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來國內社火研究綜述

2014-03-30 08:47楊丹丹
地方文化研究 2014年6期
關鍵詞:社火民間文化

楊丹丹

(西安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陜西 西安,710054)

社火是主要流傳于陜西、山西、河北、河南、遼寧、甘肅、新疆、寧夏等地區民間的一種節日慶典民俗活動,“社”即土地神,“火”即火神,這是西北地區人民千百年延續下來的一種民間信仰的遺脈。社火同時也是高臺、高蹺、旱船、舞獅、舞龍、秧歌等等的通稱,具體形式隨地域不同而有較大差異。社火是集民間戲劇、音樂、舞蹈、美術、鍛造技藝于一體的綜合藝術,社火研究為我們研究中國歷史發展過程中政治、經濟、民俗風情、群體意識、群體觀念、社會環境和人文情態等發展脈絡和足跡提供了重要的參考角度,社火是我們研究歷史人文,特別是鄉村歷史人文生存變遷的“活”教材。①西安市政協文史資料委員會等編:《西安市非物質文化遺產》,西安:陜西出版集團,2012年。21世紀以來,隨著各地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和申遺工作的推進,社火這種具有重要歷史人文價值的民俗活動研究越來越受到學術界的關注和重視,對社火研究的挖掘涉及到歷史淵源、文化內涵、保護傳承以及到社火的調查個案研究、民俗旅游開發等方面,研究視角普及至歷史學、民俗學、民族學、人類學、社會學甚至音樂舞蹈體育學科方面的研究。研究的理論方法從歷史文獻資料收集整理到人類學田野調查、參與訪談法的使用,甚至結合了社會學統計分析理論的使用等等,越來越多的學者參與到這一專題研究隊伍中來,并出現了一些具有代表性和影響力的學術成果。但是,對于社火研究仍然存在局限性,多數研究集中于某一地區的社火或社火某一組成部分的專項研究,針對國內社火研究成果缺乏系統梳理的狀況,現就近年來社火研究成果和動態分類予以回顧和總結,以期為今后進一步開展社火研究提供參考和借鑒,同時為非遺保護工作提供一些參考思路。

一、社火研究的專著

近年來關于社火研究的專著較多的集中于某一區域的社火研究或是社火的某一項的專題性研究。目前看到的專題研究的著作有蔡秀清、錢永平等的《社火·社戲:從娛神到娛人的智慧》,這是基于田野調查的報告系列書籍,它通過田野調查的個案研究了中國民間文化風俗,主要是社火中涉及到的風俗的分析。體現了社火、社戲從娛神到娛人的智慧。這本書分為五個篇章:第一個篇章是從對內蒙古赤峰市克什克騰旗的土城子鎮獨具地方特色的舞龍表演的個案分析了民間舞龍習俗中的民俗主體與鄉土文化;第二個篇章以祁太秧歌為個案研究了民間小戲與鄉土社會民眾的互動狀況;第三個篇章是對青海土族節慶習俗中生存理念的研究;第四個篇章是以青海省民和縣三川地區鄂家村為例對民和土族“納頓”節慶習俗的現狀調查與研究;最后一個篇章是以西寧市茶園為例對茶園“花兒”歌手的研究。①蔡秀清、錢永平著:《社火·社戲:從娛神到娛人的智慧》,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08年。研究的視角都是以一個地區中社火的一個部分為個案的研究,缺乏整體系統性。另外還有民間工藝美術家李繼友相繼出版的《中國陜西社火臉譜》、《李繼友社火馬杓臉譜》、《民間社火臉譜》、《馬杓神話臉譜》、《傳統肚兜》等書和畫冊,他在繼承陜西社火臉譜的基礎上,將社火臉譜與民間流傳的避邪馬杓相結合,創作出社火馬杓臉譜。所以他的專著主要集中于社火臉譜的研究,除了李繼友的社火臉譜研究之外,還有王瑤安和劉宗昉的《陜西社火臉譜》,本書認為社火臉譜是社火藝術的精華,是中國社火文化的典型代表,其歷史悠久、內涵豐富、藝術表現力強,與陜西厚重的歷史文脈相承,是了解和研究中國民間美術、民族歷史文化的活化石。本書開篇從社火的的淵源、特征、表演內容等入手深入剖析了社火臉譜的淵源發展、色彩、圖式以及西秦、寶雞地區的陳倉區、周原、隴縣的社火臉譜粉本。②王瑤安、劉宗昉著:《陜西社火臉譜》,上海:上海遠東出版社,2010年。研究的關注點集中于陜西尤其是寶雞社火臉譜,這與作者的生存環境相關。在這里筆者也不得不提到同樣書名的田榮軍的社火臉譜研究。不同的是,田榮軍整本書是緊扣社火臉譜的起源、形成、發展、繪制內容、繪制工藝與紋飾、色彩、繪制過程、社會文化意義、美學意義、文化根源等藝術人類學的角度進行的研究,③田榮軍:《陜西社火臉譜》,西安: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4年。他也主要是基于對寶雞市社火的研究調查的一手資料。專題研究的著作除了集中于寶雞社火的研究,還有趙德利的關隴社火研究、趙永勝的《晉中社火》攝影研究等。除了專題性的研究之外,也有少部分的對社火的整體性的介紹專著,主要是通俗性的讀物,像王杰文的《民間社火》,張萌萌,傅璇琮編著的《閱讀中華國粹:青少年應該知道的社火》,馬漢臣的《春節社火》等,類似的研究也出現在呂品田編的《中國民間美術全集(14)游藝編.社火卷》里面。從專著的研究總體來看,對社火的專著研究成果較少,尤其是對社火整體系統的研究少之甚少,專題研究主要集中于對社火臉譜和幾個社火代表性地區的研究,而社火文化因為地區差異有很大的區別,另外專題性研究的作者較大一部分為藝術類的專家,學科視角較單一,還需要更多的不同學科的有志之士來研究社火,創作更多的社火文化研究成果。

