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強黨的文化軟實力建設新思路——基于中國共產黨十八大報告的考察

2013-08-15 00:53汪津生
重慶行政 2013年1期
關鍵詞:實力和平建設

□ 汪津生

作者:復旦大學國際關系與公共事務學院博士后,山東曲阜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師

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黨要確保到2020年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宏偉目標,并提出“文化軟實力顯著增強”等五項新要求[1]。這是繼五年前黨的十七大報告中首次提出“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以來,中國共產黨在重大場合對中國文化軟實力建設愿景的再次表述,體現出黨的執政理念和決策思想在科學發展觀指引下的與時俱進和奮發創新,其意蘊深遠而重大。

一、文化軟實力概念的由來及其合理因子分析

在探討文化軟實力之前,首先要梳理這一詞匯的詞源。文化軟實力其實是源于軟實力概念的一個子概念,而“軟實力”一詞最早是由美國哈佛大學政治學學者約瑟夫·奈提出的。上世紀九十年代,約瑟夫·奈在《外交政策》和《政治學季刊》等雜志上發表系列文章,探討綜合國力問題。他認為綜合國力可以劃分為硬實力和軟實力兩種。硬實力是由資源實力、經濟實力、軍事實力和科技實力四大因素構成,始終是有限的。反之,軟實力則表現為一個國家的文化、生活方式、意識形態、國民凝聚力和國際機制等通過吸引、感召、同化來影響、說服別人相信和同意某些行為準則、價值觀念和制度安排,從而獲得理想結果的能力。他認為,與硬實力相比,軟實力才是真正具有無限張力的動力力量。后來約瑟夫·奈又在不同場合對這一概念做過修正,但其核心內涵是一以貫之的,即他認為軟實力的呈現途徑是“一國的文化、政治價值觀和外交政策”等柔性的制度、精神和意識形態等思想力量,通過“吸引”而非強制的手段對其他國家產生影響,達到自身目的[2]。

由于軟實力概念對理解當代國際政治現象中國家權力的變遷和國力評估具有一定的科學意義,可以揭示和說明蘇東劇變、蘇聯解體等重大國際政治現象的部分原因。另外,強調軟實力的研究也比較符合冷戰后國際社會期盼國際關系轉向和諧發展與互相依存的普遍心態。因此,軟實力概念一經提出便得到廣泛傳播和各方首肯。中國學界在對這一理論進行引介后,在我國也產生了熱烈的討論、回應和研究,除學界外,傳媒界、外交界甚至財經界都從各自立場對該理論給予了回應。2007年黨的十七大報告則正式指出提高文化軟實力的重要性,“當今時代,文化越來越成為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的重要源泉、越來越成為綜合國力競爭的重要因素,豐富精神文化生活越來越成為我國人民的熱切愿望。要堅持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前進方向,興起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新高潮,激發全民族文化創造活力,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使人民基本文化權益得到更好保障,使社會文化生活更加豐富多彩,使人民精神風貌更加昂揚向上?!盵3]這里傳達出兩個重要的信號,首先是黨中央和中央政府對軟實力理論的認可和共識并上升為一種具有實踐意義的政策方略,其次更加凸顯文化的內容作為軟實力載體的重要性,因此這是具有中國特色的軟實力理論。它表明中國共產黨人對人類社會當代發展趨勢的深刻體悟,文化和文明作為一種重要的力量開始登上國際競爭舞臺,是判斷國家競爭力強弱的根本的和決定性的因素。

二、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的建設文化軟實力的內容和路徑解析

十八大報告在論及“文化軟實力顯著增強”的目標時,指出其內在表現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深入人心,公民文明素質和社會文明程度明顯提高。文化產品更加豐富,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基本建成,文化產業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中華文化走出去邁出更大步伐,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基礎更加堅實?!蓖ㄟ^梳理其內在邏輯關系,筆者認為可以分解出兩個層級和五個子目標:

(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建設是處于第一層級的,且對其他子目標具有統攝和指導意義的子目標。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在文化軟實力建設中居于核心地位和重中之重,發揮著主導作用,決定著我國文化軟實力建設的基本特征和基本方向。提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的一個基本著眼點是,隨著全球化時代的到來,各種思想的交流和交鋒越來越激烈,文化(或文明)的沖突也越來越多。因此,黨中央提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深入人心,一個重要的思想前提就是要達成文化軟實力建設的社會共識和思想統一。同時,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能否真正深入人心也直接關乎公民文明素質和社會文明程度的高低,決定著“人”這個軟實力中活的要素的競爭力的高低,所以其意義是非常重大的。

