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競技性武術“文化空間”的冷落與復興

2013-12-05 21:05吉燦忠紀銘霞邱丕相
吉林體育學院學報 2013年4期
關鍵詞:文化空間傳統武術賽場

吉燦忠 紀銘霞 邱丕相

(1.南京師范大學體育學院,江蘇南京 210097;2.河南師范大學體育學院,河南新鄉 453006;3.上海體育學院 武術學院,上海 200438)

上世紀初受國內文化論戰的影響,馬良等人在1924年倡導并成功舉辦的全國性“武術運動會”為后來中國武術體育之路做出了有意義地探索,可堪稱武術向競技體育邁進的肇端。此后,各類武術競賽層出不窮并經歷了起伏跌宕的變化?;诖?,筆者以非物質文化遺產理論和文化人類學理論為視角剖析禁囿競技武術賽場生存的不利因素,為競技性武術“文化空間”改良提出理論調適策略,以求促使中國武術的文化保鮮。

1 “文化空間”和“武術文化空間”的概念

1.1 “文化空間”的提出

為拯救人類文化遺產,1998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頒發《宣布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條例》,并明確“文化場所”是“一個集中了民間和傳統文化活動的地點,但也被確定為一般以某一周期(周期、季節、日程表等)或是一事件為特點的一段時間?!保?]2005年國務院辦公廳在《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申報評定暫行辦法》中提出“文化空間,即定期舉行傳統文化活動或集中展現傳統文化表現形式的場所,兼具空間性和時間性?!保?]從詞義上理解,“文化場所”和“文化空間”是對“culture space”的不同譯法。相對于“場所”而言,“空間”不僅具有地理屬性,并與時間一起構成了事物的特殊規定性,故“文化空間”一詞更具適用性。

1.2 “武術文化空間”的釋義

依據非物質文化遺產“文化空間”理論及表現出來的文化人類學特征,“武術文化空間”可定義為:“某個集中展示武術文化活動或武術文化元素的地點,或確定在某一周期舉辦與武術文化有關的一段時間?!保?]武術文化空間里的武術活動主要顯示武術生產和展示兩種功能。武術文化產生場所往往較為固定,如村落、宗族,但武術文化展示場所則表現出即時性,如比賽、慶典和博覽會等。武術賽場成為武術技藝展示,技術出新的大舞臺,成為武術生存和展示的主要場所。但由于傳統文化的民族性與時代性之關系在競技性賽場上所出現的偏頗,使競技性武術“文化空間”面臨嚴峻的考驗。

2 競技性武術“文化空間”的冷落

人類思維是人們大腦活動的內在程式,決定著人們的行為規范,但它也會隨外部自然、社會環境的變化,對認識事物、觀念價值和文化意識發生相應地調整。競技武術自萌芽之始就存在著民族性的論爭。歷經三十多年實踐發展和理論補給,競技武術具備了完善的技術體系、訓練方法、認識手段、評判標準,完成了文化全球化的第一階段,即文化的現代性轉變階段。但在屢次遭受奧林匹克大家族的冷遇之后,中國武術不得不再次冷靜地思考自身文化與西方文化的適宜性,以及生存環境(即文化空間)對它所產生的影響。

2.1 “舞與武的分道揚鑣”很難使尚武者從競技賽場獲取技術認同,造成了賽場的“冷落”

競技武術常被人們視之為“小圈子文化”。一方面是由于競技武術的技術發展超出了大眾審美意識范圍,日益超越、不斷突破地難奇技術超越了民眾“把玩”水平,決定了競技武術必然要遠離了平民化而“孤芳自賞”;另一方面是因為競技武術自身的訓練手段、技術要求、價值觀念、評價方法等局限了其姓“舞”而非“武”,但這種“舞”并非源自于“現實”,亦異于古代“舞武”之“舞”,因為舊時“舞武”是滋生于民族內的文化形態,而今天到看到的則是直接受域外文化理念的熏陶和指點,所以它一產生就決定了其必然體現出更大地“意化”性,必然會失去技術原味和原形態,勢必會割斷了與民眾之間的“情緣”。蔡龍云先生曾說:“形式上我國武術從創始到現在,始終是循著擊和舞兩個方向發展,作為套路的舞,功能在于它的動作優美、氣勢雄健,能給人以極大的感染力,是技擊反映在舞中的表演藝術”[4]。我們不能否定在古代武術“舞武”,就如同不能否定中國傳統文化屬于泛藝術文化范疇一樣?!安浑x日用常行內,直到先天未畫前”,中國人“既注重日常實用,又追求境界般的理想。中國武術在世界上獨具特色,也正是因為中國文化有一種審美文化的傾向”[5],同樣,當下在強調競技武術的述美性的同時,更應關注技術意義層面的表達,但問題是競技武術一味追求形式虛意層面的完美演示,反映割裂了形式與內容的側重性。

