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六級翻譯新題型的社會語言學思考

2015-03-27 18:59李宗強,高宏
關鍵詞:社會語言學

四六級翻譯新題型的社會語言學思考

李宗強1,高宏2

(1.阜陽師范學院信息工程學院,安徽阜陽236041;2.沈陽工業大學外語學院,遼寧沈陽110870)

摘要: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題型在改革后翻譯題型出現了較大的變化,新的題型特點由過去的句子翻譯變為語篇翻譯,通過分析翻譯測試和語言測試的發展趨勢,可以發現翻譯新題型的社會語言學框架的特點符合二語習得的社會語言學轉向和測試學的社會語言學理論階段以及翻譯學的跨文化交際能力等學科的前沿趨勢,為大學英語教學提出了啟示。

關鍵詞:英語四六級考試;翻譯題型;社會語言學

一、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改革翻譯題型變化

2013年12月舉行的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的試卷內容和以往相比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其中翻譯題型的變化比較引人注目,翻譯題由過去的五道獨立的翻譯題變成了一段語篇的翻譯。

回顧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的歷史,從1996年開始,四級考試增加了英譯漢題型,其命題形式為:從閱讀理解文章中分別選擇一至兩個句子組成一題,要求考生將其譯成漢語,分值為10分。此后四六級考試又不再考察翻譯內容,直到2006年6月,四六級考試又做出調整,翻譯題型升級為必考題;對篇章中的句子英譯漢調整為含固定表達和重要語法點的片段句的漢譯英。該題共五句,分值占5%。自2013年12月考次起,全國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委員會將對四、六級考試的試卷結構和測試題型作局部調整。其中,翻譯部分的題型由單句漢譯英調整為段落漢譯英。翻譯內容涉及中國的歷史、文化、經濟、社會發展等。四級長度為140~160個漢字,六級長度為180~200個漢字。翻譯部分的分值由原來的5%提高到15%。[1]翻譯題型內容的變動和改革對學生的考試和學習產生了一定影響,此題的難度也發生了相應的變化,為了更好地適應大學英語教學,努力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促進學生翻譯能力提高,改善學生四、六級考試的翻譯成績,下面對翻譯題型的變革進行系統的分析和研究。

二、測試理論歷史和現狀

翻譯題既屬于英語測試的內容但同時也有其特殊性,特殊性在于翻譯本身的特性。翻譯測試研究,是要從翻譯理論和測試理論的角度出發,研究作為一門獨立學科的翻譯教學及其測試。[2]跟作為語言教學手段的翻譯測試有何不同測試學本身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已經有了自己的理論體系和發展方向,下面回顧一下測試學的發展歷史和發展趨勢。

測試學的發展經歷了半個多世紀的演進,經歷了幾個不同的發展階段。語言測試所歷經的四個時期:科學前時期,心理測量——結構主義時期,心理語言學——社會語言學時期和交際語言測試時期。

20世紀40年代之前的語言測試屬于科學前時期。這個時期尚未形成科學、完整的測試學理論。[3]語法、詞匯與語音知識是教學和考試考察的重點內容。命題大多由任課教師獨自完成,缺少科學和具有一致性的測試理論指導;評分一般由任課教師承擔,評分標準不統一;測試題型多是主管問題缺少客觀題。這一時期的測試尚處在摸索階段,沒有明確的理論指導,教學和測試之間的關系也不夠科學,測試的效度和信度也很成問題。

20世紀40年代,以Bloomfield為首的美國結構主義語言學家第一次提出語言是一套形式結構,是一套習慣。他們認為語言可以再分為聽、說、讀、寫等四項技能和語法、詞匯、語音等語言知識。在語言測試方法上,形成了心理測量—結構主義語言測試,設計了分離式測試。

