性上是社會生產關系的的總和。作為具有主體性的人,他的本質主要體現在具體的人性之中,具有實質性的內容,同時又表現的異常復雜。人是特定歷史時空的現實存在,受多種社會規定性的束縛和限制,體現為歷史性和統一性。人的本質是人之為人的內在依據,人不是純碎的自然存在物,而是一種社會實踐的存在。在實踐的過程中,人因個人的需要而積極去實現其個人的生活、享受財富。每個人在實現自己本質的過程中,實現了彼此間的社會聯系,即社會本質。在實踐的基礎上,隨著生產力的提高,人類不斷地得到發展,而且在人類社會發展的過程中,人將隨著社會的發展而不斷發展,最后實現“人道主義”和“自然主義”。在人的“道德”的“生成性”上,馬克思描述了以“人的依賴關系”為基礎的時代,人通過批判和揚棄,實現共產主義,實現人的尊嚴和自由、人的權利和責任等,即實現“人道主義”和“自然主義”,它是人和自然界之間,人和人之間的矛盾的真正解決。所以,馬克思對于共產主義的描繪,不僅強調了物質財富的極大豐富,更以邏輯、隱喻的形式強調了人類“道德”的完成。

主張以德立人、以德立國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道德是一定社會經濟基礎的反映,同時又具有獨立性。道德是以實踐精神的方式掌控世界,幫助人們認識生活的價值、生活的意義、人生的目的、個人的責任、對社會應承擔的義務等。道德以表演、激勵、評價等多種方式和途徑,以應當怎樣為尺度,在人們認同的規范下,監督人們的行為實現由應然到必然的轉變,實現非對抗性矛盾的緩解和消除,實現社會風氣的良性變化和良好人際關系的形成。中國古人非常強調自修,即通過長期的內視反聽,勉力行道,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同時,古人也看到了教化的力量,通過長期的灌輸、示范效應的激勵、身體力行的道德行為,道德實踐日益彰顯著人的本質力量的獨特魅力,體現著人之為人的永恒真理。

科學發展觀的道德性思考

馬克思曾說:“任何真正的哲學都是自己時代精神的精華?!雹倏茖W發展觀正是21世紀的中國在復雜的國際國內環境中勇于探索,不斷改革,與時俱進精神的時代體現,具有偉大的現實意義,同時又具備了馬克思主義寬闊的發展眼光??茖W發展觀是馬克思主義實踐觀在當代世界的具體展現,也是在繼承中國傳統哲學“天人合一”思想的基礎上不斷滿足現實需要而提出來的??茖W發展觀針對我國當前在發展的過程中出現的問題鮮明地提出以人為本的核心。在物質力量不斷增長的當代中國,為什么物質財富增加了,而精神卻逐漸空虛了,我們的精神家園和精神支柱是什么?生產力發展了,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了,綜合國力和國際競爭力不斷增強,為什么人們的焦慮感增強了?我們的教育、衛生文化等社會事業投入增多了,為什么人們的幸福感指數并沒有隨著經濟的發展而增長?歸根到底還是因為沒有完全搞清楚發展到底是為了誰、依靠誰,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究竟為了什么。無法厘清這個問題,上述問題就不可能得到真正解決,人類與大自然就不可能和諧相處,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自然資源的矛盾更可能會加劇。以資源為代價,生態平衡遭到破壞,環境污染嚴重,以致人的生存環境、生活質量甚至生命安全遭到威脅。這種發展,違背了馬克思主義實踐觀的本質,忽視了人的主體性和本質需求,必須對此作出道德性思考。

科學發展觀必須突顯以人為本的道德指向,尤其是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大力發展的當代中國??茖W發展觀明確肯定了人的全面發展不僅僅是物質力量的提升,還包括以人為本的核心觀念的明確,努力做到使物的發展切實符合人的發展,滿足人的發展,服務人的發展,即在滿足人們衣食住行等物質需求的基礎上,有計劃、有步驟地滿足人們對文化的需要,精神的享受,被尊重的價值以及社會交往所帶來的愉悅,從而實現政治權利的幸福感。這既是對“萬物之靈”的科學認識,更是對以人為本思想的科學闡釋,是對人的本質的科學解讀。

科學發展觀蘊含了馬克思主義關于人的自由而全面發展的最高道德理念。發展的目的就是為了給人類創造一個最適合人們生存、最適合人們提高生活品質和發展個人潛能的大環境??茖W發展的目的不僅要提供一個堅實的經濟基礎,更要創造一個美好的精神家園,不僅要有各項權利的堅實保障,更要有人們有序參加社會事務、管理事務的良好機制。

科學發展觀突出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道德訴求。發展的根本目的是為了人,為了人在更好的生存環境中健康的生活。人的貪欲加速了生態系統的惡化,引起了大自然對人類的懲罰。由此引起了對人與自然關系的反思和討論,提出了生態道德的概念。生態道德觀念的形成和發展,是人類道德認識的一次重要升華,也是人與自然辯證關系的再思考。

(作者單位:南陽理工學院;本文系河南省哲學規劃“馬克思實踐觀及其生態哲學意蘊研究”終結性成果,課題編號2011FZX007)

注釋

①《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20~121頁。

猜你喜歡
道德性人的本質
論體育教學有效性與道德性之關系
胡塞爾視域下王陽明心學中的“意”之研究
新聞的道德性和新聞倫理的基本問題
再論唯物史觀的人本思想
人不是什么:卡西爾批判式人學觀探究
康德“德性”概念的三個層次
從“人的本質”看犯罪的刑罰預防
淺談人的本質與價值
關于青年馬克思人的本質思想的思考
試析學校管理的道德性與完善措施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