“一張臉的素描不是一張臉,它只是一張臉的素描?!保?]近半個世紀的實踐告訴我們,競技武術從五六十年代要“表現什么”,發展到現在“如何表現”,是一個從表達內容到形式表達的轉變,是從“武與舞的并行不?!毕颉拔渑c舞的分道揚鑣”的轉變,很難說其能持續保持原有技術的純粹性,從這一點說,它引起了國人對其表達形式和技術意義的陌生,文化認同感下降,也決非偶然。相比之下,空手道、跆拳道、劍道等域外民族傳統項目以追求簡單、易學、易用,錘煉心志為目的而備受青少年青睞;同樣,傳統武術以“養用合一”、“打練結合”在民間表現出了廣闊空間和較強的親和力。

“一種真正的反思社會學必須不斷地保護自己以抵御認識論中心主義、科學種族中心主義,這種中心主義的偏見所以會形成,是因為分析者把自己放到一個外在于對象的位置上,他是從遠方、從高處來考察一切事物的,而且分析者把這種忽略一切、目空一切的觀念貫注到他對客體的感知之中?!保?]競技武術正是看重了西方體育競技理念,忽視了固有的基質,過分地追求動作的“規范”和技術的“難度”,是對傳統武術的“瘦身”。它過多地借以虛擬性、夸張性藝術手法,以“唯美”、“唯難”論英雄,把對人體體能超越視為心靈滿足??墒撬雎粤艘稽c,當技術發展到人體所能表達的極限和標準時,技術難度創新和藝術表現所差無幾時,武術的文化性仍然成為決定勝負的唯一。

2.2 競技賽場的技術出新令觀眾目不暇接,很難找回昔日熟悉的“技術身影”終使競技性武術“文化空間”門可羅雀

回顧武術賽場當以二十世紀初馬良“中華新武術”的形成為原點。而真正標志著中國武術取得歷史突破的是在20世紀50-60年代。解放初期,部分習武者的非法集會,謠言蠱眾,顛覆政府,使武術的唯技擊論遭到了強烈地迸擊。1960年《武術套路競賽規則》(簡稱《規則》)的出臺,5個項目的評估標準,使武術的健身化、競技化功能趨于突顯。此后,武術技術難度呈現出的“芝麻開花節節高”的態勢成為了中國競技武術發展的思維定式?;仡櫋兑巹t》:1973年增設了“出色完成難度動作和創新給予評分”;1996年設置了指定動作和創新難度加分條項,在長拳類技術中增加了11個跌打滾翻動作和0.2分創新難度分;2003年在設置難度和連接難度的同時,將難度動作分值擴大到2分;到了2006年又以“難度及連接難度”替代了“指定動作”。競技武術追求內容和形式上的變革和創新,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競技武術以“高”、“難”的門檻一步步將觀眾拒于賽場之外。從競技武術的創新周期看,競技武術的創新速度是其它武術形式所無法比擬的。競技武術完全超脫了現實,朝著藝術而又虛意化方向發展。競技武術的技術來源已不是現實之“武”(傳統武術),而是藝術之“舞”(戲曲、舞蹈等)。一套競技套路要求創編者要具備相當的想象力和創造力,以及舞蹈、音樂等藝術素養。而對于排編者來說,藝術素養更重于對傳統武術技法的把控能力,這遠非在常人把控之中。從另一角度看,競技武術是為了提高運動能力,獲得運動成績,一旦有人模仿,競藝性就打折扣。競技武術的技術生存周期短,代謝較快,較為時尚,使大眾很難跟上技術發展的步伐,沒法從運動員身上找到自己熟悉的技術身影,無法獲取技術認同感。競技武術賽場僅成為有限的文化“生產者”依據小群體的實踐和理論構思而進行技術創新的“實驗田”。