二、社火研究的學術論文

(一)社火的形成與保護、傳承、發展研究

1、對社火的概括性研究

對社火的概括性研究多是以地區為單位的,例如秦亮的《隴州社火》主要介紹了隴州社火的概況,胡憲黎的《??h社火》介紹了??h社火的概況。晁元清的《青海民間藝術的活化石——社火》對青海社火儀式的歷史傳承,青海西寧城北小寨社火儀式的角色及特點,表演程式,社火表演內容及特色進行了介紹和分析。④晁元清:《青海民間藝術的活化石——社火》,《中國土族》,2010年第4 期。鐘文佳則通過對社火在青海的起源及其成因分析,闡述了社火與青海農耕習俗變遷之間的關系,進而論證社火對該地區的文化及生產的重要性。⑤鐘文佳:《社火——青海人的慶典》,《才智》,2009年第10 期。而張芳通過田野調查對甘肅隴南的社火特別是西和社火進行了初步研究,對隴南社火的組織方式和表演形式、社火的類型,秧歌音樂的特點以及隴南社火的現狀與傳承進行了分析。⑥張芳:《隴南社火探微》,《大眾文藝》(學術版),2010年第1 期。對關中社火介紹的文章有曹永豪的《西安市長安區魏寨崔家街太平水官社火》,他對長安區魏寨崔家街的人文歷史背景、表演程式進行了分析,指出了其社火的特點。①曹永豪:《西安市長安區魏寨崔家街太平水官社火》,《咸陽師范學院學報》,2013年第1 期。對于陜南社火的研究,鮑麗指出關中地區與陜南安康社火的不同,認為關中社火大多以戲曲故事人物作為主要的表現內容,也有龍舞、獅子舞、高蹺和芯子之類,但是極少有表演性的內容,而安康社火則既有展演性又有表演性,進而分析了安康社火的即興性表演和參與性特點及其功用。②鮑麗:《安康社火功能的比較性研究—以表演唱〈采蓮船〉為例》,《交響:西安音樂學院學報》,2012年第2 期。除了以地區為單位來進行社火的概括性研究,還存在以社火表演中的某項內容為要素來研究的情況。

