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行走在金牛道上的巴蜀文明

2015-03-18 07:49
中國西部 2015年12期
關鍵詞:古城

文/本刊記者 張 筠

行走在金牛道上的巴蜀文明

文/本刊記者 張 筠

從一般意義上講,國家的建立意味著道路及各式交通工具的存在,這是因為,若無道路和交通設施,在被其支離破碎的自然區域中,人們為使自己更加方便而如何才能成功地重建相同的統一體呢?或許,道路網的存在必定需要人類與自然積極而誠摯的合作,地理的形態結構也事先決定道路的軌跡并使之成為規則化的路線。世界道路千萬條,留存歷史深處的卻寥若晨星,關注道路,實則就是關注人類文明的前行軌跡。

李白在《蜀道難》中慨嘆“蠶叢及魚鳧,開國和茫然”,說的是古蜀那湮沒不詳的莽莽遠古。如果說考古工作者致力于發掘遠古的記憶和證據,那么歷史學家所做的就是為這些證據尋求合理的解讀。

“道路是因人們生產生活之所需而建的?!彼拇ㄊ∩鐣茖W院禹羌文化研究所副所長昝寶毅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道路以及使之作為必要的易貨貿易,在很久以前的青銅器時代就已經出現了?!?/p>

道路綿延著人類遠古的歷史和燦爛的文明向我們走來,而地理的形態結構也事先決定道路的軌跡并使之成為規則化的路線。于公元前316年前后戰國中開通的金牛道全長約600公里,從成都出發,經四川德陽羅江縣、綿陽梓潼縣,至廣元劍閣縣,過劍門關至昭化,渡嘉陵江,經廣元朝天區往東北方向至陜西寧強縣,再經勉縣到達漢中。

昔日蕭蕭馬鳴,今世車水馬龍。如今,金牛道大都已被現代繁華所淹沒,取而代之的是各種鐵路和公路。尋覓遠古留存在金牛道上的歷史記憶,入劍門關,覽翠云廊,賞劍州古城,循攔馬墻,靜佇覺苑寺,古木森森,泉濤妙樂,奇觀美景,古道遺風,神韻天成。金牛道遠古,劍門訴其詳。

劍門雄關

劍門古道

劍關隘口:雄偉險峻接云天

“劍壁門高五千尺,石為樓閣九天開?!眮淼浇鹋5郎系奶煜滦坳P,站在劍門關隘口,身后是古邑錦城,極目遠眺是古都長安;七十二峰上,一縷漢家云,若有若無;腳下的古道,有如一根弦,隱隱地飄來1700多年前的古韻,引人去800里秦川,去古時那金戈鐵馬的中原,尋找那遠離蜀漢的一群孤魂。

“芳樹籠秦棧,濃巒蔽幾層?!睆膭﹂w古城出發,沿著古驛道北行至劍門五里坡,舉目遠眺,只見那雄關之巔和背面的關山長滿綠樹,一片清幽,仿佛給雄關撐起了綠色的天蓬,給關山蓋上了綠色被蓋,使古老的雄關充滿著青春活力。那雄壯的“關山”猶如“猶抱琵琶半遮面”的妙齡少女,“俏也不爭春,她在叢中笑”,等待著游人去觀賞她那迷人的“玉容”,迫使你急向關隘而奔;在綠樹掩映之下,那“石角皆北向的峰嶺,如“綠?!敝械娘L帆,錯落有致地破“浪”前進,催人奮發……那些高低不一,形狀各異的峰嶺,在灌木和雜藤與綠草、山花的裹護下顯出不同的誘人的“尊容”:如猛虎、如雄獅、如駱駝、如大象、如駿馬、如寶塔、如花瓶……形態各異,栩栩如生,置身其景,奇趣無窮。

“山勢聳入天,奇峰百仞懸?!弊叱鲂坳P隘口,站在七里坡回首劍門,與關內的景色迥然不同,只見“群峰齒盡黑,萬礫色皆紅”“深谷下寥廓,層巖上郁盤”“劍壁門高五千丈,怪石重疊抱巴云”。特別是那“七十二峰插煙云”的座座峰頂,屹立刀砍斧削的峭壁之巔,抬頭仰望時,尖峰在藍天白云的映襯之下,展現出不同的英姿,有的像城墻上的堞垛,仿佛是嚴陣以待的古戰場;有的像古時報警的烽火臺,仿佛這綿亙百里的峭壁就是一堵堵堅固的古城墻;有的像山頂寶塔,有的像尖筍,有的像高炮,有的像船桅……它們錯落有致地順著峭壁頂邊一字排開,虎視著遙遠的北方。

