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蘇民間喪服形制演變及其文化解讀1

2015-01-22 06:16梁惠娥陳瀟瀟江南大學漢族服飾文化與數字創新實驗室
創意與設計 2015年4期
關鍵詞:死者習俗江蘇

文/ 梁惠娥 陳瀟瀟(江南大學 漢族服飾文化與數字創新實驗室)

死亡是每個人都必須面對,卻又無法體驗的事。喪葬是人生中的最后一禮,也是人們最靠近死亡的時刻。喪葬禮儀中,親屬要為死者穿著喪服。喪服是指親人去世后,家人及親朋為哀悼死者而穿的衣帽、服飾。它屬于中華禮服的一種,除衣裳外,還包括傳統的冠、帶、屨、杖,以及近代開始流行起來的白花、黑紗等附屬物。晚輩為長輩穿的喪服稱孝衣、孝服。而在古代,除了晚輩應為過世的長輩穿喪服外,長輩也要為五服以內的晚輩穿喪服。喪服除了回避、嚇鬼神、表悲痛等原始文化意義外,還具有尊重死者,明親疏、顯貴賤、別等級等特征,是人們對生命價值和生活意義認識的反映以及物化形式的表現。

江蘇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江蘇在歷史演進中, 逐漸形成了吳文化、楚漢文化、淮揚文化、金陵文化、蘇東海洋文化等一批特色鮮明的地域文化。服飾作為文化的一種表征,記錄了時代變遷中風尚習俗的細微變化。喪服習俗與人們的生活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甚至關系到思想文化的發展和經濟的進步。我國江蘇地區的喪服文化歷史久遠,反映了時代政治、文化的沿革,對江蘇地區喪服形制及習俗的研究,有利于我們了解江蘇地區的地域特色及其文化個性差異。

1.江蘇地區民間喪服形制特征及其演變

由于時代的變遷,社會的發展,江蘇地區的社會生活在每次轉型中都會發生一場“生活革命”。這場“革命”帶來的是“傳統”和習俗的變遷,隨之而來的是服飾形制的不斷革新,其中包括喪服。

1.1 古代江蘇地區民間傳統喪服的形制特征

圖1 斬衰衣和裳的款式圖

圖2 斬衰衣裳的形制結構圖

我國的傳統喪服貌似粗制濫造、不修邊幅,實則禮儀完備,講究頗多。江蘇地區通常所說的古代傳統喪服形制是指在西周宗法制下規范化的“五服”。五服根據穿著者與死者血緣關系的親疏不同可以分為:斬衰(cui)、齊衰(zi cui)、大功、小功、緦麻五種。其質地和工藝都有所區別。五服在城市的葬禮中已經很少出現,但在我國廣大農村等地區仍沿襲這一習俗。

(1)斬衰

通常喪服的上衣叫“衰”,下衣叫“裳”。斬衰是指五服中“最重”的一種喪服,最為粗重,且杖期長達三年(斬衰衣和裳的款式如圖1所示)。鄭玄注編寫的《禮記正義》中的《禮儀·喪服》篇中描寫到:“斬衰裳,苴绖(zū dié),杖,絞帶,冠繩纓,菅屨者?!保ㄋ?,是披于胸前的麻質布條,斬,是不縫邊的意思。)

史料記載,斬衰用每幅三升或三升半的最粗的生麻布制作,質粗而賤,且左右開口處和下擺都不縫邊,以此表達最深的哀痛。斬衰衣裳主要采用平面裁剪法進行裁剪,不進行縫邊。其中斬衰衣的前片主要是領、袂(袖)、衽以及衰(披在胸前的麻布條)組成,后片背部正中釘有一塊長麻布名為“負版”。斬衰裳主要是前三幅、后四幅的形式,整體類似于現代的圍裙。(斬衰衣裳的形制結構如圖2所示)

斬衰服除了斬衰衣裳之外,還有配套的梁冠、鞋子等附屬物。如“絞帶”就是指用已結籽的雌麻纖維織成兩條粗麻布帶子,一條用作腰帶系于腰間,一條用以圍發固冠,有繩纓下垂。只有孝子需要手執竹制的杖(哭喪棒)。孝鞋通常指用菅草編成的草鞋,粗陋且不對其進行任何修飾。如持喪者是女子,則與男子相同,但不用喪冠,而是用一寸寬的麻布條從額上交叉繞過,再束發成髻,這種喪髻叫做髽(zhu?。?。

