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校生態文明通識教育體系探索——基于十八大報告的視角

2013-04-12 18:29駱耀峰
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 2013年8期
關鍵詞:通識文明生態

駱耀峰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經濟管理學院,陜西楊凌 712100)

中國共產黨“十八大”把生態文明建設提到戰略高度,促進生態文明,建設美麗中國成為共識。高等教育承擔著人才培養和知識傳播的重任,是實現生態文明過程中一個關鍵的環節。在高校內建立生態文明通識教育體系,將有助于在青年進入社會工作之前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發展觀,有助于實現高等教育與環境社會的和諧發展,有助于推進未來生態文明社會的建立。

一、生態文明通識教育的重要性

1.十八大的論述與生態文明通識教育

中國共產黨十八大報告指出,建設生態文明,是關系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的長遠大計。面對資源約束趨緊、環境污染嚴重、生態系統退化的嚴峻形勢,必須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1]。

高等教育是公民教育的主戰場,承擔著培養專門人才、科學研究、服務社會等重要的功能。大學生青年群體是國家未來生態文明社會建設中各行各業的主力軍,高校全面建立生態文明教育通識體系關系著社會未來發展的走向,也關系到大學生的全面發展。在高校加強生態文明教育,可以增強全民節約意識、環保意識、生態意識,形成合理消費的社會風尚,營造愛護生態環境的良好風氣。

2.生態文明通識教育的作用

通識教育也叫“普通教育”和“一般教育”,歐美高校都已普遍設立了通識教育必修課。通識教育不能僅僅以思想政治教育為主,在十大八將生態文明建設上升為國家戰略的背景下,構建生態文明通識教育體系顯得尤為必要。生態教育是指人類為了實現可持續發展和創建生態文明社會的需要,而將生態學思想、理念、原理、原則與方法融入現代全民性教育的生態學過程。生態教育的內容不僅僅包括生態理論、生態知識,更應該包括生態文化、生態哲學、生態倫理、生態美學、生態文明等[2]。生態文明通識教育將生態與教育領域的相關知識進行交叉聯系,重建高校通識教育的理念,對促進生態文明社會發展具有重大意義。

(1)有助于大學生樹立生態價值理念

人類與自然相處,需要做到和諧共處,在經濟發展的同時也需要構建美麗中國。樹立正確的“天人合一”的發展價值理念是建設生態文明社會的基礎。高校生態文明通識教育可以幫助大學生用思辨的眼光觀察發展與生態保護的關系,將生態教育與德育相結合,有助于大學生樹立生態價值理念,進而從整體上影響社會未來的可持續發展和進步。

(2)有助于增強大學生的生態道德意識

構建生態文明社會必須培養生態道德倫理意識。高校構建生態文明通識教育體系,生態道德教育有助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生態道德觀。大學生是未來生態文明社會建設的主力軍,必須通過通識教育加強生態道德教育。從培養尊重自然,調整行為開始,鼓勵大學生通過實際行動善待自然,保護環境。

(3)有助于增強大學生生態環境責任意識

隨著國家的經濟發展,生態環境問題已成為全國人民關注的核心問題,經濟發展不能以犧牲生態環境為代價成為共識。大學生在即將走向各行各業的工作崗位之前,有必要加強生態責任意識的教育,使其在未來的工作中加深對經濟發展和生態環境矛盾的認識,逐步承擔起建立生態文明社會的責任。

(4)有助于增強大學生的全球生態環境意識

生態問題也是全球共同關注的問題,隨著世界一體化進程的加快,生態建設也成為全人類需要共同努力的方向。全球生態環境問題(如氣候變化、生物多樣性問題),是由全球自然、經濟和社會文化系統相關聯的問題,需要全人類共同來解決。在高校建立生態文明通識教育體系,有助于增強大學生的全球生態環境意識,建立整體和長久的生態價值觀念。

二、高校生態文明通識教育體系的建設策略

1.內容和教材建設

推動大學生生態文明教育,必須加強高校學科體系建設,重視生態文明的課堂教育,通識教育需要通識教育課程和教材體系平臺來完成。從生態文明教育的戰略高度,堅持普遍性和專業性結合的原則,一個合理的生態文明通識教育科學專業體系應該包括:基本素質類課程、生態道德類課程和生態環境類課程。