2.3 競技賽場的文化傳統正日益隕落

2009年2月,胡錦濤在毛里求斯中國文化中心觀看武術表演后說:“學習武術,一可以健身,二可以了解中國文化,三可以增進中毛兩國人民友誼?!保?]中國武術是依賴于技擊方法來傳承傳統文化的身體行為。其除了承擔著教育使命、科學使命之外,還擔綱起了文化傳承使命[9]。作為一種文化傳播的使者以及他者民族了解中國文化的武術,文化傳承使命是其最基本最重要的使命。武術的文化傳承使命首先表現在武術傳承內容、訓練體系和器物用具方面。中國武術體系中有131家拳種流派和“十八般兵器“之說。每家拳種流派都有相應的拳械套路,少則數套,多則數十套。它們的拳法技術、兵器形制,都是中華武術文化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而單純通過競技賽場上來體現即難盡其詳、難盡其意。就連競技賽場主打項目長拳來說,雖然其難度創新、表現形式上令觀眾嘆為觀止,但在技術處理時亦失去了昔日長拳的風采。有的隊員過度于地追求技術難度和身體體能,而忽視了技術內涵展示,有時為了難、快、美而蓄意刪除傳統武術元素,使武術競技賽場大失文化特色。

武術的文化傳承使命還表現在對泛道德觀念的傳承方面?!白詮姴幌?,厚德載物”的民族精神;增厚美德、容載萬物的君子之風;“冬練三九,夏練三伏”,“十年不出門”的尚武精神;“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人生品格;“仁、儀、禮、智、信、孝、勇”的倫理觀念等等,都可以通過習武活動來自身體驗,以年復一年的功夫來修戒自己的言行道德。有了“自強不息”之精神獲取超高的技術本領,為個人踐行高超技藝提供了人格保證;反過來,有了“厚德載物”之品格,就會有包容寬廣、虛懷若谷的胸懷,才能從眾多技術流派中汲取營養,為神明拳理奠定基礎??梢哉f,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是關系到武術競賽“文化空間”存活的重要方面。

21世紀“西方形而上學的分析已快走到盡頭,而東方的尋求整體的綜合必將取而代之。以分析為基礎的西方文化也將隨之衰微,代之而起的必然是以綜合為基礎的東方文化?!〈煌凇麥纭?,而是在過去幾百年來西方文化所達到的水平的基礎上,用東方的整體著眼和普通聯系的綜合思維方式,以東方文化為主導,吸收西方文化中的精華,把人類文化的發展推向一個更高的階段。21世紀,東方文化的時代,這是不以人們的主觀愿望為轉移的客觀規律。[10]競技武術充滿了中華文明的血肉和文化因子,是汲取了西方體育理念而形成的東方體育形式,其理應攜帶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元素,以其“人文主義”的道德情懷,“整合一體”的技術底線,“貴和持中”的攝生理念和“形意合壁”的美學思想昂首迎接燦爛的明天。

3 競技性武術“文化空間”的朝陽之路

3.1 堅持“技術自信”,積極應對外來文化,變“沖擊”為“動力”

當下,人們對武術的認識傾向大致有二:一種是民族虛無主義,另一種是全盤西化。前者是質疑和批評武術創新,將民族傳統體育與世界體育或者現代社會發展的文化背景斷然割裂,提出了“武術文化傳承、傳播模式應該走自己的路”,“奧運會與武術無關”等文化守成主義觀點。此觀點易陷入到了只肯定了武術的“民族性”,而否定了武術的“世界性”和“時代性”,只肯定了武術的“文化性”,而否定了武術“科學性”的思維旋渦。后者是用西方體育競技理念來腳注中國武術的發展,認為“只要武術能進奧運,什么都可以舍棄”等。此觀點認為中國武術要勇于革新,堅持武術的難、美的競藝化方向。此觀點易使中國武術失去民族個性,最終導致唯難、唯美的“中國式體操”,是對民族文化的不負責。它失去了文化自我、技術自信和改良耐心,也沒有對武術發展規律做到“自知之明”,只看到了武術的“時代性”而否定了其“民族性”。誠然,對于兩種論斷,“我們還要善于把文化傳統與時代精神結合起來,把發揚我國的傳統文化與吸收借鑒外國的先進文明結合起來,使祖國文化再展輝煌?!保?1]面對外來強勢文化“沖擊”,應變被動為主動,加強“技術自信”以克服競技武術的“動力”不足。就競技武術而言,首要把握手、眼、身、步等部位以及器械方法等技術表現形式是否符合章法;然后再看節奏、精神、風格、勁力、編排、布局等文化意義方面的表達;規避陷入“跳躍看高度、落地看穩定”的傳統裁決誤區;充分考慮到武術攻防技擊含義在單個動作中的運用,單個動作、組合動作,單段動作、成套動作中的攻防含義應符合拳理;強調攻防變化大小有度,進攻方向和防守動作轉換要順達。其次,注重動作內涵的意義表達。競技賽場宜防范套路技術中較多的閃轉騰挪動作,套路中即使有“難”、“美”,也要必須以動作攻防含義為依據,避免過多使用意化動作。

