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性產業關聯互動、企業分蘗機制與文化產業空間集群演化研究

2014-04-16 17:50郭新茹譚軍
江蘇社會科學 2014年6期
關鍵詞:分蘗臺北集群

郭新茹 譚軍

相關性產業關聯互動、企業分蘗機制與文化產業空間集群演化研究

郭新茹 譚軍

演化經濟學認為,相關性產業關聯互動、企業分蘗機制與產業空間集群演進有著內在關聯。筆者研究發現,這種關聯同樣存在于文化產業領域,同時由于文化產業創新創意屬性,因而這種關聯有著自身特性,也因此推進文化產業發展,要遵循產業和文化產業發展的內在機理,政府應依據產業發展規律、市場機制,通過科學產業政策來引導文化產業的集聚發展,要建設好、營造好文化產業發展的文化系統、文化生態與社會文化環境,促進文化企業的分蘗演進和文化產業的都市空間聚集,以利于形成我國各區域合理的文化產業空間集聚,形成我國文化產業競爭合作、共同發展的態勢。

相關性產業 分蘗機制 文化產業集群 演化

郭新茹,南京師范大學社會發展學院講師 210023

譚軍,中共無錫市委黨校教授 214086

在當代世界文化產業發展中,由于市場機制的作用,文化產業呈現出都市空間集群的發展格局和趨勢。作為后發展國家,借鑒于發達國家的經驗,我國則主要通過政府推動文化產業園建設的方式來推進文化產業的要素集聚和空間集群。經過近十年的建設,我國各地都興建了一大批不同主題、形態多樣的文化產業園,其中有不少成功案例,但也存在著諸多問題,其中主要問題是許多文化產業園并沒有形成具有龍頭企業帶動、相關性產業關聯互動、上下游產業匹配鏈接的產業集群,因而產業園也就不是真正意義上的產業要素和產業集聚的空間。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的意見,在此背景下,我們應該從現代市場體系、市場機制的角度對我國文化產業園建設的模式和經驗進行反思認識。這里,從演化經濟學的角度,基于相關性產業關聯互動、企業分蘗演化機制基本原理,筆者對市場機制下的文化產業的空間集群現象做一論述,并以臺北流行音樂產業演化案例和歐美經驗來具體說明文化產業都市空間集聚的市場機理,以期能對我國政府推動型興建文化產業園有所啟示和借鑒。

一、我國文化產業發展現狀

文化產業是知識密集型產業。理論研究和國際經驗表明,文化產業不但為社會公眾提供著多樣性的文化產品,滿足多樣性的文化需求,同時許多創意行業部門還與制造業、現代服務業等產業有著廣泛的聯系,在當代發展中與高新技術產業一道成為產業轉型升級的重要引擎。2014年3月,國務院發布了《關于推進文化創意和設計服務與相關產業融合發展的若干意見》,提出要充分發揮市場作用,促進資源合理配置,強化創新驅動,優化發展環境,大力推動我國文化創意產業與相關產業融合發展,更好地為經濟結構調整、產業轉型升級服務,將文化產業、文化創意產業在國民經濟發展中的重要作用提高到了一個新的高度。

新世紀以來,我國文化產業得到了長足的發展,但總體上,是政府推動型發展,既有成功經驗,也有需要總結和汲取的經驗教訓。2004年后,我國各地政府大力推動興建了一大批不同主題、形態多樣的產業園區。據中國創意產業網發布的《世界文化創意產業集聚區分布圖2013-2014》顯示,目前世界上的文化創意產業園區為2181個,其中我國營運中的創意產業園區有1127家,在建的還有2000余家[1][2]裴秋菊:《如何辨別真偽文化產業園》,〔北京〕《中國文化報》2014.02.22。;江蘇目前建成和在建的文化產業園區(基地)超過200家。從全國角度看,通過近十年的建設,我國各地形成了一些有龍頭企業帶動、有重大項目支撐、具有集聚效應的文化產業園區。如2008年由中華恐龍園、常州國家動畫產業基地和常州軟件園三家整合建立的江蘇常州創意文化產業基地,將高新技術與文化創意結合,既發揮了中華恐龍園的品牌效應,又將美國芯安、和佳軟件、國光軟件等多家知名龍頭軟件企業技術支撐優勢和行業關聯互動優勢凸顯出來,初步形成了以軟件、動漫、網絡游戲為特色的創意產業集群。