2、社火淵源的研究,

雖然對社火淵源的研究學術界普遍認為社火產生與原始的祭祀崇拜分不開,是來源于對土地與火的崇拜。但對于這個這種祭祀崇拜的信仰,學者仍然有更深入和獨到的見解。曾愛娣通過側重分析“社”的內涵與外延,提出社火就是以“社”為單位舉辦的一種具有儀式性的民俗活動,并提出禮樂文化傳統借助了“社火”的內容與形式,能夠完成基層民間寓審美與教化于娛樂的社會功能,認為社火應屬禮樂文化下移民間的產物。③曾愛娣:《“社火”考釋與探源》,《黑龍江史志》,2013年第13 期。賀鵬認為社火是由先秦的儺祭、儺舞演變發展到宋元時期成為民間風行的節日迎神賽會上的慶?;顒?。④賀鵬:《馬勺社火臉譜紋樣的符號學意義》,《美與時代》上半月,2010年第1 期。王瓊則指出社火產生于原始的宗教信仰,來源于對古老土地與火的崇拜,是隨著原始的祭祀活動而逐漸形成的,它與祭祀有著一脈相承之處。⑤王瓊:《關中民間社火與宗教祭祀源探》,《河南社會科學》,2012年第11 期。李智信認為社火源起西周初年的大和會,隨著大和會的主要祭祀用具龠(棍棒與樂器在原始巫術舞蹈中交合作用的產物)逐步發展成為漢族社火及其他少數民族民間舞蹈中的花棒子,和祭這種祈求豐收的祭祀活動在發展過程中內涵被不斷豐富,并融合其他舞蹈形式發展成為社火。⑥李智信:《西周初年的大和會與現代社火》,《青海民族研究》,2010年第4 期。對社火的淵源的研究還有一種比較研究的方法,指出研究對象的異同點并分析其關系。如余永紅的《隴南白馬人“池哥晝”與“黑社火”比較研究》就是一例,文中指出雖然隴南白馬人的“池哥晝”是一種帶有巫術和宗教性質的“面具舞”,但具有社火的本體特征,并符合社火的原始文化含義。隴南的民間“黑社火”以豐富多姿的花燈為主,突出“燈火”的視覺效果,保留著古老的“土地”祭祀儀式。將二者進行比較后可發現,隴南民間“黑社火”與白馬人“池哥晝”都體現了對“土地”的祭祀與對“火”的崇拜,總體上都符合社火的本體含義,二者在演出時間、宗教信仰和儀式、組織形式、表演內容和藝術風格等方面均體現出許多相似性。在長期的民族融合過程中,隴南的民間“黑社火”深受氐族文化藝術尤其是白馬人“池哥晝”的深刻影響,具有較鮮明的古老氐族文化特征,其中部分表演節目應源于“池哥晝”。⑦余永紅:《隴南白馬人“池哥晝”與“黑社火”比較研究》,《北方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年第5 期。研究中也不乏對特殊社火血社火的淵源研究,李永平認為血社火文化淵源于殺生祭獻的豐穰儀式,而其技藝來自于由西亞傳入的襖教之神幻術“七圣刀”儀式。歷史上,血社火曾經在各地分布,在其發展過程中受到襖教“末日審判”信仰和目連文化的很大影響。⑧李永平:《“血社火”歷史文化新探》,《民俗研究》,2013年第3 期。王瓊贊同弗雷澤的人類學觀點,認為血社火的理論根源正在于豐饒儀式中瀆神的母題思想和交感巫術中世界象征化的方法,進而在此基礎上分別從瀆神和象征的角度對血社火的文化內涵進行了揭示,并進一步分析了其恐懼和狂歡的心理根源。⑨王瓊:《瀆神—血社火的人類學文化淵源》,《寶雞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年第3 期。曹斌對關隴社火的淵源進行了探析,認為關隴社火就是以秦腔戲劇造型的模本衍生出來的一種用于觀賞的造型藝術,是秦腔這棵藝術大樹上的一個枝干,又有著它藝術上的相對獨立性,關隴社火的作用,與秦腔一樣,有兩大功能:一是娛神,二是娛人。關隴社火在對秦腔戲劇情節的內容選擇上,一種是選擇有祭祀祈福意義的,二是選擇戲劇中具有有教育意義的。①曹斌:《關隴社火與秦腔藝術源脈及演變》,《文藝爭鳴》,2011年第6 期。

