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武略文韜說劍門

2015-03-18 07:49四川省廣元市劍閣縣政協王林樂
中國西部 2015年12期
關鍵詞:劍門劍門關蜀道

文/ 四川省廣元市劍閣縣政協 王林樂

武略文韜說劍門

文/ 四川省廣元市劍閣縣政協 王林樂

黎明關山月 攝影/茍永雄

益州險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民殷國富,與外界相通的唯有東出夔門的水路和北出劍門的陸路,兩者之間的連線貫通四川全境,構成連接中原與西南的紐帶。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無論是分還是合,謀劃決策是北出秦川還是東出夔門,中國歷代政治家、軍事家都必須將搶占劍門蜀道和奪取益州天府作為重要的戰略構思。因此,劍門關的開啟與閉塞、古蜀道的通達與阻滯都關系到中國統一與分割的天下大勢,承載著與之相關的政經文化。

劍門蜀道的軍事意義與用兵思路

劍門關位于四川盆地北部,正前方有秦嶺山脈的險阻,東北與米倉山、大巴山相鄰;西北與龍門山脈緊貼。距今6500萬年左右的喜馬拉雅山造山運動,導致這里的巖層中斷,形成兩道相對高程在150~200米之間、綿延約140華里的垣巖。這些垣巖群峰連綴、狀如城郭、齒仞參天、北向挺立,如斧劈刀砍般阻斷了中原入蜀的道路。橫向看,在劍門垣巖中天生有濫泥渠、后關門、劍門關、寨巖口、大窎(diào)崖等五個中斷的隘口,自然地成為南北通道。除此之外,其余各處展翅難越??v向看,越過劍門后,直到以成都為中心的川西平原均無險可守。這樣的地理位置決定了劍門關的軍事、政治意義——既是進攻四川的天然障礙,又是防御中原的天然依托。因此,劍門被稱為“蜀北之屏障,兩川之咽喉”(道光《保寧府志》卷三)。

①劍門晨曦

歷史上,凡是志在天下者,必須將奪取四川作為重點,方可進取中原,稱雄華夏。其戰略要點有二:一是經劍門蜀道奪取四川,獲得強有力的物資保障以支撐龐大的軍事行動。公元前316年秋天,秦國大夫張儀、司馬錯、都尉墨等就是這樣,帶領軍隊從金牛道討伐蜀國,奪取勝利、積蓄力量之后順江而下滅掉楚國,為實現天下統一打下堅實的基礎。二是占領四川,北出劍門爭鋒關中,逐鹿中原;東出夔門收取江南,與北邊的軍事力量遙相呼應,鉗制宛洛。諸葛亮在《隆中對》中告訴劉備說“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于秦川”就是這樣的戰略構思。后來元代蒙哥在1253—1259年(蒙古蒙哥汗三年至九年,南宋寶祐元年至開慶元年)期間發動的滅宋之戰,令忽必烈領一支人馬迂回奪取云南,再北上進攻四川,自己則率軍由廣元攻劍門,形成南北夾擊之勢,與當年諸葛亮的計謀有異曲同工之妙。在這些戰略構思中,無論出于哪一種目的,都必須保證蜀道的暢通、劍門的安全,這才有秦詐金牛、蜀修劍閣等一系列歷史事件的發生。

