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農村發展與生態文明:使土地重新如畫

2014-04-16 17:50芭芭拉穆瑞卡楊富斌譯
江蘇社會科學 2014年6期
關鍵詞:土地過程

〔德〕芭芭拉·穆瑞卡/楊富斌譯

農村發展與生態文明:使土地重新如畫

〔德〕芭芭拉·穆瑞卡/楊富斌譯

本文從土地的作用入手探討農村發展與生態文明的關系,認為土地不僅是各類自然資源的條件,而且是地球上各種生命的終極條件,它在人類社會生活中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對良好的、有尊嚴的和有意義的人類生活具有基礎性作用。在此基礎上,作者提出一種以改變城鄉關系為基礎的生態文明觀,強調必須用關系性思維來思考,把生態文明視為關于家庭環境、居住環境以及文明的居住者之間的關系狀態。

農村 土地 生態文明 懷特海 共贏

芭芭拉·穆瑞卡(Barbara Muraca)博士,德國耶拿大學(University of Jena)教授

楊富斌,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法政學院教授 100024

引論

如果深入考察經濟發展史就會發現,土地(即同土壤和地表相關的農業生產、產出和人類居住所必需的全部條件)在工業革命早期通常占有極為重要的地位。土地和土地產品的稀缺性導致馬爾薩斯認為,如果人口增長一直居高不下,其后果則是災難性的。然而,因化肥的發現,土地很快成為次要因素,這使我們想到,我們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對土地進行處理,以根據我們的需要和偏好而增強土地的生產力。即使馬克思嚴厲地批評了工業資本主義的發展模式及其對人類勞動和人的生活異化的依賴,他也沒有花費更多精力來研究人類資源的利用及其與自然本身的異化,盡管他確實根據代謝過程考察了人與非人類資源的關系(根據其物質性的先決條件,人類勞動從質上改變了非人類的自然)。他不明白生物及其代謝與轉化活動的特殊性,生物及其代謝活動使自身同純粹的物質和非生物結構具有顯著的差異。

在本文中,我將首先討論喬治斯庫·羅根(Goergescu-Roegen)提出的經濟理論,他強調土地和生物對地球上的經濟過程和人類生活具有的至關重要的作用。然后,在第二部分我將進一步超越土地的工具性作用,考察土地對良好的、有尊嚴的和有意義的人類生活的符號和文化意義。在最后一部分,我將試圖提出一種以改變城鄉關系為基礎的生態文明觀。

一、土地史簡考:被人遺忘、背叛……然而被重新發現

當前世界的福利標準,很不幸仍然是以GDP為標準的,農業在其中幾乎不起作用——至少對工業化國家來說是如此。當金磚五國(把印尼包括在內)仍然以采礦為重要資源時(這也同土地有關聯),經合組織國家一直生活在幻想之中,認為自己獨立于同經濟因素有關的土地。根據主流方法,土地的生產力可以通過技術發展(基因工程)和進一步的資源投入(化肥)而得以增加。

糟糕的是,這種情況并不會無限地持續下去,因為遺忘了土地是關鍵的生產要素,這種誤解是非常致命的:“土地”不只是一堆任人處置的資源,它并非是經濟術語中的“資產”。相反,它是所有各類自然資源的條件——不管它是否可以再生——是我們可進入和可利用的自然資源的條件,并且是地球上各種生命的終極條件。當我們談論“土地”時,我們指的是生命——包括我們的生命——再生產的多種條件,即為了我們的生存,為了所有各類創造性的經濟活動——對世界上大多數民族來說——為了他們在其社區中有尊嚴地、有意義地過美好的生活。