在飛仙閣仰望劍門,只見“一夫怒臨關,百萬未可傍”。沿著古蜀道從“劍泉”經飛仙閣向著雄關隘口上行,山險路陡,迂回曲折,有一百多級石梯直抵劍門。爬上關口進入大劍溪,兩側是參天欲墜的峭壁懸崖,抬頭只見一線天光,徐徐清風撥動谷中樹葉沙沙作響,溪水泛起漣漪,使人置身“兩扇平分曲徑通,石城斜阻一溪風”的詩情畫意之境。站在關口書有“劍門關”的巨石上,放眼大劍門關外,四山來朝,溝壑縱橫,樹木蔥蘢。環顧左右山坡,田連阡陌,梯地層層,農舍院院,青竹叢叢。白鳥爭鳴,如唱如語;流水飛濺,如花如絮。

站在張家山麓的月臺子上,環顧大劍山脈,山巒屹立,刀斬斧切,整個山脈像一道巍峨高大的屏障拔地而起。關口右側金城山連接的十三座峰巒頂天立地,緊靠七十二峰的仙峰觀筆直刺天,忽然,這些山巒折疊南伸,形成一道直角,呈現出一道透視深遠、方正矗立的石城,墻巖高聳陡峭,城垛依次排列,森嚴壁壘,活靈活現。再掃描關口左側的石筍峰到爛泥渠一段,20多公里的萬仞峭壁,連山起伏,左折右盤,上下凸凹,形似屏風,遠看紫銅色,近睹如粉壁,觀賞此景,如登八達嶺觀賞長城景觀。

“連山抱西南,石角皆北向?!痹诖髣ο鞔胫文觊g修建的石拱橋上直視劍門關,只見前方的營盤咀與前后關門都屹立在面前,在雄關隘口,左有梁山寺諸峰,右有仙峰觀峭壁,狀若“八”字,東西對峙,好像關口有一威武的將軍,在檢閱兩旁得勝歸來的勇士。此情此景,寵辱皆忘,頓感身形高大,頂天立地,大有氣吞山河、指點江山、激揚文字、奮發向上之勢。

有道是:劍門山景甲天下,如詩如畫翠屏峰,觀云賞霧望云坪,攝人心魄仙女橋,壁立千仞舍身崖,曲徑通幽后關門,憑吊忠魂姜維城。

人間仙境

翠云長廊:三百里程十萬樹

“蟠根驚竄蟒,弱干識棲鳳”“老柏參天合,人行翠幄中”“翠云墜蹬道,尤愛柏參天”。蒼勁的身軀,留存了古樸風韻;翡翠的情懷,染綠了人們的胸襟。漫游在劍閣金牛道的翠云長廊中,踏著古老的石板蜀道,想秦關漢月,吟唐風宋韻,懷歷史之蒼茫,感歲月之悠長。

緊靠108國道邊的翠云廊,密集的古柏形態萬千,風姿各異,翠碧連云?!傍x鴦樹”“姊妹樹”“羅漢樹”“觀音樹”“白象吞石”“狀元柏”“帥大柏”“壽星樹”“阿斗柏”“望鄉柏”“石牛樹”“仙女樹”……真是“千姿萬態羞雷同”。

古柏詮釋了金牛道的千年歷史。行走于翠云廊中,那些風格獨特,各展美姿,享譽四海的“世界奇觀”之樹,熠熠生輝,無不在述說著一個個神奇迷離的故事。

在郁郁蔥蔥的古柏群中,有一株頂天立地、出類拔萃、全世界僅此一株的奇柏——“劍閣柏”?!皠﹂w柏”生長在劍門關西行5公里的大柏樹灣。奇柏胸徑1.17米,樹高34.9米,主干光滑圓直,距地面20米處以下無分枝,亭亭玉立,聳入云天,樹冠集中頂端,葉片小而密,頂上成扇團松狀,遠看是松,近看是柏,果實呈橢圓形,比柏果大,比松果小,有集松柏于一體的特征,人們稱它為“松柏常青樹”。