20世紀60年代,結構主義理論開始受到質疑和挑戰。認知語言學、社會語言學以及心理語言學的發展為我們審視語言的本質提供了新的視角。[3]Chomsky(1965)提出了語言能力(linguistic competence)和語言行為(linguistic performance)的概念。70年代中期,語言測試界開始重視所謂總體綜合法(global integrative approach)的研究,這一時期被稱為心理語言學—社會語言學時期。綜合法是針對采用以離散題為主進行測試的方法而提出來的。離散題把語言技能加以分解,而綜合測試正好相反。主張采用離散題的人認為一次只可以測試一個語言點,而綜合法則主張測試在一定的語境中進行,不在考試中刻意區分各單項語言成分、技能和能力,而是強調兩項和兩項以上的綜合評估。這一時期采用得比較多的是綜合題,如完形填空、綜合改錯、聽寫、口試、作文,等等。

社會語言學家Hymes(1971)提出了交際能力(communicative competence)的概念,此后Canale和Swain(1980)又將海姆斯的“交際能力”歸納成四方面的能力:(1)語法能力、(2)社會語言能力、(3)話語能力、(4)語言策略能力。[4]功能語言學家Halliday在弗斯等人的研究基礎之上建立了系統功能語法,提出了語境(context of situation)學說,語言是社會符號,語言的研究要在社會語境當中進行。

回顧語言測試理論的發展歷程,經歷了從間接測試到直接測試,從考察語言成分到考察交際能力,從注重語言的知識的正確性到注重語用得體性,從經驗到科學的過程轉變。

三、翻譯新的測試題型的社會語言學特征與測試學發展趨勢的關系

與越來越科學化的測試學不同,翻譯學學科定位是一門

藝術。翻譯測試在測試中屬于主觀測試,該測試能直接反映受試的翻譯能力,因為它不僅可以測試對源語言的理解能力,還可測試對目標語的應用能力,包括對目標語的詞匯、結構、及文化的掌握程度。[5]現代語言學之父索緒爾指出語言符號具有任意性,語言的能指和所指之間的關系是任意的。但語言文本的轉換僅僅是整個翻譯過程的一部分,翻譯處理的不僅僅是語言,更重要的是體現語言所反映的世界,達到翻譯的目的,實現譯文的功能。[6]一種語言的載體文字形式與另一種語言的文字形式雖然本質相同,但是在語言的語音、語法、詞匯等層面經常差異極大。翻譯涉及到對于不同語言的語義的理解,而語義學屬于語言哲學的范疇,內容往往不是用科學方式解決的,所以翻譯本質要涉及到眾多語用學的內容。翻譯不僅涉及語法知識,還與話語的語境密切相關。這就同語言測試學的發展方向有了交叉,對于語言教學與測試的要求就是重視真是語境中的語言內容的學習,重視語境在教學和測試中的作用。

下面分析一下新的翻譯題型的特點和挑戰。

2013翻譯改革后,翻譯改為考察一段語篇的翻譯。共出了四套卷子,四套不同的翻譯題。四級翻譯題目分別是中餐、信息技術、茶文化和中國結。六級翻譯題目是中秋節、絲綢之路、中國園林和四大發明。

聯系前文提及的測試理論的發展趨勢,社會語言學和交際測試理論是符合新時代的測試要求。改革前的翻譯題量偏少,更為糟糕的是翻譯題的形式是離散型的。翻譯只考察五道題,而每道題都是一個句子,彼此沒有任何關聯。每道題都沒有上下文語境,沒有更多的文化傳播能力。答案考察的其實只是常用詞匯、固定搭配及語法結構,尤其是一些較難的語法知識,如各種從句、被動語態、虛擬語氣、倒裝結構等,而翻譯技巧涉及很少[6]。如果學生對新視野大學英語課本比較熟悉就容易答出答案。例如2012年6月四級考試89.This TV program is quite boring. We might(不妨聽聽音樂)?該題考察may as well,此短語在新視野大學英語第四場第五單元A課文就出現了。

可見此題型是典型的心理結構主義的測試模式,已經不適合當前的翻譯考察。而新題型則是對新的測試理論的一種大膽嘗試。這種嘗試涉及到了社會語言學的理論內容。首先是跨文化交際和文化語境的內容。以往的翻譯因為題型限制考察半句話,根本沒法體現出文化的傳播。而中國學生學習英語具有文化輸入和輸出的雙重作用,輸入的方面是了解英美文化。而輸出應該能利用所學的英語來傳播中國自己的文化。四六級選題除信息技術以為都是和中國傳統歷史文化息息相關的內容,是正宗的中國文化。