但另一方面我們還看到,在各地的文化產業園中,不但存在著大批占地盤、搶資源,借文化創意產業搞房地產開發的文化產業園區(據有關資料,我國文化創意產業園區帶房地產開發性質的全國平均約有25.2%,其中泛環渤海地區38.9%,泛長三角地區42.3%,泛珠三角地區15.9%[2]),同時存在著大量政府“撮合型”文化產業園。在這些文化產業園中,缺乏相關性產業的關聯互動,缺少龍頭企業帶動形成的匹配企業群,更沒有具有上下游產業鏈關聯的產業集群,因此這些文化產業園區的產出效益很低,創意研發能力不強,許多企業前面靠政府優惠政策引入,之后需要財政持續支持,面臨騎虎難下的境地。

政府推動新興戰略產業發展,是“后發展”國家工業化中較為普遍的做法,但隨著經濟社會發展,“后發展”國家一般會隨著市場體系的完善而逐步減少對市場的干預,更加注重市場體系和市場機制建設,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作用。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了“要加快完善現代市場體系,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的意見。這表明,我國的工業化和經濟社會發展已經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階段,因此,不但需要以科技創新、文化創意來推進我國產業的升級轉型,同時也需要從理論角度來思考現代市場體系、市場機制在促進產業集聚發展中的作用,從而處理好政府推動與市場資源配置的相互關系。

二、相關性產業關聯互動、企業分蘗機制與文化產業空間集群演化

文化產業園是文化產業集聚的一種形態。在歐美發達國家,無論是圖書出版、報刊媒體、影視演藝,還是后來的工業設計、動漫軟件等文化企業,并不是一開始就以集群的形態存在的,更談不上產業鏈關聯的產業集聚。但在其后的發展中,文化產業中許多行業呈現出空間集聚的發展趨勢和格局。上世紀80年代,在歐美發達國家邁入知識經濟社會后,作為知識密集型的文化產業更傾向于集聚在洛杉磯、紐約、巴黎、米蘭、東京等這樣的國際化都市中,出現了各類文化產業園。這種現象引起了學者們極大的興趣,并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如Lorenzen和Frederiksen認為,文化產業集群除了由集群外部性所驅動,還在于為大城市的多樣性所吸引[1]Lorenzen,M.,Frederiksen,L.(2008)Why do cultural industries cluster?Localization,urbanization,products and projects.Creative cities,cultural clusters and local economic development,155-179.。Terry Flew認為,包括產業、人才和文化多樣性等多種組合的城市,對于形成文化產業的空間集群具有重要作用[2]Flew,T.,&Cunningham,S.(2010)Creative industries after the first decade of debate.The Information Society,26 (2),113-123.。Camagni則認為,文化藝術遺產是文化產業集群形成的基礎[3]Camagni,R.,&Capello,R.(2004)The city network paradigm:theory and empirical evidence.Contributions to E-conomic Analysis,266,495-529.。Florida則強調了人力資本和創意環境對文化產業集群形成的重要性[4]Mercuri,R.(2002).Florida 2002:sluggish systems,vanishing votes.Commun.ACM,45(11),136.。

筆者認為,文化產業空間集群的形成,雖與城市一系列“軟”硬設施、多元文化等因素有關,但這并不是文化產業空間集群的內在根源。從演化經濟學角度看,文化產業空間集群有其自身的演化發展機制,并且在不同階段,主導演化的因素不同,因此,要更深入認識文化產業都市空間集聚的原因,還應從文化產業自身演化發展的內在機制角度進一步探討?;诋a業多樣性的基本事實,學者們發現,相關性產業關聯互動、企業分蘗演化機制可以較好地解釋產業演進發展和都市空間聚集的現象,因此發現了產業都市空間聚集的市場機理。