目前,國內大學的通識教育體系包括了基本素質類課程,如文學、歷史、哲學、藝術、政治、經濟、法學、管理、數學、物理、化學、生物、環境、邏輯、計算機等方面[3]。而生態道德類課程則很少有學校涉及,因此需要加強對大學生的生態道德教育。設立類似環境倫理學、可持續發展哲學、生態文明史、自然美學等課程,有助于幫助大學生樹立人與自然和諧共處、尊重自然規律以及以生態為中心的價值觀。

而從當前的學科設置來看,只有極少數高校在學科設置上涉及到生態文明教育相關專業學科。在這些課題體系中,通識教育課程需要在十八大的指導思想下與生態融合,應將生態通識教育的核心體現于國土規劃、資源節約、生態保護、環境法規教育等四個內容上。

(1)國土資源開發與規劃教育。這類教育內容主要目的在于提高大學生對國土資源規劃的認知。通過開設的景觀設計與規劃概論、土地資源規劃、土地經濟學等課程內容的教育,引導大學生明確人口資源、社會經濟與生態相統一的國土資源布局和開發強度原則。

(2)資源節約與循環經濟教育。這類教育內容主要目的在于強化大學生資源節約,發展循環經濟的理論。通過資源經濟學、循環經濟、低碳經濟和可持續發展等課程內容的學習,引導大學生確立節約利用資源,資源利用方式轉變,發展低碳產業和可再生循環產業的認知。

(3)自然生態系統和環境保護教育。這類教育內容主要目的在于提高大學生對自然生態系統修復和環境保護的意識。通過生態學、生態治理、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等課程內容的學習,引導大學生提高對自然生態系統的認識,對生態修復工程重要性的認知,以及基于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的全球環境保護意識。

(4)生態文明制度教育。這類教育內容主要目的在于增強大學生對生態文明建設制度的認知。通過生態效益評價、生態文明發展史、生態哲學、環境史等課程的學習,加強生態文明宣傳教育,增強全民節約意識、環保意識、生態意識,形成合理消費的社會風尚,營造愛護生態環境的良好風氣。

2.教學組織與形式創新

高校生態文明通識教育需要將課堂理論教育與課外實踐教育結合起來,課程教育是基礎,實踐教育是深化,課堂與實踐相互補充,共同構建有效的教學組織模式,實現生態育人的目的。另外,生態文明通識教育的形式需要多樣化創新,實現寓教于樂的目的。

課堂生態教育包括:生態知識基礎必修課、公共應用選修課、生態建設知識講座等理論知識的學習。首先,高校需要設立一些全校的生態必修課,可以把諸如“生態文明發展史”以及“生態與環境可持續發展”等課程設定為基礎的必修課,把生態文明與可持續發展的基礎知識大力進行普及。其次,公共選修課程可以設計豐富和多樣化的生態建設知識體系提供大學生選擇,諸如景觀設計與規劃概論、循環與低碳經濟、生態治理與環境保護、生態哲學、環境史、環境政策與法規等。大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學習興趣進行廣泛的選擇和學習,加強對生態建設的核心內容的了解和學習,以適應未來生態文明發展的需要。另外,高??梢詮V泛邀請生態建設領域的專家與學者深入大學生群體中,舉辦生態文明與環境保護的講座,拓展學生的知識面。最后,還可以在已經開設的相關德育課程(如形式與政策、馬克思主義哲學等)中,逐步滲透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道德建設的知識理念。

生態文明實踐教育的形式可以豐富多樣??梢酝ㄟ^與校外的企業、自然保護區、森林公園、博物館、農村社區、環保組織等多部門的聯系,拓展學生校外實踐的途徑,積極引導大學生走出高校,走進自然、走進社區、走進社會,加強學生對生態和自然環境的親身感受,在實踐中體會美麗自然和生態文明的重要性。還可以通過多種形式的創新,開展以生態文明建設為主題的環保圖片展、電影展、攝影比賽、科普知識競賽、環??萍甲髌犯傎?、互動游戲、生態旅游、校園生態展、大學生生態文明科研項目等內容豐富多彩的活動,在校園內將校外實踐獲得的生態環境建設知識進行展示,在良好的氛圍下增強大學生的生態文明意識,實現寓教于樂的目的。