3.2 增加武術競技賽場“文化軟實力”,從多角度喚醒民族文化認同

《十二五規劃綱要》明確指出:“構建以優秀民族文化為主體、吸收外來有益文化的對外開放格局,積極開拓國際文化市場,創新文化“走出去”模式,增強中華文化國際競爭力和影響力,提升國家軟實力?!保?2]中國武術承載著大量的傳統文化信息。競技武術如同其它武術形式一樣,除了器械、服飾、場地等物化信息之外,仍然存在著大量民族文化信息,堅強剛毅的民族精神,有容乃大的包容胸襟,謙和寬厚的人文情懷,內圣外王的處世之道,內外合一的哲學理念等,而這些正是世界各民族對中國武術產生文化認同的中心。因此我們應該增加賽場的“文化軟實力”,從多角度喚醒各民族對中國武術的自覺。

里帕對卡塔瑞的“借用”頻率之高,僅1603年版《圖像學》就有九十處之多。盡管里帕對借鑒內容進行了一定程度的修改、綜合與重組,但依舊不難辨認。?然而《圖像學》對卡塔瑞的貢獻卻避而未談,學者麥格拉斯推測,或許是因為卡塔瑞的神話手冊低俗普通,作為引用資源提及則有損《圖像學》的嚴肅性,又或許是卡塔瑞在當時已經人所共知,因為過于熟悉其人其書的內容故而無需贅述提及。?可是,從《圖像學》中辨識出《古代眾神圖像志》的痕跡,對今人而言已經遠不如17或18世紀讀者那么容易。

首先,從思想方面,端正態度,厘清認識。競技武術是形成于傳統武術基礎上的一種文化形態,是傳統武術被賦予時代性和科學性的異化物。它不是“另類”的中國文化,而是中國武術文化體系中重要組成部分。因此,在實踐當中要敢于汲取外來武技項目的推廣經驗,加強武術文化時代性,樹立技術革新的信心,做到有的放矢。

其次,在與域外民族文化交流過程中,保持套路技術獨立自主性。套路是中國武術對人類文化的最大貢獻,因此應加大理論研究,建立以套路為先導的國際推廣機制,在技術樣式上堅持傳統“踢、打、摔、拿、肘、靠”大一統的技術路線。

其三,加強傳統文化的理論研究和強力滲透。一方面,應加強武術器械、紋飾、儀式、服飾等方面的文化理論研究,要在競技武術習練者和道器上充分體現中國人的文化習俗、觀念、價值和精神等;另一方面,全面展開傳統武術訓練體系的現代化轉型的理論研究,因為大量傳統文化信息是通過傳統武術訓練體系來體現出來的,為此可以讓域外習武者通過傳統訓練體系來體認中國文化。

其四,適宜允許民族藝術進入競賽場所。大膽改革武術技術與自然環境、動物形態、民族音樂等方面的充分融合??梢岳矛F代科技手段制作與競賽場面基調一致的畫面,在比賽時進行背景投放;適宜放開運動員在演練時象形類拳術時發聲尺度,增加文化模仿感染力;允許所有套路進行適宜的民族音樂的配音、話外音(用古典詩詞為宜);鼓勵有條件的代表隊進行現場演奏民族音樂。在競賽期間進行各種相關民族文化的視頻播放和圖畫、書法等傳統文化產品的展示、展銷活動。一言以蔽之,“競技武術賽場”要敢于突出文化時代性,敢于文化包裝,善于烘托武術賽場及圍邊環境的文化氛圍,讓演練者、觀賞者身臨其境領略到武術、民族圖畫、詩字、書法和音樂等東方傳統文化,充分體現競技賽場的文化引力,提高傳統文化的感染力,增加武術演練的鮮活性。

