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藝術理論課程“主題性”教學模式及實踐案例研究1

2015-02-22 10:25王海燕上海應用技術學院藝術與設計學院
創意與設計 2015年4期
關鍵詞:主題性講授案例

文/ 王海燕(上海應用技術學院 藝術與設計學院)

藝術理論課程“主題性”教學模式及實踐案例研究1

文/ 王海燕(上海應用技術學院 藝術與設計學院)

教育部2005年公布的《全國普通高等學校美術學本科專業課程設置指導方案(試行)》強調,要克服“重技能、輕人文”的弊端,豐富課程的人文內涵,規定“文化藝術名著導讀”為必修課程,藝術社會學、藝術人類學、博物館教育、美術館教育為選修課程,突出強調了藝術理論課程在高校藝術專業中的重要地位?!督逃筷P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質量的若干意見》(教高〔2012〕4號文件)中強調要鞏固本科教學基礎地位,把本科教學作為高校最基礎、最根本的工作,鮮明的強調了高校教學的重要性。鑒于以上兩個重要文件精神,高校藝術理論課程的開設及教學質量對于高校藝術專業的建設與發展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和意義。然而,根據筆者當前的調研及相關文獻的查閱,當前高校藝術理論課程的教學現狀不容樂觀,所以,藝術理論課程的教學改革勢在必行。而能否通過課程本身達到知識傳授與學生探索研究能力的同步提升又是當前課程改革的關鍵。為此,筆者以課題形式,結合自身多年的教學體會,以教學案例研究為基點,以三門藝術理論課程為載體、三個教學班為單位,對藝術理論課程“主題性”教學模式進行了逐層深入的實踐研究和探索,并通過分析實踐案例的具體過程,呈現了藝術理論課程“主題性”教學模式的現實意義及學術價值,對于當前國內高校藝術理論課程的教學改革是一個極為有益的借鑒,且對于其他人文學科課程的教學也是一個值得借鑒的范本。

一、國內、外當前現狀分析

目前,國內關于藝術理論課程教學的研究取得了多方面的進展,國內有提出經典美術與大眾美術并重、多元美術并重、視覺解讀能力與美術創作相聯系等教學法,也有提出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藝術理論的講授方式研究、美術史的融合與比較教學、美術史論與實踐課程的融合教學等觀點。但由于長期以來形成的“重技能、輕理論,重專業素質、輕綜合素質的觀念”,使藝術專業各門課程之間還沒有形成有機的聯系,從筆者對國內有代表性的幾所美術院校實際調研的結果分析,藝術理論課程與藝術實踐課程彼此之間仍存在嚴重的相互脫節。主要問題如下:

1、《美學原理》、《藝術社會學》、《藝術概論》、《藝術史》等課程,從教學方式上,還停留于教師的滿堂灌;

2、從課程內容布局看,還是按照參考教材按部就班的進行,學生們在上了這些理論課后,對自己的創作沒有獲得太多的幫助,師生共同處于被動的走形式、被動的完成彼此的教與學的狀態;

這是一種普遍現象。相繼產生的結果就是教師不敢在課程內容和教學方式上大膽突破,造成教師的教材幾年不會更新,也造成學生嚴重缺乏學習的獨創性和挑戰性,繼而,沒有獨立的行為也就不會有獨立的觀念意識,從藝術創作實踐的角度分析,就缺乏藝術創造能力;

此外,“工作室”模式是當前高校藝術專業教學改革探索、研究最多的一種方式,然而“工作室”側重于以人為單位,是一種輔助于教學的結構形式、專業分配形式,所以“工作室”的概念還不能稱為是教學模式;還有部分文獻注重于當前教學模式中存在的各類問題分析,往往停留于教學過程的“局部”,尚不能勾畫出相對完整的模式體系;還有提出“互動式”、“理論與實踐結合式”、“提問式”等等方式,但都還停留于淺嘗輒止的范疇,并沒有觸及實質上的課程改革,再好的改革還需要一種統籌合理的方法來實施,才能從根本上校正之前的弊端。