在當前危機時代,我們已接近這個幻像的終點:石油峰值已導致大規模地轉向生物性質能和生物性燃料,以及以生物為基礎的物質性材料,因此,這便快速地增加了關于土地地表和(優良)土壤的競爭。我們不可能對同樣一塊地作兩種使用:要么用它來生產食物,要么用它來生產能量或物質性材料。在整個世界上,并非偶然發生的是,國家之間為了其自己的居民而占有和保護“土地”——我們把這種現象叫做土地掠奪。此外,全世界的商業一直承認土地很可能是新的利潤來源和投機買賣的新來源。這已經導致土地和水源(兩者都是農業生產的基本條件)占有與商業化的不斷增加的競爭。根據主流經濟學思維,有效的和可持續的資源管理要求清晰的產權(即常用的疆界私有化)和以市場為基礎的(即以競爭導向的)生產配置。然而,正如我在后一部分所表明的那樣,這種方法通過把土地歸結為商品而抽象掉了土地的質的特征,并忽略了它的再生產條件——從長遠看,這既導致了土地的損耗和貧瘠,也導致了以土地為生的當地居民的貧窮。

如今這種情形正在日益惡化。在整個世界上,環境沖突在加?。旱貐^人口、農業和原住民、尤其是婦女,他們在世界少量務農人員中占絕大多數,卻在為保護他們的生活條件而奮斗,因為這是他們的生存基礎,是他們在其出生的社區保持尊嚴和自主生活方式的基本條件。

農業人口不時地被征用,他們的生存基礎被剝奪,被趕往大城市,而在那里他們“被訓練”并因而成為工業生產進一步所需要的廉價和絕望的勞動力。

土地的命運與人民的命運交織在一起:盡管我們——不同于樹木——沒有根,我們卻深深地扎根于土地,把土地作為我們生存的基本條件,作為我們幸存和創造性的、有美感地發展的基本條件。

我將分兩步來闡述這個思想:一是根據地球生命和人類生命的生物-物質性條件的觀點來闡述,二是根據土地的意義和為了良好的、有尊嚴的和有意義的人類生命的觀點來闡述。

二、經濟理論對土地的辯護:對羅根資金流動理論的挑戰

早在70年代,羅馬尼亞生物學之父尼古拉·羅根,這個在今天被我們稱為生物經濟學之父并被懷特海借鑒和引用的大師,就指出了在經濟過程和生物機體之間存在著相似之處。

正如懷特海所說,若不在終極因上反復再現,生命是不可設想的。換言之,與其他機構結構不同,即與這種在長時期內對同一模式保持一成不變的穩固與重復的模式不同,生物對自身和周圍環境會進行能動性的創造和改變。他們的創造性的發展——即他們的進化過程——是基于他們為了達到在復合體中發掘出高質量能量的能力,而這種能力將使他們免于沉淪于混沌之中。從物理意義上講,這就意味著生物是一個“開放系統”,這種系統將保持其內在的低程度的熵,達到這一目的的方法是,不斷地汲取環境所釋放的低程度的熵,與此同時向其依次排放高程度的熵。

如同羅根所述,雖然在常識看來十分令人驚奇,生命并不純粹依賴物質和能量來生存,而是—像薛定鄂所闡述的那樣——依賴低熵而存活(羅根,1971年)[1][2][3][4]羅根:《熵定律與經濟過程》,哈佛大學出版社1971年版。Georgescu-Roegen,N.(1971).The entropy law and the economic process.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熱力學過程隱含著兩種形式的能量在本質上有所不同——這種區別在機體現象的描述上不能起任何作用,但在對生物的分析上卻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即自由和有效的能量與受限制的和潛在的能量二者之間的區別(羅根,1971年)[2]。這種區別對生物是至關重要的——然而從某種意義上說,它僅僅對人類及其進化有意義。不同于大部分非人類的生物,人類一直以來,都在通過長時間的(天賦的)身體改變來達到生物體上的發展,也通過借助于外部工具和對周遭文化環境的變更來達到這一目的(外部改造)。經濟活動是明確地以創造性方式來改造整個世界的活動,它不僅是為了生存而存在,也是為了生活得好,并且——如懷特海所說——還要生活得越來越好。對于羅根,經濟目的在此不僅是為了保障基本的生活,更是為了享受生活。

