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型城鎮化背景下發展農村商業養老保險的機遇與路徑

2014-05-05 01:18孫武軍祁晶
江蘇社會科學 2014年6期
關鍵詞:保險公司養老保險商業

孫武軍 祁晶

新型城鎮化背景下發展農村商業養老保險的機遇與路徑

孫武軍 祁晶

大力發展農村商業養老保險是構建農村養老保障體系的重要抓手。傳統城鎮化未給商業養老保險進入農村市場提供必要的制度和政策保障,而新型城鎮化無論在制度還是政策上都獲得突破,為商業養老保險進軍農村養老市場創造了前所未有的機遇。本文探討了商業養老保險在農村市場發展的可能性,并給出了具體的發展路徑。

農村商業養老保險 新型城鎮化 農村養老保障

孫武軍,南京大學商學院副教授210093

祁晶,南京大學金融與保障學系210093

一、引言

建國以來,我國城鎮人口從建國初期的5765萬人增加到2011年末的69079萬人,城市化率達到了51.27%。根據美國經濟地理學家諾瑟姆的“S”型城市化發展軌跡規則,我國城鎮化進程正處于加速發展階段。但是傳統城鎮化的重點在城市,甚至為了城市的發展犧牲了農村的利益,對農村的經濟發展產生了一定的負效應,如城鎮化進程中的高成本降低了農民福利、人口流動降低了農村留守勞動力的素質、“圈地運動”剝奪了農民的土地增值收益等等。這些負面效應嚴重阻礙了我國經濟的轉型發展,走新型城鎮化道路迫在眉睫。當前,城鄉養老保障資源配置嚴重不均衡,不管是覆蓋率還是保障程度,農村居民與城鎮職工(居民)基本養老保險之間都存在著巨大差距。全面提高農村養老保障水平是城鄉養老保障一體化的基本要求,是縮小城鄉差距的基本要求,是創建和諧社會的基本要求。因此在新型城鎮化背景下如何改善并提高農村養老保障水平是中央到地方各級政府工作的核心內容之一。

二、我國城鄉養老保險現狀分析

我國存在著城鄉二元經濟結構,隨著經濟發展和城市化率的提高,農村和城市之間的養老保障水平也逐漸呈現出二元結構特征。不可否認,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農民養老壓力,特別是新農保實施以來,參保農民人數顯著上升。但是不管是覆蓋率還是養老保障程度,農村社會養老保險都與城鎮職工和居民的養老保險存在著巨大差距。一直以來,農村參保人數明顯少于城鎮人口參保人數,農村保障水平也明顯低于城鎮居民保障水平。2011年末,農村參加社會養老保險的人數首次超過了城鎮參保人數,但是城鎮的人均保障水平卻達到了農村的19倍左右。農村居民人均367.31元的養老金顯然遠遠不能滿足農民的養老需求(見表1)。

表1 2000 -2011年城鄉社會養老保險情況對比

與此同時,農村商業養老保險市場由于缺乏參與主體和有效的激勵機制,保險公司和農民參與積極性都不高,商業養老保險在農村地區的發展非常緩慢。國家統計局公布的《2008年江蘇農民工就業形勢回顧與展望》中指出,2008年江蘇全部農村勞動力中,參加農村社會養老保險的占19.4%,參加城鎮基本養老保險的占14.9%,參加商業養老保險的占2.6%。上海市統計局公布的《松江區2012年上半年農民工檢測調查分析》顯示,截至2012年第二季度,上海市松江區農民工參加商業養老保險的只占6.7%。在經濟發達的江蘇和上海,農村商業養老保險的參保率尚且如此,在經濟欠發達的中西部農村地區,農村商業養老保險的參保率則要更低。

