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語文閱讀教學不能“得意而忘言”——兼談高中語文言語教學的策略

2013-04-12 18:29辛雅靜
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 2013年8期
關鍵詞:言語文體文學

辛雅靜,劉 真

(石家莊學院 教育系,石家莊 050035)

語文閱讀教學不能“得意而忘言”
——兼談高中語文言語教學的策略

辛雅靜,劉 真

(石家莊學院 教育系,石家莊 050035)

“得意而忘言”,重視對課文內容的理解而忽視言語形式的探究是高中語文教學中常見的問題,此教法有一定弊端。鑒于此,進行較深入的研究,強調言意兼顧的重要性并從文本細讀的角度提出實現言意兼顧的教學策略,其中著重論述了以文體表達規律為出發點進行文本細讀的閱讀策略。

閱讀教學;言意兼顧;高中語文;言語教學;文本細讀;教學策略

一、“得意而忘言”——高中語文閱讀教學的常見誤區

我們發現,一些高中教師的語文課是這樣的:小說教學,教師主要引導學生概括文章大意,總結中心思想;科普文的教學主要讓學生歸納文章蘊含的主要科學信息,看似和科學課別無二致;文言文的教學,教師從文章第一句運用串講法將文意一講到底……這樣的教學套路是不是也經常在大家面前出現呢?有的教師可能會認為,實際的教學要求本來就是這樣,可是我們要問:同樣題材的文章很多,為什么我們在語文課上單單選取這些文章來學習呢?

語文教材以文學文本為主體,“語言是文學的第一要素?!保?]75如果在教學中像上述語文教師一樣,簡單地采取“內容—意義”的路數,就會走入僅僅探究文章的內容如何承載與傳達意義,而很少從或不從言語形式層面引導學生和文本對話的誤區,也就難以真正把握文學。我們或許經常感嘆學生辨別不出什么是好書、好文章,或許也感嘆學生不懂得如何用精確妥帖的文字去表達,可我們是否想過學生這些方面能力的缺乏與類似上述“得意而忘言”式的教學不無關系呢?

二、為什么不能“得意而忘言”

(一)文學本體以及語文教學的需要

語文教材選取的多是文質兼美的文學文本。我們知道,文學是一種審美意識形態,它與政治、哲學、社會學、歷史學等人文學科區別之處在于它是對意識形態的審美化傳達。如果沒有美的言語表現形式,也就不存在真正的文學。語文課程不僅要“從整體上把握文本內容,理清思路,概括要點,理解文本所表達的思想、觀點和感情”[2]7。還要“根據語境揣摩語句含義,運用所學的語文知識,幫助理解結構復雜、含義豐富的語句,體會精彩語句的表現力”[2]8。因此我們在高中學語文教學實踐中要警惕單純進入人文而脫離語文的現象,教師在教學中要擅用言語喚醒和提升學生的言語悟性和靈性,要注意將言語形式的探究與課文內容的理解和諧統一,即言意結合,這樣才能確保學科本體。

(二)提升學生語用體驗以及人生體驗的需要

海德格爾有一句名言:“語言是存在的家?!比绻覀兡軌驌碛泻驼莆招碌恼Z詞或新的語詞組合,就代表著獲得了對于生活新的認知和感受。從學生的角度講,小學階段他們已經基本掌握了如何運用日常言語,到了中學階段,他們缺乏的不是日常生活話語的表達和運用能力,而是缺乏對單義、外指的日常話語的超越,缺乏精確妥當地運用祖國語言文字與他人、社會、自然、自身交流、溝通從而獲得生存、生命的某種意義的語用體驗的能力。對于中學生,如果對課文僅僅了解“寫了什么”,還很難說實現了對日常話語的超越,要提升學生對于語言的敏感度,更重要的是要了解作者是“怎么寫”的,為什么能夠震撼讀者的心靈,作者是運用怎樣的話語讓這種感受歷久彌新的。通過這樣和文本對話的過程,學生不但可以掌握新的詞匯,而且可以從體會文本中用詞的妙處中獲得一種新的語用體驗,從體會其中蘊含的屬于人物或作者的情感中獲得一種新的人生體驗。

三、言意兼顧何以成為可能

語言雖然只是文學的物質媒介,但“事出于沉思,義歸乎翰藻”,文學語言和非文學語言的區別就在于這個“翰藻”;“言之無文,行而不遠”,缺少了言語的精妙表達,文章也就失去了生機和活力。因而諸多語文教育專家都提出了對于優秀文學文本進行細讀的重要性。在語文教學中,言意兼顧何以成為可能?筆者認為,可以采取以下策略:

(一)先行組織策略

先行組織策略主要指的是備課。教師在備課階段首先自己在先行進行文本解讀的基礎上進行細讀。文本解讀包括對于文本表現或反映客觀事物的語言文字的把握、課文內容的梳理、思想內容的理解和對文體特點的感知等。教師在把握文意的基礎上再對文本局部進行細讀,特別是從精彩、精妙的一詞一句入手對語言文字進行把握。其次,教師需要預想學生閱讀文本時的閱讀態度是否主動、他們可能會如何理解文本、學生對文本的關注點等。再次,參考名家解讀和教參。名家解讀多是基于學術規范的專業閱讀的結果,與中學生對課文直覺式的、解釋式的解讀不盡相同,而教參容易影響教師對文本閱讀時形成自己獨特的體驗。因此,教師要把教參和名家解讀看作是補充文本的材料,而不能迷信和依賴它們。最后,根據文本和教學目標的需要,確定教法和學法。

(二)強化文本細讀的教學策略

1.了解內容,整體感知

在課堂教學之初,首先教師需要從課程目標和教學目標以及學生的學情出發,引導學生對文本進行整體的感知。在教學實踐中,教師們對整體感知的理解多側重學生對課文主要內容的把握。實際上,整體感知類似文本解讀的初級階段,除對文本內容的把握外,還應包含對題文關系、文章脈絡、人物關系、思想感情、文體和語言特點的感知。在這個階段,教師在要引導學生全面且有側重地對文本進行感知和認識,尤其要注意不能忽略對該文本文體及其文體語言特點的感知。

2.尋找切點,品味言語

“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教科書編者、文本之間的多重對話,是思想碰撞和心靈交流的動態過程?!保?]16要實現這樣的對話,學生籠統地對文章的閱讀是難以喚起其思維和情感,達到和文本、作者共鳴的程度的。因此,文本的細讀非常有必要。文本細讀常常起到促進學生掌握新鮮詞匯、增進學生情感體驗、揭示主題、顯現文本語言特色以及文體表達規律的重要作用。

進行文本細讀,教師必須引導學生發現文本細讀的切入點。切入點的選擇有以下幾種方法:

(1)對詞語的調換比較和刪減比較

這是對文本中的詞語進行細讀的常用方法。在課文中新詞或者舊詞新用的情況,教師可引導學生利用同義詞、近義詞與這些詞進行比較、辨析、揣摩。如對《祥林嫂》中“眼珠間或一輪”中的“一輪”進行替換,從而培養學生對詞語差別的敏銳性進而揭示主題;將《再別康橋》對第一節有明顯違背日常言語語用規則的三個“輕輕的”進行刪減后與原文比較,使學生了解屬于詩的語用規則、節奏和情感邏輯。

(2)在整體語境中對句子進行細讀

汪曾琪先生在《中國文學的語言問題》中說:“語言的美不在一句一句的話,而在話與話之間的關系?!保?]有些文章每句話看起來平淡無奇,但組合在一起,就極有“文氣”,因此,在教學中要引導學生把課文當作文章看,絕不能把課文看作是句子或段落的組合或者將其肢解后加以分析。在課文中,除了要關注美的句子、名言警句似的句子,還不應忽視對一些看似平實但在語境中卻別有韻味的話語的揣摩。比如《記念劉和珍君》中“我實在無話可說”,“我說不出話”這樣看似平淡無奇的句子,明白如話卻飽含作者的情感態度,在時代背景和上下文的語境中蘊含著“言外之意”、“弦外之音”。對這樣句子的學習不也同樣可以鍛煉學生語言的敏感度,增加他們的情感體驗嗎?

此外,還有補足文本言語留白法[4],揣摩標點符號法[5]等,在此不再贅述。

(3)從文體表達規律出發進行文本細讀

對文本細讀教學的研究大多籠統地從文學這個大的角度著眼發現并總結語文教學中文本細讀的規律,這樣就給人一種錯覺,似乎不論什么文體都可以用相似的程式化的方法進行細讀,這樣就違背了課標“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對不同類型文本的閱讀指導應該有所側重”[2]16的教學建議。因此,筆者認為,在文本細讀切入點的選擇上,教師要注意從文體特點及其表達規律出發引導學生進行文本細讀。

前面我們談到,教師在備課時首先需要了解該文本文體及其文體的一般語言特點。在此后的教學階段,要注意依據其特點有效引導學生發現、理解、感悟、品味該文本是如何運用體現其文體特點的文學語言的。

詩歌的語言是“困難的、扭曲的話語”[1]66,比如《致橡樹》中用刀、劍、戟比喻愛情對于學生來講相對難以理解,這樣的細節就需要細讀。詩的話語還是“經過加工的話語”[1]66,因此,還需要對詩中用法精妙的詞以及體現詩歌節奏、韻律的環節通過對比揣摩、朗讀品味等方式進行細讀。