因此,經濟過程便是新陳代謝過程,而且時刻充滿著變化。它依賴于有效能量和非有效能量的區別,因此從這種意義上講,它不是一種僅在規模上不斷擴大的簡單量化現象。這種變化過程,因為它們會在本質屬性和路徑依賴性質上得以呈現,所以不會僅僅那樣簡單地回復(一旦做出改變就很難恢復原狀):這就是在引用熵概念基礎上熱力學第二定律和第三定律為我們所呈現的事實。

羅根所說的熵概念,并不是對絕對的行星尺度限制的測定,而是在不可逆條件下,一種孕育時間的框架,這種不可逆性是指發生在我們這顆特殊星球上的具有創造性、本質性、累積性(因為路徑依賴)的不可逆性。熵和進化是同一枚硬幣的兩面。星球的限制指的是事實上能源的使用率、自然資源受限制的再生時間和生存進程??砂阉胂蟪梢粋€水族館:你可以把里面的魚變成魚湯——但要想恢復原狀,則恐怕沒那么簡單。

此外,經濟過程也是社會過程,并且它與機體過程分享單項時間概念,這種單項時間概念是伴隨著效力積累下的連續統一體而形成的。(也就是說,影響力累積起來達到一個臨界點,在這個臨界點上,一丁點兒的影響也許都會引起整個過程本質性的劇烈變化——我們也可以稱之為路徑依賴)。如同羅根所指出的那樣,“在宏觀生物和具有社會屬性的世界,要想達到歷史的零起點,完全是不可能的”(羅根,1971年)[3]:生命過程如同社會過程一樣是具有歷史沿革性的,兩者都不可能是隨意可逆的。當生命出現時,自然便開始有了自己的歷史。

1.低熵的兩類來源:作為生產要素的土地

在地球上可獲得兩類低熵(即質量更高的可用能量):一是地球存儲物,如化石資源和金屬,二是太陽輻射。

有機體的存活和發展依賴于地球上唯一的永不枯竭的低熵能源:太陽能。太陽能被地球表面(土地)所捕獲,這就如同漁夫用魚網來捕魚一樣。然而,太陽能的流動雖然在總量上是無限的,但是,就其比率而言,卻不能被我們任意使用。有機的紅細胞的發展依賴于由大地所捕獲的基礎資源的流動率和再生過程,這種再生過程會保持這張“網”維持著生命的持續運作狀態。生命以最效的方式使用著太陽輻射:生命不僅構建起復雜的和新奇的結構,而且這種結構可以在個體生命死亡后仍然持續地作為貯藏資源被有效地管理,并根據基因傳承和后天的教育來提供信息,將這些新奇的結構傳遞給下一代。并且,這種由人類通過改變太陽輻射而構建起來的復雜結構對我們具有重要的價值,并使我們的生活、社會創造和文化結構成為可能(羅根,1971年)[4]。

在科學技術發展進程中,人類通過開發所謂低熵地球貯藏物(即這個星球在歷史上特殊情況下所導致的結果,在此期間,熵的巨型儲蓄池——也就是化石資源——積累到這些儲藏物當中)來解決他們當下遇到的種種限制。不同于太陽能流量,低熵存儲物在尺度上是無限的,然而它們的流動比率卻是根據人的需要而永久不變的。如名稱所示,“貯藏物”就是成堆的物質,它們可以不斷的分解,直至消失殆盡。

一方面,這使得外部工具(科技發展)的生產過程獲得了有意義的加速和強化。另一方面,地球貯藏物也可以成功地利用和增加依賴于太陽能流動之網(土地)的過程而增加和擴展生產力。然而,這一道路卻不是永久的,因為地球的資源總量是有限的。