三、新型城鎮化進程中農村商業養老保險發展的新機遇

我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雖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仍然存在保障水平低和覆蓋率低的“雙低”問題,同時商業養老保險推進緩慢,未能有效發揮其作為社會保障的重要補充功能。新型城鎮化“以人為本”的核心理念從制度和政策層面為發展農村商業養老保險提供了保障,拓展了空間。隨著新型城鎮化的推進,我國農村的經濟社會發展將呈現出新的特征,傳統的農村養老模式將受到新的沖擊。例如,傳統的土地養老功能被大大削弱、青壯年勞動力流出導致農村老齡化問題加劇、廣大農民的經濟狀況得到明顯改善、農民的居住方式將由散居變遷到群居、生產方式由自我雇傭變化為被他人雇傭,等等這一系列改變為商業養老保險的發展帶來了新的契機。

1.土地養老功能弱化,商業養老需求增加

土地養老是指依靠土地為家庭成員提供養老保障,是我國傳統的養老方式。土地既是生產資料,又可以提供基本保障,農民失去土地,也就失去了這一基本保障,因此土地養老是農民最后的一道養老保障,它是農村家庭養老的核心。在傳統城鎮化進程中,政府一方面征收農民的土地發展集約生產的現代農業,另一方面征用農民土地進行城市規劃建設,土地城鎮化的速度快于人口城鎮化速度。土地的征收直接導致我國耕地面積的銳減。數據顯示,1997年到2002年,六年間耕地凈減少6164萬畝,年均減少1027萬畝,到2003年底,國家耕地面積已經銳減至18.51億畝;2004年初,各地城市化進程中僅開發區單項的規劃面積已經超過了城鎮建設用地總量;到2008年底,人均耕地僅有1.37畝[1]資料來源:李茂生、李光榮:《中國“三農”保險發展戰略:努力構建三支柱“三農”保險體系》,〔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0年版,第29-30頁。。2012年,又有643.65萬畝農用地和389.1萬畝耕地轉變為建設用地[2]資料來源:《2012中國國土資源公報》。。

土地使用方式的轉變使得農民從土地中獲得的收益有限,難以獲得持續的養老保障。表2反映了2000年以來農民依靠土地獲得的農業純收入情況。雖然農村家庭平均每人農業純收入的絕對值不斷增加,但是農業純收入占人均純收入的比重卻不斷下降,這說明了農村家庭依靠土地獲得的收益在家庭總收入中發揮的作用越來越小,土地養老功能正在逐步弱化。

新型城鎮化進程中現代農業的發展以及城市規模的擴張客觀上都將造成農民失去土地,形成眾多失地農民。趙麗萍(2009)[1]趙麗萍:《城鎮化進程中失地農民養老保障制度理論與實踐——以甘肅省張掖市梁家墩鎮為例》,蘭州大學2009年版。指出我國城市化水平每提高1%,需要占用耕地約12.7萬公頃,并以此推算目前我國失地農民人數應在5100-5525萬。我國目前的城市化水平只有51.27%,與發達國家還有很大的差距,隨著新型城鎮化的深入,還會有更多的耕地被占用,造成更多的失地農民。對部分農民而言,失去了土地保障就意味著失業,經濟來源大幅降低,養老失去保障。2010年全國第六次人口普查數據顯示,在接受調查的482895個失業農民中,有16495位農民是由于失去土地而失業,占全部失業農民的3.42%[2]資料來源:《中國2010年人口普查資料》。。

表2 2000 -2011年農民農業收入情況

農民失去了養老的最后一層保障,但是他們從政府獲得的征地補償卻不能滿足他們的長期養老需求。我國《土地管理法》規定:征用耕地的土地補償費用為該土地征用前3年平均產值的6至10倍。法律規定的補償費用并沒有考慮土地征收后的商業增值。事實情況是地方政府以較低的成本征收土地,以高額的市場價格賣出土地,獲取了超額的土地增值收益,農民獲得的土地增值收益只占整個超額土地收益的5%-10%。

土地是稀缺的不可再生資源,農村土地的集約使用以及農用地和耕地轉為建設用地是新型城鎮化進程中的必然趨勢。一方面,農民養老所依賴的人均耕地面積在不斷減少,另一方面是政府土地征收補償較低,農民的養老得不到保障。在這樣的背景下,商業養老保險作為農村土地養老的替代品,農村社會養老的補充品,其養老保障功能將突顯出來。新型城鎮化進程中土地養老功能的弱化為發展農村商業養老保險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新機遇。

