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文化產業的視角看古榮糌粑的歷史現狀及對策:基于西藏自治區堆龍德慶縣古榮鄉調查

2015-03-28 17:26
紅河學院學報 2015年6期
關鍵詞:糌粑技藝西藏

張 惠

(西藏民族學院民族研究院,陜西咸陽 712082)

作為21世紀的朝陽產業,文化產業已經成為了發達國家的支柱型產業,同時,伴隨我國經濟的發展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文化產業已經越來越多地被人們所熟識與重視。西藏自治區,位于青藏高原腹地,是我國少數民族聚居度最高的邊疆地區和高原地區。由于地理位置相對較遠,并且又屬于高海拔地區,也因此即使經過數千年來的變遷,豐富而又獨特的藏族文明幾乎能完整的保存了下來。其中,以輝煌燦爛的藏傳式佛教為主體的宗教文化以及豐富獨特的藏區非物質文化幾乎隨處可見,每一座寺廟甚至是每一座村落都可以說是一次次完美的展示。其中,堆龍德慶縣古榮鄉的古榮糌粑于2011年被正式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由于古榮糌粑一定程度上具備了文化產業產品的精神性、產業的依附性以及消費的娛樂性等特點,所以我們可將其歸于文化產業的范疇。

一 古榮糌粑與古榮糌粑制作技藝

糌粑,是“炒青稞面”的藏語音譯,它由生長在青藏高原的青稞干炒磨制而成,并且同酥油、茶葉、牛羊肉一起并稱為西藏“飲食四寶”。糌粑是藏民族千百年來的傳統主食之一,由于營養豐富、吃法簡單、攜帶方便,故而很適合游牧生活,又因其寓意吉祥,所以深受牧民們的喜愛。歷來制作糌粑的技藝有很多種,水磨糌粑是其中最古老的一種制作技藝。2011年,古榮糌粑制作技藝被正式列入西藏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古榮鄉位于堆龍德慶縣西南109國道、青藏鐵路沿線,距縣城22公里,是堆龍德慶縣五鄉兩鎮里稍偏遠一點的鄉。高聳的山峰加上深陷的河谷,這狹長的山谷地形造就了湍急的溪流,它不僅灌溉出古榮鄉優質的青稞,而且也為當地的水力驅動提供了極佳的條件。得益于古榮鄉的地理優勢,古榮糌粑可謂聞名全藏區。

古榮地區加工糌粑在很久很久以前就而已經遠近聞名,其中古榮鄉巴熱村、噶沖村所生產的優質脫皮水磨糌粑更是讓人贊不絕口,并在西藏享有很高的聲譽,自古以來就一直帶著“上等貢品”的光環被西藏官員和上層僧侶們使用。今天的古榮鄉,據古榮鄉書記介紹說,最主要的產業或者說特色依然是糌粑加工產業,古榮糌粑占西藏糌粑市場50%-60%的產量,且鄉里目前正在積極申請西藏“糌粑之鄉”的稱號。

提起滿負盛名的古榮鄉糌粑,少不了要說糌粑制作技藝,而說到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古榮糌粑制作技藝,更是句句離不了水磨坊,可以說是水磨磨出了古榮鄉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技藝。古榮糌粑的加工工藝流程主要分為五個步驟即清洗、火炒、脫皮、精選、水磨。農耕時期,水磨這一機械設備可以說是一種重要的生產工具,水磨加工就是利用水能帶動石磨轉動,從而將青稞磨制成粉末狀。雖說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以及工業文明的進程,現在的糌粑加工過程幾乎已經全部機械化了,但是為了更好的保持青稞里面的營養成分和口感,古榮鄉在進行磨制工序時仍是在使用古老的水磨方式去磨糌粑,將青稞炒熟后,先是進行精選,然后除去石子等雜質,待到冷卻之后便開始用石磨進行加工。