3.3 光復文化傳統,大力推進武術競賽“城市化”和“農村化”的并轡前驅

民族傳統文化傳承如同基因一樣,可以通過代際驗認出來。它在與異己文化相遇時會得以涵化,在代際間會得以濡化,表現出了強大的文化生命力。受西方體育沖擊,當下中國武術遇到或多或少的坎坷和困惑,但悠久的文化情結很難讓人割舍,無法讓曾維護了民族生命的這一文化形體瞬間遺落。眾多的信仰群體和村落、廟會、集市、書會、寺院、觀宇等場所又賦予了其旺盛生命力,依然會在風云跌宕的國際政治、經濟、文化迭替中承襲著原有的民族心理和民族精神一路高歌。

3.3.1 到“大有作為”的小城鎮尋求武術競賽市場

傳統觀點認為,競技武術率先實現了民族文化的現代性轉型,其最佳傳播境域必然是實現現代性較早的都市區域。但實踐證明,小城鎮或農村地區是競技賽場“大有作為”的場域。大都市具有優越的生活條件和休閑娛樂場所,廣大社區成員可以品嘗各式各樣的體育文化盛餐。但作為精神文化生活相應較為落后、貧乏的小城鎮地區,受西方體育沖擊較小,文化傳統情感較濃厚,且至今村落和廟會中仍然保存著相當多的民俗活動和地域武術。近年來,隨著農村居民物質生活的提高,廣大農村居民對精神文化生活有了更高地追求,各種文化傳統正在復蘇,因此可以嘗試將競技武術賽場移向小城鎮。如是易讓農村社區居民獲得文化認同,勾起他們的文化記憶,保障他們享受武術文化的權益。競技賽場的下鄉能使傳統文化惠及到廣大農村居民,它不僅有利于農村武術文化知識的普及和對傳統文化意識的培養,也有利于農村體育公共服務保障體系的建設和實施。

3.3.2 到基層“尋根”和“采風”是競技賽場永葆青春和活力的源頭

文化是人為的,是人們在長期生產生活中積累出來的,不同時期的文化呈現不同特性。一定時期文化是這一時代政治、經濟、社會、教育等方面的集體反映。但是,要認識文化的時代性必然要認識文化的傳承性。

民族性是指文化是由某民族群體生產和共享的,且具有自己的獨特個性。武術是以徒手或器械為活動形式,是以漢民族攻防動作技術為主的技術體系。中國有五十六個民族,除漢族外,其它五十五個少數民族至今仍然保存著形式各異精彩紛呈的民間民俗體育,德昂族“東巴舞”、哈尼族的“昂瑪突”、納西族的“東巴跳”、苗族的“武保吉”、顥族的“雙刀”和彝族的“磨皮花鼓”等等。這些活動不僅是各少數民族喜聞樂見的民俗文化形態,而且蘊含著大量武術技法。這些少數民族民間體育能為現代競技武術的豐富提供技術素材。競技性武術不僅可以從少數民族傳統武技中汲取技擊營養,而且可以從擅長健舞、勁舞等少數民族舞蹈文化中汲取美學元素。

競技武術源于傳統,但又超越于傳統。它是為應變體育文化的世界性而產生的一種文化變異,但它骨子里仍然流淌著傳統武術的“血液”。隨西方體育理念的滲透,其技術可能會逐漸偏離中國文化傳統的軌道,文化基因可能會不斷銳減。競技武術一旦忘卻了自己民族的傳統性,拋離了少數民族民俗活動或傳統武術的多樣性,就難以存活。邱丕相先生曾說:“競技武術失去傳統武術的支撐,便會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容易迷失技術發展的方向。傳統武術正是競技武術取之不盡的技術源泉”[13]。因此,應重視競技武術與傳統武術之關系,加強傳統武術對競技武術的“輸血”,提高競技武術在國際化道路上競爭力。

首先,催使競技武術對傳統武術和民間體育中去“采風”。鼓勵競技武術到廣大民間去搜集傳統武術經典招法,改變傳統思維習慣,虛心向老拳師學習;重視少數民族民俗體育活動的挖掘、整理和研究,肯定其文化價值和技術價值,為競技武術所用。