據隨行的講解員蒲元彬介紹,這棵“松柏常青樹”經林業專家鑒定分類為柏木屬的一個新品種,是全世界140多個柏樹品種中瀕臨滅絕的一個古老樹種。這樣的樹種只有在加拿大北部凍土帶地下發現過它祖輩的化石,目前全世界僅此一株,而且從此樹上落下的果子無一粒能生長出幼苗,已成為稀世珍寶。

在古驛道柳溝場后的河岸上,生長著一株引人入勝的蝴蝶樹,人們也叫它“飛蛾樹”。它長勢奇特,風格獨具,根繁枝茂,婀娜多姿,每年春末夏初之時,和風吹拂,枝嫩葉青,銀白色的花朵開滿枝頭,宛若千萬只蝴蝶在樹上飛舞。這棵樹不僅花朵酷似蝴蝶,而且花香馥郁,開花時在樹葉上分泌出一種蝴蝶喜食的蠟液,吸引著大批蝴蝶來樹上歡聚和交配產卵。成群的蝴蝶,首尾相銜,連接成串,掛滿枝頭,五彩繽紛,形成蝴蝶盛會的罕見奇觀。

來到翠云廊西段的古驛道上,一株古柏從主干到枝椏,半邊是扁柏,枝葉如折扇展開,在迎風擺動時,如折扇展開扇風送涼一樣,而樹身的另一半則是側柏,枝葉疏散,如柳枝下垂,在迎風擺動時,如蕩秋千一樣?!斑@就是‘陰陽柏’?!逼言蛘f。相傳在古代朝廷號令百姓沿著古驛道栽樹時,這里有一對正要舉行婚禮的青年,還沒來得及洞房花燭,男青年被征上路了。那女子在家中苦苦相守,望夫早日回家成親團聚。哪知,被迫征走的男青年,因心情不快,加之勞累過度,得下重病,露宿山坡,并遭到衙役的虐待,病情不斷惡化,女子趕來看望時,男子已經氣絕歸陰了。這位女子抱著夫君的遺體連哭數日,滴水未進,也昏迷氣絕。其他植樹的工人被這對恩愛情人的真情感動,挖土坑將其合葬在一起,并植下一棵柏樹,以示悼念。后來這棵樹長大之后,變成了一株“陰”“陽”相融的古柏。

攔馬墻

天然合璧的連體柏、形狀奇特的樓塔松……翠云廊上每一棵樹都是一段段歷史、一個個故事。

如今,劍閣已建成“劍門關國家森林公園”,它以劍門關林場的25000多畝國有林為主體,以翠云廊為骨架,以世人稱為“小九寨”的茶園溝壑高峽平湖龍王潭和13000畝集體林木為依托,以劍門山區400多處小片國有林中各具特色的35處地方風景名勝景點為輻射景觀,總面積達到45700多畝。

春天鳥語花香,百花爭艷;夏日云海茫茫,青山疊翠;秋來楓葉似火,姹紫嫣紅;冬來銀裝素裹,白雪皚皚。于是有詩云:翠云廊上古柏森,或如龍爪拿云出,或如山鬼摩空拳,或如黃葛聳翠蓋……千株萬株環道左,夏日清涼冬亦頗,三百年來人愛惜,扶疏都作棟梁材。

劍閣古城樓

劍州古城:千古絕唱唱到今

過了翠云廊,便是劍州古城。劍州古城在今天的普安,2003年以前一直都是劍閣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劍州府郡縣建制歷史長達1700多年,有著悠久的歷史和文化淵源。

走在劍州古城,踏著石板路,古色古香的建筑,穿越歷史的隧道,讓人頓感歷其文化的厚重。

采訪中,劍閣縣旅游局局長母大明介紹,早在公元457至464年南朝宋大明中,普安即為南安郡治所,繼而為東益州南安縣、安州輔劍郡治所。自西魏設普安縣始,劍州古城即得名“普安”。自南北朝始至新中國成立,普安歷為郡、府、州、縣治所。唐時普安為普安郡治所,亦為軍州重鎮,宋末毀于戰火,明代復為劍州治所,清代仍為州治地,并設普安驛。民國時期,川陜省蘇維埃所設劍閣縣、普安縣治所均在普安。新中國成立后至2003年9月,普安一直是劍閣縣人民政府所在地。