斬衰是子為父、女子在室為父、承重孫(父為嫡長子已死)和嫡長孫為祖父、舊事妻妾為夫、臣為君,甚至父為長子所穿的喪服。斬衰并非貼身穿著,內襯白色的孝衣,后也有用麻布披在身上代替,就也就是人們所說的披麻戴孝。

(2)齊衰

齊衰是僅次于斬的喪服,用熟麻布制成,因其緝邊故叫齊(齊衰衣和裳的款式如圖3所示)。齊謂衣邊經縫緝而顯齊整,喪冠所用麻布也較斬衰略細,并以麻布為纓,叫冠布纓。布帶為麻布所制,穿戴方法參照絞帶。穿著草鞋草鞋,婦女則無冠布纓。(齊衰衣裳的形制結構如圖4)齊衰分為四等:齊衰三年、一年齊衰杖期、一年齊衰不杖期、齊衰五月或三月。齊衰三年:適用于在父卒子為母、母為長子、妾為夫之長子、未嫁之女、嫁后復歸之女為母;一年齊衰杖期:父在為母、夫為妻、子為出母、為改嫁之繼母;一年齊衰不杖期:為祖父母、為世父母或叔父母、大夫之嫡子為妻、為昆弟、為嫡孫等;齊衰五月:為曾祖父母;齊衰三月:為高祖父母。

圖3 齊衰衣和裳的款式圖

圖4 齊衰衣裳的形制結構圖

圖5 大功衣和裳的款式圖

圖6 大功衣裳的形制結構圖

圖7 小功衣裳的形制結構圖

圖8 緦麻衣裳的形制結構圖

(3)大功

大功是指用粗麻布制作的喪服(大功衣和裳的款式如圖5所示)?!秵史吩疲骸安妓ド?,牡麻绖,冠布纓,布帶三月,受以小功衰,即葛,九月者?!盵4](大功衣裳的形制結構如圖6所示)這里的布是指熟麻布,質地較齊衰更細密。大功的喪期為九個月,僅次于三月齊衰,是男子為堂兄弟、已嫁姊妹、姑母等穿的喪服,或是出嫁女為丈夫的祖父母或叔伯、為自己的親兄弟所穿的喪服。

(4)小功

《喪服》云:“布衰裳,牡麻绖,,及葛,五月者?!保ㄐ」σ律训男沃平Y構如圖7所示)。小功喪期為五個月,所用的麻布質地較大功更為細膩。小功是輕喪,不配孝鞋。其是為本宗曾的祖父母、叔伯祖父母、堂伯叔父母、未嫁的祖姑、堂姑、已嫁的堂姐妹、嫡孫媳婦(妻均緦麻)兄弟妻、堂侄、侄孫、未嫁堂侄女、侄孫女(妻均從夫服)、外祖父母、母舅、母姨、妯娌等所穿的喪服。

(5)緦麻

緦麻喪期僅為三個月。將當時用來制作朝服的最細的麻布抽去一半麻縷,則稱為緦。是最輕一等的喪服(緦麻衣裳的形制結構如圖8所示)。用于本宗的高祖父母、曾伯叔父母、族伯叔父母、中表兄弟、岳父母、婿、外孫等。

江蘇地區古代傳統喪服制度橫跨禮制和法制兩大領域,是在我國古代自然經濟下產生的,源于西周宗法制,并旨在鞏固這一制度。喪服服飾作為喪服制度的外在符號標志,具有鮮明的特征。

古代傳統喪服有著嚴格的規定,只有“五服”以內的親屬需要穿喪服,并以宗法血緣的親疏依次劃分為:斬衰、齊衰、大功、小功和緦麻(五服形制的具體運行見圖9)。即《禮記·喪服小記》中提到的“親親”,體現了以父系為本的宗族體系,注重血脈的傳承以及宗親遠近;“尊尊”則是指:根據死者身份地位的尊卑、貴賤為標準,確定喪服輕重,且具有單向的政治關系:臣為君服斬衰,民為君服齊衰?!白鹱稹笔亲诜ㄓ^念的核心,以此顯示死者的社會等級。