西方高等教育傳統早在18世紀就已經非常注重藝術史和理論課程的開設與講授?!霸诿绹C合性大學中最早設立藝術史專業的有全國最著名的常春藤學校、即哈佛大學、耶魯大學和普林斯頓大學,此外密執根大學(1852年)、佛蒙特大學(1853年)以及紐約大學市立學院(1856年),也都先后設立了藝術史的講座教席”。 到20世紀初美國藝術理論已發展成為一門相對獨立的學科.全美各地的許多大學,無論公立還是私立,都開設了藝術理論課程,各大學顯然意識到,由于學生們在中學階段缺乏藝術史基礎訓練,因此為他們開設的藝術理論課程應該比自然科學和數學課程更為基礎。美國學院藝術協會(College art association)提供的全美50所藝術學院和大學的代表性調查報告表明,“全美在1940年已開設了超過800種以上的藝術理論課程,其中哈佛大學的藝術理論課程包括各類通史和專題,達60余種之多,非常全面?!?958年的一次全美藝術理論會議上,詹姆斯·阿克曼(曾是美國《藝術公報》〔ArtBullet如)雜志的主編)就指出“藝術史學正在出現前所未有的繁榮景象。藝術實踐、藝術史和美學已經在美國高等教育中形成體系。這些以前只是一些邊緣性、消遣性的學科如今已成為受到重視的人文學科”。

這是西方高校對于藝術理論課程高度重視的歷史事實。

以下是西方藝術理論課程“主題性”教學模式的典型個案:

① 哈佛大學作為西方大學的典范,其東方藝術系的終身教授——巫鴻,一直堅持帶有課題性質的教學模式給西方學生講授中國美術史,他的《美術論文集》則是濃縮了多年帶有“主題”性質的教學案例,將中國美術史很多碎片化的知識系統化、問題化、深入化、學術化,打破了當前中國各高校美術理論講授一貫的編年體教學模式,正如他說:“按照歷史分期講授美術史,本身就是錯誤的,那是在機械的重復歷史、刻板的接受歷史,而近20年的中外考古發掘,已經推翻了歷史的很多記載,我們應當帶著問題去學習美術史,在學習的過程中也在為美術發展做出貢獻”?!睹佬g史十議》中,關于建筑藝術研究,他提出的權威性觀點—“紀念碑性”,同樣以“主題”的模式在研究和講授中國古代美術史,并獲得良好的反響。以下列舉巫鴻的經典美術史“主題”:

1、《武梁祠:中國古代畫像藝術的思想性》(The Wu Liang Shrine:The Ideology of Early Chinese Pictorial Art);

2、《中國古代美術和建筑中的紀念碑性》(Monumentailty in Early Chinese Art and Architecture);

3、《重屏:中國繪畫的媒介和表現》(The DouMe Screen:Medium and Representation in Chinese Painring);

4、《瞬間:90年代末的中國實驗藝術》(Transience:Chinese Experimental Art at the End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

5、《在中國展覽實驗藝術》(Exhibiting Experimentai Art in China);

6、《重新解讀:中國實驗藝術十年(1990-2000)——首屆廣州當代藝術三年展》;

7、《過去和未來之間:中國新影像展》(Between Past and Future:New Chinese Photography and Wdeo from China);

8、《“美”的協商》(About Beauty);

《時空中的美術:巫鴻中國美術史文編》,“主題”部分如下:

1、中國藝術和視覺文化中的“復古”模式;

2、“復古”的源起;

3、再造“古人之象”;

4、復古的語境;

5、對往昔的“歷史化”;

6、“意圖”的模式;

7、尾聲:復古和歷史敘事;

8、廢墟的內化:傳統中國文化中對“往昔”的視覺感受和審美;

9、丘與墟:消逝與緬懷;

10、碑和枯樹:懷古的詩畫;

11、說“拓片”:一種圖像再現方式的物質性和歷史性(2003);

12、玉骨冰心:中國藝術中的仙山概念和形象(2005);

巫鴻將藝術史課程凝練出不同的“主題”,體現了藝術理論課程教學的學術品質,以及他對學生“研究能力和意識”的培養,這也是高校藝術理論教學改革的最迫切需要的。

② 作為研究中國藝術史的美國資深元老高居翰同樣以“主題”的形式在西方大學里講授中國藝術史及理論:

1、畫家生涯:傳統中國畫家的生活與工作(主題討論中國古代畫家,尤其是元、明、清晚期畫家的工作與生活);

2、氣勢撼人:十七世紀中國繪畫中的自然與風格;

3、不朽的林泉:中國古代園林繪畫;

4、詩之旅:中國與日本的詩意繪畫;