2.經濟生產的資金流動理論

在其經濟分析中,羅根介紹了在生產過程中各種不同因素之間的明顯區別(羅根,1971年):——資金因素(或資本因素)被認為是生產的動力,因為它們將流動的自然資源轉變為經濟上有價值的生產;資金必須保持一種連續的特殊使用率,依據這種使用率,整個生產過程才會發生;資金構成生產過程的三個主要因素是:適當意義上的資本、土地(作為一個能夠捕獲太陽能的網)和勞動力?!鲃右蛩貐⑴c到經濟過程之中,并且通過這個過程而達到實質性地改變與消耗。流動因素是(例如)輸入(資源)和輸出(產品和廢物)的過程,但是,也可稱為“維持性流動”。輸出過程對于其在特殊效率條件下保持(維持)資金因素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如果你把這一過程想象成烹飪過程,這個不同點就非常明顯了:廚師作為該過程的勞動力是一個資本因素——她用創造性活動將各種不同的材料(輸入物、流動性)制作成美味的湯汁,并且應當持續地重復這個過程。然而,如果你發現她的手指浸泡在湯中了,那么這便是出差錯了:她把自己變成了輸入的流動性材料。

一個更重要的區別(羅根本人沒有指出)是有生命的投入(如微生物、植物、動物)和無生命的投入(空氣、土壤、水):兩者都是經濟轉變過程中必不可少的因素,無生命的投入通過有生命力的投入活動而不斷地重生再造。

維持性流動在我們考慮加強生產力機會和提高經濟增長的時候會起到重要的作用。維持性流動是指那些重生再造的投入——它們包圍了那些同化的和具有吸收性的服務,這些服務被看作是具有沉淀性作用,并且使得經濟過程從長遠上來看是可能的(所有那些使得工人保持良好狀態的因素也都是維持性流動)。維持性流動也可以是一個更高程度的生產的結果——化肥是保持和增加土地產量的流動性方面的一個很好的例證。其它人工產品也可以通過再造投入自己的“特殊效率”來代替沉淀式服務。從這個角度來看,暫且拋棄那些健康因素的限制,毒品、精神病藥品都可以被看作是使得工人處于良好工作狀態的維持性流動物品。

為了加強生活投入的生產力,我們今天一直在濫用陸地貯藏物,并且我們對未來的下一代同樣這樣做也做了妥協。

沿著這條路徑,我們達到了羅根所說的無限回歸,在這種回歸中,維持性流動是通過其它各種經濟過程所產生的特殊經濟過程而進行的。精確地說,這種無限回歸構成了我們以增長為基礎的經濟核心:持續地增強生產力,并且因此根植于這種無限回歸中的可能性的生產也得以增強。然而,最終這種螺旋式的加速將會把我們引回無限的低熵的源頭,它將再一次被大地所捕獲,并且被限制在關于流動率的范圍內,以太陽能的形式呈現出來。

因此,“增長”——甚至是綠色增長——嚴格地植根于指數強化和無限回歸的螺旋式加速之中,這種螺旋式加速是為了生產出更多的保持經濟過程持續增長的維持性流動?!霸鲩L”本身在這里成為目標。這種螺旋式增長成為為了其自身需要的增長。

羅根所稱的經濟上可選擇的流動投入模式(這是社會新陳代謝分析的根據)主要關注資本、貯藏物和資源,意在控制人類勞動、生命過程和生產力。積極的和生產性的新陳代謝變革賴以發生的第一關聯性限制不是人類勞動——正如馬克思所說——而是有生命的有機體的活動(穆瑞卡,2011年)[1][2]穆瑞卡:《道德意義地圖:環境倫理的新價值論模型》,載《環境價值論》2011年第20卷,第375-396頁。Muraca,B.(2011).“The Map of Moral Significance:A New Axiological Matrix for Environmental Ethics.”Environmental Values 20:375-396.。

事實上,正是生命體持續了上億年的活動(光合作用、腐殖質、化石資源的生成……),為人類創造性的發展提供了基礎條件——甚至也為工業發展提供了條件。我要再次強調一下這個觀點:化石能源是神奇的,并且是獨一無二的濃縮物,它是生命體經過地質時代而完成的變革性活動。事實上,從嚴格意義上說,這些“死的”物質在以前曾經是活的。