相關性產業關聯互動是指產業發展中的這樣一種機制:當具有了多樣性產業,并若干產業之間具有功能、知識、技術等的相近性、互補性,因而發生功利性關聯互動時,就能孕育出一種新的產業生態,催生產業間的功能、知識、技術等的相互學習、選擇和合作,產生知識、技術外溢傳播,實現新要素的組合,出現產業優勢擴散與產業創新態勢,并最終產生縱向和橫向關聯的產業空間集群。企業分蘗演化機制則是指在需求的引誘下,由于經驗者比較利益選擇、知識技術的獲得而創辦新企業,使產業群中會進一步產生企業分化、父輩企業分蘗出子企業的這樣一種演化方式。相關性產業關聯互動、企業分蘗演化機制,最早被發現在一般制造業和傳統服務業的演化發展過程中,而筆者研究發現,該機理也同樣存在于文化產業的演化發展中,文化產業的都市空間集聚與相關性產業關聯互動、企業分蘗演化機制也有著必然的關系。

我們知道,產業發展具有生命周期,在其演化發展過程中,一般都出現過兩個重要的成長階段:一是“區位選擇窗口開放期”,二是“新產業空間集群的路徑依賴期”?!皡^位選擇窗口開放期”是指:當某些社會經濟和技術生態條件具備時,就為一些新興產業的突現提供了可能性,相當于為某些區域打開了機遇窗口期,一些新產業在某些區域就有可能會突顯?!靶庐a業空間集群的路徑依賴期”是指:在機遇窗口期打開之后,一些區域在推動新興產業發展中展開激烈的競爭,最終新興產業能否在某一區域形成合理的產業布局和優勢產業集群主要取決于這個區域相關性產業的數量、質量和組織慣例的地理學分布,這是一個路徑依賴的過程。比如說,某地區有眾多大學,存在著眾多的工藝品作坊、工藝大師,輕工制造業條件較好,那么在工業設計業興起時,就比較容易在各地區競爭中勝出,并在市場利益驅動下,較快產生企業分蘗演化,眾多設計師、有經驗管理人員會從父輩企業中分蘗出來,創建自己的設計企業和各類中介企業。早期這種分蘗是隨機的,但隨著企業間相互模仿學習,知識技術外溢、進入門檻的降低,分蘗機制會被不斷放大,形成一種新的組織慣例,不斷產生出新的分蘗企業,并使組織慣例在特定地區進行復制。出于與父輩企業關系、專業化創業環境、易得人才、接近合作者、降低交易成本等方面的考慮,分蘗企業會選擇在父輩企業周邊選址,最終在循環累積效應作用下,在某一區域城市形成縱向和橫向的產業空間集群。

文化產業不同于傳統制造業,其生產過程不是規模密集的,也不經歷產品的標準化階段,許多文化產品的經濟價值更多依賴于其美學內容,而且新進入企業一開始就能憑借從父輩企業繼承的組織慣例挑戰在位企業。那么文化產業領域中相關性產業的關聯互動、分蘗演化機制與產業空間集聚關系有哪些特性呢?

