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傣族服飾文化的現代變遷與傳承

2015-03-28 17:26子志月蔣潞楊
紅河學院學報 2015年6期
關鍵詞:服飾文化傣族服飾

子志月,王 舫,蔣潞楊

(云南民族大學民族研究所,昆明 650500)

服飾是一個民族社會生活經驗的積累,是民族歷史的積淀和民族智慧的結晶,也是一個民族最為顯著的外在標志。傣族是云南省的特有民族和跨境民族,主要分布在西雙版納、德宏、耿馬、孟連、景谷、新平、元江、金平等地的熱帶河谷地帶和溫度較高的壩區。據2010年全國第六次人口普查數據顯示,云南的傣族人口有122.2萬。由于傣族分布地域較廣,內部支系眾多,各地的自然環境、社會文化環境和宗教信仰環境等不盡相同,由此形成了不同的傣族服飾類型與款式。根據傣族服飾的地域性特征,傣族服飾大概可分為西雙版納傣族服飾、德宏傣族服飾、新平傣族服飾以及文山傣族服飾等四個類型區。此外,分布在大姚、永仁、永勝等縣的傣族服飾也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

一 傣族服飾的主要特點

由于居住地域、環境氣候以及傳統文化及生活習俗各異,傣族人民群眾在長期的生產生活實踐和歷史發展進程中形成了內涵豐富的服飾文化,并具有以下幾個方面的顯著特點:

(一)服飾造型的多樣性

傣族居住地域較廣,各地的地理環境、氣候特點有所差異,接受周邊民族文化影響有所不同,加之過去交通不便,相互往來較少,因此形成了不同地區傣族服飾的差異性和多樣性。傣族服飾的多樣性主要表現在婦女服飾上,西雙版納傣族婦女內穿白色、緋紅色緊身小背心,鑲有彩色花邊,外著大襟無領窄袖短衫,袖管和衣身的腰部很窄,衣服下擺寬,沒有扣子,用布帶扎結,下身穿長到能蓋住腳的筒裙,多用銀質腰帶系在腰部,顯得美麗而又大方;德宏州瑞麗等地的傣族婦女服飾,筒裙色彩艷麗,上衣較短,顯得艷麗而又活潑;而芒市、盈江、隴川和梁河一帶的婦女服飾則略有不同,已婚婦女上身著對襟窄袖短衫,下身穿黑色筒裙,系小圍腰;未婚女子上身著淺色大襟或對襟窄袖短衫,下身穿深色長褲或花筒裙,系小圍腰,顯得端莊而雅致;普洱一帶的傣族婦女不論年齡長幼,下身一律穿黑色筒裙,上身穿寬袖、敞領的衣服,多為藍色和黑色,顯得飄逸、素雅;新平、元江一帶花腰傣婦女下身穿一至三條土青布筒裙,上身著綴有細銀泡的貼身短衫和帶紅、黃、綠飾邊的無紐扣短外衣,腰部系一條用絲線繡制的長帶,顯得斑斕而典雅;耿馬縣一帶傣族婦女則下身著黑色筒裙,上身穿白色或淡藍色窄袖短衫,顯得素雅而別致。

此外,傣族服飾的多樣性還表現在婦女頭飾上。西雙版納地區的傣族婦女,多在后腦上盤發髻,上插一把梳子,再用花朵插在發髻周圍以作裝飾。孟定、瑞麗等地傣族婦女,在腦后挽發髻,在鬢角插一朵鮮花。德宏州潞西、盈江、隴川等地傣族,已婚婦女挽發髻和戴包頭;未婚女子用紅頭繩結發辮盤頭一周,插以鮮花或孔雀形的鍍金銀飾物[1]115。新平、元江、元陽、紅河等地傣族婦女也戴包頭,但包頭形狀大小都不一致,各有特點。

(二)服飾設計的簡潔性

傣族是一個傳統的農耕民族,由此造就了傣族人民內斂含蓄的性格特征和質樸善良的品質,這使得傣族人崇尚簡潔樸素的衣著風格。西雙版納傣族婦女的服飾簡潔大方,頭后挽發髻,穿緊身短衫,長筒裙,束腰。德宏等地傣族在腰間系小圍腰,有的披一塊披巾,除此之外沒有累贅的裝飾布片或布條。整個裝束簡潔大方、樸素自然,充分體現了傣族人民樸實無華、淡雅脫俗的民族性格。