對于美文,如《荷塘月色》,則可以對寫得美的句子和表現作者情感的環節進行細讀。對于屬于敘事文學的小說,在教學中不僅要注意引導學生把握小說的主要內容和主題,更要注意對表現中心有突出作用的詞句和段落、作者的精辟的議論和抒情性的語句、典型事件與典型環境以及人物與環境的關系的描寫、敘事視角等方面有選擇的細讀。同屬于敘事文學的報告文學則側重對能體現報告文學的文學性之處進行細讀。

像科普文,除了使學生了解文章的主要內容外,還要注意表達的科學性、層次性,特別是體會科普文語言表達的通俗性。比如,《中國的建筑特征》中有一些類似中國建筑的“文法”這樣比喻的寫法。在教學中如果僅僅讓學生意識到這是一種比喻的說法是不夠的,讓學生體會到科普文言語表達通俗性的特點才是此環節的教學目的。

對于文言文的教學,高中學生已經有一定的自學能力,教學中不應僅僅是對實詞、虛詞、特殊句式等古漢語知識的教學,而應該把文章從文學意義上來學習。如《勸學》是一篇說理性文章,教學中要以荀子如何論證“學不可以已”這一觀點為教學設計的出發點,繼而引導學生對行文結構上的關鍵詞和關鍵句進行品讀。

總之,教師在教學中一定要從大處著眼,在文本細讀教學中眼光不糾纏于一詞一句,把細讀放在文體的大背景中進行,這樣才能準確把握目標,細讀才不至于變成誤讀。

3.遷移習得言語

聽、說、讀、寫是最基本的語文實踐活動。進行言語教學的目的不但是為了學生學會辨別、鑒賞文學語言,而且還為了學會運用審美話語,從而把課文中的語言內化為自己的語言。因此,教師在教學中可根據言語教學的主要目標設計一些課上的口頭作文練習或課下的練筆,嘗試把課上所學遷移為言語運用能力。

(三)同類對比,課外延伸的策略

課上學習并不意味著語文學習的結束,教師指導下的課外閱讀也是實現學生自我教育的良好途徑。因此,教師可以提供課外閱讀篇目,讓學生進行對比性的拓展閱讀。比如,教師可提供和課文題材類似的文章或者和課文寫作手法相似的文章讓學生課后閱讀,之后交流閱讀感受。如,在《蘭亭集序》的教學后學生可以再讀一讀王羲之的《蘭亭詩》、李白的《春夜宴從弟桃李園序》、趙麗宏的《死之印象》,以加深對“序”這一文體以及作者人生觀的認識。

課后的擴展閱讀,充實了探究過程,提升了學生的言語感悟能力和理解能力,可以避免對文本的探究淺嘗輒止,有助于鞏固、扎實言語教學方向和目標。

四、結語

語文閱讀教學不能“得意而忘言”。在這個過程中,文本細讀不可少。但文本細讀絕不是死扣教材,而是一種對飽含言語內容的言語形式的關注。它也絕不會像有些人擔心的那樣把語文教學變成訓練之學、技藝之學,而只能使我們的語文教學更貼近文學本身。只要我們對文本細讀有著正確的認識,從提升教師文學素養和文學理論修養出發,在教學中選取正確、恰當的教學策略和方法,促進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我們的語文教學質量一定會有所提升。

:

[1]童慶炳.文學理論新編(修訂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

[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3]汪曾祺.中國文學的語言問題——在耶魯和哈佛的演講[G]∥汪曾祺文集·文論卷.南京:江蘇文藝出版社,1994:6.

Chinese Reading Teaching Should not Stress the Meaning and Neglecting the Language——On the Language Teaching Strategy of Senior High Chinese

XIN Ya-jing,LIU Zhen
(School of Education,Shijiazhuang University,Shijiazhuang 050035,China)

Emphasizing text understanding while neglecting inquiry into the language form is a common problem in senior high Chinese teaching and this method has some shortcomings.Therefore,this paper makes in-depth analysis,stressing the importance of equal emphasis on meaning and language and proposes teaching strategies to realize the equal emphasis on meaning and language,in particular,the teaching strategy of text interpretation based on style expression rules.

reading teaching;equal emphasis on meaning and language;senior high Chinese;language teaching;text interpretation;teaching strategy

G633.3

A

1001-7836(2013)08-0087-03

10.3969/j.issn.1001 -7836.2013.08.035

2013-05-13

辛雅靜(1979-),女,河北石家莊人,講師,文學碩士,從事語文教育學研究;劉真(1980-),女,河北冀州人,講師,文學碩士,從事語文教育學研究。

猜你喜歡
言語文體文學
言語思維在前,言語品質在后
呂魁:難以用言語表述的特定感受
我們需要文學
輕松掌握“冷門”文體
文從字順,緊扣文體
“太虛幻境”的文學溯源
若干教研文體與其相關對象的比較
我與文學三十年
文體家阿來
關于冬天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