3、社火的保護、傳承、發展研究

(1)社火作為一種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其保護傳承永遠是非物質文化遺產這一領域亙古不變的話題,余永紅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視野中的民間社火現狀及保護問題》就社火的現狀與問題專門進行了論述,她指出目前民間社火的生存現狀令人擔憂,城市化所導致的農村經濟結構的變化是民間社火衰微的根本原因,新經濟結構下的民間社火數量在逐年減少,表演藝術水平整體下降,民俗文化意蘊正在淡化。②余永紅:《非物質文化遺產視野中的民間社火現狀及保護問題》,《社會科學論壇(學術研究卷)》,2009年第2 期。社火作為一種民俗類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也是學者整體性研究的一個焦點。在劉明閣的《論民俗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保護和利用》一文中,作者指出民俗精神是民俗類非遺傳承的核心,民俗文化在產業化過程中必須保持民俗的核心要素,而民俗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是一個系統工程,政府部門、教育文化界、社區群眾等齊心合力,才能把民俗類非物質文化的傳承落到實處。③劉明閣:《論民俗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保護和利用》,《江漢論壇》,2012年第10 期。周洋分析了甘肅社火最為集中的蘭州地區社火的衰減狀況及原因。不同的是,他認為社火衰落的原因還包括以電視為代表的大眾傳媒深入鄉村角落,鄉民對自己的傳統文化反而產生了自卑意識。他指出了蘭州市委市政府主辦的精品展演暨甘肅省“ 文化春節”社火表演比賽的問題,認為容易造成社火藝術統一化規范化,使其喪失了本真的傳統趣味,古風不保。④周洋:《舞歌媚神鬧社火—古老農耕祭祀儀式演變的甘肅民間社火藝術形態》,《電影評介》,2010年第2 期。李建成指出民間社火表演者強烈的主體意識的喪失,直接導致了民間社火藝術質量的下降。⑤李建成:《張掖社火的藝術特色級保護研究》,《大眾文藝》,2010年第16 期。在社火的傳承、發展、變異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發展的重要方面,學術界也出了一些理論成果。官圓媛以義縣社火為例,對義縣社火的主要內容——大榆樹堡竹馬舞和車坊雙井子旱船舞的傳承體系進行了探討,認為民俗表演活動衣服與民俗活動本身,包括場地、環境等外部條件一樣重要。場地、環境的損毀直接導致民俗表演活動的絕跡。同姓家族和異性親友之間的傳承,是車坊雙井子旱船舞得以延續至今的生命力,進而指出義縣社火與民俗活動相互依存。⑥官圓媛:《義縣社火的文化內涵與民俗傳承》,《雞西大學學報》,2013年第6 期。趙凡從關隴社火傳承的民間組織社火會和社火傳承人方面進行了關隴民間社火傳承的田野調查,認為在關隴地區和社火會組織社火表演,行使自己的組織權和經濟權,是中國民間組織的一種表現形式。社火傳承人是社火非物質文化遺產最重要的活態載體,無數社火傳承人通過心口手相傳,實現了關隴社火的歷史傳承和現代創新。⑦趙凡:《關隴民間社火傳承考論》,《咸陽師范學院學報》,2012年第5 期。趙法發的《一個農民、革命文藝與鄉村社會——論劉志仁與南倉社火》指出了延安時期,在“民眾啟蒙與鄉村革命”的歷史環境中,農民劉志仁在陜甘寧邊區的領導下,對民間社火進行了改革與創新,使草根文化服務于政治,并且通過草根文化實現了政府對下層話語的滲透與控制,使政治與草根文化結合,形成了政府與民間社會的良好互動。⑧趙法發:《一個農民、革命文藝與鄉村社會——論劉志仁與南倉社火》,《中國延安干部學院學報》,2012年第3 期。張銘的《論清代新疆地方會館的戲曲與民間社火活動》指出了傳承主體的傳承影響,認為伴隨著會館的產生,各省民間社火表演走進了新疆各族群眾的生活并以各地在新疆的會館為重要載體,起到了發動群眾、組織和資助的作用。