劍州古城不僅有著悠久的歷史,還留下了厚重的文化底蘊。古驛道經劍門至劍州古城,諸葛亮出師中原,在聞溪河上建武侯大橋;南安郡設,擇地普安,依山傍水,始筑城垣;明洪武年初至明末,兩百多年中曾三次修城池、筑城墻。千百年來,更有帝王將相、才子佳人,羈旅行役、文人墨客,或執政于斯,或途經于此,有的留下千古絕唱,有的建樹豐功偉績。

公元756年唐肅宗至德元年,“安史之亂”時玄宗李隆基避難入蜀,途經劍門至普安郡,憂郁成疾,在城西飲山泉水,疾愈康復,賜名“安樂泉”。

安樂泉位于城西龍泉澗旁,背靠天榜山,面朝龍泉澗。沿城南“安樂門”經龍泉澗西行,繞過夾道的垂柳和翠竹林蔭,經觀音閣循石徑而上,跨過澗,即可見到一口古井,就是安樂泉。

古井旁有石碑一道,上面刻著宋代刺史張珖隸書“安樂泉”三個大字。井水清冽,味道甘美,大旱不涸,終年水盈。當地群眾介紹,安樂泉不僅是上品飲水,而且風景宜人,一直是劍城人民游覽休息的地方。每當盛夏,在觀音閣、佛照樓納涼的人們,無一不顧安樂泉,暢飲泉水,以伸懷古攬勝之情。

從古城的西門而出,有被翠竹掩映、綠樹環抱的龍井泉。向西繼續行進,便到達古驛的小鎮柳溝。古鎮被鐘鳴山、高寺山、賈家山環抱,兩溪相夾,街市古樸,風景優美,在這里有名聲遠揚的報國靈泉。

來到古城的鶴鳴山,山上鑿壁刻下摩崖造像及《劍州重陽亭銘并序》。摩崖造像至今為國家級藝術珍品,并被編入《世界美術全集》。據介紹,宋時龍慶府通判吳旰翻刻《大唐中興頌》于鶴鳴山。明時重修劍州古城并建鐘鼓樓,留下劍州一代名臣明兵部尚書趙炳然之墓及其遺作《劍州重修州城記》;李璧、楊汝震二知州勤政為民,被百姓奉為二賢,并建有二賢祠。清時劍州人又興修文峰塔于鶴鳴山頂。

古道尋覓

“筆陣高懸兩劍雄,文心直透五華秀?!眲χ莨懦歉形幕瘋鞒泻徒逃_化的悠久歷史。漢唐時期即有廟宇、官學誕生。此后劍州州學興隆不絕,人才輩出。據不完全統計,僅從宋元至清,誕生于劍州的進士、舉人多達三百之眾,其中就有劍閣人引以為豪的黃裳、趙炳然、李榕等史之重臣?!昂釉烙㈧`鐘此輩,國家元氣在斯文”充分肯定了劍州古城人杰地靈,而存續千年的兼山書院就是培育一代一代劍州俊彥的搖籃。在現代,劍州古城有1935年紅四方面軍召開“劍閣會議”的會址,有紅四方面軍政治部留下《中國共產黨十大政綱》石刻于古城墻上……凡此種種文化遺存,舉不勝舉。

如今,劍閣縣已明確了古城遺址保護范圍為“以城內鐘鼓樓、箭樓為中心,連接古城墻、丁字古街道、民居建筑和店鋪等,這些都屬古城的重點保護范圍”。據上世紀80年代初期繩測,劍州古城尚保留明代城墻467米、古街道630余米,南門箭樓、小南門仍留如故。