我們先看這樣一個集群案例。Elizabeth Currid曾對紐約時尚集群形成進行了分析,發現其形成有兩個相關產業源頭,一是出版業集群:從19世紀50年代開始,紐約出版業集群的初步形成催生了各種新聞刊物、文學期刊、詩集等,帶來了作家、新聞工作者和藝術家等創意人才的集聚。創意人士的社交需求又帶動了俱樂部、咖啡廳和酒吧等場所的發展,這又進一步吸引更多文化創意者集聚,從而帶動了相關行業的發展,百老匯劇院等音樂藝術集群開始突現。另一個相關產業源頭為服裝業集群。在1880年,紐約的服裝業集群已初步形成。服裝業的發展帶動了服裝設計及相關產業的發展,誘致了大量時尚需求,時尚產業蓬勃發展,出現了《時尚芭莎》、《女裝日報》等一些時尚雜志和時尚設計學校,最終到20世紀初形成了紐約的時尚產業集群[1]Currid,E.(2007).The Warhol economy:How fashion,art,and music drive New York City.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由此可見,在文化產業空間集聚演進中,文化產業更強調知識、創新創意和美學特性,因此相關性文化產業越豐富,其知識、技術就越會引發跨產業邊界的創意性關聯互動,產生知識、技術、創意的外溢、轉移和傳遞,從而促發新的創新、新的企業、新的生產與消費網絡的形成,進而通過分蘗機制加快文化產業在某一特定區域的空間集聚。同時,文化產業空間集聚演進還產生出自身特殊的組織慣例。文化產品生產更關注傳遞給消費者的美學元素[2]Garnham,N.(1987).Concepts of culture:public policy and the cultural industries.Cultural studies,1(1),23-37.,因而創意者創作產品前的審美經歷、審美感受的多樣性、豐富性是其創意作品的“文化資本”,這類似于制造業中的分蘗企業,利用文化資本創建文化企業,形成了文化產業中特有的審美組織慣例,如藝術家開辦畫廊、記者創辦報刊、軟件工程師創辦軟件企業等,并因此形成了文化企業特殊的分蘗機制。

文化產業的這些特性使其分蘗機制比一般制造業更加豐富,不但有企業分蘗,還有院校分蘗、媒體推薦分蘗、項目參與分蘗、導師分蘗等。院校分蘗是業者通過藝術院校的學習獲得文化資本;媒體分蘗是指業者通過媒體、著名文藝家、評論家等推薦而快速獲得社會資本和文化資本;項目參與分蘗是指有機會參與文化項目而獲得文化資本;導師分蘗進入是指通過導師制或師徒制培養而分蘗出來的創業者。在實際過程中,文化產業中的這些分蘗機制是和其他分蘗機制相交集的,如藝術院校畢業的業者也可能是被媒體推薦的,這既強化了分蘗的進行,也起到對分蘗業者的篩選作用。

總之,在文化產業的演進中,除了其產業屬性產生的關聯互動、分蘗演化之外,創新創意、知識信息、審美要素等不但強化了相關產業的關聯互動,促成了新的組織慣例,產生出新的分蘗機制,強化著企業分蘗,而且在產業空間集聚過程中,加快了由相關性產業關聯互動推動為主到企業分蘗演化推動為主的轉換。在市場經濟系統日益完善的條件下,文化產業領域中相關性產業的關聯互動形成了新的文化生態環境,創新創意、知識信息、審美要素等不斷孕育著企業的分蘗演化,催生出眾多中小文化企業群,其產業和產業鏈的相互關聯的需要,圍繞父輩企業獲得更多盈利機會的需要,降低交易成本的地理臨近需要等,在城市經濟社會資源、文化多樣性、公共服務平臺和更好的市場條件等的支持下,逐步形成了文化產業的都市空間集聚,形成本地合理產業布局和優勢產業集群。

三、臺北音樂產業集群案例分析及歐美經驗啟示

為了進一步說明相關性產業關聯互動、企業分蘗機制與文化產業空間集群演化的關系,這里筆者選擇臺北音樂產業形成集群案例與歐美發展經驗做實證分析。

1.臺北音樂產業集群形成過程

臺北音樂產業基本是在市場體系、市場機制下自然成長起來的。其集群的形成有一個演化發展的過程,大致可分為四個階段:一是日本殖民統治時代,日資的唱片公司形成了臺灣早期音樂生產制作,并培養了一些人才。二是1970年代中前期,臺灣經濟起飛,使臺北集聚了一大批中小企業和年輕勞工,由此帶動了臺北舞廳、歌廳、廣播、電視電影、唱片等休閑娛樂文化快速發展,臺北開始成為大眾音樂文化的生產消費市場[1]何東洪、張釗維:《臺灣流行音樂行銷策略之研究》,〔臺灣〕世新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三是1970年后到80年代初流行音樂產業化階段。以“現代民謠創作演唱會”引領的一系列“校園民歌運動”促發了臺灣巨大的流行音樂消費市場的出現,校園民間歌手、音樂家紛紛被吸引到唱片行業中,加上新資本的進入、新唱片公司的建立,形成了流行音樂市場的競爭格局。四是音樂產業集群形成階段。到上世紀80年代中期,臺北音樂節、音樂工作室、頒獎等各種非交易性互動網絡逐漸形成,逐步形成了臺北流行音樂新的文化生態:以音樂節、音樂獎項為引領,企劃宣傳、工作室、唱片公司代理制度、版權制度、經紀人等新要素的出現,形成、延伸了臺北流行音樂產業鏈;音樂傳播方式也逐漸多元化,演唱會、廣播、唱片、電視、通俗音樂雜志和報紙等逐漸成為流行音樂傳播的主要載體,形成了臺北音樂產業的都市空間集聚。

