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代大學生宗教信仰探析與引導

2013-09-06 09:43侯志強
關鍵詞:信教宗教信仰信仰

侯志強

(晉中學院 政治與歷史學院,山西 榆次030600)

自人類社會誕生之初,“信仰”就給了人類無限的遐想。人類在模糊的原始圖騰崇拜中積蓄著生存的力量,在信仰的斗爭中尋找著真理的方向,在信仰的對話中描繪著人類美好的前景??梢哉f,信仰是人類精神高度的見證,大到一個國家、民族,小到每一個個體,信仰都是不可或缺的。在理論上講,信仰是人的一種精神追求,是主體對自身存在的有限性和殘缺性的超越,它把一種理想主義價值傾向化為堅定的信念,是對某類事物或觀念的內在于心的確信,是表現在人的知、情、意、行等方面的根本價值準則。它可以使人安身立命,也可以使民族有新的精神方向,是精神文明建設的重中之重。

信仰可以從社會信仰、超自然信仰和實用信仰三個維度來探討,本文所談的宗教信仰屬于超自然信仰。宗教是一種歷史文化現象,是人類把握世界的一種方式。宗教問題的復雜性、群眾性,往往與一個國家的歷史發展、民族團結和社會穩定有著密切的聯系,同時又關乎個人的終極追求和民族的精神動力,對個體生命的心理體驗和民族心理結構的衍變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

目前我國有各種宗教信徒一億多人,“其中三分之一左右為青年,其中不乏在校大學生?!保?]大學生作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肩負著歷史的重任,同時他們也是整個社會階層精神高度的見證者。大學生宗教信仰的現狀及動態實際上成為我國宗教信仰發展的風向標。了解他們宗教信仰的現狀,并幫助他們正確對待宗教和處理宗教信仰問題,是高等教育必須肩負的歷史任務。

一、當代大學生宗教信仰趨勢

從信仰趨勢上看,我國當代大學生宗教信仰正處在 “緩慢升溫”的階段。20世紀90年代初,在社會政治、經濟結構整體轉型的陣痛中,精英文化逐漸由中心移到了邊緣,平民文化在商業大潮的裹挾中開始以躁動不安的強勢姿態登上歷史舞臺,人們不再相信空洞的歷史許諾和 “烏托邦”的文化探源,而更愿意在個人式的宣泄和吶喊中釋放激情和力量,“俗文化”開始以合法的身份成為時代文化的真正主角。但作為高雅文化代表的宗教,卻沒有在文化轉型中銷聲匿跡,而是在大學校園內有了 “緩慢升溫”的跡象,“在涉及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基本精神和價值層面上出現日益明顯的共同性和認同感?!保?]這一現象很值得研究。

大學生宗教信仰緩慢升溫的趨勢與整個社會“宗教熱”的文化呈現是相吻合的,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家庭原因、民族原因、地域原因、心理原因、學校原因、宗教文化自身的原因等,但歸根結底還在于社會原因,社會整體轉型所帶來的新的文化概念、生活方式和價值取向決定了大學生宗教信仰的發展趨勢。

2011年,我們承擔了山西省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辦2011~2013年度課題 “政治認同導向下的大學生宗教信仰問題研究——以山西省部分高校為考察對象”。2012年,我們進行了一系列的文獻閱讀,在此基礎上,借鑒了其他一些調查問卷的內容和形式,形成了 《山西省大學生宗教信仰調查問卷》。2013年,我們在保證研究樣本的性別、年級、專業、政治面貌、民族等特征分布的基礎上,對太原理工大學、山西大學、山西財經大學、太原師范學院、晉中學院等5所高校的本科生、碩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的宗教信仰進行了調研,發放問卷5000份,收回4710份,回收率94.2%。

(一)信教學生分析 (表1、表2、表3)

在4710份有效調查問卷中,信教的學生為645人,占總人數的13.69%,不信教的學生共3625人,占總人數的76.96%,說不清楚的440人,占總人數的9.35%,因此絕大多數學生不信教。13.69%這個數據和全國的宗教信仰調查數據基本上是一致的,因此,可以采信。

表1 宗教信仰類別

從統計數據來看,信教學生當中大部分學生信仰的是佛教與基督教,總共是80.47%,并且佛教在大學生所有宗教信仰中排在第一位(46.98%)。有46.98%的學生信仰佛教,主要原因在于佛教教義與儒家文化有相通之處,佛教中的 “五戒”與儒家的 “仁義禮智信”在精神層面上有相似的地方。而基督教是世界上最大的宗教,中國目前的基督教徒人數估計在三千萬至七千萬之間。[3]

