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前高師音樂分析教學改革創新的必要性及對策研究

2013-04-12 18:29
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 2013年8期
關鍵詞:曲式音樂作品學科

許 琛

(福建師范大學 音樂學院,福州 350108)

一、引言

在新時期改革音樂教育的趨勢中,高等師范院校音樂教育尤其是音樂分析學科中的教學方法和手段不斷得到發展,使得教師隊伍水平、教學質量和學生專業素質能力逐步提高。但是,在高師音樂分析教學中仍存在許多的問題,有待有關專家、學者以及活躍在一線教學的師生們的共同努力。

二、改革高師音樂分析教學的必要性

(一)關于音樂分析課程的學科建設問題

音樂分析是建立在技術分析的基礎上進行人文分析,繼而作出歷史性的價值取向界定,其中缺一不可。而各地高等院校對于音樂分析學科的命名不盡相同:“曲式學”僅注重傳統音樂結構形式,未涉及到節奏、力度、對位等立體音樂空間組成因素和人文內涵方面的解析;“曲式與作品分析”又簡稱作品分析,但二者不能互為混淆替代。而在近年來興起的“音樂分析學”在對音樂作品多方面、多維度的開創性解構分析的基礎上,相對補充還原傳統曲式學的部分等等。因此,在學科內容涵蓋的細分范圍及清晰的學科名稱界定標準仍有待討論統一。

傳統音樂理論教學中,絕大多數高等院校把音樂分析中的有機組成因素“和聲、復調、曲式和配器”分科成“四大件”獨立教學。盡管學生從中受益匪淺,也為作曲技術理論課程的綜合教學實踐奠定了牢固的基礎,但是從教學的成效上看來,還是難以避免地產生了學科脫鏈的現象。在具體音樂作品分析的實踐中,學生并未完全具備把和聲技巧自如應用到曲式分析中的能力,也很難對整體音樂作品中的各部分因素乃至音樂作品寫作融匯貫通,形成一個宏觀而全面的把握。鑒于此,王安國先生提出“學科一體化整合”這一觀念,將作曲技術理論課程中的和聲學、復調寫作、曲式與作品分析和配器法的基本教學內容,兼并整合成為“多聲部音樂分析與寫作”這一門具有綜合性意義的課程。該課程隨著當今作曲技術理論學科一體化和多元化的趨勢發展,打開了音樂理論教學劃時代意義的新局面。除了訓練學生分析多聲部音樂的能力之外,著重培養學生適用于普通中小學音樂活動和音樂教學的多聲部音樂寫作能力。其中,為了鏈接基礎音樂教育,對于課程教學的具體目標的制定進行了一系列的調整與嘗試,各地院校應結合自身的實際教學狀況(如硬件設施、師資隊伍、生源條件等),創造性地進行承上啟下的深化改革[1]。

(二)關于音樂分析課程的教學方法問題

傳統音樂分析的教學方法中,不同層次學生的集中大班教學有相對的局限性。教師講授的教學模塊,于學生對本課程的接受領悟是必不可少的關鍵性基礎部分。通過教師的講學,使學生避免了通讀和獨立總結歸納教材文字容易走的彎路,而直接抓住對課程核心知識點及脈絡的把握,并在教師經驗性的引領下,由具體的音樂作品分析實踐與寫作實踐入手,把抽象的文字概念理解轉化為實際應用能力,避免了熟讀理論卻無從下手分析寫作的“紙上談兵”的狀況,這對于作曲理論技術作為一門實踐創造性學科是至關重要的。

但其相對性在于,由教師主導的學生集中教學的方式,不同學習能力和專業水平差異的學生,并不能得到一個全面兼顧的教學反饋。同一個教師教授的班級,學生的專業水平有時會形成“兩級分化”甚至“多極分化”的局面。因此,可在傳統教學模式的基礎上,結合新興的科技硬件手段,適當增加教師和學生互動教學的模式,如:開設學生獨立完成的音樂作品實例分析課程,對于學生作業的不同完成程度,教師給出一對一的針對性的指導建議;有條件的選擇不同版本的分析譜例和音頻,以培養學生對音樂作品分析對象的選擇和辨識能力。

三、高師音樂分析教學改革的對策研究

(一)明確教學目標,改革教學模式

首先,教師要明確高等師范院校設立音樂分析課程的目的以及課程教學所要達到的目標?!耙魳贩治觥边@一課程名稱體現了該學科的高度整合性。它將以往建立在單學科,如和聲、復調、曲式、配器等科目進行高度整合之后,提出了高師音樂分析學科自身特有的教學系統與目標。它是為了滿足培養高素養音樂教育工作者的必要條件,適應著新世紀作曲技術理論學科交叉與融合滲透的發展趨勢,充分表現了西方作曲技術理論與我國民族精神內涵的創造性結合[2]。