2.生產組織形式創新,年金養老大有可為

新型城鎮化進程中,農民生產組織形式也在不斷創新,農民專業合作社、集體農莊、鄉鎮企業等一系列新老生產組織形式百花齊放,農民由自我雇傭的個人勞作轉變成為他人雇傭的集體生產。

多樣化的創新生產組織形式都突出體現了集體化的特征。對于農業生產組織而言,生產同類農產品的農戶聚集到一起,農民專業合作社或集體農莊可視為一個企業,參社農民就是企業的員工。農民在生產經營過程中往往會面臨相同或相似的風險,而生產經營收入又是這些農民養老保障的主要經濟來源,因此他們對商業養老保險的需求具有共性特征。農民專業合作社或集體農莊可以作為一個企業為所有參加合作社的農民投保,保險公司根據類別特征,提供不同類別農業生產組織的年金保險服務。而對于鄉鎮企業等非農生產組織而言,農民轉變為企業職工,企業亦可為其投保相應的年金養老保險。眾多風險類似的個體共同投保有利于分散風險,降低保險公司的風險,保險公司因而具有了開展年金養老保險的激勵。眾多風險類似的個體共同投保也利于保險公司進行針對性的研究,分別設定相應的養老保險條款,從而為廣大農民提供針對性的年金保險產品和服務。

農村生產組織形式集體化趨勢使得發展農村年金養老保險成為開拓農村商業養老保險市場的一個重要突破點。年金養老保險健康快速地發展有利于提高農村養老保障水平,是打破城鄉養老保障不平衡局面的有效途徑。

3.農民居住形態集中,保險服務成本降低

新型農村社區的建設是推動新型城鎮化的關鍵環節。隨著新型城鎮化的順利進行,我國城鎮化已進入到“工業反哺農業,城市帶動農村”的發展新階段,新型農村社區的建設試點工作被提上了日程。早在21世紀初,江蘇省就已開始進行農民集中居住方案的探索。2001年,蘇南地區嘗試把一些人口較少的村莊撤并到人口大村,建設公寓型農民小區。目前,全國多數省份都在通過村莊合并、征地拆遷、產業帶動、舊村完善、服務共享等方式推進新型農村社區建設。在新型農村社區的建設過程中,農村地區人口密度小,農民居住分散的情況得以改善。鄰近村莊的農民聚居到一個大村莊內,或者是村莊內農民在一起聚居,農民集中居住,共享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

過去,由于農村人口居住分散,呈點狀分布,保險公司依靠保險代理人逐個上門推銷養老保險產品的成本很高,人口的散居狀態也不利于保險公司開展養老保險知識的宣傳,導致了中國農村廣大農民的商業養老保險意識普遍較弱。苗富春(2006)[1]苗富春、林岱仁:《縣域保險發展研究報告》,〔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6年版。的調查表明,在農村養老問題的安排方式上,48.8%的人選擇了兒女贍養,28.3%的人選擇了個人儲蓄,而只有16.5%的人愿意購買保險。在對保險知識的認識上,65.2%的農村居民僅了解一點保險,23.6%的人不了解,只有11.2%的人比較了解。

新型農村社區的建設可以有效改善這一局面。新型農村社區的主要特征是農民集中居住,共享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這一特點使得保險公司在農村展業的成本大大降低。成本的降低將使得保險公司在農村地區有利可圖,激勵其開展農村商業養老保險業務。隨著宣傳和銷售力度的增加,農民的保險意識也會隨之提高,主動參與到商業養老保險中,保險公司的服務成本也將進一步降低,形成良性循環。