正所謂: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地緣空間的優勢是古榮糌粑制作技藝得以發展的重要條件。用石盤做磨子,靠水能做動力,靠著這種原始的糧食加工工具,成就了今天聞名全西藏的堆龍古榮鄉糌粑。古榮鄉的石磨有著自己的特點,憑借地理優勢,將堆龍河水引入通往水磨坊的渠道里,湍急的河水流淌到水磨的木槽口,水流順著木槽急速而下,流水產生足夠的推力,巨大的金屬葉輪在水流沖擊下高速旋轉,使得鑲嵌在葉輪中間的中軸跟著轉動,進而帶動上面的石磨旋轉。在石磨的上面擺放著盛炒青稞時用的方斗,呈倒金字塔狀的方斗與石磨靠一小木棍緊密連接著。石磨不停的旋轉帶動小木棍不停地抖動,而此時的炒青稞也就順著方斗流入磨眼里。在石磨的不停運轉下,糌粑就順著上下石磨的邊緣溢出,齊刷刷流入了磨槽里。①一天下來水磨房里所有的地方都落著一層厚厚的糌粑粉,空氣里彌漫著濃郁的糌粑香味。

正是這古老的古榮糌粑制作技藝讓更多的人能夠品嘗到美味的古榮糌粑。

二 古榮糌粑發展現狀及其問題

水磨坊是藏族群眾的農業投資,包含著古榮糌粑制作技藝的一處處藏式水磨坊承載著古榮鄉經濟發展的重擔。如今的古榮鄉,已出現了享譽西藏的糌粑品牌“朗孜”和“巴熱”,并且所屬公司都集青稞原材料的收購、加工以及銷售為一體,不僅建立了青稞分級分水設備生產一條線,而且還讓現代化的生產加工設備和傳統的水磨技術達到了近乎完美的結合,一方面提高了產量,另一方面還保持了古榮糌粑的優良品質。筆者在調查期間參觀了作為近年來堆龍德慶凈土健康產業之一的朗孜糌粑加工廠,據公司總經理女兒介紹,父親于1993年經過多方籌資成立了朗孜糌粑公司,專門進行加工生產糌粑?,F在的公司生產場區占地十八畝,有生產設備七十余套,幾乎是目前拉薩最成熟的糌粑加工廠,且截止到2013年為止,古榮朗孜糌粑公司已經讓將近160戶的困難群眾有了穩定的工作,不僅如此,公司每年還從310余戶農民家采購青稞,以至于平均每戶月收入增加了將近2500—4000元。

然而,發展是永恒的主題,只有不斷地進行發掘和拯救才能促進發展。今天的古榮鄉,糌粑制作技藝并未得到很好的保護、傳承和發展。

(一)對于非物質文化方面的重視有待加強

自非物質文化被各界重視以來,西藏一直是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天然寶庫,不過也因自治區地廣人稀,270多萬人口卻分散居住在足足有120萬平方公里的青藏高原之上,這在一定程度上使當地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在普查、整理和挖掘等方面實施帶來很大的阻礙。2011年,在堆龍德慶縣委縣政府以及上級的正確領導之下,古榮糌粑制作技藝成功申報為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②

然而,調查發現,近年來,堆龍德慶縣對文化事業的發展與文物保護和傳承工作雖給予了一定重視,適時地制定了關于文化事業發展的一系列規劃,同時還設立非遺保護專項基金,盡力做好文化遺產的傳承和保護。但總的來看,全縣、全鄉依然存在重物質而輕精神和重經濟而輕文化的現象。

(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方面人力、財力不足

在人力和財力方面,全國各地的情況如出一轍,它們的不足是古榮鄉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不能全面展開的“兩座大山”。盡管自治區各級政府及其他相關單位都十分重視保護當地非物質文化遺產,甚至還專門在當地成立了非物質遺產保護中心,但是對于古榮鄉特有的非物質遺產的普查整理以及保護工作來說,難度還是很大。而且,經費投入不足也依然是制約當地文化發展、繁榮的瓶頸,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來說,財政投入杯水車薪,民間資本投入又十分有限,使得文化點“非遺項目”形不成文化產業,只得靠“滾雪球"式漸進發展。與此同時,從事非物質遺產保護工作對思想和業務素質要求較高,不經磨煉和長期培養很難勝任。而當前這類人才已嚴重短缺,特別是高素質、高專業技術人才十分匱乏,嚴重制約當地發展。