古徑通幽

攔墻護馬:云深疑有老龍還

“攔馬墻”位于劍州古城西8公里處,地處涼山鄉,是金牛道劍門古蜀道上一段風景秀麗的驛道,古柏森森,濃蔭蔽日,有“古柏仙都”的美稱。

“忽聽大風枝上吼,云深疑有老龍還?!钡拦?、樹古、溪古、橋古、交通設施古、民風古樸,這里堪稱“天下第一古道”。蒲元彬說,“這是從涼山鋪到清涼橋長達5公里青石鋪面、古柏參天的驛道,是古蜀道原貌保存最完整的一段”,其間的“攔馬墻”“飲馬槽”“門檻石”“防滑線”“栓馬樁”等是古代陸地交通保存下來的罕見實物原形,堪稱蜀道交通活化石。 景區內有歷時久遠、保存基本完整的青石板鋪面的古驛道,路面一般寬2~3米,最寬處達5米。路面平整、牢固,很少垮塌。千百年來,由于馬匹、車輛、行人的踩踏,青石路面上留下了車轍痕、馬蹄痕、行人足印,記載下千古蒼桑痕跡。這段長達5公里的青石古道在今天保留下來的蜀道中排名第一,除了石洞溝尚存數百米這樣的青石古道外,其他路段已經蕩然無存了。

“攔馬墻”是在驛道險要處為防備馬匹跌落懸崖而砌成的墻,類似今高速公路的防護欄。大約高在1米以上,寬在0.8米左右,長度視險道情況而定。攔馬墻分石墻和土墻。石墻是大青石砌成,用石灰加糯米作黏合劑,牢固美觀,上涂白灰提醒騎馬人注意,以保證安全。土墻用卵石砌成,中間筑以泥土。蜀道青石路面上,與道路走向垂直的刻劃線,起到防滑減速作用,類似今高速公路的減速帶。蜀道路邊設置的大石樁,用以拴馬。

“白日沉沉不到地,秋風颯颯生寒煙?!睋﹂w縣文廣新局副局長袁劍成介紹,古驛道上一直流傳著攔墻護馬送荔枝的傳奇故事。

行走在古驛道的攔馬墻路段,懸崖峭壁,深溝幽壑?!斑@是古時由蜀中成都至長安官道中極其險要的路段,官道全在懸崖峭壁的邊緣,行人稍不留神就有墜崖身亡的危險??祚R失蹄的事兒常有發生?!?/p>

相傳,“攔馬墻”是古代為了傳遞緊急軍情的需要而建立的,唐代對其進行了加固增高,更加牢靠。在唐代,唐明皇的愛妃楊玉環,生活驕奢淫逸,特別喜歡吃四川的荔枝。在各地貢送的荔枝中,她認為四川的荔枝果實大、肉厚、味美、水汁多,有利于她健脾、護膚、美容,取悅龍顏。因而,她每天都要吃蜀中合川的鮮荔枝。唐明皇對“集三千寵愛于一身”的楊玉環百依百順,便勒令四川地方官員給長安公眾送荔枝,于是曾有“一騎快馬荔枝到,貴妃笑口迎君王”之說。

然而,每天快馬護送鮮荔枝到長安的任務實在太重,地方官員為了取寵皇上,得到高升,便想方設法盡心照辦。因此,特對“攔馬墻”這段險峻山路進行了拓寬,大量補植柏樹,給護送荔枝的快馬歇腳遮陰避涼,保證荔枝不腐爛變味,特別是在險路的陡峭崖外的邊緣壘砌了石墻,攔住送荔枝的快馬不至于失蹄墜崖。唐代詩人皮日休曾就此寫下了“丞相常思煮茗時,郡侯催發只嫌遲;吳國去國三千里,莫筆楊妃愛荔枝”的嘆息。

覺苑古寺

藝苑奇珍:覺苑古寺舞清風

從劍閣古城出發,沿著古驛道西行40公里,來到坐落在古金牛道旁的劍閣武連古鎮北街上,到達三國時蜀漢丞相諸葛亮北伐路上屯兵的武侯坡,走下武侯坡,便是覺苑寺。

古色古香的覺苑寺集建筑、木雕、泥塑、石刻、繪畫、書法等文化藝術于一爐,規模宏大,藝術精美,雖飽經風霜,但保存完整,被譽為“劍門蜀道的藝術寶窟”。我國著名畫家邵宇看后即興題字:“藝高貫古今,滿必舞清風?!?/p>