(三)服飾風格的典雅性

傣族女性服飾色彩清新,款式精致典雅?!段麟p版納風物志》中記載:“傣家婦女的服裝,或許是世界上最美的服裝,美觀、樸實、貼身、大方而簡潔?!贝鲎迮苑棽捎镁o身短上衣、長裙,腰帶系于腰際,服飾的典雅彰顯出傣族女性的優雅氣質。由于傣族信仰“萬物有靈”,與大自然的和諧共生,熱愛生活的心態賦予傣族活潑愛美的性格。特別是每當年節喜慶等特別場合,傣族著裝不僅十分注重服飾的禮儀性,而且還體現出典雅大方的特點??钍椒矫?,傣族婦女緊身的小上衣配上淺色長筒裙,簡潔雅致,清新脫俗。傣族服飾收斂而不張揚外飄,緊束的筒裙使傣族婦女步伐輕盈、體態優美,盡顯其服飾的典雅清新之美。色彩方面,傣族服飾不僅色彩豐富、清新典雅,而且色澤亮麗、柔和明快,服裝的顏色和周圍大自然的綠色相得益彰、和諧自然。

(四)服飾圖案的豐富性

傣族的服飾圖案不僅反映了傣族人民的文化與審美情趣,而且蘊涵著傣族人民的思想觀念和圖騰崇拜。傣族服飾的圖案十分豐富,常見的有孔雀、大象、獅子、馬、花、樹、建筑和人物等。西雙版納素有動物王國之稱,原始森林中生活著孔雀、大象等各種動物,傣族人民把孔雀視為和平、幸福、吉祥的象征。又因為大象能幫助他們從事生產勞動,所以也對大象推崇備至[2]10。在傣族人民的心目中,白神象代表著吉祥與幸福。他們認為只要白神象在哪個地方出現,哪個地方就會逢兇化吉、風調雨順、五谷豐登。不僅如此,白神象還是傣族人心目中和平安寧生活的守護神[3]230-231??梢哉f,傣族服飾圖案體現了傣族人民“萬物有靈”信仰和崇拜大自然的思想觀念。

二 傣族服飾的文化內涵

服飾是流動的文化,是一個民族傳統文化體系中最外顯、最直觀的文化事象。傣族服飾是傣族人民在特定的自然地理環境中,基于對自身生產、生活方式的理解與適應以及在對精神世界的追求中形成的,具有濃郁的地域特征、獨特的審美情趣和豐富的文化內涵。

(一)傣族服飾與傣族地區的自然環境密切相關

生活在西雙版納以及河谷地帶的傣族,由于處于熱帶、亞熱帶的季風氣候區,常年多雨濕熱,以種植稻谷、甘蔗、橡膠和各種熱帶水果維持生計,因此西雙版納等地傣族服飾的質地較為柔軟單薄。緊身淺色短上衣,長筒裙,不僅可以抵御濕熱的氣候,而且適宜勞作。西雙版納以種植水稻為主,到田間勞作,可以很方便地把長筒裙挽起來。休息時,又可以把裙子放下來遮住膝蓋。男子穿的扭襠褲,褲身較寬,穿著涼爽[4]。而居住在山地的傣族,由于受地形復雜、氣候多變以及海拔較高等自然因素影響,其服飾相對來說具有質地較厚,多條重疊等特點。因此,從傣族服飾自然地理環境

(二)傣族服飾體現著傣族人民的審美情趣

首先,表現在傣族服飾色彩的運用上。傣族服飾的色彩搭配給人以清新素雅的美感。傣族婦女的服飾多以嫩黃色、天藍色等淺色調為主,男子也多用白色、藍色的包頭。其次,表現在傣族服飾款式的設計上。傣族服飾的款式,尤其是女子的服裝款式,清新脫俗,典雅別致。再次,表現在傣族服飾圖案的點綴上。傣族服飾圖案樣式豐富多彩,其圖案蘊含的水文化則表現出傣族人民受水影響下的審美取向。傣族女子服飾上的紋樣代表江河、山泉、溪流,有的筒裙上還有水罐、竹筒、竹瓢、葫蘆等圖樣,反映出傣家人生活中與水的密切關系[4]。