2.臺北音樂產業集群演化中的相關媒體業

在臺北音樂產業成長中,臺北媒體業也不斷發展,兩者關聯互動,促進了臺北音樂的演變,決定了其產業空間集群的演化路徑。由于消費者需求的隨機性及藝術家創作的偏好性,使音樂產品的生產與傳播具有極大的不確定性,因而,音樂產業需要媒體等相關產業的幫助來降低這些不確定性,如通過廣播電臺宣傳推廣中的“暢銷排行榜”甄別,改變或加強對某一歌星的上癮偏好等方式,來降低音樂產業發展的不確定性。同時,音樂產品上市之后必須有密集的促銷宣傳和快速有效的發行等活動來減少音樂產品較短生命周期所帶來的風險,這些都形成了音樂產業與相關產業密切的契約互動關系。當然,媒體業也需要流行音樂,如廣播電視可通過開發諸如選秀類節目構建“雙邊市場”平臺,來獲取更多的廣告收入。事實上,到上世紀90年代初,臺北已成為媒體產業重鎮,市內廣播企業數31家,占比達到53.9%;早期的無線電視家數占比達到80%,廣播電視內容提供商占比也達到68.8%??梢?,臺灣廣播電視業主要集中在臺北,因此形成了與音樂產業的關聯互動。

3.臺北音樂產業集群中的分蘗機制

在相關性產業的相互作用中,臺北音樂逐步構建起比較完整的產業鏈,并初步形成了產業集群的格局。隨著國際化進程、新需求出現和競爭加劇,臺北音樂產業出現了新的演化機制——產業集群中的分蘗機制。如臺北“滾石”發展所表現出來的分蘗機制,進一步促進了臺北音樂產業的空間集群。

在臺北唱片公司快速增長的環境中,1980年校園民歌運動的積極參與者段鐘潭、段鐘沂兄弟創辦了《滾石》雜志與滾石唱片公司。滾石成立之初發片量并不多,但卻擁有羅大佑、張艾嘉、潘越云和齊豫等著名歌手和音樂人,逐步締造了滾石的高起點,之后便不斷掀起臺北華語音樂發展的新浪潮。在此過程中,為滾石所引領的臺北唱片企業發展組織慣例不斷完善,展示出競爭優勢,如唱片企劃、文案宣傳、歌手包裝、產品業態創新等組織慣例至今影響還在。到了上世紀80年代中后期,滾石唱片成立了若干不同特質的子廠牌和音樂工作室,用以開拓和進軍音樂細分市場,如“巨石音樂”、“魔巖文化”以及羅大佑的“音樂工廠”[1]1985年,羅大佑在香港成立“音樂工廠”,1992年在臺北成立分公司。、陳升的“新樂園”、小蟲的“王者之劍”、周華健的“擺渡人”、張洪量的“解析音樂”等。同時,在滾石的分蘗過程中,滾石還把部分子廠牌植入其在臺灣代理的一些國際知名音樂廠牌諸如EMI、BMG、波麗佳音等里面,形成新的分蘗業態。