圖9 古代傳統五服形制運行簡表

圖10 近現代江蘇地區喪服中黑紗和小白花的含義及制作方法

古代傳統喪服除了明宗法、顯等級之外,還有很深的禮的觀念,“孝,禮之始也”《左傳·文公三年》,古人倡導孝道,以孝道敦厚人心,強化代際聯系,進而促進社會治理。

1.2 近現代江蘇地區民間喪服的形制特征

江蘇地區的喪服形制經歷了從無到有,從雜亂無章到制度化,從繁到簡,從傳統到西式的演變。近代西式喪服是指清末民初時由于受西方文化的影響,出現以臂纏黑紗、胸前佩戴白花等特點的喪服形式。當代江蘇地區的喪服形制則是中西式并存,并且有出現融合的狀態,雖然繼承了“披麻戴孝”的傳統的喪服形制,但在很大程度上被簡化并融入了西方喪服元素,并具有地方特色。

(1)近代江蘇地區民間喪服的形制特征

近代江蘇地區的喪服呈現出新舊、中西雜用并存的特點。早在明清時期“西風東漸”,隨著基督教被傳入我國,西方文明對中國的傳統喪葬禮俗及觀念產生了極大的影響,這在太平天國的喪葬禮儀中表現尤為突出,但由于當時社會因素,并未得以廣泛傳播。但到了清末民初,由于大量傳教士以及大批的留學生和官員對西方文明的宣揚,西式喪葬文化逐漸侵入,喪服形制也隨之發生了改變。

圖11 民國時期佩戴黑紗和小白花的喪服形式2 油畫《民族魂》的局部圖,作者:姚爾暢。此作品為上海市文化發展基金會資助項目。筆者拍攝于上海殯葬博物館,雖此圖不是描繪江蘇地區民國時期喪禮,但其喪服形制基本形同。

西方喪葬禮俗是一種宗教式的喪葬習俗,其深受基督教的影響?;浇陶J為人死后靈魂需要寧靜,所以西方喪禮都是肅穆而莊嚴的。前來參加喪禮的人要穿深色正裝,男士應系黑色領帶。受西方喪葬習俗的影響,近代江蘇地區喪服形制主要有兩種:一是左臂佩戴黑紗,胸前佩戴小白花(其含義及具體制作方法見圖10);二是簡化了的傳統喪服形制。

民國時期,西式喪禮開始影響江蘇的傳統喪葬習俗,江蘇地區的喪葬禮儀出現由繁到簡的趨勢,長達數千年的傳統喪服制度在這一時期僅存名意,甚至出現“無衰服而僅黑紗”的狀況。民國時期的《禮制》中甚至有過規定:喪禮中采用脫帽三鞠躬。且1912年10月3日公布的《服制》中指出:“遇喪禮所穿禮服時,男子于左腕圍以黑紗,女子于胸際綴以黑紗結(如圖11所示)?!边@一規定改變了喪禮中向吊客散“孝帕”或白布的風俗,沖擊了斬齊緦麻之傳統喪服制度。

圖12 白孝衣筆者拍攝于無錫

圖13 青色圍裙筆者拍攝于南通

圖14 “披孝衣”筆者拍攝于南通

圖15 文化衫筆者拍攝于徐州

由于清末民初近代江蘇地區喪葬習俗的演變是由進步知識分子率先實踐的,其他階層,尤其是農民階層則相對遲緩,甚至處于靜止狀態,所以廣大農村地區依舊沿用“披麻戴孝”的舊式喪服,相較于傳統喪服,已經大大的簡化了。其形制主要表現為:白色布袍、布帽、白帽結、白棉鞋以及黑紗。

(2)當代江蘇地區喪服形制特征

當代江蘇地區的喪服形制相較于近代江蘇地區的喪服形制,有傳承又有所革新。當代江蘇地區喪服的主要形制為:白孝衣、孝帽、孝鞋以及其黑臂章等配飾。

孝衣主體為白色,領子一般為立領或者西裝領,通常采用系帶的方式固定,也有用紐扣固定的,類似于醫生的白大褂,且腰間系一條白腰帶(如圖12)。如南通地區地區孝子白衣外需要圍一條青色(藏青色)的圍裙(如圖13),圍裙的系帶是白色的,從后面繞過來系在前面,且孝衣后面釘有一塊長5-6 寸,寬兩指,與白孝衣同一材質的布條;泰州部分地區的女兒和女婿則是“披孝衣”,將一塊白布對折之后類似一件雙層披風披在身上,腰間系白腰帶(如圖14);有的孝子脖子上會掛一條麻繩;而徐州城市中則出現了用白色文化衫代替白色孝衣(如圖15)