“古寺占地3270多平方米,雖建于唐,但在北宋、元末和明、清各代都進行了維修和擴建,具有歷代的建筑藝術和風格,是研究歷代建筑藝術的活標本?!眲﹂w縣地方志辦公室負責人趙勇給予了這樣的評價。

仔細端詳覺苑寺,見其三重殿宇營造有法,依山而造,梯級遞進,以大雄寶殿為主體,后有觀音閣,東西兩廂配殿對稱,氣勢恢宏。大雄寶殿建筑結構奇特,具有極高的文物價值。它面闊五間,為單檐歇山式屋頂,屋頂施青灰色陶制筒瓦。前檐明間和兩次間安六抹格扇門。兩山施巖墻,墻用木骨竹筋作胎,內外均上泥抹白石灰。大殿用青條石砌筑臺基,明間前置垂帶式踏道七級,殿堂周圍用檐柱18根,其中兩山面各設分心柱1根,全殿共有大型木柱24根,都設置在縱橫交接的十字網絡的交點上。只是減去了明間前側的金柱和殿內的4根分心柱,“這種做法在建筑上稱為‘減柱法’?!逼言虻莱隽似渲械男C。

在大雄寶殿內兩旁的上方內額處,左右排列著24尊全由樟木雕刻的諸天神像,有文有武,有男有女,形態各異,栩栩如生。大雄寶殿正中的土神臺上,塑有三尊如來佛像。從局部塑造工藝上看,頭上所作螺髻勻稱細膩,豐滿的臉龐笑而不露,其身后的桃形火焰紋光屏,從直觀感覺看,好似木板雕刻的藝術品,但仔細觀察,才知道除了底襯是木板,外表乃泥塑而成。另外,展翅的大鵬鳥,掛滿花朵的吉祥樹,飛動騰躍的小蛟龍,自然精美的卷草花,無不給人留下難以磨滅的印象,讓人頓感古代人民的超常智慧與匠心獨運。

大殿正中有一座石刻香爐,取勢圓柱方臺,圓柱上刻有蟠龍、侍從、供養人等。方臺上層為“羅漢坐禪”,中層為琴棋書畫,下層為“伎樂百戲”。所雕人物坐、站、舞、打,各具形態;說、唱、彈、奏,自然生動。

然而,最引人注目的還是大雄寶殿四壁上的《佛傳》連環畫,通體構圖,宏大縝密,渾然成篇。畫中繪有人物1700多個,達官貴人、侍從奴仆、善男信女無所不有,飛禽走獸、魚龍水怪無所不包;樓、臺、亭、閣和屋宇房舍、花園、比武場等造型優美,用筆嫻熟,以工筆重彩與瀝粉堆金相結合的技法繪就,典雅富麗,特點鮮明,不僅對于研究美術史、體育史、建筑史、佛學史具有重要價值,而且為研究明代西部的經濟、哲學、風俗、民情服飾等提供了實物資料。

據趙勇介紹,在覺苑寺內還收藏著歷代一些石碑,其中較為珍貴的有唐代大書法家顏真卿書寫的“逍遙樓”大字石碑,宋代的“種松碑”,明代所刻的陸游詩碑和清代的“夫子之墻”組碑。這些碑文的書法有楷、隸、草、篆,筆力雄渾,運筆流暢自然,結構疏密有致,造型優美,風格高雅,對研究古代的書法藝術有著重要的價值。

走出覺苑寺,循著古木森森的金牛道遠望,天高云淡。林海茫茫,記錄著劍山劍水不可計數的奇跡;濤聲陣陣,高唱著巴蜀先祖的崔嵬,猶如“五丁開道”的陣陣釬聲在耳邊回響。歷史寫就了劍門金牛道的輝煌,金牛道也見證著巴蜀的燦爛文明。( 責任編輯/盧勇軍 設計/張籍勻)

猜你喜歡
古城
深圳南頭古城有熊酒店
古城無眠
通海古城綴記
跟著船妹子去古城尋夢
古城之春
凝眸古城淮安
靜謐古城
良渚古城
古城里的“年俗經濟”
我有兩個童年,一個古城一個江邊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