表2 信教宗教的原因

從統計數據來看,大學生信仰宗教的原因是很多的,包括客觀原因和主觀原因,其中社會和家庭的原因最多,占到了35.03%,家庭原因是主要原因,父母的信仰、教育觀念、行為等都自己的孩子有很深的影響;社會因素對大學生宗教信仰的影響也越來越大。

表3 信仰宗教的途徑

從統計數據看,大學生信仰宗教最主要的途徑是家庭和朋友的介紹,比例高達40.77%。雖然家庭不一定能讓大學生信仰宗教,但可以讓大學生不排斥宗教,當遇到一定催化劑的時候,大學生會由不排斥到信。

調查數據可以從宏觀角度反映出我國大學生宗教信仰的發展趨勢,同時我們在對這五所高校的部分大學生的訪談中,也了解到諸多真實的微觀信息。

“以前我覺得宗教離我很遠,因為我身邊沒有信教的同學,但現在不一樣了,我發現我們專業同學中還有信教的,起初還覺得很不了解,現在很正常了,畢竟我們都有自己的個人空間?!?/p>

“由于受父母的影響,我從小就信仰基督教,剛上大學時,我感覺很失望,因為周圍的人都不理我,信教對我們來說是很不可理喻的事情,但我越來越發現,近幾年,信教的人多了,宗教活動也比以前頻繁了?!?/p>

“宗教不是封建迷信,它有它特有的魅力,作為一門學問,我覺得宗教在哲學、倫理學、心理學等方面都有很多有價值的貢獻,現在信教的同學多了,這是很正常的現象吧?!?/p>

從以上的訪談中可以看出,大學生對宗教信仰的神秘感和陌生感逐漸淡化,宗教文化作為校園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日益成為他們關注的焦點,宗教信仰的絕對數量在不斷增大,宗教與大學生的距離越來越近。這種現象的出現,主要是由于當下劇烈社會轉型所帶來的文化氛圍變遷所導致的,大學生通過書籍、網絡、電視等各種媒介走進宗教,在潛移默化中完成了由 “宗教文化愛好者”到 “虔誠的宗教信仰者”的角色轉變,調查資料顯示,有20.5%的青少年信仰宗教的原因是 “深受教義感動?!保?]

同時,宗教曖昧現象日益普遍,也是當前大學生宗教信仰現狀的一個重要特征。宗教曖昧是較宗教信仰更為寬泛的概念,特別是指對宗教模糊朦朧的態度,是宗教信仰確立前的一個過渡期和磨合期。宗教曖昧現象在大學生群體中已經越來越普遍了。北京聯合大學郭淑敏在對2000多名北京大學生的調查中發現,贊成大學生信仰宗教的占25.58%,既不反對也不贊成者占65.46%,反對者僅占8.96%。[5]

二、大學生宗教信仰現狀分析

當前,各高校都依法加強了對大學生進行關于宗教知識的教育和對宗教活動的管理,但機制還不健全,對宗教政策和法律法規的宣傳、教育效果還不明顯,對信教大學生的信息統計也還不完整。這使得大學生對宗教的認知和宗教信仰的理解很模糊,多存在神秘感,甚至有許多錯誤的觀念,這也是導致大學生宗教信仰畸形發展的重要原因。

(一)對黨和國家的宗教政策落實不力

大學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接班人,他們應該掌握黨和國家的大政方針,這包括應該了解和把握關于宗教的法律法規和相關政策。但由于現在各高校對于專門的宗教政策和法律法規的宣傳、教育工作比較滯后,致使大學生對黨和國家關于宗教的法律和政策不甚了解,就連信教大學生對此也了解不多。依法治國是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但由于法律意識不強,使在校大學生容易成為非法宗教傳播的受眾,甚至成為非法宗教活動的組織者和參與者。

(二)對宗教基本知識的教育不夠

有些高校只是看到宗教的本質是唯心主義,看到宗教與馬克思主義、社會主義的對立矛盾,不去關注宗教也有一定的積極作用,對于宗教問題的長期性、復雜性、群眾性、民族性、國際性等特點不進行認真的分析,不能夠及時地向在校大學生,特別是信教大學生傳授基本宗教知識,沒有對他們的宗教信仰進行及時正確的引導。

現在還很少有高校適時開設一些宗教選修課,用唯物主義觀點來說明宗教信仰的根源,講解宗教的一系列知識,這使得一部分信教大學生在文化層面上對宗教的濃厚興趣得不到滿足,使他們對宗教的歷史、現狀以及發展趨勢缺乏一定的了解,這樣就不能夠使在校大學生把握宗教的實質。