三、土地對于人類有尊嚴和有意義生活的重要意義

上述考慮的主要是土地,可以說是我們得以生存以致有尊嚴的生活的輔助性條件?,F在,讓我重新探討最后一個方面:首先,土地作為復雜的生物和非生物的物質基礎是我們在地球上居住的基本條件,不能僅僅為了基本的生存價值而減少土地:它不是僅憑我們的意愿而把土地運用到我們的生命之中的最終手段。相反,它是我們能夠生存的極其重要的條件。土地應該是能夠流傳下去的資源,而不是在我們這一代人面前就應當消耗殆盡的東西。土地是任何事物存在的根基,包括使用的方式和構想的結局。因此,土地是一個集合性的術語,是指錯綜復雜的變革性關系和維持地球上的生命的過程。

其次,土地不是簡單的生存的生物物理基礎。土地對于人有著重要的和象征性意義。傳統的小農經營者們很早就認識到了人類和土地的脆弱關系,并且認識到需要修復土地的必要性。

生命與土地的關系主要是由世界各地的原住民構成的,土地對于這些從土地獲益的人來說不僅僅是作為支撐生活的輔助性工具,相反,土地代表了所有生物的全部關系系統的本質,包括生命體和非生命體、人類和非人類,他們都依附于土地而生存和繁衍。對于人類來說,土地代表了人類生態、文化狀態以及社會間互相依賴的關系(穆瑞卡,2011年)[2]。

最近人們熱議的綠色增長、綠色經濟的發展對于自然的經濟價值評估被認為是發展道路上重要的一步。為了將自然過程引入主導性經濟中,并通過展示各種自然過程的潛在市場價值,需要打開一條維持和保護土地的途徑。生態系統服務,這個生態學家最初用來意指在內部和生態系統之間關系的詞,如今已經變成一個經濟類別。因此,向人類提供實用服務的這些自然過程,首先是可以確定和挑選出來的,然后可以一定的價格投入市場。但是,生態系統功能的商品化要求徹底簡化,并要求從其特殊的、定性的性質以及它和錯綜復雜的關系網的區別。而這種關系已經嵌入到人們之中,并圍繞著與之相聯系的人們而存在。

通過提取定性生態功能的具體特點,我們可能會經歷了忽視支持經濟生物物理新陳代謝和社會系統的風險。此外,就像科索伊(Kosoy)和科爾韋拉(Corbera)的著作中所描寫的那樣:“在生物多樣性的情況下,基于單一的交換值的貿易規定,以一種表達方式表現出來,而這種表現方式會引領一個主導性的自然世界觀?!保↘osov/Corbera,2010年)[3]科索伊與科爾韋拉:《作為商品拜物教的生態系統服務之代價》,載《生態經濟學》第69卷(6):第1228-1236頁。Kosoy,N.s.and E.Corbera(2010).“Payments for ecosystem services as commodity fetishism.”Ecological Economics 69(6): 1228-1236.。馬丁內茲-艾利耶提醒我們要注意土地的神圣性質,當地的文化和生物多樣性的破壞無法與貨幣價值相稱,很難確定適當的替代品,不僅是當地人這么認為,也許全人類都會這么認為。例如,印度奧里薩邦的奈彥吉利山,其土地生態已受到鋁土礦開采的威脅,這座山上所覆蓋的森林不僅豐富了生物多樣性,提供了各種各樣對人類很重要的服務,而且還是當地人民供奉的神圣之地,東加里亞·空達(Dongria Kondh)說:你如何能將這種價值觀向財務部長或最高法院法官解釋清楚,使這種價值觀成為他們能夠理解的術語呢?

