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微文化背景下高校學生安全工作探析

2015-01-25 19:54孔治國
中國石油大學勝利學院學報 2015年3期
關鍵詞:高校學生文化工作

王 迅, 孔治國, 郭 孟

(1.中國石油大學 化學工程學院,山東 青島 266580; 2.中國石油大學勝利學院 學生工作處,山東 東營 257000)

微文化背景下高校學生安全工作探析

王 迅1, 孔治國2, 郭 孟1

(1.中國石油大學 化學工程學院,山東 青島 266580; 2.中國石油大學勝利學院 學生工作處,山東 東營 257000)

安全工作是高校正常運行的基礎,隨著高校辦學的開放化、社會化、虛擬化、國際化,校園環境與社會環境、現實環境與虛擬環境相互交叉、融合、滲透,使得高校學生安全工作面臨諸多新問題和新情況。微博、微信等微文化的盛行,給高校開展學生安全工作帶來新的機遇和挑戰。理解透、利用好微文化,貫徹“以人為本”的安全文化理念,樹立科學的安全觀,持續更新完善安全應急和預警體系,創新安全教育形式,將高校學生安全工作落到實處。

微文化;安全教育;以人為本;媒介素養

近年來,以微博、微信等為代表的“微”媒體迅猛發展,已逐漸取代傳統媒體,成為輿論生成的策源地、文化傳播的集散地、思想交鋒的主陣地,并形成了一種獨特的微文化生態[1]。便捷性、經濟性、互動性等傳播特點,使微文化備受廣大青年學生的青睞。隨著高校辦學形式的多樣化,學生群體面臨復雜的現實生活環境和網絡虛擬環境,各類新的安全問題層出不窮。如何借助微文化發展的大潮,推動高校學生安全工作的發展,將安全文化滲透到學生工作的方方面面,成為高校學生工作者亟需探索的問題。

一、高校學生安全工作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學生安全意識淡薄,安全防范技能匱乏

根據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安全需求是人類低層次的需求,是進一步實現其他高層次需求的基礎。高校學生安全工作歸根結底是營造和諧育人氛圍,實現人性關懷,保障學生安全健康成長成才。當代大學生大多屬于獨生子女,成長過程中備受親人呵護和學校、社會的關注,成長環境相對安全有序。正因為如此,家庭、學校、社會往往忽視了對學生安全意識和基本安全防護技能的培養。當面臨復雜多變的情況時,安全防護技能的匱乏、心理承受能力低等問題導致很多可能可以避免的安全事故不斷發生。

(二)重“制度管理”輕“意識教育”

安全管理偏重于通過制定一定的規定、制度來指導、規范、約束學生的行為,實現學校日常安全管理的常態性、預防性。而安全教育側重于安全意識、安全知識和技能等素質的養成,主要目的在于提高學生的自主意識和自主能力。安全管理是一種短期投入,而安全教育則是一種長期投入,教育的效果也不如通過安全管理來的直接[2]。因而,高校在開展學生安全工作時往往重“制度管理”、輕“意識教育”,長此以往,學生不僅沒有從內心認識安全工作的重要性,甚至形成了應付學校安全管理制度和規定的心態,給高校開展安全工作帶來巨大的困難。

(三)安全教育形式大于內容,實效性不強

目前,多數高校十分重視學生安全工作,有制度、有隊伍,也開展了形式多樣的教育活動。但仍存在安全教育形式大于內容的情況:一是安全教育工作集中在入學教育、畢業季、節假日,或是有突發事件時臨時抱佛腳,有針對性地做些“表面文章”;二是教育內容相對陳舊,仍主要集中在防火、防盜、防騙、飲食、交通等方面,社交安全、心理安全、信息安全、擇業安全、國家安全等教育明顯不足;三是教育形式以集中開會、展板宣傳、橫幅簽名等為主,形式單一且大多是依靠有關部門組織學生參與,學生排斥心理和應付現象明顯;四是多數高校未設置專門的安全教育課程,缺乏系統化的安全教育。校外專家前來講課次數太少,往往杯水車薪[3]85。

二、微文化給高校學生安全工作帶來的啟示

微文化作為網絡信息時代萌芽并發展壯大的一種文化新形態,迅速同人們的日常生活、工作和思想觀念緊密融合,對于受微文化影響最深、最直接的年輕人、大學生而言尤為如此。

(一)微文化給高校學生安全工作帶來的機遇

在傳統的高校教育管理模式下,作為教育管理工作的對象,大學生是教育管理過程的被動參與者,主體地位無法體現,因而教育管理效率不高,效果難以深化。而微博、微信等新興媒體給廣大學生提供了一個表達想法、展示自我的平臺,交互的過程更容易加深學生受眾群體對傳播思想的理解,使其在潛移默化的過程中受到影響。

