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凱·瑞安的日常生活詩學

2015-02-04 05:04何穎
現代語文(學術綜合) 2015年1期
關鍵詞:瑞安日常生活

摘 要:凱·瑞安不像其他的當代詩人一樣追求宏偉敘事,她更多的是關注日常生活,她的目標是在平凡的日常生活中挖掘出獨特的、被隱藏的事實。瑞安認為藝術來源于日常生活。在她的詩歌中,她傾向于用日常的事物作為她詩歌的題材,用日常用語作為她詩中的語言,她也喜歡用一些陳詞濫調,而這些正好構成了她的日常生活詩學。本文從這三個方面著手分析瑞安的詩歌觀念,以期對她的詩學、語言特色和人生哲學作出較為系統地評價。

關鍵詞:凱·瑞安 日常生活 陳詞濫調

引言

凱·瑞安(Kay Ryan,1945- )在被認為是美國最有天賦的詩人之前,一直是默默無聞的。1983年瑞安在朋友幫助下自費出版了第一本詩集《龍的開場和謝幕》(Dragon Acts to dragon Ends)時幾乎不被注意,直到1994年她的詩集《觀賞火烈鳥》(Flamingo Watching)的出版,瑞安才獲得了一小部分人的關注。在讀了她的《觀賞火烈鳥》之后,達拉·喬伊亞(Dana Gioia)1998年寫了《發現凱·瑞安》(Discovering Kay Ryan)一文,引起了很多學者對瑞安的關注。在文中他說道,他被瑞安詩歌中非比尋常的緊湊和密度所深深吸引,沒有一個新的詩人像瑞安一樣,因為她富有想象的天賦和獨創性給他留下深刻的印象。自從2008年瑞安被選為美國第16屆桂冠詩人,瑞安吸引了越來越多的評論家和學者的注意力。她那種短小緊湊卻充滿睿智和幽默的詩歌風格以及她隱士般的生活方式為她贏得了“當代狄金森”[1](P58)的美譽;她對韻律的強烈偏好、對生活細節的深刻思考讓人聯想到羅伯特·弗洛斯特;而她非個人化的情感表達方式以及她細致觀察、精確描摹的功力又常常讓人將她與瑪麗安·穆爾和菲利浦·拉金相提并論。遺憾的是在國內很少有學者對瑞安和她的作品進行分析和研究,迄今為止,也只有3篇相關的期刊論文。因此對瑞安的作品進行研究是很有必要的,也很有現實意義。本文通過對瑞安的部分代表性詩歌作品的細讀,詳細梳理了瑞安的日常生活詩學路線,以期對她的詩歌特色和詩學成就做出初步的評價。

一、日常事物作為詩歌題材

日常生活事物是瑞安詩學構建中的重要題材。日常的活動是日復一日的,這是維持生活常態的必要條件。因此日常生活多由重復性實踐組成,這最終造成了日常生活思維的慣常性,乃至于自動化。而瑞安從日常生活自身與內部出發,反思微觀的日常生活現象,探求生活的多面性。日常生活雖有其重復性、保守性的特征,但同時也有無窮的活力與創造能量。瑞安試圖通過詩歌展示平庸生活中的美麗。瑞安有意避開當代美國現代派文學專注的大題材、大文學寫作,轉而關注平凡人、普通動物和日常家庭事物。瑞安倡導詩歌應該反映現實生活中的人與事,表現和反映現實生活的真實狀況,這也契合列斐伏爾的日常生活藝術化的呼吁。因此瑞安也被稱為當代美國詩歌界的“局外人”[2](P138)。瑞安曾公開表示她對當代的詩歌不感興趣,她不喜歡聽別人讀他們的詩歌,“有太多的詩歌在這兒了”[3](P49)。

瑞安常常在詩歌中描述日常生活中的動物、植物、生活現象等。通過對這些日常生活的慣常性和重復性的描寫,瑞安意欲反映日常生活是人人生存和生活的領域,擁有獨立的個體生存平面;是一切其他生活的聚集地、紐帶和共同基礎?!叭耸侨粘5?,離開它人就不存在”[4](P19)。在詩歌《蛛網》中,瑞安對蜘蛛的細致刻畫足可與穆爾那些最著名的動物詩媲美,而其傳達的對他者生存的關切又頗具幾分威廉斯的風范:

從其它/角度看/這些纖維似乎/脆弱不堪,但是/那可不是/蜘蛛的觀點,時常/拖著粗重的/繩索,把它/套掛在/最佳的場所,/拼盡全力。這是/沉重的工作/隨時隨地,/防止塌垂,/再緊上一緊。/生存/從來不會/輕松/愜意。[5](P26)

詩人指出,雖然在他人看來,每一根蛛絲都是那么輕飄脆弱,但是在親力自為的蜘蛛眼里,它們卻是沉重的負擔。為了把蛛網織在理想的位置,蜘蛛必須拼盡全力拖曳這些粗重的繩索。而且,它的工作不是一時的付出,而是時時的艱辛:編織蛛網固然困難,日常維護也絕不輕松。

可見,生活對于一切生靈而言,都不是一件愜意的事。這首詩歌語調含蓄克制,通篇沒有任何情感詞匯而情感卻自然流溢。瑞安并沒有因蜘蛛的艱難生活而多愁善感,而是被這卑微生命的堅忍所感動。正如她在另外一首詩歌中所指出,我們必須奮斗,目的不是為了獲取世俗的成功和滿足,而是“感知/我們所損失一切,/知曉是什么一直支撐/我們自身和我們的名”。(《我們為何必須奮斗》191)這份堅忍是他者的人生信念,是弱者的奮斗綱領。在詩歌《烏龜》中,瑞安把這種人生信念通過一只“生活在/幸運線下”的烏龜表現得尤為令人動容:

誰愿意做烏龜?誰又能擺脫?

一團走動的干面包,四片槳的頭盔,

劃向她進食的那片草地

承擔她必須冒的風險。

她的行跡一片狼藉,仿佛拖過

一片包裝工地,幾乎任何斜坡

都讓她卑微的期望泡湯。雖說行事穩重,

覓食路上依然要時常頂住

車軸的壓力。要是事事稱意,

她得避開溝渠,免得讓她的甲殼

化為盤中的美食。她生活在

幸運線下,從不想象會有樂透大獎

能為她這一堆陶土安上翅膀。

忍耐是她唯一的驕傲,

是身經百難者的特長。(《烏龜》81)

在瑞安的筆下,這只烏龜十分難看——宛如一團走動的面包、四片船槳撐起的頭盔和一堆陶土捏造的身軀;它舉止不雅,所經之處一片狼藉,斜坡讓它卻步、溝渠讓它遲疑;它處處面臨風險——要以背殼頂住車輪的壓力、又要躲避成為他人美食的厄運。但是,和面對蜘蛛時一樣,詩人并沒有為這只烏龜的不利處境過分傷感,相反,她被它默默承受、堅忍不屈的行事風格所打動:它雖然心有不甘,卻又接受了苦難的現實;它雖然生活在幸運線之下,卻對現實有著清醒的認識。它已經習慣自己緩慢的步調,不再奢望有飛翔的翅膀,更不會讓這種迷人的幻想左右自己的生活。它一如既往地發揮著卑微者唯一的特長:忍耐。顯然,只有身經百難的弱者才能理解這份忍耐的內在真諦。瑞安用詩歌把一些生活現象引入對日常生活的慣常性的思考中,把它轉化為對日常生活藝術的透視。把人對宏大敘事的審美轉向平凡人小事的“小美”,利用細節、瑣事、非常規的個別來重構總體,意欲從原始、恒常性的日常生活深處尋找詩學救贖的希望。

二、老調新彈

瑞安顯然希望成為喚醒傳統的先行者,而她對傳統的尊崇,首先體現在她對陳詞濫調的某種杜尚式“成品創作”(readymade)上。她以“老調新彈者”(rehabilitator of cliche)[3](P57)自居,頻繁地將陳詞濫調或習語當作自己詩歌的標題或生發議論的引子。例如,詩歌《水晶鞋》《披著狼皮的羊》《伯利恒的星星》以童話或宗教故事入題,《我們邊航行邊造船》《閑人無安生》《滄海一粟》以諺語人題,而《假如月亮只圓一次》《一根普通鋼針可在純凈水面上漂浮》《黎明之前最黑暗》則源自最平凡、最俗套的生活體驗。在接受薩拉·費伊(Sarah Fay)采訪時,瑞安坦承自己經常借助陳詞濫調來思考,認為它們豐富的隱喻性是啟動自己思維的一種方式。詩歌《石灰光》就是這樣一首以陳詞濫調入題卻蘊含豐富哲思和精巧詩藝的詩:

我們不能就著/石灰光工作。/滿滿一碗/就擺放在/我們的臂彎/發出的光芒/也不過/一片不祥,/映照在/廚房的桌面上。/水果販子/整個搖搖欲墜的/金字塔/怎比得上/白日的光亮。(《石灰光》190)

石灰光(lime light)是指生石灰在高溫下產生的強烈白光,在電燈發明之前,它常常用于舞臺照明,并由此成為聚光燈的代名詞而沿用至今。習語“石灰光下”(in the lime light)也由此具有“引人注目”和“處于顯要地位”的意思。詩歌中,瑞安開門見山,直陳我們不能在石灰光下工作。但是,她并不急于把話題引向舞臺這個石灰光理當出現的公共場所,而是狡猾地將它放置在廚房這個私人化的空間里。這種空間的錯置立刻讓石灰光現出原形:它不再是映照出舞臺上姹紫嫣紅的熾烈光線,而是日常生活中一片不祥的微芒。一碗石灰發出的光輝宛如水果壘起的搖搖欲墜的金字塔,根本無法與天然的日光相比。通過這樣一種曲折的方式,詩歌最終回歸到習語“石灰光下”,暗示了眾人矚目的明星式生活的空洞和虛偽。這首詩歌顯然滲透著瑞安個人的人生感悟,也暗含著她對自己隱士般生活道路的辯護。

瑞安的詩歌向來以短小緊湊著稱,陳詞濫調和習語的文化積淀又彌補了因短小而缺乏思想縱深的潛在弊端,同時,陳詞濫調和習語廣泛的大眾基礎也無疑為詩歌的接受提供一個良好的平臺。另一方面,正如《石灰光》所示,瑞安的詩歌并非是對陳詞濫調的單純釋義,而是通過個性化的引申、曲解和演繹向其注入極富時代性和藝術張力的非意義,讓它們成為表達她個人詩學理念和哲思的載體。列斐伏爾曾說過:“分析日常生活可以在平凡中挖掘出非凡。人們通常并不懂得自己應該怎樣生活……日常生活是欲望與需求、嚴肅與浮夸、自然與文化、公共與私人之間的匯集點和沖突點 ”[6](P173)。瑞安通過分析日常生活,在平凡中挖掘出不平凡,表達了她日常生活的詩學理念。

三、日常語言作為詩歌語言

簡樸的語言是普通人的日常生活用語,也是真實生活的最原始憑證,是表達生活慣常性的真實面貌的工具。相對于華麗的辭藻,質樸自然的語言更能打動人心,恢復人對生活的體驗,感覺到事物的存在,表達深刻的主題。瑞安認為理想的詩歌應是用素樸的語言表達深刻的主題。瑞安批評那些引經據典、朦朧晦澀的詩歌,主張“純潔詩歌用語”入詩,倡導用樸實的詩語、簡單完整的詩行等寫作。瑞安的詩歌以短小,緊湊著稱,她的詩歌一般少于20行,每行都少于6個音節。瑞安一般用一些日常生活語言作為她的詩歌語言。如她的《模仿芝諾》:

當他曾經是他/我亦曾經是我。/但我依然是我/而他已然非他。/故地依舊/往事已非?/我心依舊,/他意何居?/如今此地—/如似他地:/短暫停留/終為永離。/一切感知/永在此時。(《模仿芝諾》29)(When he was/I was./But I still am/and he is still./Where is is/when is is was?/I have an is/but where is his?/ Now here—/ no where: / such a little/ fatal pause./ Theres no sense /in past tense.)

該詩表達一種對真實、簡樸的鐘愛之情。瑞安盡量避開美國現代派詩歌的晦澀和引經據典等,采用簡潔樸素、直接反映生活的日常生活用語。這首小詩創作于瑞安父親去世不久的1965年,此前一直沒有發表,直到2010年才收于《最好:新詩選集》(The Best of It:New and Selected Poems)之中。近半個世紀的延擱不僅沒有磨蝕它的光華,反被瑞安視為自己的“最好”之一,足見瑞安對它的偏愛。

在這首僅有43個單詞的詩歌里,瑞安將自己調度音韻的能力發揮得淋漓盡致。她借助多次重復的“is”和“was”,結合“still”“his”“sense”“tense”等形成強烈的“軟輔音”集群,模擬出類似流淚的音學效果。此外,詩歌中第二個“Still”語義含混,幾乎不可轉譯,除了有“靜止、寂靜”并引申為“逝去、不再”的意思外,尚有“依然(在我心中)”的內涵;“now here”和“no where”顯然是“nowhere”經不同切分產生的奇效;而“little”與“fatal”的腰韻、“sense”與“tense”的尾韻則進一步增添了詩歌的樂感。這樣復雜的詩藝技巧的運用似乎與詩歌所要表達的情感形成沖突,讓讀者懷疑其情感的真實性。