對歐元和美元的經濟邏輯,農民和部落語言聽之任之,不予理睬?!覀兛梢詥枂査麄儯耗闼欧畹纳裰刀嗌馘X呢?為你的神提供服務需要多少錢呢?(馬丁內茲,2009年)[1]馬丁內茲-阿列爾:《社會代謝、生態分布矛盾與評估語言》,載《資本主義性質的社會主義》,2009年第20卷(1):第58-87頁。Martinez-Alier,J.(2009).“Social Metabolism,Ecological Distribution Conflicts,and Languages of Valuation.”Capitalism Nature Socialism 20(1):58-87.。這座山不僅是那些在附近生活的人們的工具。勿寧說,這座山是他們按照自己的想法創造“好日子”的基本條件,并可以照顧好他們的子孫后代,教會他們如何生存并塑造他們自己認可的生活方式。

由于全球性市場鏈要求在物質方面有彈性,要求有可持續的發展方式,因此,擁有相對自主權的當地人民依然能生活,即使他們的生活可能不太富裕。

世界各個地方的農民和一些農場主正在為與土地有關的管理權、獨立權和食物而抗爭著。拉丁美洲的運動是為了追求這種理解,那就是這片被叫做“巴扎馬”的土地,它養育了這里的人民,因此人們也應呵護這片土地。農民運動是世界上最大的社會運動。大多數情況下,女性受土地征收的影響更大,這不僅是因為他們使種子具有多樣性,使用傳統耕作方式,而且更是因為他們的生活還有孩子的生存都依賴于這一小片土地。土地掠奪和征收的對象與性別、階級種族的歧視有很大關系。

現代資本主義事實上依靠的是再生產和生產活動的嚴格劃分,前者由大自然和女性完成,后者則是由工人(掙工資的工人)和男性完成。所謂的再生產活動必須受到控制,目的是為了生產活動的再次改善。剝削和雇傭廉價勞動力是發展工業資本主義的必要條件。

加強農業生產的道路使得土地耗盡,這時,就需要使用昂貴的高科技以及基礎工程來保持土地的生產力。然而,我的看法并不是要拒絕使用這些高科技或是其他的發展,而是應該用什么樣的科技:這種技術區分了什么是可行的、可使用的科技。后者與再生產、再創造的土地是多少相關聯,這些并不是附帶性的(比如,他們并不依靠額外集中的資源儲備或者是從其他地方進口的不可再生資源,亦或是提前消費了未來子孫的資源,或是對環境影響很大的資源):正如生態經濟學家戈迪(Gowdy)和哈茹阿(O’Hara)所說的那樣,一項可行的技術是它可以維持與之相關聯的物質結構,它可提供資源,最終在現在的環境條件下可為人類活動提供最大限度的支持。如果一項技術對環境會產生不可消除的影響,或者違背了提供可分解性、可再生性的原則,這項技術就不是一項好技術。一項好的技術必定會有資金因素。農業需要的不僅僅是技術——雖然現在這種有巨大革新但卻沒有資金支持的項目一直在做。

處理這樣的問題,其規劃需要的是有新意的、創造性的想法,這種想法重新設想了城市和農村的多功能居住模式。這遠遠超過了生產力的有效分配。如何重新構建依靠土地生存的巨大城市結構,這是一個巨大的挑戰。在最近一次會議上,經濟貿易合作組織的看法是,要確保中國未來發展的安全,就是加強城市化、加大基礎投資、放寬對經濟的管制、基礎供給私有化(能源,電信,交通),這才叫做綠色發展和減少碳排放。西方國家的發展道路被發展中國家看作是唯一可行的并且有重大意義的道路選擇。然而,這個觀點沒有考慮到在發達國家的發展道路中,一直伴隨著資金土地和在世界各地的勞動力發展。歐美經濟快速增長的基礎是沒有廉價勞動力(奴隸)和大量化石燃料的開采。中國現在也在走這條路,表現在土地擴張(在非洲開拓土地)、資源利用強度的提高、能源(工業升級)等方面。就此而言,我們的世界太小了,人們終將為之付出代價。