(三)傣族服飾蘊含著傣族社會的等級觀念

傣族歷史上的等級觀念也反映在了服飾的細節中,從這些細節中可以看出其社會地位。例如,在封建社會時期,傣族婦女衣服的花邊有明確的等級差異,農奴的服飾花邊只能有一道,“翁”(屬官)級可以裝飾兩道,“孟”(宣慰使及其血親)級婦女(傣語稱為“孟女南”)可裝飾三道或三道以上。在傣族婦女的服飾紋樣裝飾上,也分為多個等級,龍鳳紋僅出現于“孟”級婦女的衣服上[5]。此外,歷史上傣族婦女筒裙上的平行五彩圈數量和花紋也因身份地位殊異而不同,社會等級和地位越高的婦女,其筒裙上的彩圈越多,筒裙的顏色也更加艷麗,并可以繡上銀色星形花紋或金色金鳳紋以彰顯其高貴的身份與地位。

(四)傣族服飾是傣族人民的文化象征符號

傣族服飾不僅凝聚了整個族群的審美意識和文化認同,而且成為傣族人民的外在標識和象征符號。首先,傣族服飾是區別于其他民族或者同一民族不同支系的主要標志。據唐樊綽《蠻書》卷四記載:“黑齒蠻以漆漆其齒,金齒蠻以金鏤片裹其齒,銀齒以銀,有事出見人,則以此為飾,……皆當頂上為一髻。以青布為通身禱,又斜披青布條?!乱跃p布,以青布為飾?!庇纱丝梢?,這個時期的服飾已作為部落(支系)識別標志。我們今天所說的“水傣”、“旱傣”和“花腰傣”等便是從服飾上區別所在地域不同的傣族。其次,傣族服飾成為不同年齡階段的標識。一般來說,傣族少女的服飾比較鮮艷,已婚婦女的服飾相對素雅,中老年婦女的服飾則老成穩重。

三 傣族服飾的現代變遷

在傳統社會,因傣族大多居住在交通不便、信息閉塞的邊遠地區,其民族服飾的變遷相對緩慢。近些年來,隨著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的發展、旅游業的興起以及面對全球化的沖擊影響,傣族地區的傳統生產生活方式正在發生前所未有的變化,傣族服飾在短短的幾十年里也呈現出巨大的變遷態勢,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傣族審美觀念的變化

在現代化浪潮的影響下,傣族的價值觀念和審美觀念也發生了變化,這種變化尤為突出地體現在對待本民族服裝的態度上。在許多傣族村寨里,一方面由于大量的西裝、牛仔褲、T恤衫等進入傣族村寨,導致平時穿本民族服裝的傣族特別是傣族男子不斷減少,很多傣族只有在民族節慶或重要活動時才穿。同時,傣族群眾為了生產生活的方便,開始用輕便、價廉的漢族服裝代替民族傳統服飾。如在德宏,女童不再穿傳統服裝和戴花帽,而是穿著大眾童裝;臨近城鎮的傣族年輕婦女不再穿當地的傳統服裝,男性服飾的現代化現象更加明顯[6]。另一方面,隨著當代教育的發展,越來越多的傣族年輕人受外來文化的影響,追求簡潔、時尚和個性化的服飾。如今,只有一些傣族中老年婦女還在堅持穿本民族的服飾,許多年輕人則喜歡具有現代化審美特點的時尚潮流服裝。

(二)傣族服飾色彩的變化

傣族服飾色彩由傳統的以淺色系為主發展到現在深、淺色系并存。在西雙版納等地,傳統的傣族服飾一般以白色、淺黃色、水粉色等淺色調為主,這是因為西雙版納自然環境濕熱,紫外線強,淺色的衣服可以減少吸熱,保持涼爽。隨著傣族地區旅游業的快速發展,傣族服飾的商業化傾向也不斷明顯。為了達到更好的舞臺效果,傣族服飾開始采用大紅色、深紫色、深藍色等更加艷麗明亮的色彩。鮮艷亮麗的服飾色彩能更加吸引游客的注意,滿足游客的審美需求。

(三)傣族服飾款式的變化

傣族服飾款式由傳統的幾種款式發展到現代化多種多樣的款式。傣族男子的服飾已基本漢化。傳統的傣族女子的服飾款式為:衣服分為上下兩部分,上身為緊身內衣,外套衽或對襟圓領窄袖短衫,緊貼胳膊,下著長筒裙。傣族女性整體的緊身衣、長筒裙沒有變,但在衣領、袖口等處有了變化。尤其是從20世紀80年代以來,傣裝幾乎每年都有些細節的改變,曾經流行過的樣式大致有三種:一是上衣為無領無袖,短至肚臍的小褂,筒裙則改為拉鏈式長裙,臀部緊收,外縫3條彩線,下擺加大夸張成魚尾狀。此款式的布料為色彩明艷的薄綢。二是上衣無領無袖,領口呈方形,飾以花邊,筒裙變為一片布圍攏,用暗紐加固。此款式的布料為淺色帶刺繡花紋的薄紗。三是上衣無領有袖,衣襟為斜襟,用暗紐固定,下著傳統筒裙。此款式用色澤亮麗的綢緞制成,其中衣袖、衣擺和筒裙下擺用同色的繡花薄紗裝飾[7]。