語域理論也是改革后涉及到的內容。語域是系統功能語言學創始人韓禮德語言提出語言變體可以按照使用的情況劃分為語域。語言使用的領域的種類有很多,譬如:新聞廣播用語、演說語言、廣告語言、課堂用語、辦公用語、家常談話、與幼童談話、與外國人談話、口頭自述等。即在不同的領域使用的語言會有不同的語體。以往單句的翻譯題由于信息量太少,無法形成語篇,所以語域基本無法派上用場?,F在考察的語篇基本是信息已經比較完整的段落,改革后翻譯考題諸如絲綢之路、中國園林等都是說明的文體,語域特征鮮明,沒有第一人稱,而期間的很多詞匯諸如指南針、中國結等都涉及到語域和語境,所以翻譯過程中必須考慮語篇的語體特點來選擇詞匯和句式結構等細節。

對比Canale和Swain將“交際能力”歸納成語法能力、社會語言能力、話語能力、語言策略能力,新的翻譯題型由于以獨立的語段和語篇的形式出現所以完全符合這四方面的能力,要想翻譯好一段文體很鮮明的語篇,語法能力和社會語言能力是首當其沖的,同時語篇由于是需要銜接連貫的。以絲綢之路這段話的翻譯來看,至少涉及過去現在將來相關的不同時態都要出現在文中,這就涉及到銜接和連貫的準確,避免時態單一或者混亂造成理解歧義。翻譯過程中語言的轉換造成句子銜接連貫的問題也不鮮見,所以話語能力和策略能力也是很必要的。

綜上所述,大學英語四六級新的翻譯題型不僅題量更大,分值更高,而且出題的特征上也和語言測試的發展規律相一致,這充分說明了漢譯英翻譯能力受到了空前的重視,對于中國學術輸出本民族文化的能力已經被作為考試的考察對象。

四、啟示

通過分析可以發現此次大學英語四六級改革后的翻譯不僅題量和比重增大,難度也非原題型可以同日而語的。新的翻譯題型以一段專業語篇的形式出現,內容比較專業。這種改變涉及到了語域與語體、跨文化交際和交際能力,對于答題學生的要求有了質的變化。為了適應這種變化就需要教師在教學中做出積極的調整,對學生進行教學要兼顧語法能力、社會語言能力、跨文化交際能力、語篇能力等多層次的培育。教師要在備課的時候留出專門的時間和材料給學生講解有關專業語篇和文化翻譯的術語問題,要讓學生經常閱讀有關中國文化的翻譯文獻,比如英文版的中國名著翻譯,中國出版的英文版的《今日中國》、《北京周報》等傳播中國文化的期刊。定期進行翻譯技巧和語篇的講解和講座等等。新的題型對于大學英語教學提出的挑戰很大,需要教師、學生們共同努力和思考,提高翻譯能力和四六級考試成績,為大學英語教學的改革做出貢獻。

參考文獻:

[1]鄧禮紅.英語四六級翻譯考試改革對大學英語教學的挑戰與對策[J].特立學刊,2013,(6).

[2]穆雷.翻譯測試及其評分問題[J].外語教學與研究(外國語文雙月刊),2006,(6).

[3]陸巧玲,劉素君.我國英語測試發展軌跡探究[J].廣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4).

[4]徐大明,陶紅印,謝天蔚.當代社會語言學[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2.

[5]馬漪云.不同題型對翻譯測試成績的影響[J].外語測試與教學,2012,(4).

[6]王金巴.外語語言能力與翻譯能力的關系研究[J].太原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11).

猜你喜歡
社會語言學
社會語言學視域下山西方言研究——以臨縣話為例
淺談網絡語言模糊性的社會語言學
社會語言學視角下的公益廣告語言研究
社會語言學視角下的蘋果品牌廣告語翻譯研究
多元文化語境中語言變體的社會語言學意義
淺談社會語言學視角下性別差異的體現
英語語音國別變體的社會語言學分析
從社會語言學角度探討日語教學
試析社會語言學與二語習得的理論相容性
從宏觀角度探析非母語語言教學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