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性的悖論

2013-12-23 07:43海劍
檢察風云·預防職務犯罪 2013年6期
關鍵詞:職務犯罪理性人性

海劍

看到落馬官員,尤其是大貪特貪的貪官,民眾往往會進行道德評判。貪官之壞,可以用無數措辭激烈的語言進行評判。但反過來問,這些貪官都是天生的壞人嗎?難道從娘胎里出來,就帶著惡根,遇到適宜的社會土壤就使其瘋狂成長,以致最終無法收拾?

人性善、惡論屬于道德思維,注重情感因素;而經濟人理論屬于事實思維,注重的是客觀存在的事實。作為職務犯罪預防工作者,我們在分析人性時,固然不排斥情感因素,猶如法律不排斥道德,但我們的情感必須建立在事實基礎上,并在規則范圍內表達自己的情感,也猶如法中有情但情不能代替法一般。

上個世紀末,西方著名經濟學家認為,人是理性的經濟動物。古代爭論的人性善、惡之辯,在當代的市場經濟大潮中,演變為經濟人之爭。用經濟人的人性假設解釋許多社會現象成為時髦的做法,對職務犯罪的分析也是其中之一。

但深入分析,經濟人的人性論實際上是人性惡觀點的現代轉換,以經濟人代替傳統人性惡,不僅僅是名詞的轉換,它更多的是以經濟領域的行為模式來證明公共行政中相似行為模式的合理性。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布坎南把經濟領域的經濟人理論運用于政治決策領域,并創設了公共選擇理論。該理論認為:一個人,無論他在經濟領域還是政治行政領域,其行為動機是一致的,擔任政府公職的人同樣是理性自利的,同一個人絕不可能僅僅因為從經濟市場轉入政治職業之后,就由追逐個人效用最大化的自利者轉變成大公無私的利他者?;谶@一假設,經濟人理論認為,政府中握有公權的人與其他人沒有什么差別,既不更好,也不更壞。經濟組織的人是追逐利益最大化的經濟人,行政組織的人也是如此。公權者在決策、執行法律時,也會在若干利益前進行選擇,而選擇所遵循的規律就是經濟人法則:當人們必須在若干取舍面前進行選擇時,他們將更愿意選擇那種能為自己帶來較多好處的方法。用一句通俗易懂的話來表達經濟人理論就是:花最少的成本,獲最大的收益。這就是職務犯罪的經濟人分析。

本來,經濟學家在公共領域引入經濟人概念是為了發現“政府失敗”的原因,以便政府尋找提高工作效率的方法。由于經濟人理論的廣泛解釋作用,許多人認為經濟人假設可以實現公益與私利的雙贏:“經濟人假設從公私利益和諧的角度對此(如何對官僚進行有效激勵是傳統規制導向無法解決的難題)給出了全新的回答,以市場機制實現公共部門的激勵兼容”。并認為經濟人假設理論發現了市場機制在最不利的條件下產生了最令人滿意的結果,即在最不利的可能中尋求最好的結果,凸顯自利與公共利益的可調和性。

經濟人理論原本立足于經濟成本與經濟收益的比較,其明顯的褊狹之處在于忽視“非經濟利益”的實際存在。為了克服這一褊狹,在新經濟人理論中,收益不僅是貨幣收入、物質享受等純粹的經濟利益,而且明確包括了權力、尊嚴、名譽、社會地位等難以用純經濟尺度衡量的利益。但新經濟人理論同樣把政治領域看作一個市場:政治市場,政治家、公務員和選民都是這個政治市場中追求自身效用最大化的理性人。

根據經濟人理論,公權者的職務犯罪現象將會有合理的解釋,并且最終使得這種合理性變為合法性,權力腐敗也就成為合法的行為,而制度遏制腐敗的行為也會最終被看成是違背人性的行為。對法律運行經濟成本的考慮,使得我們借口成本大于收益而放棄法律的執行,也將損害我們對法治目標的追求。在經濟人理論下,公職人員不再是國民的公仆、一個為公眾提供公共服務的人員,而是一個十分勢利的商人,他可以一手拿著財政撥付的收入,一手握著權力等待出價最高的需求者。相反,付不起費用的社會弱勢群體就難以獲得政府的服務,行政不作為就變得合理了。這樣“誰付費、誰享受”的規則,被用于公共權力領域,只能加重權力的尋租腐敗。

對于落馬官員來說,到了失去自由人生境遇徹底變化的那一刻,迷失的人性或許會蘇醒,也許他會理性地審視自我,開始思考貪腐、瀆職落馬值不值……這個時候,是經濟理性的回歸,但已經太遲。

因此,有必要提醒在位或者徘徊于違法、犯罪邊遠的官員:欲望可以有,但必須要有節制,必須有法律、道德的底線;若僅從經濟理性的角度來審視自己的行為,則觸犯了底線,所有處心積慮獲取的東西都很容易化為烏有。

欄目編輯:劉雁君

猜你喜歡
職務犯罪理性人性
“狗通人性”等十一則
逼近人性
“學習”反人性嗎
欲望膨脹
人人都能成為死理性派
理性思考嚴謹推理優先概念
四川:評閱“打虎拍蠅”成效
關于地、縣級供電企業“預防職務犯罪加強對權力使用的制約”的幾點思考
榆樹支行積極開展廉政風險法制教育 建設預防職務犯罪長效機制
職務犯罪對策選擇的新視角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