4.農村老齡風險加劇,商業保險前景廣闊

1953年,我國老齡化系數為7.32%,到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時已增加到10.46%,我國已經進入老齡化社會。最新的人口普查數據顯示,該系數已經增長至13.32%[2]資料來源:《中國統計年鑒》。,我國的老齡化問題已經相當嚴重?!吨袊淆g事業發展“十二五”規劃》指出,我國人口老齡化進程將進一步加快,從2011年到2015年,全國60歲以上老年人將由1.78億增加到2.21億,老齡化系數將進一步增加到16%,我國的老齡化風險加劇。2006年《中國老齡事業的發展》指出,中國老年人口近60%分布在農村,最近的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結果也顯示,農村的老齡化系數為14.98%,而同期城鎮的老齡化系數為11.69%[3]資料來源:筆者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計算。,農村面臨著更為嚴峻的老齡化風險。

在新型城鎮化進程中,大量的農村青壯勞動力流入城鎮是必然趨勢。數據顯示,2012年全國農民工總量為25278萬人,其中外出農民工15863萬人,占全部農村人口的24.16%[4]資料來源:農民工數據來自《中華人民共和國2011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農民工占農村人口比例比為筆者計算。。農村有近1/4的勞動力轉移到城鎮,這些轉移勞動力大多是年輕、有文化、有一技之長的青壯年勞動力。黃怡(2010)[5]黃怡、李秀珠:《農村人口外出從業的特征及影響分析——基于福建省第二次農業普查數據的分析》,〔北京〕《中國農學通報》2010年,Vol.26,No.24。根據福建省第二次農業普查數據資料分析農村人口外出從業特征時發現,福建省外出從業人員有2/3的人員處于20-40歲年齡組,50歲以上年齡組占比最小。隨著新型城鎮化的推進,這些勞動力將逐漸“市民化”,他們的子女和配偶也將逐漸轉移到城鎮,留守在農村的絕大部分都是老年人口。隨著新型城鎮化的不斷深入,農村將面臨愈加嚴峻的老齡化風險。

值得注意的是,2012年國家統計局公布的全國人口普查公報中顯示,我國人口平均預期壽命將達到74.83歲,比2000年的71.40歲提高3.43歲,而同期世界人口的平均預期壽命為69.6歲。長壽風險進一步加大了養老保險資金的壓力,我國比世界上許多國家都面臨著更為嚴峻的養老保障問題。敬老養老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發展老齡事業,解決養老問題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內容。隨著新型城鎮化的推進,農村老齡化問題日益嚴峻,農民的養老壓力日益加重。農村老齡化風險的加劇是挑戰,但也蘊藏著機遇。在當前農村社會養老保險以及土地養老功能難以滿足養老需求的情況下,農民必然會尋求其他途徑解決養老問題。商業養老保險應該抓住機遇,積極參與到多層次的農村養老保障體系建設中,從而使自身也得以發展壯大。

5.農民收入水平提高,參保經濟能力增強

我國曾提出將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向商業養老保險過渡以減輕政府負擔,但是受限于當時農村經濟的發展水平,農村商業養老保險的嘗試以失敗告終。2004年起國家連續發布了四個“一號文件”,分別從“促進農民增收”、“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積極發展現代農業”四個主題促進農村經濟的發展,農村經濟取得了顯著發展。農村居民家庭人均年收入保持著較高的增長速度,從1999年的2210.3元增長到2012年末的7917元,并于2010年超過了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長速度(圖1)

圖1 2004-2012年城鄉居民收入對比情況

收入的變化直接影響到了農民的支出情況,農村地區的恩格爾系數呈現下降趨勢,農民在購買食物上的比例逐年遞減,這反映了農民的消費結構正在逐步發生變化。圖2可以看出農村地區與城鎮地區恩格爾系數之間的差距逐漸減小,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說明農民的消費結構將逐漸接近城鎮居民的消費結構。農民在商業養老保險層面的支出也將會和城鎮居民接近。

過去,農民即使有參加商業養老保險的愿望,也受限于收入水平低下而不能實現。隨著新型城鎮化的進行,農村地區經濟持續增長,農民收入提高,農民參加商業養老保險的經濟能力將穩步提高,這種改變是農村商業養老保險發展的一個重要機遇。