以上“主題”既是高居翰的藝術專著,亦是他多年在西方高校授課的講稿。

③李霖燦先生曾經擔任臺北故宮博物院副院長,又在臺灣大學講授“中國美術史”二十載,《中國美術史稿》即是李霖燦先生以時代為序、以類別為綱,對于繪畫、玉石、雕塑、書法等展開的主題式論述,也是它的教學講義;他的另一本著作《中國藝術二十二講》同樣以“主題”的形式切入,探討和研究了中國美術發展史中更精彩的內容。

縱觀國內外當前研究現狀,我們可以發現,中國的藝術史家已經以“主題式”的教學和講授方式在西方做了多年的實踐,且成果顯著。國內高校,多是淺嘗輒止,尚未形成清晰完整的體系,針對教育部2005和2012年的批文,藝術理論課程的教學改革,亟需打破傳統的陳舊模式,提升教學的“科研”深度。

“主題性”教學模式則側重于教學的實質和品質,又可以運用于各個工作室指導教學,“主題”是它的核心,它使教學內容、計劃有了非常明確的方向,所有一切教學行為服務于“主題”,使內容的研究方法可以多樣化、可以跨學科,學生既可以在老師的統帥下又可以學的自如,最重要的是,這個過程豐富了學生的各種體驗,培養了學生的“研究”意識和自主研究探索的能力。

主要問題如下:

鑒于以上國內外現狀分析,目前的“主題性”教學經驗為該課題的研究展開和具體實施提供了多方面的啟示和幫助,但是以上三個典型案例的“主題性”教學模式還僅是側重于“教學內容”本身的“主題性”,教師與學生的角色意義并沒有具體的變化。

“教學模式”是一個相對立體的機制,它的建立既要涵蓋教學內容、也要涵蓋作為教和學的參與者他們角色意義的轉變,所以,筆者在受益于以上這些研究成果經驗的基礎上,根據多年的藝術理論課程研究及教學實踐經驗,以實踐案例為基點,對藝術理論課程的“主題性”教學模式,從實施者(教師)、到接受者(學生),再到內容的這樣一個全方位的實踐探索。

二、研究方法及模式架構如下

①研究方法與過程:課程案例實踐研究法,注重課程實踐過程研究。如下:

包括教師指導學生如何確定“主題”,如何查閱文獻,如何分析閱讀文獻、建立自己的信息觀點,如何從其他科目和領域中抽取與該“主題”相關的信息,如何結合自己的生活感受和創作感受,如何與當代藝術現象接軌,如何用豐富而又深刻的案例來構建該“主題”的講授邏輯,如何富有條理的在課堂中講授自己的這一系列研究。

②“主題性”教學模式的構架

→設計主題(由教師根據課程的整體內容布局,將內容提煉出各個相關又具有獨立性的主題趨向,即“泛主題”,或者叫主題方向)

提出問題

→熟悉主題 (引導學生借助文獻以及各種媒介認識了解并熟悉這個主題,建立對這個主題認識的豐富背景。搜集、整理文獻)

熟悉背景

→深化主題認識、論證主題(讓各位學生具體擬出自己具有鮮明“主題性”的題目,并以課件的形式從不同的角度講授自己對該主題的認識和理解,在課堂中,由大家進行客觀評判,并提出疑問,引發授課學生的再次思考)

深入探索主題

→教學總結(通過前面幾個過程,學生已經有了對該主題的總體認識,教師在最后這個階段就是通過總結,引領學生將理論知識與當代藝術的現實發展進行融會貫通,最終實現理論引導實踐、實踐豐富對理論的領悟這樣一種理論課程的授課效果)

結論

三、藝術理論課程“主題性”教學模式的實踐研究案例分析

案例實施原則:

案例一至案例四的“主題”模式實踐過程,依照教學班級(低年級—高年級)由淺入深、由低到高。

案例一(側重于內容的“主題性”模式研究),

選修課:《由“主題”闖進當代藝術》,初步嘗試以“主題”組織教學內容作為主要的講授方式。

●學期共30課時,每次3課時/10次

●選修人數100人(全校范圍,涵蓋理工和人文類)

課程內容設置及考核方式

“主題”一:那些“另類的”藝術家!——從個案演繹(另類與傳統都是藝術家的血性)

“主題”二:藝術之于生活,無孔不入!