(二)文化產品更加豐富、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文化產業建設、中華文化大步邁出國門等是居于第二層級的四個子目標。四個子目標其實是四位一體的關系,內在邏輯聯系緊密。報告言簡意賅意在指出,隨著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向人民群眾提供日益豐富的文化產品和服務,努力擴大文化產業的經濟總量,提高經濟效益,優化其在國民經濟結構中的地位,使其成為我國經濟發展的新亮點和新型業態,同時加快中華文化“走出去”的步伐。為此,必須加快完善和健全三個制度(文化管理體制、文化生產經營機制和國有文化資產管理體制)的建設,要建立功能協調的現代文化市場體系,形成優良的文化發展環境。以上是我國未來文化軟實力建設的主要內容和路徑。這一切充分表明黨中央高度重視文化建設,文化建設已成為黨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基本綱領的重要內容,黨中央已把文化發展列入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總體規劃之中。

三、中國共產黨文化軟實力建設新思路破解

十八大報告已經明確提出要確保到2020年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要在十六大、十七大已經確立的目標基礎上努力實現 “文化軟實力顯著增強”等新的五項要求。聯系內容可以從發展理念嬗變、文化頂層設計與和平發展理念等三方面探尋中國共產黨文化軟實力建設的新思路。

(一)發展理念的嬗變

黨的十六大提出踐行科學發展觀、十七大提出提高文化軟實力、十八大又提出文化軟實力增強的要求充分表明了黨對新時期發展理念與趨勢的科學認知和判斷,以及在此基礎上對國家發展戰略的重大調整,要努力實施文化強國、文化強黨和文化中國“走出去”方略的決心。細讀十八大報告涉及文化軟實力的一段文字,短短95字內容非常明顯地傳遞出以下信息:新世紀以來,黨在國家戰略層面上對文化價值的高度肯定,文化被理解為社會均衡全面發展的重要基礎和支柱,已經走向國家發展政策的中心。這突出地表現在文化軟實力的增強既是確保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宏偉目標的要求之一,也是小康社會宏偉目標內含的一項表現。這充分表明了黨和國家對文化的關注和倚重,顯示了黨審時度勢,對新的歷史時期文化發展走向的準確把握。這一把握突出表現為黨對改變國民經濟格局,構建文化支柱性產業,生產出更加豐富的文化產品,使文化中國的理念和創意大步走出國門,把我國建成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殷切期盼。

其次,十八大報告對“文化軟實力顯著增強”這一要求也體現出對人是發展終極目標的深刻把握。發展文化產業是發展模式的調整和增長范式的重要轉變,是由過去的外延性增長方式,向內涵性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其根本,是從GDP唯一模式向“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轉變。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經濟發展經歷了以粗放型、資源型、投資型為主的階段。隨著我國經濟的高速發展,人民收入的不斷增加,社會文化需求不斷升級,表現為收入函數變化帶來新的巨大需求要求增長方式的變革和供給結構的調整。發展文化產業是增長方式的中心環節轉向內生性創新模式的轉變,是發展觀念的轉變,是發展模式的轉換。這種模式更關注人、熱愛人、尊重人、提升人,有利于全面提高我國人民的生活質量和我國政府的服務質量,把經濟社會發展切實轉入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軌道。

(二)文化頂層設計的路徑期成

2010年10月,黨的十七屆五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的建議》中提出了“要更加重視改革頂層設計和總體規劃”,這是黨中央對“改革頂層設計”理念的首次表述。[4]后來,胡錦濤總書記和溫家寶總理又在不同場合對這一理念進行了進一步表述。關于改革的頂層設計,據有關專家的解釋是中央政府對改革的戰略目標、戰略重點、優先次序和主攻方向進行的整體設計。有了這個設計之后,才能談得上其它問題。提出“頂層設計”最主要的原因是中國改革三十多年現在到了一個新階段。我們已經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在過去的發展模式不可持續和面臨各種各樣新的重大改革議題的條件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就要經濟、社會、政治體制改革穩步協調推進,在這種情況下,必須有一個宏觀規劃,包括主要目標、路徑,理順各項改革的相互關系以及主次順序和實施的先后順序。從文化的發展角度來看,雖然我們在十一五期間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還存在著一系列事關未來發展大計的理論和實踐問題尚待解決,特別表現為做好文化頂層設計工作的急迫性。