元末明初文學家宋濂說:“陸有劍閣棧道之險……跨馬行,則竹間山高者,累旬日不見其巔際;臨上而俯視,絕壑萬仞,杳莫測其所窮,肝膽為之悼栗……”(見《送天臺陳庭學序》)這樣的地理條件在冷兵器時代無疑是行軍打仗、后勤補給的巨大障礙,但卻給固守四川的政治集團提供了一個有利的安全保障。正是出于“進可攻、退可守”的需要,諸葛亮相蜀后就在金牛道的要沖——大、小劍山中——壘石為關;姜維才憑借劍門關“連山抱西南,石角皆北向”(杜甫《劍門》詩)的地理特點,制定出“列營守險”“北向用兵”等據守劍門的軍事策略。這個策略的核心點就是把劍門關的絕壁當成“百萬雄師”,利用自然的力量攔截來自北邊的兵鋒。景耀六年(公元263年),姜維以3萬人馬有效地阻擋了鐘會10余萬大軍的事實,證明了這一軍事思想的正確性,并對后世固守四川的用兵思想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公元373年,前秦禁將軍毛當、鷹楊將軍徐成率兵3萬,直窺劍閣,攻取成都。東晉梓潼太守周飏在劍門閉關死守,將前秦軍阻于關前。唐僖宗大順二年(公元891年),王建在征討蜀中陳敬瑄等反叛勢力的時候,以嚴兵把守劍門關,為后來攻占成都,割據西蜀,建立前蜀政權創造了條件。后唐明宗長興元年(公元930年),東川節度使董璋聯合西川節度使孟知祥造反,孟知祥敏銳地看到劍門蜀道的重要性,經過反復爭奪,逼走石敬瑭所率朝廷軍才逐步建立起后蜀王朝。宋淳佑三年(公元1243年),南宋王朝委任名將余玠為四川安撫制置使,主持全川抗元大計。他在大巴山以南的四川全境,建成了一批以方山為依托的城堡群落,構成較完善的防御體系。其中劍門關的朱家寨就建在此時,并列于“川中八柱”之中,為后來的抗元大業發揮了關鍵性的作用。1945年12月,潰逃到四川的國軍胡宗南部也曾幻想憑借劍門關的險阻,阻擋解放大軍的步伐,并在此設重兵把守。他所運用的軍事思想還是三國時期姜維的基本構想。

②兵洞崖

③劍門神韻

歷代攻取劍門蜀道的基本方法

“依憑劍門天險、偏安割據四川”是歷代地方勢力具有代表性的政治主張。在宋仁宗時代就有儒生向成都刺史提出“把斷劍門燒棧道,西川別是一乾坤”(事見《宋人軼事匯編》)的觀點。因此在劍門關,列營守險是地方割據勢力的基本策略,重兵壓境則是進攻者的必然舉措。攻防雙方在此激烈爭斗,催生了一系列攻破劍門關的奇計智謀。概括起來大體有以下幾種:

第一種方法是從從西邊繞道避開劍門。這個策略的踐行者是三國的征西大將軍鄧艾。據《三國志》載:鄧艾提出“從陰平由邪徑經漢德陽亭(今江油市雁門壩)趣涪,出劍閣西百里,去成都三百余里,奇兵沖其腹心”的戰術。他帶兵從沓中出發,探險開路,通過了陰平小道,先后取江油、破綿竹,直抵成都滅了蜀漢。這次軍事行動是在“七百余里無人之地,山高谷深,糧運艱難”(陳壽《益部耆舊傳》)的陰平道上實施的,如果沒有鐘會在劍門關牽制住姜維,如果蜀國內政不亂、軍心穩定、能夠沉著應對,其后果是不堪設想的。故后人視此行動為“弄險”,不輕易而為之。

第二種方法是從劍門關以東沿嘉陵江而進,取道來蘇路,由此返攻劍門關或者直取劍州城。因為劍門關雖是兩川門戶,但自古就有“其險不以門”(見《劍閣縣續志》)之說。劍門關的南邊地勢平緩,南行不遠就是五里坡,其地勢遠遠高于劍門關。由五里坡再往南便是更高的青強店(即今之劍門青樹子)。從這里西可通達小劍山,東可連接嘉陵江。再向南邊距劍門關20多里處便是這段蜀道上的制高點——漢源坡。這些客觀條件在歷代軍事家們手中很快地轉換為奪取劍門關的有利因素。宋太祖乾德三年(公元965年)春,忠武軍節度使王全斌命一偏將領兵由嘉陵江東岸架浮橋渡江,奔襲來蘇路,搶占青強店,由南向北對劍門關發起進攻,他則率領大軍從正面實施強攻,順利地取了劍門關。這一戰法較為穩便,給后世的兵家以啟迪。崇禎十年(公元1637年)十月,李自成率農民起義軍沿嘉陵江東岸取道江口(今劍閣縣江口鎮)溯聞溪河而上,順利打下劍州城。清順治三年(公元1646 年)十二月,清肅王豪格入川,至廣元后避開劍門,沿嘉陵江而下至南部,在西充與張獻忠大西軍決戰并取得勝利。1935年3月底到4月初,徐向前、王樹聲指揮紅四方面軍西渡嘉陵江,首先占領劍閣城,再從南邊分三路向劍門關發起進攻,經過一番激戰,沖破了川軍的封鎖線,把紅旗插上了劍門關,為接應中央紅軍北上抗日打通了前進的道路。