孝帽主要分為筒形孝帽、方頂的孝帽、圓頂孝帽和“三角”孝帽(也稱元寶形孝帽)。孝子的方頂孝帽用白線縫合,其他人用非白線縫合,部分地區孝子的孝帽上要釘帶籽的棉花;一般女婿為“三角帽”;女性則多為“白披頭”。孝帽一般為白色,但曾孫等第四代親屬用紅色,玄孫等第五代親屬用綠色,偏遠一些的農村出現過黑色孝帽,并在孝帽上釘麻布。泰州地區孝子佩戴麻布制作的元寶形孝帽,且在帽子上懸掛棉花球;由于老人高壽過世,采用紅白雙色孝帽。(當代江蘇地區孝帽種類如圖16 所示,其形制結構圖如圖17 所示。)

孝鞋一般為黑色,并在上面釘一塊麻布或白布,但現今大部分地區穿白色孝鞋,農村仍保留了在直系子女鞋面上釘布的習俗,其余近親統一著白鞋。江蘇部分地區用白布纏裹小腿,并用黑布系住,孝子的鞋跟不能提上。如公婆過世,而自己親生父母健在,則需要在鞋后跟處用藍筆或黑筆畫一道。(當代江蘇地區孝鞋如圖18所示)

當代江蘇地區喪服中的配飾主要是黑臂章和小白花(如圖19 所示)。孝子、孝女佩戴的黑色臂章,印有“孝母”“孝父”字樣,如死者無子,則侄子代兒子為其“戴孝”,臂章上印有“孝伯父”“孝伯母”字樣,其他人則是純色的臂章;部分地區的黑臂章上面會釘有紅色或白色的圓形布片,曾孫輩佩戴紅臂章;部分地區不需要佩戴黑臂章。小白花一般佩戴于左胸,部分地區小白花上會寫有“哀念”字樣;部分地區還有小黃花,固定在臂章上;部分地區則是剪一段白色或黃色的頭繩,繞成花朵樣式,別在耳鬢;部分地區不佩戴小白花。

圖16 當代江蘇地區孝帽種類

江蘇地區古代傳統五服,其材質都為麻布,是生者對死者的尊重以及對自己的一種“懲罰”。根據與死者關系的親疏遠近喪服也有所不同,關系越近,所穿著的喪服的質地越粗糙,服喪時間越長。近現代江蘇地區喪服具有極強的“包容性”,沿襲了傳統“喪事尚白”的理念,并與西方黑色喪禮的概念相結合,其形制呈現出一種中西并存的狀態。近現代江蘇地區喪服形制基本還是沿襲了“披麻戴孝”的傳統理念,穿著白色孝衣、孝帽、孝鞋,配飾方面主要是黑臂章和小白花。社會經濟政治文化的不斷發展帶來了習俗的變遷,而喪服形制為了適應社會的變革,其形制日益簡化是一種不可抗拒的大趨勢。通過對江蘇各個地區喪服形制的實地調研、訪談以及地方志等文獻資料的查閱,不難發現江蘇地區的喪服在其演變過程中,古代傳統喪服形制有著嚴格的制度,而近現代,則逐漸變成了一個約定俗成的習俗。我國自古就有“禮儀之邦”的美稱,在古代一個禮字“捆綁”了人們的思維,約束了人們的行為,無論是出于封建社會等級森嚴的大環境,還是出于傳統習俗的制約,喪服都有著及其嚴格的規定,成了一個制度化、規范化的章程,因此古人對其十分重視。隨著社會的發展,時代的變遷,近現代江蘇地區的喪服形制便不再完全遵循舊制,在一次次的傳承和革新中喪服制度被越來越弱化,并且逐漸不再對其有書面的強制規定,少了嚴苛的規定,人們也就不似古人那般重視這一傳統了,而其傳承基本依靠家中的長輩的口口相傳,在這樣的傳承方式下,我們的這一傳統很可能在不斷的流失,甚至會面臨消失的危險,但也正是這種傳遞的方式,迫使人們對其進行更多的思考。喪服形制的不斷革新和傳承,都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無論其怎么變革,最終都表達了人們對死者的追思和哀痛之情,加深了人們對死亡本質的理解和對生命價值的肯定,并且能夠更為深刻的感悟生活的意義。