如果仔細看看經合組織就與會議內容相關的方面對中國的發展所提出的建議,我們就會發現,它所關注的是未來城市化與農業用地轉化為工業用地的再分配問題。城市化被看作是發展和社會變化的強大動力,因為它會促進生產力和內需。然而,因為戶籍制度改革,它將會包含更多內容,包含給予不同省市的人民以同樣的權利。對農村發展來說,應該有更多大型農場建立起來,并且確保將農業用地轉變為工業用地時農民是自愿的。此外,還應該對科技研發投入大量資金(即用于基因和生物技術),應當加強國際國內市場的統一性。請允許我再次強調全球生態環境的重要性。人類社會所面臨的挑戰遠遠要比加快經濟發展要求大得多??傊?,土地對人類的生存和發展尤為重要。無論從數量還是質量上說,土地都是經濟發展的基礎性條件。

表層土壤是唯一能削弱太陽輻射并給予我們熱量的媒介。土地宛如漁民捕魚時所使用的漁網。太陽輻射是唯一的熱量來源,這種輻射絕不是可以隨意處置的東西。土地也包括海洋和貧瘠的土地,它們是礦物質的來源。土地數億年來通過持續不斷的活動來提供資源(土壤合成、腐殖質、化石燃料的產生),這種過程是不斷變化的(數量上的變化)、積累的、不可改變的。這些過程是相互關聯的,并且需要相當長的時間才能再生。

其次,大眾對土地所普遍接受的觀點是,大自然承載了太多的需求,人們拒絕考慮其基礎方面,只為自己著想,考慮與自己相關的生活環境,以不同的方式對待土地的居住問題而不是開發問題。在現代工業發展史上,只要所謂無人耕作的土地能任資本主義大規模擴張而任意處置,化石燃料的革命就能促進經濟的增長。我們不僅離能源枯竭的那一天越來越近(石油耗盡僅僅是一個方面,化肥使用量也會達到極點),再生產能力也在不斷下降,世界性的開墾已經使地球上不存在無人地帶。這就意味著,如果我們要想再開發和利用土地,那就只能開發我們的居住用地了。環境和社會問題同世界的每一個角落相關聯:人們尋求對更多土地的開發和使用權。他們會宣布人們過去所居住的地方是無人區,這種現象在以前也曾出現過,就像他們曾經說過那些本國土生土長的土著人不是居民一樣。然而,這將不會像原來或者工業革命早期那樣容易了。

四、從生態文明視角看

在談論生態文明時,我們必須用關系性的術語來思考:生態文明是關于家庭環境、居住環境以及文明的居住者的關系。這些居住地是土地,是一般的生命、我們的生命尤其是生命繁衍的基礎。

更是因為在面對危機與氣候改變之時,富裕使其變得具有高度的實用性和彈性。在干預自然時,我們要格外小心:遺傳工程建立于生命創造的假象之上。但是,事實上遺傳工程并非創造:它只是把生物的結構混合在一起,并促使其活動而已。這種活動是人類假設的,并且是人類強加給自然環境的。我并沒有討論這樣做是否道德,盡管是否道德也確實是個問題。由于受到不確定性和復雜性的限制,開發生物物理過程中所設立的狹窄目標會導致降低彈性和多樣性,這正是其危害人類的地方。其結果可能會適得其反。

在計劃農村發展與經濟現代化時,我們應考慮以下內容:

——整個過程的平衡,包括所有技術發展的維持并考慮他們的寄生環境。(誰來承擔后果?在哪里承擔?)