⑨張銘:《論清代新疆地方會館的戲曲與民間社火活動》,《文學界(理論版)》,2011年第5 期。在社火的發展和變異方面,仵軍智認為關隴傳統社火持存的表現有:一是在題材選取、傳統社火形象的心意寄托方面都繼承了前輩社火的精華;二是在社火道具的制作工藝、取材、臉譜、服裝款式、音樂伴奏等方面,也都是師傅傳徒弟,一輩輩傳承下來;三是關隴民眾社火表演的動因一直都是祈福心理與和諧平安;而變異的表現為社火種類和表演內容出現新動向,社火表演的藝術水平大不如前,社火表演動機也發生重大變異。造成持存與變異的原因有經濟體制與基層管理轉變的影響以及對鄉里能人的判斷標準發生變化的原因。①仵軍智:《關隴傳統社火持存與變異的調查與思考》,《文藝爭鳴》,2011年第6 期。張淮水認為社火原先都是農民在農本思想觀念下,以土地為根、以農業為本的娛神又娛人的活動,然而隨著我國市場經濟體制的完善,農村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以及國家權力向農村的滲透,新絳迎春社火這種最能體現農民傳統意識的外化形式出現了多樣性的變化,這些變化體現在農民新的權威崇拜和政治參與意識、從商重商意識以及市場經濟意識中。②張淮水:《農民傳統意識變遷中的新絳迎春社火》,《裝飾》,2012年第2 期。在社火的發展發面,部分學者站在民俗旅游開發的角度提出自己的觀點。蘇建軍、趙多平運用層次分析法(AHP)對晉城社火節慶旅游資源進行了定量分析和評價,研究結果表明晉城社火節慶旅游資源總體具有較高的開發價值,但景點規模小,經濟基礎弱和交通不發達等是制約晉城社火開發的重要因素。③蘇建軍、趙多平:《基于AHP 法的晉城社火節慶旅游資源開發》,《江蘇商論》,2012年第6 期。王歲孝在肯定了西府社火民俗具有迎神、祈福、喜慶、娛樂、宣德、明智等突出的文化功能外,進一步指出了其內容上存在著形式陳舊、資金人員不足、重視保護不夠、研究開發不力等問題,認為建立機構、籌措資金、樹立品牌、改舊布新、塑造明星、制作光盤、加大宣傳、產業運作等是保護開發的對策。④王歲孝:《西府社火民俗及旅游開發對策》,《寶雞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第1 期。佟曉玲從市場營銷學的視角,分析了“河洛社火”品牌化的概念和發展的可行性,認為“河洛社火”品牌化作為中原民俗體育文化品牌戰略的開端,要想繼續發展仍需要政府發揮主導作用,組織相關專家制定具體的目標、步驟并實時監管,建立民俗體育文化群,加強宣傳力度等等。⑤佟曉玲:《中原地方特色體育文化“河洛社火”資源開發與品牌化戰略研究》,《新鄉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年第5 期。李巍在分析本溪社火傳承現狀的基礎上探尋了本溪社火文化的保護與利用方式,指出本溪社火傳承的根本方式是耳濡目染、師徒承襲。因此它的傳承制度十分嚴格,基本上以村落為單位,村村有著自己傳統的社火種類,又有著自己的師承關系,不允許別的社火種類流傳于本村,更不允許本村的人到外村的社火隊中傳授技藝或客串演出。這種嚴格的傳承制度,使得社火藝人的傳藝,受到很大的限制,但這也是本溪社火能夠保持獨特性的主要因素。他指出隨著老藝人的去世使得許多社火技藝瀕臨消亡,城市化的進程加快沖擊民俗文化生長的特殊環境,社火的保護搶救迫在眉睫。在社火保護和搶救上,加大對本溪社火的宣傳與價值挖掘,讓本溪社火進校園,普及本溪社火,提高文化遺產的保護意識。并且,保護好社火傳承人,完善傳承機制都是可以采取的措施。在開發利用上,堅持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指導方針是:“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展?!睆娀晕艺J同,樹立文化自信,普及社火,促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打造品牌,加大宣傳,擴大影響力,結合本地旅游業發展進行開發。⑥李?。骸侗鞠缁鸬膬r值內涵與保護利用》,《西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年第2 期。