“主題”三:“水墨”的傳統性格與當代旨趣——從全球藝術背景鋪陳

“主題”四:藝術的“跨界”與“生成”——俯瞰藝術的“混血兒”

“主題”五:圖說“收藏”與“鑒賞”——聯姻的魅力

“主題”六:膽大妄為——我們來發現大師身上那些“問題”

“主題”七:拍賣行永遠不可以駕馭真正的藝術,我藐視你!

“主題”八:抽象藝術的多維認識

“主題”九:“藝術”與“大學”從歷史中并肩走來

(每次課時運用大量藝術個案講解一個“主題”,共27課時。最后3課時,根據學生在前面27課時的聽課體會,結合自己的真實生活感受,寫一篇1500字的論文,題目自擬,突出“主題”,同時作為該門課程的最后考核成績。)

分析(該課程以教師的講授為主,從內容強調“主題”意識):

●教師角度,要求:

1、每次課時講解一個與當代藝術緊密相關的“主題”;

2、運用大量鮮明的藝術案例、生活案例來闡述“主題”;

3、每次課,大量提問學生,讓學生根據自己的切身經歷來談論對該“主題”的感受——潛移默化引導學生從生活的角度建立“主題”意識,學會凝練生活,并將知識融入生活,學以致用;

●學生的收獲:

1、培養了學生的問題意識。

每次課(3課時)利用系統的時間分析一個主題,事實上師生共同探討的是一個非常明確地藝術問題或藝術現象,通過這樣一個主題,可以觸類旁通延伸到現實生活的方方面面,每一個主題都是在啟發學生的問題意識,讓學生從藝術走進現實生活,感受課程與生活的關系;

2、認識藝術的多元性。

《由“主題”闖進當代藝術》,分為9次課9個“主題”,也可以根據學時的安排凝練出更多主題,使“主題”涉獵于生活的多個方面,來講述藝術的多面性、多元性,以培養和建立學生對生活和社會的多重感受力以及認知能力;

3、以現實案例為核心。

每一個主題都是有大量鮮活的藝術案例構建,相對于普通的常用教材,它更具有說服力,更能深入學生的內心,易于被學生接受;

●課程收益:

內容系統化、靈活化;授課方式生動化;逐漸引導學生建立了“主題”意識;

案例二(“主題性”教學模式的過程實踐),

該案例引論:

《中外美術史》課程,目前在國內最普遍的講授方式還是依照章節模式及歷史編年體的模式進行。很多文獻已經證實,歷史的東西隨著當代考古的新發現,一些說法和觀點存在很多誤區,所以,僅僅按照固定的教材范本、章節、歷史順序講授,是不科學的,這也是巫鴻教授很早就提出的。所以,該課程也將采取“主題性”教學模式授課,以美術發展的歷史階段為綱,以凝練的問題為主導,時刻站在當代藝術的視域下,從提出問題、解答問題的角度,看歷史中的美術、體驗今天的美術、勾劃未來的美術,讓學生自身可以成為美術的參與者,而不僅僅是“他者”。這樣的授課效果使本課程不再只是一種聆聽和思考的“文本”,而是將課程本身演化為一個與繪畫創作惺惺相惜的研究課題,無疑,提高了“美術史影響藝術創作”的實用價值,也深化了課程本身學術研究的內涵。

一年級繪畫班專業理論課《中國美術史》,

●學期共64課時,每次4課時/16次,參與學生27人。

每次約3-4人講授自己的課件,教師與聽課學生反復的提問、質疑、辯論,彼此加深對同一個主題的討論和認識。

分析:

鑒于一年級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相對薄弱這一事實,課程依照傳統授課方式講到元朝,從明末清初開始嘗試讓學生參與到“主題性”教學模式的案例研究中來,以下1-4為課前課外自主研究,5-6為課堂實踐過程:

1、由學生自主選擇自己熟知并非常喜愛的藝術主題;

2、時間限定范圍:明清至當代以來

3、課件制作:布局、結構、邏輯,由自己設計;

4、內容大體涵蓋:核心關鍵詞(即主題),相關背景、特征分析、突出案例列舉4-5個,并闡述該主題詞當前的時代意義;

5、課堂學生講授30-35分鐘,教師及其他學生參與提問、辯論;

6、教師提出總結分析,強化學生的認識;

●課程收益:

1、27 位學生的27份課件,以27個“主題”模式研究了中國近現代美術,如動畫專題、地方皮影戲專題、民國女性藝術家專題、中國近現代水彩專題等等,打破了拘泥于固定教材范本的傳統模式,擴充了學生對中國美術的多領域認識;

2、學生初步感受和體驗了“課題研究”的這一過程,從之前的“聽”的課程學習狀態轉變為“探索”的狀態,即自己確定“主題”,并完成查閱資料——思考——制作課件——講授的一系列過程,使學生獨立自主的學習能力獲得顯著上升;

3、教師的備課功夫不再拘泥于課程內容本身,而是更多地用在了培養學生自主探索和自主學習的能力培養方面;也是高校教師素質適應當前人才培養需求的一種提升;

案例三(“主題性”教學模式的過程實踐),

高職學院大專班《視覺傳達史論與鑒賞》,

●學期共32課時,每次4課時/8次,參與學生27人。

同樣,采用“主題性”教學模式,并結合教師的課堂指導,放大“研究性”的教學和學習意義,完成該課程的學習。

注:教師從《世界視覺傳達史》的發展脈絡中提煉出8個歷史“主題”。每次課4課時講授一個“主題”,前半課時,講授相關知識,后半課時由學生以此為主題(自己擬定)用課件的方式進行案例延伸,講解分析至少5位設計師的作品。23位學生完成23份課件。

●課程收益:

1、學生學習積極性非常高,自覺探索學習的意識加強了;

2、很多學生非常出乎意料的完成了課件制作及講授;

3、學生的公開表達能力和膽識都獲得很大進步;

4、學生感受到,在學習中自己擁有了更大的探索和支配自我意識的空間;

特殊情況:

1、由于面對的是??茖W生,考慮到他們的接受水平,所以嘗試采用教師一半講授、學生一半講授的方式進行。

2、23 位學生中僅有2位學生難以完成,但是再給了他們2-3次機會以后,他們都順利通過了。這說明,學生有無限的可塑性。這也是此次課題實踐案例研究中的意外發現和驚喜。

案例四(“主題性”教學模式的深度過程實踐),

二年級繪畫班專業理論課程《美學原理》,

●學期共32課時,每次2課時/16次,參與學生27人。

采用案例二的模式,最終完成第三個教學案例的實踐研究。參與學生23人。

分析

1、由于該課程屬于哲學范疇,有相對難度,但也考慮到學生已經進入二年級,在認知及研究能力方面相對一年級要成熟,所以,該課程全程采用“主題”模式進行,對學生來說是一個挑戰;

2、從該課程的參考教材來看,美學原理的基本內容彼此之間的連貫性并不是很強,所以,我采用了讓學生從自己喜愛的角度(考慮自己的興趣、理解和接受能力)打破章節的連貫性,由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和喜好選擇內容方向以確定自己的“主題”;要求選擇主題范圍基于葉朗著《美學原理 (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國家級規劃教材)》,也可以參閱其他版本的《美學原理》;

3、《美學原理》中關于美的形態、美的現象世界、美的活動因素、美的審美等等問題,學生必須以案例分析的方式來闡述自己的主題,或者擬出副標題,以闡述自己的觀點和認識;

●課程收益:

1、23 位學生截取了該門課中的23個主題,在搜集整理了大量案例的基礎上完成了他們的課件制作及講授。

2、課堂氣氛異?;钴S,學生的參與性和積極性非常高。

3、在大學本科階段,學生的學習熱情和對自我學習方法的培養極為重要,在一定程度上遠遠超過了知識本身的重要性,這一點也是該課題研究的重要導向。尤其是《美學原理》中有大量的中國古詩詞及歷史典故,很多學生在研究制作課件時發現了自己在這方面的不足,然后再去查閱補漏,這一模式讓學生從被動的接受進入到了初步研究探索的主動狀態。

4、學生的公開表達能力和膽識都獲得很大進步;

5、學生感受到,在學習中自己擁有了更大的探索和支配自我意識的空間;

四、藝術理論課程“主題性”教學模式研究的創新點及其價值所在:

1、“主題性”教學模式的研究使學生由傳統的“被動接受行為”徹底上升為更具有內涵品質的“自主研究行為”;