十八大報告提出顯著增強文化軟實力,轉變文化發展方式,要在新的歷史時期通過文化強國,以文化中國的國家形象實現“走出去”的戰略目標,蘊含著豐富的文化頂層設計的思想。當前,我國正處于改革的關鍵時期,在經濟總量上我國已迅速躍升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由于這一重大轉變太過急速,下一步如何應對當代世界各種不同的聲音、態度和評價,我們自身應該如何建立相應的心理或實踐準備,以努力走好下面的路,文化建設的成效將是應對這一挑戰的主要手段和路徑。長期以來,我們在和外國文化的交流過程中,習慣于采取對抗性的“斗爭”模式和“爭氣”模式,還沒有學會兼容并蓄的對話模式。意氣用事的“中國可以說不!”的民族主義宣泄還曾在上世紀九十年代末成為相當一部分國人的驕傲就是明顯的例證。因此,如何以文化中國的態度與世界進行文化的交往是當前極為迫切的任務。十八大報告涉及文化軟實力的段落,明確了文化在我國未來發展藍圖中的地位,是一項事關今后10年甚至更長時間的宏觀文化發展戰略,也是關乎中國文化在全球格局中如何定位的發展謀劃,完全可以視為黨的文化頂層設計的一種考慮。

(三)“和平發展”理念的文化解讀與延伸

“和平發展”理論是中國政府在21世紀初提出的涉及中國發展模式的一項理論創新,也標志著中國政府外交政策的新轉向。這項理論是基于中國作為新的世界大國正在迅速崛起這一事實的前提,對消除國際社會疑慮,逐步理性地接受中國的崛起,最大程度地消除制約中國發展的外部不利因素的應對之舉。

2004年4月24日,胡錦濤總書記在博鰲亞洲論壇開幕式上發表講演,提出“中國將堅持和平發展的道路,高舉和平、發展、合作的旗幟,同亞洲各國共創亞洲振興的新局面,努力為人類和平與發展的崇高事業作出更大的貢獻”。2005年9月15日,胡錦濤總書記在聯合國成立60周年首腦會議第二次全體會議上,發表題為 《努力建設持久和平、共同繁榮的和諧世界》的重要講話,提出“中國將堅定不移地高舉和平、發展、合作的旗幟,走和平發展道路?!?010年3月,溫家寶總理在十一屆人大三次會議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我們將……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為我國現代化建設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薄昂推桨l展”一詞在這些重要場合的頻繁亮相,傳遞出兩點值得注意的信息:首先是“和平發展”體現的中國外交思路和國家發展模式是追求和平條件下的民族復興,利用和平的戰略機遇加快發展,轉變大國興起必然通過沖突與對抗的歷史傳統模式;其次是用詞上更加委婉,希望不引起國際社會的誤會,減少國際社會對中國復興的疑慮。

“和平發展”作為一種新的國家發展理論,是強調和諧而非對抗的發展理論。它可以解決實際的國際爭端,可以解決不同文化、不同民族之間的沖突,也能夠解決其他發展中國家發展中遇到的實際問題。該理論強調柔性或軟力量因素的發展在國家發展中的顯著功效,因此可以作為中國未來軟力量體系的核心。黨中央在十八大上對文化軟實力建設提出的諸項要求,既是對和平發展理論體系的完善,也是針對該理論的文化解讀與延伸。面對當前復雜而艱巨的國際形勢,堅持走和平發展的道路,不斷提高我們的綜合國力,就必須借助于文化軟實力的發展和不斷增強。加強文化軟實力建設有利于國際社會消除誤解建立互信與認同的機制,有利于國家間確立長期伙伴關系,也有利于我們建設更加和諧的國內改革環境,是踐行“和平發展”理念的重要路徑之一,對解決當前面臨的各種棘手的國內與國際問題都具有重大的理論指導與現實意義。

[1]胡錦濤.堅定不移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前進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R].2012年11月8日.

[2]約瑟夫·奈.軟力量.世界政壇成功之道[M].吳小暉等譯,東方出版社,2005年,第2頁.

[3]胡錦濤.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而奮斗[R].人民出版社,2007年.

[4]張書林.論黨的建設的頂層設計[J].社會科學.2011年第3期.

猜你喜歡
實力和平建設
軟實力致勝
自貿區建設再出發
基于IUV的4G承載網的模擬建設
《人大建設》伴我成長
提升文化軟實力是當務之急
期盼和平
中學生英語·外語教學與研究(2008年8期)2008-12-19
“遙遠的和平”等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