其次,在創編象形類競技武術過程中,仔細觀察動物生活、打斗形態,尤其加強對動物形、神、意等方面研究。比賽時擴大象形類競技武術評價自由度,在器械、紋飾、服裝、發聲、配音、音樂等方面全面放開,增加藝術渲染力和感染力,讓觀眾身臨其境,享受一種“看得清,看得懂,看得值”的生態化藝術“舞蹈”。

3.4 加強國民武術文化意識,舉辦“全國武術大會”

“一個國家的實力不僅表現在經濟上,而且表現在國民素質、文化發展和首先情操上?!幕瘋鹘y是一個國家的靈魂,文化傳統更具有感召力和凝聚力[14]?!币虼?,當面對五彩斑斕的各民族文化時,加強中華民族對本土文化意識培養和文化安全保護,是一個緊迫而又艱巨的任務。從新中國成立時的百廢待興,到洛杉磯奧運會獎牌零的突破,再到北京奧運會上高居金牌榜首位,舉國體制在中國體育發展旅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針對作為中國傳統體育中最大宗的武術文化也理應充分利用舉國體制,以比賽求發展,以比賽求生存。因此,可以通過嘗試舉辦大型武術運動會,如“全國武術大會”等展示性博覽會來推動全民武術文化意識的普及與提高;推動域外競技武術的發展,強調國內傳統武術的傳承,展現民間傳統訓練功法,探索出能體現套路和對抗技術相結合的“打練合一”表現模式。

4 結語

與傳統的家族、村落、廟會和軍旅等文化生存場域相比,競技性武術“文化空間”歷時較短,但由于其受政治體制的影響,使其表現出了強大的文化勢能,且對其它武術形式產生和發出文化指令的作用,因此應慎重對待處理好競技性武術“文化空間”。我們要承認競技性武術“文化空間”的存在,承認它對中國武術文化發展和生存所產生的文化影響,但亦要樹立民族文化遺產意識,堅持“技術自信”,增加武術賽場“文化軟實力”,堅持武術競賽“城市化”和“農村化”并行不悖的發展路線,嘗試舉辦文化展示性的“全國武術大會”。惟其如斯,才能推進競技性武術“文化空間”的可持續性發展。

[1]王文章.非物質文化遺產概論[M].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6:412.

[2]1998年11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155屆執行會議通過.宣布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條件,引自:王文章.非物質文化遺產概論[M].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6:300.

[3]吉燦忠.武術“文化空間”論繹[D].上海體育學院博士論文,2011.

[4]邱丕相.武術套路運動的美學特征與藝術性[J].上海體育學院學報,2004,28(2):39-43.

[5]邱丕相.武術的文化構成及當代傳播[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0,6(3):12.

[6]陳侗.與實驗藝術家的談話[M].長沙:湖南美術出版社,1993:106.

[7]布爾迪厄,文化資本與社會煉金術[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102.

[8]我校援外教師魏愛玲向胡錦濤主席介紹中國武術在毛里求斯的發展情況[EB/OL].http://www.gxtznn.com/article/7987.html,2009-2-20.

[9]邱丕相,楊建營.當代武術的三重使命[J]沈陽體育學院學報,2009,28(4):1-5.

[10]季羨林,東西方文化議論集[M].經濟日報出版社,1997:69.

[11]溫家寶總理在十一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記者會上答中外記者問.信心就像太陽,充滿光明和希望[N].文化報,2011,3(15):2.

[12]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N].文匯報,2011,3(17):1,7.

[13]邱丕相.全球文化背景下民族傳統體育發展的思考[J].體育科學,2006,26(8):63-65,79.

[14]溫家寶總理在十一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記者會上答中外記者問.信心就像太陽,充滿光明和希望[N].文化報,2011,3(15):2.

猜你喜歡
文化空間傳統武術賽場
傳統武術對警察徒手防衛能力提高的作用研究
基于養生視域論傳統武術的現代傳承與發展
云南彝族傳統武術溯源
傳統武術在高等教育中發展研究
文化空間視角下的湖南區域表演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
民初皖籍知識分子與文化公共領域的建構
賽場回眸
賽場回眸
賽場回眸
賽場回眸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