2、教學內容的“主題性”,打破了對固定教材的依賴性,拓展了知識的研究維度。任課教師可以依據學生的認知程度、知識經驗狀況凝練出“主題”薈萃,形成非常有意義和有價值的“課堂內容”,而非局限于某些固定教材?!爸黝}”薈萃本身就是一個為學生量身定做的更為飽滿的“活”的教材,使學生對知識的接受更加精煉化、系統化;

3、無形中也提高了師資隊伍自身的教學研究素質以及學生的自主研究、創新能力。

4、從學生的角度來說,首先,學生有了自主表達以及展示自我的機會,學生的表達能力得到了極大的鍛煉;其次,學生的研究意識得到了強化,而不是僅停留于被動接受知識的狀態,學生的學習的主動性獲得了提升;第三,學生對知識的發現和創新能力在這種模式下獲得了延伸和深刻塑造,這也是該教學模式最有價值的方面;第四,由于每門課程的期末考核是以學生自己的“主題”講座為主,所以,這一規范對學生的執行力形成了一種約束,無形中也激發了學生的動力;

5、本課題研究具有很強的實施應用效果;尤其對于藝術學院的專業教學模式發展是一次新的積極地嘗試,當然,這一模式的研究還適用于其他人文學科,由于各專業又存在一定的差異,所以,針對具體的專業教學還會引發一系列后續的課題研究。

(責任編輯:姥海永)

[1]引自常寧生,《美國高等教育中的藝術史課程和教學》,《藝苑》(美術版)高教論壇1997年第1期第15頁。

[2]VernonHMinor,ThemovementtotheUniversity,ArtHistory’s History,Prentiee一Hall,1lle.NewYork1994,p20一23.)

[3]ErwinPanofsky,Three Deeedes of Art History in the Unite States–Impressions of Transpianted European, MeaningthevisualArts, University of Chieago Press,1990,pp322-329.

[4]巫鴻著《美術史十議》,北京三聯出版社2008年06月;

[5]《時空中的美術:巫鴻中國美術史文編》,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9年12月1日;

[6][美] 高居翰,《畫家生涯:傳統中國畫家的生活與工作》,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出版年 2012年1月;

[7][美] 高居翰著,李佩樺等譯,《氣勢韓:撼人十七世紀中國繪畫中的自然與風格》,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出版年 2009年08月;

[8]李霖燦著《中國美術史稿》,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10月;

[9]李霖燦著《中國藝術二十二講》,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年01月;

Studies about "thematic" teaching pattern of art theory course and practical case

本文在分析當前國內外藝術理論課程教學模式現狀的前提下,結合自身多年的教學體會,以教學案例研究為基點,以四門藝術理論課程為載體、四個教學班為單位,對藝術理論課程“主題性”教學模式進行了逐層深入的實踐研究和探索,并通過分析實踐案例的具體過程,呈現了藝術理論課程“主題性”教學模式的現實及學術意義,對于當前國內高校藝術理論課程的教學改革是一個極為有益的借鑒,且對于其他人文學科課程的教學也是一個值得借鑒的范本。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current art theory course teaching mode under the premise of the status quo at home and abroad, combined with my own teaching experience for many years, with the teaching case study as the basis, with four art theory courses as a carrier, the four classes for the unit, the art theory course teaching mode of "thematic" step by step in-depth exploration research and practice, and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specific process of practical cases, presented "thematic" teaching pattern of art theory of realistic and academic significance, for the current domestic art theory course teaching reform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s a very useful reference, and even also a worthy of reference model for other humanities curriculum teaching .

“主題性”;教學模式;藝術理論課程;實踐案例

"Thematic"; Teaching mode; Art theory course; Practical cases

10.3969/J.ISSN.1674-4187.2015.04.013

王海燕,現任教于上海應用技術學院藝術與設計學院,博士,研究方向:藝術理論及繪畫創作。1本文系2014—2015年上海應用技術學院教學改革資助項目研究成果。

猜你喜歡
主題性講授案例
主題性美術創作的意義生產與傳播效應——以山東“腰斬黃河寫生活動”為例
案例4 奔跑吧,少年!
隨機變量分布及統計案例拔高卷
發生在你我身邊的那些治超案例
我學習和講授世界民族音樂課程的經驗和體會
圖案之于空間:概念性圖案設計課程教學實踐
主題酒店客房空間的主題性設計研究
特效電影中的音樂表現分析
一個模擬案例引發的多重思考
藥學專業藥物分析課的講授方法探討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