(2)社火文化內涵及功能價值的研究

社火的文化內涵及功能價值研究是為社火的傳承保護服務的,因此,學者們也較多將目光放到對社火文化內涵的挖掘上,進一步揭示社火的功能價值。這類文章涉及多學科角度,多為人類學、宗教學、民俗學等學科。剡自勉以西和縣洛峪鎮剡莊村社火為例,對原生態隴南民間社火的文化內涵進行了探討,指出原生態隴南民間社火具有神社火,武社火,俗社火三種文化形態,它包含著禮天的宗教文化,不同民族間的戰爭文化以及隴南人民的生活文化,是隴南不同歷史時期的歷史積淀,是隴南歷史文化的活化石。⑦剡自勉:《原生態隴南民間社火的文化內涵初探—以西和縣洛峪鎮剡莊村社火為例》,《雞西大學學 報》,2013年第6 期。屈社明對寶雞社火文化進行了研究,指出寶雞社火反映了寶雞先民古樸的自然觀和社會觀,遠古時期的寶雞社火突出感恩、祈愿、娛樂三個主題,后來又受到炎黃文化、周秦文化、漢唐文化的熏陶,逐漸演變成一種頗受當地百姓普遍推崇的娛樂性文化活動,體現了一種休閑的娛樂觀。寶雞社火具有濃厚而獨特的地域文化,即推崇道德模范,敬仰英雄人物,鞭撻邪惡勢力,祈愿人和自然和諧,同時,鼓勵人們樂觀進取、思想開放、包容豁達。⑧屈社明:《寶雞社火文化研究》,《海峽教育研究》,2013年第1 期。雷天旭

對慶陽社火的傳統文化內涵進行了分析,認為其具有娛神祈福、驅疫逐魔的主體功能,又包含了娛人娛樂的成分,尤其是傳統的社火曲,還具有自我教育、自我反思的意識,是民間社會長期以來形成的倫理觀念和精神風貌的反映。①雷天旭:《慶陽傳統社火的文化內涵》,《隴東學院學報》,2011年第3 期。張萍認為隆德社火具有宗教信仰功能、娛樂狂歡與心理調適功能以及教育功能、交流融合的功能,進而指出隆德社火反映著農業社會的生活方式和文化心理,體現著六盤山地區人們自力更生、樂觀進取、堅強自信的精神氣質。②張萍:《寧夏隆德社火文化探析》,《寧夏師范學院學報》,2011年第5 期。杜高鵬認為儺文化是古代的一種原始宗教信仰,“耍社火”儀式是流傳在隴中東部的一種儺祭活動,延續至今的儺祭儀式和儺戲文化則是研究儺文化的重要載體之一,成為儺文化的“活化石”,而且具有重要價值。③杜高鵬:《儀式與信仰: 甘肅中東部的儺祭“燒社火”》,《雞西大學學報》,2011年第12 期。薛昌輝指出寶雞社火的原始信仰包含對神祇的崇拜、對生命力的崇拜以及圖騰的崇拜。④薛昌輝:《淺析寶雞社火的原始信仰和禁忌》,《群文天地》,2011年第6 期。白志勇認為關隴社火作為一種中國傳統民間藝術,社火與民俗活動中所共有的民間信仰相伴而生。從淵源看,社火是遠古的社祭和火祭活動的遺存。社火中的民間信仰既表現在社火的表演時間、表演程式上,更表現在社火人物及故事取材中,體現為對一些神靈和英雄人物的崇拜,進一步指出社火中的民間信仰體現出兼容性、實用性、自發性和娛樂性等特點。⑤白志勇:《關隴社火中的民間信仰》,《文藝爭鳴》,2011年第6 期。專門論及社火社會文化功能的文章也不在少數。馮華瑛、張志春專門研究了青海社火的社會功能,認為其社會意義在于尊天敬地、德育華民、維系社情、娛樂休憩。⑥馮華瑛、張志春:《淺談青海社火的社會功能》,《吉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3年第1 期。高旭認為西海固社火是西海固人民和諧生活的主要因素,飽含著非常獨特的吉祥意味,為當地百姓提供了信仰的寄托。⑦高旭:《西海固民間社火的文化價值與內蘊》,《大眾文藝》,2012年第20 期。李巍對本溪社火文化的價值內涵的調查研究認為本溪社火承載著移民文化記憶,體現文化認同和聚合功能,同時呈現獨特的藝術風格。王歲孝在分析西府社火民俗旅游開發時指出西府社火民俗是姜炎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民俗內涵豐富,文化功能突出,其文化功能和價值在于迎神、祈福,喜慶、娛樂,宣德、明智。⑧王歲孝:《西府社火民俗及旅游開發對策》,《寶雞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第1 期。秦改玲在對??h社火文化的功能的探討中則具體指出??h社火的文化功能有歷史文化傳承、對英雄人物的崇敬、娛樂功能,而教育功能體現在增強理解力、培養觀察及記憶力,運動智能的開發,身體素質的提高,有助于意志的鍛煉,有助于價值觀的培養方面。⑨秦改玲:《??h社火文化的功能初探》,《思茅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10年第5 期。馬嚴芳在分析西寧城鄉社火的文化功能時指出在社火展演過程中,人們除獲得情感釋放外,還實現了一系列的社會功能,社火在組織系統及組織過程中,行使“社”的職能,使不同社群參與其中,實現了凝聚社區的社會文化功能,補足了國家行政職能。鄉村社火的文化功能有祭祀功能、維系功能、教化功能;城市社火的文化功能體現在文化整合,搭文化傳播舞臺、鑄西寧文化名片方面。⑩馬嚴芳:《西寧城鄉社火的表現形態及其文化功能研究》,《青海師范大學學報》,2011年第3 期。曹斌以關隴社火為例,將社火的功用概括為祀神祈福、宣德教化、喜慶娛樂、文化交流、調控關系、藝術教育幾個方面。?曹斌:《論社火的功用——以關隴社火為中心》,《寶雞文理學院學報》,2011年第5 期。云林森以最為精妙的河洛社火十六掛轉秋運動為例,認為其存在價值主要體現在彰顯河洛歷史和藝術價值,體現娛樂身心的實用價值,促進河洛特色經濟旅游的開發價值,促進河洛農村休閑體育發展的社會價值和增加文化交流,促進旅游文化建設的現實價值。?○云林森:《河洛社火“十六掛轉秋”價值考析》,《洛陽師范學院學報》,2011年第12 期。在社火價值探討方面,還有學者認為社火是人們節慶時參加體育鍛煉的最主要方式,社火除愉悅身心之外,還能強身健體、改善體質和健康狀況。這方面的文章有趙冬剛、王曉艷的《陜西戶縣社火的體育文化價值探析》,于奎龍的《體育文化教育研究-以陜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中的7 種社火為研究對象》,侯婧的《民間社火及其對農民健身的影響》。