(三)語言轉換困難,傳統技藝瀕臨滅絕

通過走訪調查發現,單對于西藏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來說,語言轉換便是其一大難題。西藏自治區有很多民間的文學和工藝,以及一些特有的民間習俗等,都是通過藏文藏語記錄來將其帶帶傳承的,其中口傳身授的傳統技藝甚是如此,這就一定程度上給搜集整理和文字表達帶來很大的不便。

而且,由于現代生活方式的普及以及各種新型電器的廣泛使用,許多依靠口傳身授的方式來加以傳承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正在不斷消失,如古榮糌粑制作技藝就面臨著艱難的境地。隨著市場需求量的增多,現代工藝電磨糌粑更多的滿足著市場需求,古榮鄉水磨糌粑雖以質取勝,口感細膩,且在市場上保留著頑強的生命力,但它的作用卻已越來越少。到2013年為止,古榮鄉巴熱村村民尼瑪桑旦是古榮糌粑制作技藝的唯一傳承人,傳統技藝陷入瀕臨消失的境地。尼瑪桑旦在接受采訪時曾表示,“我們的糌粑是最好的,在市場上也是最好賣的,這東西不能丟,丟了以后就沒了③”,他希望自己的兒子和孫子都可以跟著他學習制作糌粑技藝,以后可以將這門技藝很好地傳承下去。

毫無疑問,在進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過程中,個人的努力往往是有限的,國家以及社會能做的不僅僅止于此。如何讓將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更好地傳承、延續下去引人思考。

同時,單單依靠古榮糌粑來發展古榮鄉經濟難免有些局限。如何借著古榮糌粑這一東風,為古榮鄉經濟發展添磚加瓦,推動經濟社會更好更快更多發展是擺在當前的一個迫切的問題。

三 古榮糌粑未來發展的相關思考

(一)加強古榮糌粑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

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不僅僅是古老的藏族文化,更多地是為了實現可持續發展,為子孫后代創造更好的生存空間。對于古榮鄉來說,目前最為主要的是如何對古老的糌粑制作技藝進行相關的保護。

首先,必須把中央關于加快西藏發展的決策與西藏的實際情況相緊密結合,除了營造良好的政策環境、加強對文化建設的重視力度外,人力和財力的大力投入也是急需的。其次,古榮鄉還需不斷借鑒其他地方的成功經驗,靈活轉換政府的職能,讓政府協助文化發展,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利用政府優勢引導民間資金參與文化工作,引導社會人員參與文化發展,進而推進文化事業的發展與繁榮。再次,從當地實際出發,應盡早建立健全法律保護體系,盡快制定更加完善的法律和政策,科學且全面的搶救和保護現存的西藏這一類傳統技藝。④最后,加大具有代表性的傳承人的保護力度,做好區內的宣傳作用,充分調動廣大群眾的保護積極性也是重中之重。只有充分改善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的生活條件,對其技藝進行有序的整理、記錄、保存,并讓廣大的群眾認識到保護西藏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性和急迫性,只有讓傳承人本人以及廣大群眾明確了解保護非物質文化的益處,才會促使他們自覺地去保護并使非物質文化遺產得到更好地發展。

(二) 非物質文化遺產與文化產業的有機結合

隨著社會的發展進步,文化產業也越來越多的為大眾所熟識、重視,并逐漸發展成為發達國家的支柱型產業。如何將古榮糌粑制作技藝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與文化產業有機結合,并且以堆龍德慶縣古榮鄉實際情況為行動基礎,用科學的理念重視當地文化建設,與此同時結合市場經濟的手段推動文化的建設及發展,實行“文化產業化”運作,是當前古榮鄉經濟發展面臨的又一問題。

文化產業是一種非物質經濟,同時也是一種新經濟業態。如若我們可以適時地轉變發展觀念、創新發展模式以及提高發展質量,充分發揮自身的優勢和潛力,那么,大力發展文化產業的同時,我們其實也是以另一種方式將古榮糌粑制作技藝很好地納入了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范圍中。⑤