圖2 1993-2012年城鄉居民恩格爾系數對比情況

四、發展農村商業養老保險的路徑

1.宣傳養老保險知識,提高農民參保意識。農民對商業養老保險的各方面知識缺乏了解,很少通過購買商業養老保險來保障老年時期的生活,這嚴重影響了商業養老保險在農村地區的發展。因而保險公司應當做好全方位的宣傳工作,幫助農民樹立風險保障意識,了解商業養老保險,積極參加商業養老保險。

2.創新養老保險產品,提高養老保障能力。保險公司應成立農村工作小組,深入農村地區調研訪談,從年齡結構、收入水平、文化程度、消費水平等指標對農民的養老需求進行研究,設計出真正貼近農民需求的養老保險產品。對于收入和消費水平較高,以及文化程度也相對較高的農民,可以設計“類城市”的養老保險產品,在保障基本養老需要的同時還能實現一定的投資理財目的;對于收入和消費水平處在平均線上下,文化程度一般的最廣大的人群,他們大多習慣家庭養老,保險公司應當開發“類儲蓄”的家庭養老保險產品,農民只要繳納少量保費,就可以定期獲得適中的保障,而且只要一張保單就能保全家;對于收入和消費水平都很低,幾乎沒有接受過教育的農民,可以借鑒農村小額人身保險的經驗,開發“類互助”的團體養老保險產品,集合眾多貧困農民的力量共同投保,既可以解決單個農民無法繳納保費的情況,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保險公司的風險。除了傳統的養老保險產品,保險公司還可以將居家養老服務作為養老保險產品出售。農民的養老需求不僅僅是定期從保險公司領取養老金,對于許多高齡、失能、半失能的老人來說,他們需要保險公司提供更深入細致的養老服務。國家“十二五”規劃綱要確立了“建立以居家為基礎、社區為依托、機構為支撐的養老服務體系”的目標。保險公司作為專業經營養老保險的機構,可以出售以居家養老服務為主體的養老保險產品,積極參與到養老服務體系的建設中來。

3.創新保險銷售模式,降低保險營銷成本。在農村地區銷售商業養老保險產品,要結合農村地區的特點,創新低成本的銷售模式。首先,隨著村鎮銀行和農村信用合作社等金融機構數量的增加,保險公司可以進一步拓寬銀保渠道,在保持與商業銀行合作的情況下充分利用村鎮銀行和農村信用合作社的存貸款農戶資源、具備基礎金融知識的工作人員、完備的基礎金融設施來推銷農村商業養老保險;其次,要與農村基層組織機構合作,將糧食站、化肥公司、畜牧站、農機站、衛生所、移動和聯通營業廳等基層單位發展成為保險公司的兼業代理人,或者派工作人員入駐在這些單位從事保險產品銷售工作;最后,要充分利用媒體和通信工具,采用短信直銷、廣告直銷、網絡直銷、信件直銷等手段銷售養老保險產品。營銷渠道的創新,為保險公司開拓農村養老保險市場提供了必要的保障。

4.積極爭取政府支持,形成政保合作模式。2012年,國家出臺大病醫療保險新政,采取政府主導、商業保險機構承辦的方式,承諾實際報銷比例不低于50%,有效緩解了老百姓“因病致貧”和“因病返貧”的困境。將市場競爭機制引入大病醫療保險有效提升了效率、優化了資源配置。在新型城鎮化進程中,農村商業養老保險的發展問題可以借鑒大病醫療保險的操作模式。保險公司可積極爭取政府的支持和合作,從新農?;鸹蜇斦Y金中劃撥部分資金購買商業保險公司的服務。

〔責任編輯:天則〕

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項目(批準號12BJY150)“推進我國農業現代化的金融支持模式的創新研究”和江蘇保險學會2013年度研究課題資助。并受江蘇高校優勢學科建設工程項目資助(PAPD)。

猜你喜歡
保險公司養老保險商業
平安養老保險股份有限公司
保險公司和再保險公司之間的停止損失再保險策略選擇博弈
不慎撞死親生兒 保險公司也應賠
平安養老保險股份有限公司
保險公司中報持股統計
商業前沿
保險公司預算控制分析
商業前沿
商業前沿
商業遙感已到瓜熟蒂落時?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