(二)其它專題研究

這類研究主要集中于某一類社火或社火的某一內容的研究。社火的專題性研究則主要體現在對社火表演的某項內容的深入分析。對社火臉譜的研究一直是學者們追捧的話題,李文斌從民間美術的學科角度對西海固社火臉譜的造型格調、圖案、色彩進行了探析,指出西海固社火臉譜是其周邊地區臉譜藝術影響以及本地區、本民族的審美習慣及意識心態融合的產物。①李文斌:《西海固民間社火臉譜藝術初考》,《大眾文藝(理論)》,2009年第22 期。賀鵬也從民間美術的學科角度挖掘了陜西馬勺社火臉譜的價值,認為馬勺臉譜圖案作為一種特定的符號類型,蘊含了代表性的民俗文化,它的內在價值遠遠超過其自身符號的特征,除了具有審美價值及文化傳承價值之外,對于探究民間傳統文化成因源流、民間藝術及其文化情結的分析,都具有重要的例證價值和研究意義。②賀鵬:《馬勺社火臉譜紋樣的符號學意義》,《美與時代》上半月,2010年第1 期。除了社火臉譜之外,在社火人物造型方面,陳瑾認為隴州社火多取材于神話傳說和歷史演義,有上古祭祀有上古祭祀舞、儺舞,也有祈求吉慶、頌政通人和、宣傳經濟發展等內容。作者還特別分析了社火特殊種類之一的血社火,指出血社火在人物的造型裝扮上有其神秘并血腥恐怖的特點。王丹則對本原文化影響下的??h社火造型語言特征進行了研究,作者闡釋了本原文化的核心概念是”陰陽相合化生萬物,萬物生生不息“的宇宙觀和宇宙本體論,指的是人與自然、社會、他人相互聯系的生存模式。在其概念基礎上認為??h社火造型語言具有概括性和完美型的特征。③王丹:《本原文化影響下的??h社火造型語言特征》,《群文天地》,2011年第12 期。張淮水對扎馬角社火的造型意蘊進行了考究,特別指出了其扮演馬角的村民用鋼針刺破臉腮的主題造型。④張淮水:《“扎馬角”社火的造型意蘊》,《運城學院學報》,2009年第4 期。付鵬和徐雷以跑旱船為例對民俗文化社火的裝飾藝術進行了研究,認為社火裝飾藝術較完整的保持了原生性,并進而具體分析了跑旱船的裝飾造型的表現形式與表現內容。⑤付鵬:《淺談民俗文化社火的裝飾藝術——以跑旱船為例》,《大眾文藝》,2013年第21 期。類似的還有田彬華、華明玲對社火鑼鼓音聲形態和文化意義的研究,他們對比考察了四川倉山大樂和甘肅土門社火鑼鼓這兩種南北民間鑼鼓的外在音聲形態,進一步探討了其后隱藏的人文精神和歷史內涵。他們認為,這種群體性的集體儀式行為具有一定的狂歡性質,他們除了娛人共樂的慶典儀式共同特性外,還顯露出現實社會中權利結構形態和男性的強力特征。⑥田彬華、華明玲:《倉山大樂和土門社火鑼鼓的音聲形態與文化顯現》,《內蒙古大學藝術學院學報》,2010年第4 期。在社火的表演形式方面,楊志賢在《淺談正寧民間傳統文化社火的表演形式》中從題材、道具、裝扮特點等方面對正寧民間傳統文化社火的表演形式進行闡述。⑦楊志賢:《淺談正寧民間傳統文化社火的表演形式》,《讀者欣賞(理論版)》,2011年第1 期。井石的《春節社火說啞巴》則對青海河湟社火表演中的角色啞巴進行了研究,認為其來自于青海的原住民族古羌人,是古羌人生殖崇拜文化遺留到今天的角色之一。⑧井石:《春節社火說啞巴》,《柴達木開發研究》,2010年第1 期。徐翠的《昭君戲在民間社火中的傳播形態》認為民間社火是昭君戲演出的重要民俗文化土壤,認為“扮故事”和“竹馬”是昭君故事社火表演的兩種形態,是昭君戲舞臺傳播的一種延伸形態。⑨徐翠:《昭君戲在民間社火中的傳播形態》,《民俗研究》,2013年第1 期。皮瑞則對社火表演中的劃旱船的民間舞蹈特色進行了探討。

