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葉曼:時時可死 步步求生

2015-03-29 01:57于仲達
傳記文學 2015年8期
關鍵詞:葉先生上帝

文 于仲達

葉曼:時時可死 步步求生

文 于仲達

2009年5月的一天,能夠容納300多人的北大二教一個大教室,座無虛席,人擠得滿滿的,前臺和后面都站滿了人,大家在安靜地等待著一位老人。

晚上七點整,在人們的簇擁下,一輛輪椅車緩緩被推進來,大家放眼望去,只見輪椅上端座著一位和藹慈祥的老人:面帶笑容,戴著眼鏡,穿一身中式布衣,精神矍鑠,慈祥、親切、溫暖,全場氣氛開始沸騰起來,她就是胡適、三毛、林清玄都推崇的臺灣女國學大師——葉曼居士。這一年她剛好95歲。

“70年前她是北大法學院政、經、法三系唯一的女生,是胡適器重的女才子。南懷瑾盛贊的弟子,三毛、林清玄推崇的法師,是當今世界極少將儒、道、佛文化融會貫通的國學大師之一,在臺灣是家喻戶曉的人物?!?/p>

沒有聆聽講座之前,葉曼先生的海報介紹就吸引了我。她是一個怎樣的人?有著怎樣的智慧?

葉曼先生坐定,看起來一點也不像95歲,笑瞇瞇的,非常和氣。她開口說:“各位校友……”氣質十分儒雅,說話條理清楚,話語幽默、健談、智慧,不時讓人捧腹大笑,隨后讓人不禁陷入沉思。

葉先生從傳統文化的影響開始,暢談了中國傳統文化的淵源、流變及其對未來的影響。她從老子的《道德經》講起,從中華傳統文化在當今社會的價值,講到時下的金融危機,從儒家的入世法到佛道的出世法,從中國古代的《周易》到現代的計算機,從“天人合一”到全球環境的惡化,從孟子的民本思想到現代民主……葉先生說,8歲時她看見人殺羊,內心充滿掙扎與痛苦,不忍心用別人的生命來喂養自己的生命,從此一心向佛。她講了一個故事,為了掠奪,人類互相廝殺,尸體遍布,一頭獅子對另一頭獅子納悶地說:“他們也不吃,怎么不停地殺呢?”學生聽后,大笑。就是這樣,一個個典故信手拈來,孔孟、老莊、釋迦牟尼等圣賢形象無不栩栩如生呈現在聽眾面前,大家驚嘆她的才情和智慧,更折服于那種慈悲與愛的能量。

葉先生回憶到幾十年前在老北大求學的情景,那時國家貧弱,開始想學經世致用之學,于是轉到經濟系,然而只學會了記家用賬,學而致用的很少,“不過有一樣好處,就是北大的風氣,而且北大的那些教授,我們非常享受。這些教授個個上課都是擠滿了人。北大很自由,你可以四年不上一堂課,照舊畢業,因為北大沒有人點名。好教授就是滿坑滿谷,有時候覺得好像全北京的大學生都來聽課了似的。不好的教授,冷的教授,若有一兩個人聽課,他照舊講。不過北大說起來真正敢開課的,差不多都很紅。像那時候胡適之先生的中國哲學史,尤其是錢穆的通史,一開課是好幾百人。還沒有講義,不寫黑板,參考書都沒有。那時就一個長條的屋子,比現在這個屋子長50%,錢穆老師穿著一件長袍,白底的黑布鞋,從這頭講到那頭,也不管我們,他就跟說書一樣,也不看書。那時我們覺得非常過癮?!北贝筮@些大師級學者的課程,為她日后得以用深入淺出的方式,在世界各地介紹中國文化的精髓打下深厚基礎。