——過程的復雜性與不可改變性。這意味著我們要認識到任何分支的開始都有可能導致整個系統的崩塌。由于其自身的復雜性、路徑依賴性和可能結果的多重性,崩塌是不可預知的。我們唯一能做的就是避免過大的風險,允許多樣化(生物多樣性),讓其后果停留在地區范圍內。

——從陸地資源到太陽能資源,完成雖緩慢卻是穩健的轉變。但是,這將意味著大幅度減產,資源能源的數量可以自由支配。

——綠色、有效的技術革新,在消費和競爭至上的今天,也可能會導致對資源整體影響的加重,甚至是資源生產力的增加。

如何有條理地形成生態農業:

——把農業從市場和利益導向型結構中解放出來。過度開發陸地資源保證收成平穩增加,只有在最開始可以擴大利益。

——給小范圍農業生產設計一個制度環境。要從普通百姓、合作社和/或集體財產(這些財產并非追求利益最大化)方面考慮。這并不意味著集中的國有模式。其目標是發展一個社區網配合中央協調系統來保證公平、平等、正義。

——盡可能保證土壤肥度(化肥的閉合循環;保護和再生分水嶺)。

——與其他生物分享合作,這其實就是有機農場(用“自然”方式控制蟲害)。

——進一步研究氣候條件允許的不休閑耕作。

——執行各個城市中的不同形式的農業生產(城市花園、蜂蜜生產,還有能源的更新換代)。

——通過合作、聯合決策,支持社會支持型農業模式,使得農村和城市周邊環境的聯系更加緊密。

農民作為農場的一項投資,目標還沒有集中到產出或獲利,但不單單是產品(與農民共承擔風險);實現直接合作,包括在農場工作(還不是必不可少的基礎)。

——支持并實現地域性消費圈:一方面使得食物價格降低,另一方面使生產者的稅收增加。更重要的是,這樣做更容易控制食品質量。

我們現在面臨的不是——這可能是很多人所建議的——回到現代化前的生活模式。相反,發展一個意義深遠的不同體制是個挑戰。這條路通往生態文明革命,因為它顛覆了人類的思維方式。僅僅是一般的科技發展道路追求高效科技發展不會這樣做。我們需要的不僅僅是工具理性(中心工業生產市場的理性)完成這次轉變。我們需要的是系統化的智慧,例如,考慮所有系統的復雜性的能力,我們生活在這種復雜性之中,并沒有減少它使得方式和結果成為線性正相關。這種智慧是尊重未知和不可知,并期待一切。這需要合理的進步思想以及謹慎態度。這種智慧是關于對世界有意義的關系的智慧,不僅要考慮結束的方法,更要考慮相互依存、歷史、過去與現在的可行性等整個范圍。

我們可以從東方古代思想中學到很多思想,這些思想曾經被大量地應用,但如今已被西方統治的邏輯進程、加速度和商業化所毒害。生態文明這一課題具有普遍的挑戰性——在這里根本沒有贏家和輸家。我們要么共贏,要么全輸。

〔責任編輯:曾逸文〕

Rural Development and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bringing the Land back into the picture

By Dr.Barbara Muraca-University of Jena,Germany,translated by Professor Yang Fubin

This paper deals with the relation between rural development and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and insists on that land is not just a bunch of resources at disposal,a‘stock’in economic terms that can be dismantled at will.Rather,it is the very condition for all sorts of natural resources and it has played a very important role in the social life of human beings.Based on this,the author has proposed a special viewpoint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which is based on the change of relationship between city and rural district.In her opinion,when speaking of an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we have to think in relational terms:it is about the relation to the‘oikos’,the home,the place of dwelling,as well as among its civilized inhabitants.The dwelling place is the Land,the basis of life in general and of our life and flourishing in particular.Here we can learn a lot from the Eastern tradition of thought,which is very much used to this kind of thinking,but has been poisoned by the myth of progress of the Western logic of domination,acceleration,and commodification.The project of an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is a common challenge-there are no winners or losers.Either we all win or we all lose.

land;agriculture;ecological civilization;Whitehead;win-win

猜你喜歡
土地過程
血腦屏障損傷在正常衰老過程中的作用
我愛這土地
“土地托管”讓荒蕪土地綠起來
土地
享受真實,享受過程
描寫具體 再現過程
臨終是個怎樣的過程
對這土地愛得深沉
在這個學習的過程中收獲最大的是哪些,為什么?
圓滿的過程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