第三種方法是從正面調虎離山,使防守方失去天險的依憑。典型的戰例是東晉寧康元年(公元373年)冬天,前秦姚萇助毛當、徐成取劍門。當時劍門由東晉梓潼太守周飏閉關堅守,毛當、徐成輪番取關,十數日不能下,傷亡甚重。姚萇等人領援兵到,遂獻上詐降計,自稱與前皇帝苻堅有不共戴天之仇,騙取周飏信任而賺開關門,并以夜半偷襲為由將周飏守軍騙出劍門關,在預設的埋伏圈中將其主力殲滅,周飏只得棄關敗走。

據《劍州志》記載,劍閣歷史上曾發生過90多次戰斗,僅劍門關就打了75次,大約每二十幾年就有一次激烈的鏖戰。然而,自從諸葛亮設立劍門關以來不損一兵一卒就輕取劍門關的卻只有一例,那就是1949年12月18日凌晨解放劍門關的戰斗。當胡宗南企圖死守劍門關,企圖通過經營四川、西康一帶與解放軍負隅頑抗之時,他壓根就沒有想到,負責在劍門關口倚險防御的營長解華亭是一位中共地下黨員。當解放軍向劍門關發起沖鋒的時候,解華亭當即命令部下不準開槍,并放棄劍門關的防守。國民黨部隊兵敗如山倒,瞬間就敗退到綿陽、德陽一帶。解放大軍闊步邁進了號稱鐵壁天險的劍門關。

一夫當關

劍門蜀道安全與否的根本依據

據劍閣縣志記載,歷史上經蜀道,越過劍門的帝王有劉備、劉禪、李雄、唐明皇、唐僖宗、王建、孟知祥等10余人,將相有諸葛亮、蔣琬、鐘會、費祎、姜維等50余人,名士王勃、盧照鄰、李白、杜甫、岑參等近百人在這里留下了數以千計的歌賦詩文。他們或憑吊故壘,或感嘆興替,無不對劍門關的功敗垂成、山河易主進行深度的思考。

最早對劍門關得失歷史進行反思的是西晉人張載。晉武帝太康六年(285年)晉國剛剛將三國歸為一統,人心思治。張載途經劍閣,有感于這里的地勢險要,風光獨特,便寫下了名垂千古的《劍閣銘》。在這篇銘文中,他先描繪了劍閣山勢的陡峭險峻和劍閣地理位置的重要性,指出劍門關“窮地之險,極路之峻。世濁則逆,道清斯順”,像這種“一人荷戟,萬夫趑趄”之地,一定要安排心腹之人鎮守,否則會在這里據險割據、造反。作者推進一層分析公孫述、劉禪等割據勢力失敗的原因,指出“興實在德,險亦難恃”,即山河之險實際上不可仗恃,最根本的是據有劍門關的統治者要重視修德,“在德不在險”是劍門蜀道安全與否的根本依據。這個觀點受到晉武帝的贊賞,并派人將這篇銘文鐫之于劍門石壁之上。