(四)傣族服飾工藝的變化

市場經濟和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帶來了傣族服飾制作工藝的改變。在傳統傣族村寨里,織傣錦做衣服是傣家婦女的拿手好活。傣族婦女經過織布、染布,然后做成傣族服裝。男女老少都要穿自家制作出來的麻布衣服。新中國成立以前,花腰傣都是自己種棉、紡線、織布、染布,自己縫制衣服[8]214。如今在臨近城鎮的傣族村寨里,已經找不到當年的織布機了。這一方面是由于傣族服飾的傳統制作要求花費大量的人力、物力,另一方面是隨著旅游業的發展,傣族服飾成為旅游開發中最重要的商品之一,為了滿足世界各地對傣族服飾的需求,現代化工業生產方式開始涌入傣族地區,于是出現了民營的傣族服飾制作加工企業?,F代工業縫紉設備以及絲網印花、機織花邊等代替手工挑花、蠟染等,使得傣族服飾制作工藝簡便、快捷[7]。傣族服飾的制作工藝由傳統自給自足的手工制作發展到現代的服裝加工廠制作,使得傳統的傣族服飾制作工藝逐漸衰落,織布機漸漸退出傣族的生活視野。

(五)傣族服飾功能的變化

隨著少數民族地區旅游業的繁榮發展,傣族服飾商業化和展演化的傾向也日趨明顯。傣族服飾的功能已發生了較大變化,從傳統的遮羞蔽體和保暖遮陽逐漸發展成為當地群眾獲取經濟利益的一種工具。在西雙版納傣族園中,傣族婦女穿著色彩斑斕的民族服裝,每天為游客展演已經世俗化了的“潑水節”,或者陪游客照相,并收取一定的費用。在新平傣族村寨,每逢民族傳統節日或遇到重大慶典活動,或者是“每當商人舉行項目開工、驗收或者簽字儀式時,需要傣雅婦女穿上民族服裝來參加,以增加民族特色和氣氛?!盵9]由于旅游展演的需要,西雙版納傣族服飾色彩由傳統的白色、粉色、淺綠色等素色向大紅、亮黃等明麗的色彩發展。此外,傣族服飾款式和造型也融入了許多現代化的因素,更加適合舞臺表演和演出。

四 傣族服飾文化傳承的思考

傣族傳統服飾文化是傣族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中華民族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面對現代化與全球化的沖擊影響,采取有效措施加強傣族服飾文化的保護與傳承,成為當前一項十分迫切的任務。

(一)發揮地方政府的主導作用

政府部門的大力支持和宣傳推廣,是促進傣族服飾文化傳承創新發展的前提與保障。一方面,地方政府部門可以利用報刊、廣播、電視及互聯網等開辟專欄宣傳傣族服飾文化,以文字、圖片、影視等有效手段記錄并傳播傣族服飾的文化內涵。另一方面,充分利用各種民族節慶和民俗活動等平臺弘揚傣族服飾文化。比如,利用“潑水節”等民族傳統節慶,舉辦形式多樣的傣族服飾文化展覽、學術研討會、民族服裝模特大賽、原生態民族歌曲大賽等活動,弘揚傣族傳統服飾文化精髓, 擴大社會效益,提高人們對傣族服飾文化的保護意識。

(二)培育傣族群眾的文化自覺意識

傣族服飾是傣族民俗文化的視覺符號和重要載體,造型多樣,特色鮮明,內涵豐富,既涵蓋了傣族文化的內核,又體現出傣族獨特的審美情趣。然而,傣族服飾文化的保護與傳承卻面臨諸多的挑戰與困難。要在當前全球化與現代化進程中真正做好傣族服飾文化的保護與傳承工作,首先必須要解決好認識論問題, 即一方面要牢固樹立傣族服飾文化的保護與傳承本身就是根本的目的這樣一種“本體論”的觀念[10]。另一方面要大力培育傣族自身的文化自覺意識,喚起傣族群眾對本民族服飾文化的自豪感與自信心,增強傣族群眾的文化自覺性,逐漸在全社會形成良好的氛圍,為傣族服飾文化的傳承與發展打下牢固的基礎并提供可靠的保證。