1.加大古榮糌粑的媒體宣傳推廣力度,實現品牌發展之路

品牌是可以有效利用的優勢資源。一方面,古榮鄉可以充分利用“先進文化縣”、“歌舞之鄉”、“藏戲之地”和“糌粑之鄉”等文化品牌,產生品牌效應,營造聲勢,擴大影響力。另一方面,借助傳統媒體,無疑也是推廣、宣傳古榮糌粑的重要方法之一。今天,若想大力推廣古榮糌粑,我們就需充分發揮傳媒的優勢作用,盡可能多地去出版一些與古榮糌粑相關的動畫、短片或者電影,它們或可以借助古榮糌粑發展的相關歷史背景來加以改編,目的是讓受眾盡可能多的去了解和熟悉其文化內涵。此外,關于古榮糌粑制作技藝相關書籍的發行以及影像制品的制作也是必不可少的。

與此同時,新媒體也應得到我們的重視,開展一些古榮糌粑的網絡宣傳工作,將一些相關網站作為宣傳以及介紹古榮糌粑歷史以及現狀的平臺,定會受到大家的歡迎,取得很好的效果。

2.整合優勢資源,形成合力,發展文化產業

通過調查會發現,當前的古榮鄉文化產業缺乏精細化產業運作,社會文化組織形式仍處于粗放型、低水平、小規模、分散經營的狀態,不僅市場意識淡薄,而且創新能力不強,還沒有形成強有力的市場驅動效應。雖然,古榮糌粑制作技藝被列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古榮糌粑”已形成一定規模,古榮朗孜糌粑公司也已取得了一定的經濟效益,但仍有很大的發展空間。

眾所周知,藏傳佛教嘎瑪嘎舉派的主寺楚布寺坐落在古榮鄉的楚布溝里,而西藏佛教史上比較著名的活佛轉世制度就起源于此,寺廟除在西藏外,在臺灣、東南亞甚至歐洲影響都很大。古榮鄉應借助楚布寺的影響力,并且以豐富的文化資源,如以“望果節”和楚布跳神等文化旅游為依托,積極開辟獨具特色的民族文化旅游環線。

今天的古榮鄉楚布溝正在發生著改變,據鄉政府相關負責人介紹,古榮鄉正在嘗試在山谷里種植高原玫瑰等觀賞性植物,與此同時,楚布溝里的水流也會用于制作藏香的相關產品。如果當地能鼓勵并引導人們,使社會資金竟可能多的投入文化領域,這樣或多或少的帶動當地旅游、休閑娛樂服務等一系列與文化相關產業的發展以及一些連帶的文化產品的開發與推廣,勢必會使當地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完美結合,并達到文化資源保護和利用雙贏的結果。

四 結語

文化是一個民族的標識,而非物質文化則是文明傳承中不可剝離的載體。古榮鄉只有借助古榮糌粑制作技藝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東風,努力提高產品科技含量以及現代理念,打出專屬自己的糌粑品牌,與各方優勢資源相結合,形成集旅游業與文化產業為一體的可持續協調發展之路,才會帶動古榮鄉經濟向著更好、更快、更強發展。唯有此才會切實保障和改善民生,使古榮鄉群眾得到真正的大實惠并使古榮糌粑制作技藝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得到更加完善的保護。

注釋:

① 關注西藏非物質文化遺產,http://www.tibet.cn/zt2006/zzycjs/index.htm.

② 杜冬.古榮糌粑:飄香在水磨山谷里[N].西藏商報,2013-06-13.

③2014年堆龍德慶縣文廣局情況匯報.

④ 古榮糌粑制作技藝、青稞在旋轉的磨盤上成食,http://www.chinatibetnews.com/travel/2013/1106/1308723.shtml.

⑤ 馬寧.西藏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的問題與對策[J].西藏民族學院學報,2010(3).

猜你喜歡
糌粑技藝西藏
非遺技藝絨花的傳承與創新
都是西藏的“錯”
黑糌粑營養成分和研究現狀及展望
治理的技藝:三代王官學新說
鄭慶章 把“弄虎”技藝傳回大陸
我和糌粑有個約會
糌粑中風味物質研究
技藝精湛 星光燦爛——來自歐洲的Herrmans
神奇瑰麗的西藏
一個人的西藏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