循著這個思想,唐代李白在他的千古名篇《蜀道難》中提出“一夫當關,萬夫莫開。所守或匪親,化為狼與豺”——不是國家政權的親信不能守劍門關,否則化為豺狼與蛇,形成軍閥割據——的政治觀點。與李白同時代的杜甫在他的《劍門詩》中說“連山抱西南,石角皆北向”,在標明劍門關的地理特征的同時,暗含了劍門向北可以抗衡中原的政治擔憂;又說“至今英雄人,高視見霸王”——都想擁有劍門關而稱霸。所以,劍門關其實就是一個“并吞與割據,極力不相讓”的地方。在詩的最后杜甫表達了自己的政治抱負,“吾將罪真宰,意欲鏟疊嶂??执藦团既?,臨風默惆悵”。我不怕得罪上天,想把劍門關障礙鏟平,恐怕今后再出現割據局面,面對今天安史之亂,在劍門關前,我發出如此長嘆!而安史之亂的直接導致者唐明皇在經過劍閣返回長安時所作的《幸蜀西至劍門》詩中說道:“乘時方在德,嗟爾勒銘才?!逼湟馑际侵卫韲覒擁槕獣r勢,施行仁德之政,感嘆啊,《劍閣銘》寫得太好了,這樣的觀點表明了作者張載治國的才能。很多人認為,唐明皇寫這首詩的時候心情非常糾結,尤其是最后兩句,既像是在檢討自己的錯誤,又像是對自己失去皇權的懊悔——知道“乘時方在德”的道理太晚了。讀來令人回味無窮。

但是要怎么才能做到廣行德政、固守劍門呢?這個問題似乎在1932年才由著名的四川學者劉咸炘做出了回答。這年的夏天,劉咸炘應其學生和朋友的邀約來到劍門關游歷。當地人請其為劍門關石壁題字,并表示要出資將此字刻于關前,以昭永遠。

劍閣處于中原的西南方向,按照后天八卦的方位屬于坤卦的位置。故柳宗元在他的《劍門銘》中說劍門關“井絡坤垠,時惟外區”,雍正《劍州志》載劍門關“其地屬坤”?!吨芤住氛J為,坤卦代表大地,《周易?坤卦》的爻辭說“六二,直方大,不習無不利”,其中“直、方、大”三字就是對大地“平直、方正、遼闊”特征的最好概括?!吨芤住吠瑫r認為:“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本褪钦f一個有作為的人,要像大地一樣具有“平直、方正、遼闊”的胸懷,才能“以厚德載物”,承擔起歷史賦予的使命。

陡壁門前賞對峙,魯班殿下試飛攀

坤者,土也,萬物賴土而生;關者,障也,家國仗其而安。所以,“關”具有坤卦的性質與意義。然而,一個國家安全與不安全,并不在于這個國家的關隘有多么的險峻,而在于治理這個國家和鎮守這個關隘的“君子”們,有沒有這個能力,符不符合歷史發展的規律。根據張載在《劍閣銘》中“興實在德,險亦難恃”的觀點,要真正認識劍門,理解劍門,治理劍門,一方主政者就必須把自己修煉成為“直方大”的、能“厚德載物”的、具備“坤卦”精神的“君子”。因此,劉咸炘就選擇了“直、方、大”三字刻劍門石壁之上,并賦詩一首:“舟車東達市朝遷,此地如今不用關。留見方輿真魄力,教人立懦與廉頑?!痹娭斜磉_了這樣的意思:祖國統一劍門就不必設置關隘。而這里雄偉壯觀的地形地貌可以給人以精神的支撐,使懦夫變得堅強,使貪婪者變得清廉。

劉咸炘生活在解放前,在他那個時代的主政者是難以實現詩中愿景的。只有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堅持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和無私無畏的精神,才有可能將“直、方、大”精神轉化為自覺的行動,從而形成德政、匯聚民心。胡宗南在劍門關的潰敗和人民解放軍解放劍門關的史實雄辯地證明了: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人民才是劍門關的主人。因此,1966年郭沫若在他的《劍門》詩中斷言:“主席思潮壯,人民天下雄!”(責任編輯/張筠設計/ 鄭怡)

猜你喜歡
劍門劍門關蜀道
蜀道向天開
劍門關
劍門關
游劍門關
登劍門關
蜀道新韻(三首)
蜀道除艱險天府盡歡顏
梁中效:中國蜀道研究的八個方向
蜀道雄魂
別具風味的“劍門豆腐”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