高校大學生作為備受社會關注的群體之一,文化層次較高,思維活躍且樂于接受新鮮事物、新潮思想,因此相對于其他群體,對于新生事物微博、微信等微文化現象更易接受。有數據表明,微博、微信等“微”媒體用戶70%-80%以上是大學生。因此,利用以微博等為代表的微文化平臺開展大學生安全工作,既可以在互動過程中傳播主流思想觀念,又可以通過輿情統計掌握學生思想及活動的動向,為高校開展學生安全工作開辟了新的路徑。

(二)微文化給大學生安全教育帶來的挑戰

1.微文化環境下,大學生獲取信息更方便快捷,高校安全教育的權威性大大降低

狹義的教育在某種程度上就是通過一定的組織形式,將現有的知識和技能傳遞給受教育者,同時引導受教育者不斷發展智力、陶冶思想品德和增強體質。信息的不對稱性決定了在傳統的教育過程中,教育工作者成為了教育的主導者,作為受教育者的大學生由于信息的缺乏,只能按照“你講我聽”的模式被動學習。而在微文化環境下,每個人都可以隨時隨地自由的獲取海量的網絡公開信息,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之間單向傳遞信息的形式轉化為雙向互動和批判性的接收。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信息的傳播過程中不斷變換主客體的角色,使得教育者的權威性逐漸淡化。

2.微文化環境下,大量混雜的信息給教育管理工作帶來阻礙

微文化作為新興的一種文化形態,同主流文化相比較而言,具有多元性、隨機性的特點。既有可以同主流文化有機融合或是并行不悖的積極健康的內容,也有游離于主流文化之外的小眾的、另類的、碎片化的內容,甚至還有消極、頹廢有害內容。同時,微文化中的信息傳播方式更像是一種裂變式、病毒式的傳播,每個個體都可能成為傳播和信息制造的主體。如果微文化中的媒體都是弘揚主旋律,傳播正能量,無疑會促進高校安全教育管理工作;如果傳播的內容是虛假的、有害的,或者是某些別有用心者刻意夸大、甚至捏造的,一旦迅速傳播,就難以控制,給教育管理工作帶來致命危害。因此,在微文化環境下,規范和監管信息的傳播刻不容緩。

三、微文化背景下高校學生安全工作的思路

(一)貫徹“以人為本”的理念,營造人人自“?!钡陌踩幕?/p>

主體意識是公民意識的一個重要內容。微文化源自網絡,在虛擬的舞臺上,人人都是平等的“公民”,這也正是很多人尤其是年輕人滿心期盼的自由的生活狀態,同時暫時得以擺脫現實生活中的不滿和困境。這就要求我們在開展安全管理、教育工作時不能自上而下,高壓式、灌輸式的開展安全工作,而應該從學生發展、學生需求的角度出發,始終堅持“安全第一,生命至上”的工作原則,以規范工作體系,創新教育載體、豐富安全文化內涵為內容,以培養和提高學生自身安全素質為基礎,以實現學生身心本質安全為目標,引導教育學生樹立科學的安全觀,營造一種人人自“?!钡陌踩幕諊鶾4]64。

(二)樹立科學的安全觀,做到微而有力

鄧小平指出:“沒有政治的穩定,社會動蕩不安,什么改革開放,什么經濟建設統統搞不成?!盵5]目前國際國內形勢復雜,一些發達國家借助影視、網絡文化產品,加大對國內青年學生的意識形態滲透。因此,高校學生安全工作不僅要夯實基礎工作,同時要樹立大安全觀,從維護國家政治安全穩定的角度出發,提高政治上的敏銳性和鑒別力[4]67。在工作實踐中,我們隨時關注社會熱點、網絡輿情走向,及時把握學生的思想動態,提前做好預防工作。利用微博、微信、主題網站等構建官方主流傳播平臺,將零散的點源信息串接為正向的、有意義的線源與面源,通過整理、選擇、拼接,形成符合社會主流思潮的新圖景。實際工作中強化虛擬與現實間的互動交流,占據主流意識形態的制高點。