(三)對大學生宗教事務的管理不規范

對大學生宗教信仰問題緊張、敏感,有一部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不愿意正視、更不敢去承認宗教在當代大學生中的影響以及信教大學生人數的增多,他們對信教大學生在學校的宗教活動視而不見,沒有規范高校內部信教師生的正常宗教信仰活動,更沒有依法取締學校的非法宗教組織,這些都是大學校園里學生信教人數有所增加、大學校園里宗教活動不健康發展的直接原因。

三、正確引導大學生宗教信仰

大學生宗教信仰教育是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內容,是不斷增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舉措。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僅要對學生進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內涵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觀念的教育,更為關鍵的是要使其真正為大學生所理解、所認同、所踐行,內化于學生的思想觀念中,轉化為學生的自覺追求和實際行動。為此,要針對大學生的認知特點,進一步加強思想政治教育。深入了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現狀,真正把握大學生思想發展的時代脈搏,認真采取積極有效的應對措施,是當今高校增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的應有之義。

(一)堅持宗教與教育分離

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我們要堅持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全面認識宗教在社會主義社會將長期存在的客觀現實,全面認識宗教問題同政治、經濟、文化、民族等方面因素相交織的復雜狀況,全面認識宗教因素在人民內部矛盾中的特殊地位,努力探索和掌握宗教自身的規律,“人創造環境,環境也創造人?!保?]不斷提高宗教工作水平。在高等院校貫徹和落實黨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針,應堅持宗教不干預高等教育的原則。

教育與宗教相分離的原則主要有三方面的內容:

一是宗教信仰自由。在教育領域的宗教信仰自由,就是要求我們教育領域內的各級、各類學校及其他教育機構,教師和其他教育工作者應當尊重公民宗教信仰的自由,不得侵犯公民宗教信仰自由的基本權利,既不歧視信仰宗教的學生或者其他受教育者,也不強迫學生或者其他受教育者信仰某種宗教,更不強迫學生或者其他受教育者不信仰宗教。

二是宗教組織或者個人不得非法干預國家教育領域內的學校及其他教育機構的教育教學活動及管理事務。任何組織或者個人不得利用宗教進行妨礙國家教育制度的非法活動,不得干預學校進行自然科學知識教育和政治思想教育,不得在學校及其他教育機構內傳播宗教、舉行宗教儀式,也不得利用學校對在校學生灌輸宗教思想,發展宗教教徒,進行破壞民族團結和祖國統一的活動。

在貫徹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過程中,應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對于信教大學生的宗教信仰和正常的宗教活動應當充分理解和尊重?!皩π沤陶邅碚f,宗教中含有對全部知識的探索及對未曾發現的真理的尋求?!保?]信教大學生信仰宗教,有自身原因,他們的宗教信仰應該得到國家法律的保護、社會的理解和他人的尊重。愛國的大學生宗教徒,同不信教的大學生一樣享有公民應該享有的高等教育權力及其他權利,他們的合法權益同樣受到法律保護,不能因為他們信仰宗教就歧視他們或者損害他們的合法權益。

其次,在保障大學生信教自由的同時,也強調大學生有不信仰宗教的自由,這方面的正當權益和意愿同樣受到國家法律的保護和人們的尊重。這個問題在少數民族聚集區域的學校,尤其應引起重視。不能對不信教的學生進行歧視、打擊、圍攻、侮辱。信教或不信教,參加或不參加宗教活動,都是法律賦予大學生公民自由選擇的權利,講宗教信仰自由不能強迫信教的人不信教,也不能強迫不信教的人信教。任何強迫不信教的人信教的行為,如同強迫信教的人不信教一樣,都是侵犯公民的信仰自由權利,都是違背國家法律政策的,因而是極端錯誤的,是不允許的。

再次,公民的宗教信仰自由不能被說成 “宗教自由”,即宗教活動不能為所欲為,不受任何限制。宗教信仰自由,不等于宗教活動自由,信仰與不信仰任何宗教是個人私事,是自由的,但宗教活動因為會涉及社會生活和他人,所以必須受到法律的約束,任何一個國家概莫能外。也就是說,宗教信仰自由不能同國家的法律、政策對立起來,也不能同高等教育法規及高校規定對立起來,宗教活動必須納入國家的憲法、法律和政策允許的范圍之內,不能夠影響高等教育事業的穩定和健康發展。

(二)堅持宗教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

宗教要與其所處的社會性適應,為社會發展服務,是宗教存在與發展的普遍規律。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就是指宗教團體和組織、宗教教職人員和信教群眾與社會主義社會的政治制度相適應。這種相適應不是要求公民放棄宗教信仰,不是改變宗教的基本教義,而且要求宗教在法律的范圍內活動,與社會發展與文明的進步相適應。

