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論戰為表,仁政為里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心論點淺析

2015-03-19 09:22
學周刊 2015年29期
關鍵詞:仁政論點孟子

論戰為表,仁政為里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心論點淺析

張 勃 李秋楓 (西藏軍區拉薩八一學校 850000)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選自《孟子?公孫丑下》,是人教版初中九年級下冊的一篇文章。關于這篇文章的中心論點,人教版教學參考書認為是“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可是在教學過程中,學生經常會認為本文的中心論點是“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面對學生的答案,教師應該給出一個否定性評價嗎?如何給學生一個合理的解釋,抑或學生的答案才是正解?

我們該如何解讀中學教材中的經典文本,如何在眾多的個性化解讀中獲得一個“正解”呢?筆者認為最重要的就是“回歸文本,對話作者”,做文本知音,作者知音。文本是一個整體,包括標題、作者、正文、注釋、出處等。第一,我們來看文章的標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這個標題在現行人教版初中語文教材中可以說是“一反常態”,它打破了節選自先秦諸子散文的文章以選文首句或者首句的部分詞語為標題的常規。那么,這種“一反常態”是否包含著什么特別的信息呢?我們是否可以臆測編者對這篇文章的定位就是告訴讀者“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呢?

第二,我們來看正文及注釋?!疤鞎r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睂@一句,人教版教材未予注釋,人教版教師教學用書翻譯為:“有利于作戰的天氣、時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戰的地理形勢;有利于作戰的地理形勢,比不上作戰中的人心所向、內部團結?!睂τ凇疤鞎r”“地利”“人和”朱熹的《四書集注》(中華書局)及楊伯峻先生的《孟子譯注》也做出了解釋?!疤鞎r,謂時日干支、孤虛、王相之屬也。地利,險阻、城池之固也。人和,得民心之和也?!保ā端臅ⅰ罚啊睹献印愤@里的‘天時’,可能是指陰晴寒暑之宜于攻占與否,而歷代注解家以陰陽五行家的‘時日干支五行王相孤虛’來解釋,恐怕不是孟子本意?!睹献印返摹乩?,自是指高城深池山川險阻;所謂‘人和’,自是指人心所向內部團結?!保ā睹献幼g注》)人教版普通高中課程標準試驗教科書語文選修《先秦諸子選讀》對此也有注釋:“天時,有利于攻占的天氣、時令方面的條件。地利,有利于攻守的地理方面的條件,以及相關的兵甲、糧食等方面的優勢。人和,上下一心,團結一致?!本C合權威注家及現行人教版教科書的注釋,我們不難發現,“天時”“地利”“人和”是戰爭的三個要素,是與攻城略地攻守作戰相關的,“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是孟子對戰爭的三個要素之間關系的分析,屬于孟子對戰爭的解讀。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睂Υ司湔?,初中人教版教材未予注釋,初中人教版教師教學用書翻譯為:“能施行‘仁政’的君主,幫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幫助他的人就少?!敝祆涞摹端臅ⅰ窙]有對這一句做出專門的解釋,但在段末這樣注釋到:“尹氏曰,‘言得天下者,凡以得民心而已?!睏畈壬摹睹献幼g注》中這樣解釋:“得道——意指得治國之道,即指行仁政?!比私贪嫫胀ǜ咧姓n程標準試驗教科書語文選修《先秦諸子選讀》中這樣解釋:“擁有正義的人(或者說是實行仁政的人),幫助、支持他的人就多?!本C合權威注家及現行人教版教科書的注釋,我們是否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是孟子的仁政思想的集中體現。

因此,筆者認為,“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是孟子對于戰爭問題提出的一個論點,“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是孟子仁政觀點的體現。

第三,我們來分析正文的論證邏輯。這是一篇短小精悍的議論文,議論文通常有三個要素,論點、論據和論證方法;一般遵循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規律,那么這篇文章是怎樣的呢?

①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②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環而攻之而不勝。③夫環而攻之,必有得天時者矣,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④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⑤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⑥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⑦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⑧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戰,戰必勝矣。

這篇文章①句是觀點,②③④句是對①句觀點的闡述,⑤⑥句是在前四句分析的基礎上得出的結論,⑦⑧是對⑥句論點的進一步闡釋。①句雖是論點,但它只能統領②③④句,不能統攝全篇。從全篇來看,前四句以論戰爭的攻守為論據,運用比喻論證的方法,得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中心論點。人教版普通高中課程標準試驗教科書語文選修《先秦諸子選讀》是這樣解讀的:“從論證方法上看,他先推倒天時,確立了地利的意義,進而推倒地利,確立了人和的意義,最終歸結到‘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層層深入,條理井然?!?/p>

換個角度來分析,①句首先提出了一個有關戰爭的問題,就是“天時、地利、人和”的關系,②③④通過分析比較,得出了人和最重要的結論,那么如何實現“人和”呢?⑥句給出了最終的答案,也符合孟子“實行仁政”的一貫主張。⑦⑧兩句又對⑥句的結論做了進一步的分析闡釋。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思路清晰可見。

回歸文本之后,縱觀《孟子》,孟子反對戰爭、主張仁政已經成為所有研究者、讀者的共識。僅舉一二例以說明,窺一斑而見全豹。

“爭地以戰,殺人盈野;爭城以戰,殺人盈城。此所謂率土地而食人肉, 罪不容于死。故善戰者服上刑,連諸侯者次之,辟草萊、任土地者次之?!保ā睹献?離婁上》)

“春秋無義戰”,在孟子看來,那個時代的戰爭多是為了滿足國君的貪欲而發動,造成了“殺人盈野”“殺人盈城”的生靈涂炭,把人民和國家都推向了災難的深淵。這與他“惻隱之心,人皆有之”“性善論”的思想相去太遠。所以他說“死刑都不足以贖出他們的罪過”“好戰的人應該受最重的刑罰”。

孟子見梁襄王,出,語人曰:“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見所畏焉。卒然問曰:‘天下惡乎定?’吾對曰:‘定于一?!肽芤恢??’對曰:‘不嗜殺人者能一之?!保ā读夯萃跎稀罚?/p>

孟子對無能而又貪婪的梁襄王的鄙棄之情溢于言表,即便如此,他依然抱著“知其不可而為之”的孔子教誨宣揚他的反戰和仁政?!安缓脷⑷说膰?,就能統一天下”,言外之意,發動以殺人為手段的戰爭是不可能統一天下的,只有仁政才能“民歸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誰能御之”,才能“仁者無敵”。

孟子所生活的戰國時代是一個戰爭頻起,戰禍連連的時代,是一個缺少核心價值觀甚至起碼的道德底線的時代。國君好戰,百姓尸橫,孟子如何如何實現自己的仁政理想呢?孟子選擇的一條重要途徑是“明修棧道,暗度陳倉”,投君王所好,以論戰爭為切入點,以論仁政為終極目標。

在《孟子》一書中有多處以戰爭作喻或以戰爭為引來勸導諸侯國君倡導仁政的例子,這里就不一一列舉了。

鑒于以上分析,筆者認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也采用了借戰爭論仁政的方法,論戰爭是表,論仁政才是終極目的。

(責編 張文娟)

猜你喜歡
仁政論點孟子
議論文分論點的提取
孟子說仁德
中共黨史論文論點摘編
怎樣確定議論文的中心論點
中共黨史論文論點摘編
《論人民民主專政》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