(三)建立高校學生安全應急預警體系,做到細致入微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要做好高校學生安全工作,一定要做好安全應急和預警體系,防患于未然。主要做到以下幾點:一是要把對學生的安全教育和管理切實落實到每個人,做到入腦、入心、入行,抓好學生個人、宿舍、班級、課堂、網絡教育、學生骨干培養、女生工作等“七個環節”的教育管理;二是建立各級各類安全事故預案,實時掌握不在校、學業困難、身體疾病、心理困擾等學生的情況,一旦突發事件發生能夠做到快速知道、快速上報、快速處理,把損失降低到最小;三是輔導員要深入學生群體中間,全面了解和掌握學生情況,針對不同情況,適時采用不同教育方式;四是建立一支由學生干部骨干組成的安全信息員隊伍,實施安全問題零匯報制度,定期對其進行安全事故應急處理、常見心理問題辨析等方面的專業培訓;五是加強學生安全教育,既要全面展開,時刻抓安全、事事重安全,還要有重點的進行,在新生入學、學生畢業、假期前后、外出實習、特殊敏感時期加大安全教育力度,做到點面結合,以點帶面,構建全程化的安全教育體系。

(四)創新安全教育形式,做到見微知著

據《2012年中國城市居民生活質量調查報告》稱,以年輕人為主的微博用戶中,44.4%的人更愿意相信微博上的信息,而相信新聞聯播的用戶比例為38.7%。因此,利用新媒體平臺,實時發布、推送安全教育相關信息,及時將最新的安全案例與學生互動交流,在討論過程中將安全意識內化于學生心中;制作安全教育視頻公開課,供學生自由下載,并作為必修課程認定相應學分;拓展實踐平臺,鼓勵學生投身校園安全志愿服務,組建消防安全類社團,讓更多的學生參與高校安全管理的具體工作,在實踐中提升安全意識和防護技能,增強維護校園、社會安全的責任感;加強處理安全事故的技能、方法等方面的訓練,如定期組織學生進行應急疏散演練,學習急救技能等[3]88。

(五)加強大學生的媒介素養教育,做到微而有序

通過微文化載體傳播的信息紛繁復雜,大多數是良性的,但也摻雜不少有害信息。尤其對廣大青年學生來說,受成長環境及個人閱歷等多方面的影響,易從感性認識的角度評判信息的真偽、優劣,在信息傳遞、評論中帶有一定的盲目性,因此,要利用好微文化平臺,加強大學生的媒介素養教育。媒介素養教育是指通過專題教育,提高人們對各種媒介信息的解讀能力以及制作、傳播各種信息的能力,使其具有客觀的媒介信息鑒別能力,并能充分利用網絡媒介資源完善自我,參與社會發展[6]。只有具備一定的媒介素養能力,批判的接受微文化媒介傳播的信息,才能在紛雜的信息浪潮中不迷失,在關注、轉發時不盲目,做到微而有序。

總之,做好高校學生安全工作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長期堅持和持續改進,只有這樣,才能不斷推動高校健康、平穩發展,提高學生群體綜合素質。只有形成時時抓安全、人人重安全、事事講安全的安全文化氛圍,才能真正把學生安全工作做實做細,也才能更好的推動高等教育事業的健康、平穩發展。

[1] 張春美,陳繼鋒.微文化生態下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4,42(1):67-71.

[2] 楊得志.高校安全教育的問題及改進策略研究[D].長春:東北師范大學,2008:14-15.

[3] 吳進.新時期大學生安全教育探析[J].金陵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27(4).

[4] 李成學.論高校安全文化的頂層設計與構建[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1,11(11).

[5] 宋仕平.鄧小平關于新時期社會政治穩定的基本思想[J].社會主義研究,2002(4):35.

[6] 李安英,徐兵,侯宗勝.微博環境下的高校輿論風險管理[J].高校輔導員,2013(3):17-21.

[責任編輯] 張小云

2015-07-10

王 迅(1979—),男,重慶江津人,中國石油大學化學工程學院助理工程師,主要從事學生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10.3969/j.issn.1673-5935.2015.03.015

G641

A

1673-5935(2015)03- 0052- 03

猜你喜歡
高校學生文化工作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高校學生黨支部建設及作用發揮探索
高校學生管理工作中柔性管理模式應用探索
高校學生意外傷害事件應對與處理
誰遠誰近?
不工作,爽飛了?
高校學生體育組織社會化及路徑分析
選工作
文化之間的搖擺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