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最根本的是做信教群眾的工作。高校要引導信教大學生為社會主義建設服務應做好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教育信教大學生愛國、愛教。愛國是宗教存在的前提,每個教徒必須維護人民利益,利用宗教教規和宗教道德中的積極因素為社會主義祖國服務;要遵守國家法律、法規和方針政策,要服從政府的管理,要服從和服務于國家的最高利益和民族集體利益,積極為社會主義建設出力。

第二,發揮宗教教義的積極性,引導其為社會主義社會服務?!叭祟惖淖诮绦叛鍪且环N對自身力量的皈依?!保?]在各種宗教教義教規中,許多教義都提倡 “善和愛”,倡導公平正義,反對歧視與不公,蘊含著豐富的和平、和諧、平等、自然等倫理道德資源,這些內容都是與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目標要求相通的。宗教慰藉心靈的精神作用,也影響著人們的精神世界和日常生活。從大學生宗教信徒個體的角度講,宗教的社會心理功能最明顯的是心理慰藉,也有心理學家稱為 “幻想補償功能”。[9]宗教的精神力量和組織力量,通過嚴格執行黨的宗教政策,加以正確引導,可以有效地抑制其消極作用,轉化為巨大的物質力量,促進社會和諧團結,推動社會進步發展。同時,信教大學生還應努力挖掘和發展宗教中的積極因素,拋棄教規教義中同社會主義社會不相適應的內容,努力為宗教教義做出符合社會進步要求的闡釋。

第三,團結信教大學生和不信教大學生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共同奮斗。高校宗教工作,最根本的是要團結和教育信教大學生為祖國富強和民族振興積極貢獻力量。正如德國神學家孔漢思所說:“普通老百姓并未放棄對安全、和平、財富和健康的渴望?!保?0]我國仍然存在一定數量的信教大學生,能否做好對他們的團結教育引導工作,對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至關重要。處理得好,才能促進社會的發展和穩定,鞏固和擴大黨的群眾基礎,增強黨在廣大信教群眾中的凝聚力,從而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做出積極的貢獻。如果處理得不好,就會產生消極作用,甚至產生很大的破壞作用。

(三)培養大學生的科學精神

科學精神主要是指科學主體在長期的科學活動中所陶冶和積淀的價值觀念、思維方式和行為準則等的總和。大學生科學精神的培養應著重從以下幾方面入手:一是轉變教育觀念,樹立學生全面發展的教育觀。二是全面認識科學知識,著力提高大學生的科學素養。三是進行課程改革,增設以實踐活動為基礎的非學科性課程。四是反對偽科學。

(四)切實加強心理健康教育

一是要積極做好大學生心理咨詢工作。高校要為心理健康咨詢創造條件,設立心理咨詢中心,配備經驗豐富、敬業精神強、品德高尚的專、兼職人員,完善各種服務設施等。二是要積極為學生建立心理檔案。它一般包括兩大方面:一是影響學生心理發展的基本資料,二是反映學生心理狀況和心理特點的資料。

對于大學生宗教信仰,各高校必須高度重視,堅持守土有責、守土盡責,及時把握大學生的思想脈搏,因勢利導,堅持宗教與教育相分離,堅持宗教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通過培養大學生的科學精神,關注大學生心理健康等有效途徑和方法,引導大學生樹立科學人文精神。同時要以馬克思主義宗教觀和黨的宗教政策為指導,依法加強對大學生宗教事務的管理。

[1]黃雄英,邵一江,王迅.大學生宗教信仰現狀調查與對策分析 [J].淮北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7(1):29.

[2]王仕國.全球化與宗教的世俗化 [J].求是,2003(12):36.

[3]邁克爾恩著,張之璐譯.基督教概況 [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3.

[4]左鵬.象牙塔中的基督教 [J].青年研究,2004(5):199.

[5]郭淑敏.北京地區大學生宗教信仰探析 [J].北京社科信息,2003(9):23.

[6]馬克思恩格斯選集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92.

[7]喬拉德.健康人格 [M].北京:華夏出版社,1990:1334.

[8]盧紅.宗教:精神還鄉的信仰系統 [M].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1990:799.

[9]德·莫·無隔離諾維奇.宗教心理學 [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89:639.

[10]孔漢思,庫舍爾.全球倫理——世界宗教會議宣言 [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299.

猜你喜歡
信教宗教信仰信仰
與信仰同行
信仰之光
論信仰
鐵的信仰
學校教育支持系統視角下信教大學生的理性回歸
“ 90后”大學生宗教信仰特點及影響因素分析
宗教信仰自由不是宗教信仰神圣
西佛東漸宗教信仰對六朝人面紋瓦當的影響
宗教工作本質上是群眾工作
當代中青年宗教信仰問題一瞥——從上海M佛友QQ群調研談起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