2.江蘇地區民間喪服習俗的文化內涵

2.1 生命崇拜,宗教信仰

我國的喪服習俗,受宗教文化、思想影響頗深。我國的道教和佛教都宣揚靈魂不滅之說,由于古代科學水平不發達、社會文化落后,人們對很多未知的、無法解釋的事物,都會運用人類的本能認識,加以想象,使其神魔化,這使得人們更相信佛教中的靈魂可以通神之說。傳統的“五服”便是民間宗教信仰的產物,古人給死亡和喪葬鍍上了許多神秘的宗教色彩,并將其神化,加之人們對死者的不舍和憐惜,還有出于本能的對死亡的恐懼,人們便普遍認同了宗教中靈魂不滅的說法,認為人的靈魂是永恒的,而死者的靈魂對于后代既可以施福,也可以降禍,因此更為重視喪葬禮儀。佛教認為生死本為一體,相信輪回,認為死亡只是人生必經的一個過程,是生的另一個開端。喪服習俗便是人們生死觀的一個外在體現,所以在喪禮上會出現的的“哭喪”等習俗,其實是與已故祖先靈魂的一種溝通,而穿戴的喪服也必然有特別的講究。

圖17 當代江蘇地區的孝帽的形制結構圖

喪禮,古稱之為“兇禮”,在喪禮上,死者所穿的葬服,通常色彩艷麗,面料華麗,甚至刺繡上精美的紋樣,而這些葬服的材質、色彩和紋樣也都與其宗教信仰緊密相連。如通常死者會穿著有黃色的里衣,黃色很容易讓人聯想到寺廟的黃墻、僧袍、佛像等;一般葬服不采用緞子制作,緞子通音“斷子”,寓意不好;而刺繡的紋樣則較多的出現荷花等吉祥紋樣,這也很容易讓人聯想到佛門圣物,有取“西天極樂世界”之意。而親屬為死者所服的喪服則要求材質粗糙、色彩樸素、款式單一且最好留毛邊,穿著之后顯得“越慘越好”,生者以自己受苦,來表達對死者的哀思,來換取死者的靈魂對子孫的庇佑。通常喪服都“尚白”,則是一種用最原始、最純凈的色彩,來表明本心。

到了近代,“西風東漸”,喪服也日趨西化,但西方的喪葬文化是受基督教的影響,遵循基督教的教義。為保死者靈魂安逸,順利升入天堂,基督教要求參加葬禮者身穿深色服裝,佩戴黑紗和小白花,甚至采用鮮花來表達寧靜肅穆之意。

宗教作為人們的一種精神寄托,對傳統文化有著及其深遠的影響。而喪服習俗則是宗教思想影響人們思維和生活的一個外在表現,寄托了生者對死者的哀悼和懷念。宗教宣揚的靈魂不滅之說和生命崇拜共同支撐著喪葬文化的信仰基礎。而這種信仰使人們懷揣著美好的愿望,指引人們樹立正確的生死觀,理解生命的意義,積極地實現生活的價值。

2.2 遵循孝義,傳統傳承

我國自古被稱為禮儀之邦,十分講究孝道。親人為死者披麻戴孝,表達的就是一個“孝”字。從五服制度便可看出,越是親密的關系,服的孝越是重。甚至到了當代,這一傳統仍然被保留,如南通地區,只有孝子才會在鞋面上釘有麻布,而女兒、女婿則只需要釘一塊白布就可以,侄子侄女輩甚至都不需要為其穿孝鞋;泰州地區則是只有孝子佩戴麻布孝帽,并且在帽子上墜有棉花球(一般是帶籽的棉花),象征多子多福,而其他親友則是白色、黃色甚至紅白相間的孝帶。

我國自古是一個注重血脈傳承的民族,傳統的喪服還有一個功能就是“明宗法”,即讓人明白自己所屬的宗族關系,以及個人的權利和義務,舊時只有“五服”以內的親屬需要穿喪服,并沿襲至今,當代來參加葬禮的親朋好友只要求不穿著艷麗的服裝。江蘇南通地區會要求遠親甚至緊鄰在腰間系一條白色孝帶;泰州地區則在頭上扎一塊紅色或者白色的毛巾;南京則要求親友佩戴黑紗和小白花,以表達對死者的哀思之情。