其次,教師應明確“整合”是“音樂分析”課程的教學目的與歸宿而不是起點,更不是過程。如果混淆了這兩點就開始對幾乎“零起點”的高師生談“整合”,這必定會導致學生們無所適從或學而不精。因此,為了更好地適應“終極整合”,應有創新地改革傳統教學方式,進行“模塊化教學”?!澳K化教學”有別于傳統的“分科教學”之處在于,施教者首先要在有限的教學時間內盡可能扎實地為學生講授和聲(囊括和聲分析與四部和聲寫作)、曲式與作品分析等高師傳統基礎理論課程。最終,施教者應在此基礎之上有意識地讓學生體會音樂結構與諸音樂元素之間的關聯,學習音樂構建因素的鋪陳及衍生的必要手法;掌控音樂作品形態的基礎框架及結構原型,能較熟練地對中小型多聲音樂作品結構進行分析闡明,了解音樂框架基構與外在音樂表現的普遍關聯,認識音樂組成諸項因素在作品中的作用,從而深化對音樂作品的理解;認識和聲及復調音樂技法在作品中的表現力及劃分鮮明的形象風格方面的作用,最終能靈活地將掌握的和聲、曲式以及簡易的配器知識應用到為歌曲編配簡易伴奏和適當的音樂結構選擇中;能夠將單旋律的校園歌曲或兒童歌曲以及民族民間音樂改編為適合中小學演唱的合唱曲目,能將單聲部音樂改寫成通俗簡單的重奏或合奏曲目;能將樂隊總譜縮簡為小型樂隊演奏譜,以適用于中小學的音樂教學編排。

(二)改革教學方法,提升分析能力

教師是教學過程的設計者,教學目標的決策者。因此,教學方法是否符合學科發展要求是衡量教學成敗的一個重要環節。一方面,照本宣科或固守于一本教材等傳統教學方法顯然已經不能適應具有整體化特征的音樂分析學科。為了扭轉“一家之言”的局面,教師應積極提升相關教材間的融會貫通能力。在教材以及曲目的選擇上,要注重在校學生的實際情況,既不能一味追求淺顯、簡易,也不能脫離學生的實際水平和知識結構,更要避免照搬專業藝術院校作曲專業的教學方法、內容以及教學模式。另一方面,教師應一改以往“填鴨式”的教授方法,在講授音樂基礎原理以及音樂的形成中,采用啟發式教學,在教學過程中實施“因材施教”的方式,必然要求改革傳統單線程的教學方法,培養學生從被動接受到主動分析。作為一門理論課程,教師應注重課堂講授與學生討論環節,可在集中面授,讓學生掌握一些共同的音樂分析技能的基礎上進行分層教學,努力做到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教師可根據不同專業劃分若干學習小組,進行更具針對性的分析實踐并注重學生的具體實踐細節部分[3]。

當下,音樂教育界普遍存在著重技術、輕素質的現象。要知道,音樂分析的對象是藝術創作。從無形的音樂觀念到實在的音樂內容,音樂所表現的意境之美與創作者的認知結構乃至藝術趣味有關。音樂作為一種藝術門類,它同繪畫、雕塑、建筑等姊妹藝術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它們之間相互吸收彼此的創作思維以協同發展進步。音樂作為人類精神文明的產物,它又不可避免地涉及文學、數學乃至宗教、哲學等方面。音樂的本質與它們緊密地聯系在一起,借助各種文學或哲學理論作為創作的指導思想凸顯音樂作品的綜合意義,進而提升自身的藝術價值。師范教育要培養教書育人的人才。師范院校的音樂分析教學,不但要使學生具備相當程度的音樂分析能力,更必須要使學生掌握一定的藝術認知的能力。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既要注重教授音樂分析的技能,又要重視并著力加強學生的文化積淀,有益于拓展學生認知事物的形態和層次,加強理論方面教育,從而提升他們的理性思維分析技能,包括參悟音樂形式感和結構感以及領悟作曲家的審美意趣等方面[4]。

在高師音樂分析教學中,特別要加強學生對音樂形式感的分析研究能力。音樂是時空藝術,但時間是第一性的。我們對音樂的客觀存在的感知以及對其意義的領悟也是在時間的流逝中緩慢進行并逐步實現的。在這一進程中,音樂展現其自身的技法及結構的形式化過程。音樂是一種過程。因此,音樂的發展是必定要建立在一定的技法形式和結構形式之上。有意味的形式和有序的結構無疑會提升一部作品的藝術價值,它們以展現音樂的形式美和體現作品相對獨立性及自身的審美價值、發展規律為最終目的,讓音樂的過程清晰完整且富于內涵。

進行體系化音樂分析教學的一個首要目的即是讓學生充分意識到專業的音樂創作靠的不是靈感,而是扎實的作曲技術理論知識。專業的音樂創作不是一蹴而就,更不是閉門造車;專業的音樂創作一方面要根據創作者自身的藝術趣味,另一方面也要緊隨時代的音樂潮流。因此,學生通過必要的音樂分析,自覺地提升分析能力,積極學習并揣摩前輩的音樂創作經驗,特別是對音樂形式的綜合把握,對它們將來的音樂創作實踐與創新無疑是具有相當大的理論和現實意義及應用價值的。

[1]彭志敏.新音樂作品分析教程[M].長沙:湖南文藝出版社,2004.

[2][德]庫恩.音樂分析法[M].上海:上海音樂學院出版社,2009.

[3]賈達群.結構詩學[M].上海:上海音樂學院出版社,2010.

[4]王安國.多聲部音樂分析與寫作[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10.

猜你喜歡
曲式音樂作品學科
【學科新書導覽】
趙季平音樂作品選集
趙季平音樂作品選集
土木工程學科簡介
變體曲式的“再變”及結構范疇的結合
雷曉偉音樂作品選登
“超學科”來啦
論并列曲式的審美特征
論新形勢下統一戰線學學科在統戰工作實踐中的創新
辨其體、感其韻、品其意——基于“曲式”的音樂作品閱讀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