此外,滾石還產生了高層分蘗。1982年,臺灣民歌教父級人物吳楚楚脫離滾石,自己創立了“飛碟唱片”,帶走了當時制作界的大師級人物陳志遠,成為臺北音樂集群分蘗過程的重要一環。1995年,國際五大唱片公司之一的華納唱片,由一開始和飛碟合作、收購股份,演進為全面收購,成立了“華納臺灣”。而原“飛碟”彭國華與原“可登”唱片的陳復明先生等人一起又新組建了“豐華唱片”,形成了再分蘗,不斷開拓出新的需求和新的音樂市場。在人才高流動下,這些分蘗企業或工作室的組織慣例在保持穩定的同時,也在不斷演化,通過與音樂制作人、作詞者、錄音師、合音者、樂器手的相互合作,形成了一個個創作集群,吸引著很多合作機構愿意在這些分蘗企業臨近選址,也吸引著一批批新人來到臺北尋找守門人賞識、簽約唱片公司的機會,進一步推動了臺北音樂產業集群的演進。

由此可見,在相關性產業關聯互動引發的產業空間集群演進后,分蘗機制成為臺北音樂中后期空間集群發展的新的動力,這首先是由音樂產業的內在特性所決定,同時又是與新的要素出現、新的需求產生和細分市場的開拓緊密聯系在一起的,最終在與相關性產業關聯互動與分蘗機制的共同作用下,形成了音樂產業的都市空間集群發展態勢和格局。

4.歐美經驗及啟示

作為“先發”國家,歐美文化產業的都市空間集聚,主要也是市場競爭和市場機制起決定性作用,遵循著相關性產業關聯互動、企業分蘗的演化規律。值得注意的是,上世紀80年代后,根據聯合國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有關文化公約,首先是英國,后是整個歐盟都出臺的文化政策,把“創新”、“文化多樣性”等要素納入國家政策中,因而出現了由國家推進創意產業園建設的新情況,這對我國的文化產業園建設多有啟示和借鑒意義。

總體上,歐美國家文化產業演變經歷了從小到大,從壟斷到國家反壟斷,到相關產業性產業、專業化分工協作、企業分蘗演化、文化產業園集聚這樣的演化發展軌跡。美國好萊塢是文化產業空間聚集的典型范本。但好萊塢最初是由幾個電影制作小公司為逃避愛迪生專利控制而自發形成的電影中心,后來形成了由電影巨頭引領的集劇本創作、資金籌措、電影制片、營銷宣傳于一體的全產業鏈運營模式。但其后在市場機制的作用下,電影大公司逐步把非核心的業務外包給各專業公司,因此形成了如風險投資、電影特技、電影院線、奧斯卡獎項、廣告宣傳、電影衍伸品開發等相關性企業,并在比較利益選擇與分蘗機制驅動下,各電影公司逐步由垂直一體化制作分化轉向為以產業鏈為單元,縱、橫關聯的相互匹配的企業群,繼而根據地理臨近、產業聚集的規律,在美國加州洛杉磯集聚形成了世界聞名的電影城(產業園)。其他如迪斯尼王國、百老匯戲劇、硅谷科技創業園、紐約SOHU區創意園區等無一不是從小到大演化,最后在相關性產業關聯互動、企業分蘗機制推動下而形成產業集群的。

歐洲國家則有所不同。進入上世紀80年代后,政府較多直接推動文化產業的集聚發展。如英國在歐洲歷史上第一個由國家制定了文化政策,最早對“創意產業”進行了定義,大力推動創意產業發展,使倫敦成為世界創意之都。謝菲爾德市建立了集影視、軟件、音樂、演藝、新媒體、工業設計等制作、服務于一體的“文化工業特區”。澳大利亞也是最早倡導創意產業發展的國家之一,但政府更注重對創意產業所需環境支持的培育建設,通過制定產業扶持政策,提供完備的公共服務平臺等來引導文化企業的集聚,如著名的“昆士蘭集群模式”,就是政府將教育、企業、社區集聚到有形的“創意環境”內,促使各種主體、各種創意要素在開放的“社區群落”中相互關聯、專業協作,形成創意人才流動、創意企業集聚、創意公民參與的經濟、文化、社會協同發展格局[1]郭梅君:《昆士蘭模式:澳大利亞創意產業發展研究之一》,〔南京〕《文化產業研究》2013:022。。歐盟其他國家在推進創意產業集聚發展中也多采取了這些模式。