(三)建立傣族服飾博物館

傣族服飾文化是極為珍貴的文化遺產,一旦消失,便不可再生。因此,加強傣族服飾博物館的建設,充分發揮傣族服飾博物館的社會教育和文化傳播功能,是傣族服飾文化傳承的有效途徑之一。傣族服飾博物館是傣族服飾文化的標志,它展示的是傣族歷史及其文化成就,具有實物性、開放性和研究性的特點[11]。在對傣族服飾文化進行全面普查的基礎上,一方面全面收集具有重要價值的各類傣族服飾實物,建立詳盡檔案,陳列于傣族服飾博物館;另一方面,充分利用現代化技術手段,將傣族服飾及其工藝過程進行實錄,或者拍攝成影視片等,保存原始資料。通過數字化手段,可以使人們直觀地了解到傣族服飾的形成、變遷與發展的全過程,是一種對文化根脈的歷史記憶與傳承。

(四)加強傣族服飾文化的活態傳承

傣族服飾文化的保護與傳承,不是僵化的、固態的傳承,而應該是動態的、發展的傳承。隨著現代化和城鎮化進程的加快,傣族地區傳統文化的生存屏障十分脆弱,民間服飾文化逐漸失去了其生存的土壤,其保護與傳承面臨諸多嚴峻的挑戰。因此,對傣族服飾文化進行活態傳承顯得尤為重要。傣族服飾文化的活態傳承,是指在民族文化生成發展的環境當中進行保護和傳承,在傣族群眾生產生活過程當中進行傳承與發展的傳承方式。從某種意義上說,傣族服飾文化的動態傳承是與人息息相關的。換言之,傣族服飾文化的保護與傳承的關鍵在傳承人,即傣族民間紡織者、刺繡者和裁縫等民間藝人。在現代化浪潮的沖擊下,掌握傣族傳統服飾制作技藝的民間藝人急劇減少,甚至出現“后繼乏人”的情況,這對傣族傳統服飾文化的傳承與發展是極為不利的。因此,切實關注和改善民間藝人的生存現狀,對傣族服飾民間傳承人給予重點扶持,劃撥專項經費支持鼓勵他們帶徒授藝,從而推動傣族服飾文化的健康持續發展勢在必行。

總之,絢麗多彩的傣族服飾文化是廣大傣族人民群眾在生產生活實踐中形成的寶貴財富,是民族文化多樣性的生動體現。在全球化與現代化背景下,采取有效措施對傣族的服飾文化進行保護與傳承,促進傣族服飾文化的繁榮發展,不僅有利于民族團結和邊疆繁榮穩定,而且對維護世界文化多樣性具有重要意義。

[1]刀承華,蔡榮男.傣族文化史[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5.

[2]楊樹彬,曉林.服飾圖案與設計[M].哈爾濱:黑龍江教育出版社,1996.

[3]王衍軍.中國民俗文化[M].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2011.

[4]玉臘.版納傣裝的自然情韻[J].民族藝術研究,2001(2).

[5]杜晶.傣族服飾與歷史地理環境關系初探[J].今日民族,2010(9).

[6]袁愛莉.云南少數民族服飾的美學價值初探——以傣族服飾為例[J].文教資料,2011(18).

[7]馬萱,張春玲.傣族服飾的別樣風情[N].西雙版納報.2011-04-15.

[8]何明.云南十村[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9.

[9]李永祥.傣雅服飾的族群標志與民族認同——云南省新平彝族傣族自治縣漠沙鎮的研究案例[J].畢節學院學報,2009(9).

[10]和少英.民族文化保護與傳承的“本體論”問題[J].云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2).

[11]齊歡,周莉英.服裝服飾博物館——服飾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J].電影評價,2008(2).

猜你喜歡
服飾文化傣族服飾
傣族服飾文化在現代生活的運用
動物“闖”入服飾界
聽諸子百家講“服飾穿搭”
雪人的服飾
甘丹頗章時期藏族服飾文化解讀
凈美雪頓·美好生活——西藏民族服裝與服飾文化展演活動盛大舉辦
現代流行服飾文化視閾下的符號化消費
構樹與傣族傳統造紙的保護和開發
傣族民俗文化的英譯對其民族發展的作用
《谷魂》與傣族的宗教信仰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