傳統五服,按照與死者關系的親疏遠近,區分其所穿戴的喪服的款式。由此可以看出,喪服還有“顯等級”的功能,即顯示死者的社會等級,不同的社會地位死后會享受到不同的禮儀。雖然古代喪服不光子女為長輩穿戴,而且長輩也要為早逝的子女穿戴喪服,但是由于古代森嚴的等級制度,地位觀念,有時候穿戴喪服只是單向的,如臣子需要為君主穿喪服,而君主則不為臣子服喪等。

圖18 當代江蘇地區的孝鞋 拍攝于江蘇各地區

圖19 當代江蘇地區喪服中的配件 拍攝于江蘇各地區

我國的喪服習俗中采用的色彩基本都是參照“五行五色”學說,傳統觀念里喪事是有“尚白”情結的,白色一直以來都是喪服的主流色彩,而近代西方喪葬禮俗為我們引入了黑色喪服的概念,除了黑紗外,江蘇地區未曾出現大面積黑色在喪服中的運用,但喪服的傳統色彩——白色也在出現了銳減甚至被取代的趨勢,尤其是在大城市的喪禮中,所著喪服已經被黑臂章和別于胸前的小白花取代,我國喪服傳統的白色僅僅體現在一朵小白花上。直至當代,雖然江蘇地區的喪服形制一直在簡化,但并不表示它會就此消失,或者說它所表達的含義就不存在了,它的關鍵元素仍然還在,直至今日,我們仍然在喪服中能看到“白”“麻”“披”“衣”“裳”等關鍵元素的存在,而且更加實用化、生活化。而且所謂“傳統”在生活中已經發生了改變,江蘇地區的喪服在傳承和革新中所孕育出的新的喪服形制未必不能稱為“傳統”喪服,其同樣表達著一種孝道觀念,傳遞了一種我國傳統的禮儀文化。由江蘇地區的喪服形制及習俗從古至今演變的因素可以看出,現代化與傳統并非完全對立,喪服形制的繼承或者革新都是當時社會的經濟、政治、文化的發展所帶來的,由古代喪服的迷信色彩與等級觀念的表達到現代喪服注重孝道和哀思,日趨簡化則會是江蘇地區喪服演變的一個趨勢。

結語

喪服本身蘊含著深厚的文化內涵,它是物質文化發展的產物,又有豐富的精神文化內涵??v觀江蘇地區的喪服形制及習俗的演變可以發現。其形制基本沿襲了我國傳統“五服”的形制,但在舊式喪服的基礎上有一些革新,融入了西方文化,并展現了江蘇各地區的地域文化個性。江蘇地區的喪服習俗是人們的一種精神寄托,以此來安慰亡靈,傳遞了生者對死者的哀思;揭露了各個時期人們的宗教信仰和追求,以及對生命的崇拜;描繪了祈求祖先庇佑子孫的美好愿望,體現了傳統的“禮俗”文化的傳承性,對古今江蘇地區喪服形制演變及其文化內涵的研究,讓我們意識到江蘇地區民間喪服文化的變遷中,必須保護和傳承我們優秀的傳統文化。喪服習俗不僅是一種習俗、一種傳統,是一次對死亡的解讀、對生命價值的認識以及對生活的意義的思考,甚至揭示著一個時期內整個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

[1] 馬建興.喪服制度與傳統法律文化[M].知識產 權出版社,2005:1.

[2] 安宇,沈山.江蘇省區域文化與文化發展的空間 組織[J].經濟地理.2006.09

[3] 華梅,朱國新.服飾與禁忌[M].中國時代經濟 出版社,2009:81.

[4] 陳華文,陳淑君.吳越喪葬文化[M].華文出版社,2008:207,208,209.

[5] 丁凌華.中國喪服制度史[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10.

[6] 李全中.探索殯葬文化的淵源與發展[J].銀河 園.2004.02,總第19 期.

[7] 徐吉軍.中國喪葬史[M].武漢大學出版社,2012:505,535,536.

[8] 郭存亮.白事博覽[M].中國社會出版社,1992:1,2,50.

猜你喜歡
死者習俗江蘇
數讀江蘇
數獨江蘇
數讀江蘇
ORGANIZED GIVING
江蘇
走近“死者之臉”
李昌鈺:替死者講話
自殺還是他殺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