但是,瑞安并不這么認為。在接受路易莎·伊格洛麗亞(Luisa Igloria)采訪時,瑞安指出,“詩歌不是事件本身,而是經驗的標記。它是一面由詞語按照某種動態關系組配而成的透鏡,讓事件和處境借此變得可以感知而已”[7](P58)。這種艾略特式非個人化詩學觀念讓她可以從容地將熾熱的情感化為語言的織錦,讓蘊含于語言之內的情感——而不是個人的情緒本身——來感染讀者。就《模仿芝諾》而言,瑞安似乎并不指望詩歌會成為她哀悼情緒的本身,而是力求冷靜而有效地組配起語言的透鏡,讓讀者在她的字里行間感受到一份真情的涌流。為了盡可能發掘語言的內在情感,瑞安不遺余力地讓有限的詞句透射出萬花筒般的美學效果。人類的幸福與希望潛伏在日常生活之中?,F代性的希望在于從慣常的日常生活中超脫出來的革命與藝術狂歡節,讓沉睡其中的潛能發揮出來,打破詩歌語言的封閉性,使眾多的難以相容的因素奇妙地結合,多元共生,為新的詩歌風格的產生和發展鋪平了道路,實現了日常生活詩學語言的轉型。

結語

總之,瑞安從詩歌題材、老調新彈和語言等方面構建了日常生活詩學,以其新穎的文學觀念和美學風格促進了美國詩歌的歷史轉型。多年來,美國詩歌界的有識之士一直在呼吁,希望扭轉當前詩歌創作過于晦澀、過于學術化的不良風氣,讓詩歌重回大眾、重回生活。正是在瑞安的詩歌里,他們發現了既讓藝術精英們心悅誠服、又讓普通讀者倍覺親切的東西。她的詩歌實現了思想性與通俗性的和諧交融,創新性與可接受性的完美平衡。正如美國國會圖書館館長詹姆斯·畢靈頓在任命她擔任桂冠詩人時指出,她那種以“易懂的短詩表現不可能的話題”的詩歌風格已經成為美國詩壇上一個“清新而又獨樹一幟的聲音”[8](P2)。瑞安的詩學開辟了日常生活詩學探索獨立的全新領域,為現代美國詩歌的發展奠定了堅定的基石。

注釋:

[1]Hammer,Langdon.“Confluence of Sound and Sense:Kay Ryans Idiosyncratic Approach to the Commonplace.”,The American Scholar 77.3 (Summer 2008): 58-9.

[2]Gioia,Dana.“Discovering Kay Ryan.”,The Dark Horse 7 (Winter 1998-99) <http://www.danagioia. net/ essays/ eryan. htm>.

[3]Fay,Ryan.“Kay Ryan:The Art of Poetry.”,Paris Review,2008(94):49-79.

[4]Lefebvre,Henri.Critique of Everyday Life I,London:Verso,1991.

[5]本文所引凱·瑞安的詩歌均出自她的《最好:新詩選集》(Ryan,Kay.The Best of It:New and Selected Poems,New York:Grove Press,2010.),此后僅在括號內標出所引詩歌的標題和頁碼。

[6]Lefebvre,Henri.Critique of Everyday Life II,London:Verso,2002.

[7]Igloria,Luisa.“A Conversation with Kay Ryan,United States Poet Laureate.”4 Apr.2010. 19。

Sept.2012<http://www.altdaily.com/features/arts/literature/a一conversation一with一kay一ryan一united一states一poet一laureate.html>.

[8]“Librarian of Congress Appoints Kay Ryan Poet Laureate.”Library of Congress Online 17 July 2008.19 Sept.2012<http://www.loc.gov/today/pr/2008/08一127. html>.

(何穎 湖南湘潭 湖南科技大學外國語學院 411201)

猜你喜歡
瑞安日常生活
A student and his Socktober 襪子少年
風箏
快樂農場
蕩秋千
淺析藝術設計與日常生活的審美批判
淺談德育在學科教學和日常生活中的滲透
實現高中化學生活化教學的途徑
“詩意地棲居”與“看上去很美”
結合生活實際,學習初中化學
我的生日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