歐美的上述經驗表明,文化產業的集聚發展,根本上是由市場機制驅動演化發展的。但上世紀80年代后,由于創新成為知識經濟社會的核心價值,因而這個時期,通過文化政策、產業政策,以產業園集聚、創意生態建設等方式,西方許多發達國家政府直接介入了推進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但由于這些國家有健全的市場經濟體系,因而必然是一種政府政策引導、環境生態建設與市場競爭、市場機制共同作用的結果,相關性產業關聯互動、企業分蘗演化機制作為市場機制在其中起著重要的作用。這里的關鍵是政府引導產業發展要遵循產業演化規律,尊重市場機制,通過科學產業政策的制定,推動良好的創意環境生態建設。

四、結論與啟示

相關產業關聯互動與企業分蘗機制表明,在市場經濟體制下,產業有其自身自然演化的機制,多樣性、開放性和集中性是其基本屬性。產業、行業和業態的多樣性才可能產生產業間的功利關聯與跨界互動,產生知識、技術的相互學習、外溢、轉移,創造新的產業需求,從而產生縱向和橫向產業和產業鏈的演進衍生;建立在知識產權保護基礎上的產業開放性,是產生功利關聯、相互學習、模仿、接納新要素、降低交易成本和實現技術創新、產業發展的系統要求和基本條件;而集中性則是基于多樣性、開放性的產業演化的必然格局和態勢,形成了相關產業、產業鏈關聯互動、具有相對合理空間布局、合理的交易成本和盈利與發展共贏體系的產業空間集聚。文化產業具有產業演化的一般特性,也遵循相關產業關聯互動和分蘗演化的機制,但其文化屬性決定了其相關性關聯互動和分蘗演進更依賴區域的、城市的文化多樣性與開放性。一個城市越具文化多樣性、開放性,則相關性產業關聯互動與分蘗演進越具內在動力,知識、技術的相互模仿、外溢、轉移、跨界等邊緣性功利性互動越具活力,文化創新創意,企業分化、分蘗演進就越蓬勃,就越會產生都市空間集聚的態勢和趨勢。

這些啟示我們,推進文化產業發展,要遵循文化產業發展的內在機理,正確處理好政府與市場的關系,政府應盡量減少對市場的直接干預,依據市場規律、市場機制,通過科學的產業政策來引導文化產業發展,促進文化產業的集聚發展。同時,要建設好、營造好文化產業發展的文化系統、文化生態與社會文化環境,“保護和促進文化表現形式的多樣性發展”(聯合國教育、科學及文化組織公約,我國簽署);依托區域的文化資源稟賦和文化多樣性,促進優勢文化產業發展,形成區域內文化產業都市空間集聚的合理布局與區域間的競合態勢,推動我國文化產業創新發展,最終在全球文化產業競爭格局中占有一席之地。

[1]Robertson P L,Langlois R N.Innovation,networks,and vertical integration.Research policy,1995,24(4).

[2]Arthur W B.Inductive reasoning and bounded rationality.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94,84(2):406-411.

〔責任編輯:平嘯〕

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項目《我國文化產業向價值鏈高端攀升路徑研究》(項目批準號11CJY006),江蘇省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基金資助項目《經濟轉型背景下江蘇對外文化貿易路徑選擇》(項目批準號2014SJB108),國家社科基金藝術學項目《文化生產方式創新與新業態培育研究:制度和技術變遷視角》(09BG061)和江蘇省“333人才工程”項目《江蘇文化生產方式創新與新業態培育研究》(BRA2011022)階段性成果。

猜你喜歡
分蘗臺北集群
海上小型無人機集群的反制裝備需求與應對之策研究
分蘗對玉米農藝性狀和產量的影響
一種無人機集群發射回收裝置的控制系統設計
淺析水稻分蘗與產量
提高冬小麥有效分蘗的技術措施研究
拾味夜臺北
Python與Spark集群在收費數據分析中的應用
臺北Z House
勤快又呆萌的集群機器人
冬季到臺北來看雨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