三、高校生態文明建設通識教育的保障措施

1.教育經費保障

高校生態文明通識教育體系的建立,需要充足的經費保障。按照十八大建設生態文明社會的指導思想,社會各界應該加大對生態教育資金的籌集和投入力度。生態文明教育的巨大社會正外部性的性質,決定了在投入機制上應該主要依靠政府的財政支付力量。政府財政應通過教育部/局的財政轉移支付,加大對教育部所屬高校以及地方高校的生態文明教育資金的扶持力度,發揮主導作用;同時,也應廣泛拓展社會籌資渠道,高??稍O立不同形式的生態環境保護教育基金,開展不同形式的公益活動,吸引社會資金的投入,擴大生態文明教育的資金來源途徑[4];高校一方面需要通過部分自籌經費開展生態文明教育,一方面則應該通過合理地利用財政教育經費的投入,加大對生態文明教育的相關軟件和硬件設備的建設,特別是對生態文明教育的教材建設和師資建設要進行重點關注,為生態文明教育質量的提高奠定基礎;另外,高校還需要主動擴展與生態環境國際組織,非盈利機構等的交流,拓展國際合作空間,共同為生態文明社會的構建提供支持。

2.組織機構保障

為有效推進高校的生態文明教育,需要專門成立領導機構和生態文明通識教育辦公室作為組織保障,統籌指導高校的生態文明教育。生態文明通識教育領導小組應該由高校負責教學的副校長作為組長,成員組成可以包括教務處、各學院、校團委、后勤保障處等相關的機構。生態文明通識教育辦公室可以掛靠在高校教務處,以便于對相關學院和教學資源的協調。在組織結構上,可以設置生態教育理論科、生態教育實踐科、生態教育保障科,設置專職的辦公室工作人員3—6名,協調校內資源開展具體的生態文明通識教育。生態教育理論科,主要功能在于協調校內的生態文明理論教育,包括師資力量的儲備、教材的組編以及具體的生態文明教育課堂教學的安排和實施。生態教育實踐科,主要功能在于協調校內外的生態教育實踐內容教學,聯系校內外的相關部門,組織和策劃多種形式的大學生生態實踐活動。生態教育保障科,主要的功能在于為生態教育提供保障,協調校內外的機構籌集資金、建立師資隊伍、組織教師隊伍組編教材,以及其他為生態教育提供的后勤保障。

在成立專門的生態文明教育領導機構的基礎上,要制定高校生態文明通識教育的整體規劃,提出明確的教育內容和目標,并且納入到學校的德育體系中,并付諸實施。生態文明教育整體規劃中,首先應該在全校公共必修課中,夯實生態基礎知識,凸顯出通識教育的特點。其次,要突出大學生的生態道德建設的重要性,把生態德育擺在生態教育的重點位置,樹立大學生良好的生態道德價值觀;最后,要通過教師在課堂上對生態建設的研究性內容的講授,結合大學生的動手實踐活動,增強大學生的生態實踐能力。

3.師資與教材資源保障

資源保障主要是為高校生態文明通識教育提供保障的資源,如師資隊伍保障、教學內容資源保障等。教材資源的保障是實現生態通識教育的內容保障。高校應該積極鼓勵學校相關的資源、環境、生態等學科的教師進行生態文明通識教育的教材開發,同時聯系國內的其他高校進行教材的聯合開發,發揮比較優勢。而為了教材資源的開發和建設,高校應積極開展生態文明教育的相關基礎研究。通過不同學科之間的交叉建設和研究,推進生態文明教育的理論深化,為生態文明教育提供內容和教材資源的支撐。而高校教師則是實現生態文明通識教育的人才保障,一支合格和高素質的生態文明教育師資隊伍是推進生態文明通識教育的重要保障。因此,高校必須重視生態文明教育的師資隊伍建設。應該通過招聘專職通識教育教師和提升在職教師的素質等措施,提高高校生態文明教育的師資隊伍質量。生態文明建設通識教育辦公室可以組織高校教師進行必要的生態文明教育培訓,通過學習、討論和交流各校的生態文明教育好的做法,全面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獲取新的知識滿足教學需求,從而提高生態文明通識教育的教學質量。

:

[1]堅定不移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前進,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奮斗——胡錦濤同志代表第十七屆中央委員會向大會作的報告[N].人民日報,2012-11-09(02).

[2]劉經緯,趙曉丹.對學生進行生態文明教育的模式與途徑研究[J].教育探索,2006,(12).

[3]鄭世英.加強大學生生態文明教育探索[J].教育探索,2009,(7).

[4]姜樹萍,趙宇燕,苗建峰,陳芊羽.高校生態文明教育路徑探索[J].教育與教學研究,2011,(4).

猜你喜歡
通識文明生態
請文明演繹
“生態養生”娛晚年
漫說文明
住進呆萌生態房
生態之旅
簡述大學通識課教學改革
對不文明說“不”
通識少年“種”石油
通識少年小課堂 血液之旅
通識少年·拿破侖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