三、結語

從以上分析我們可以看出,自21世紀代以來國內學界對于社火的研究隨時間整體呈現上升的趨勢,雖有專題性和相關著作問世,但是研究的深入程度有限,研究成果相對頗豐但尚未達到成熟期;除個別專著以外論文多以介紹為主,研究的區域范圍多集中于寧夏、甘肅、陜西、青海、新疆西部地區,遼寧、山西偶有涉獵,對于河北、山東中東部的社火涉獵較少;近年來對社火的研究專題從基本的社火淵源探討到社火的發展變遷,從社火的發展變遷到保護傳承,后來涉獵到人類學、宗教學、民俗學、社會學、美學、音樂舞蹈學、體育學等多學科的應用研究,運用這些學科理論對社火的宗教信仰內涵、文化內涵、文化價值、社會價值、美學價值、曲藝價值與體育價值進行挖掘探討,各個研究主題都獲得了一些代表性的研究成果。社火研究人員涉及到各類學科背景,學者們站在不同的角度審視社火的方方面面,尤其是交叉學科的運用為社火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社火的研究前景非常廣闊,有待于我們去進行更深入的研究。關于社火研究的資料需要研究者更進一步的發掘和整理,而結合社火本身特點的特色理論、方法創新更是少之又少,對于理論研究有待加強。與此同時,作為整個社火文化的組成部分的地方性社火文化的研究同樣需要加強。社火文化包含多樣文化特點,應以多學科的視閾,研究的同時應加強綜合性研究,應用交叉學科和綜合研究的方法對這一文化事象予以研究并用來指導實踐。社火是一種延綿不絕的認同與實踐,隨著時代和文化的變遷,社火將不斷被賦予新的內容。它是一種永遠的文化,其研究也將需要不斷深入,從而取得更多具有歷史和現實意義、理論和實踐意義的研究成果,更好的為人類社會服務。

猜你喜歡
社火民間文化
山西平遙:鬧社火 展成就 盼發展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鬧社火
甘肅:新年舞社火,經久不息
誰遠誰近?
高人隱藏在民間
高人隱藏在民間
社火,耍起來
高人隱藏在民間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