當談及對胡適之等其他先生的印象時,葉曼先生說:“胡適之先生長得很漂亮,個子不高,頭很大,他也是穿長袍,永遠很和氣,笑笑的,你問他什么東西他都答復你。我還有印象深的是聞一多先生,他后來不幸被暗殺了。他講楚辭、屈原、宋玉,年紀非常輕,講的時候就真的好像屈原、宋玉活了似的,慷慨激昂,同時,又非常瀟灑,像個詩人一樣。另外還有陶希圣先生,他講中國古代社會思想史,也是非常好,學問非常豐富。后來做外交部長的葉公超,我選他的英語正音。他開玩笑,把我們說的英文當笑話,然后給我們糾正。這些對我的印象非常深。而我自己的經濟系倒不是常去聽。我們到旁的系去聽課,我們叫聽蹭,看戲不花錢,聽白戲,這叫聽蹭。有的時候只有幾個學生,老師照講不誤。甚至有一些學生聽著聽著不耐煩就走了。哪怕剩一兩個學生,還是照舊講,講得還是那么津津有味。這在北大是特別的事情?!?/p>

此后又陸續聽了葉曼先生的《道德經》系列講座,很是受用。她的魅力何在呢?我覺得,不僅僅是她博古通今,更主要是她雍容優雅的風度、通達人生的智慧,深深感染著每一個學生,大家從她那里強烈地感受到了一種精神的力量。聽聽她的演講:

在我們生之前,天有多長?地有多久?有人類多久?人類從哪兒來?天之上,地之下,空間到底有多久?誰生了天地?連祖先從哪兒來都不知道,怎敢稱自己是“萬物的靈長”?天的恩澤,地的供養,天地是長久的,人類仰仗他們生活,人永遠不滿足自己的長壽,人永遠對現實要求太高,人不知道的東西太多了,對于宇宙完全無知,整天在那里高談“平等”,請問:你為人類做了什么?我們第一個應該感激的是大自然。人類整天在破壞天地,不知回報,不知珍惜天地給予的一切,甚至糟蹋。沒有天地,就沒有生活的地方。最應該感激的,是天、地、君、親、師。天地把你養大,你要知道報恩。肩不能挑擔,五谷不分,所謂“知識分子”以何報答?常常反省自己,為了這個世界、人類、社會,自己到底做了什么?不要一開口就說“我要……”是我欠世界,不是世界欠我,還得太少,取得太多!討債的人,心情最惡劣。凡是人,凡是生物,都是很自私的。當大家都覺得應該的時候,人生就會十分痛苦。人之所以痛苦,就是不知道感激。

“人生猶如演戲,即使我是跑龍套的,也要跑好?!边@是葉先生的一句話。90多歲高齡的她還在講臺上下做著很多事情,在為報答眾生而奔走。從民國初期一直到當下,葉先生經歷非凡,眼界、境界也超乎常人,她清醒地認識到明佛法、國學的價值所在,所以才拼命來做這些,希望現在的年輕一代傳承人類的精神瑰寶。

95歲時葉曼先生在北大演講時曾說:“我愿意死在講臺上,不愿意死在病床上……”此話一出,掌聲熱烈響起。

葉曼,原名劉世綸,1914年生,現年101歲,祖籍湖南,北大畢業,旅居美國洛杉磯,曾任輔仁大學哲學系副教授。1935年被時任北大文學院院長胡適之先生特別錄取,就讀北大法學院經濟系。中年為明了生死而學佛,先后師侍南懷瑾先生、陳健民上師。

歸國以后,葉曼先生毅然投入到繁忙的弘法之路,她為眾生講授國學、佛學、道家經典,先后在北京大學、長江商學院、北京市朝陽區婦聯、華旗資訊、北京灣基地、棕櫚泉國際會所等地舉辦多場講學。

80年代,葉曼與趙樸初居士相遇,當她聽樸老說北京云居寺當年慘遭日本飛機炸毀后,當即發愿重建云居寺。1989年,葉曼先生云游馬來西亞、新加坡、美國等地傳承國學,籌到32萬美元善款。當葉先生回國捐贈時,北京市原副市長何魯麗、十世班禪大師在云居寺專程迎接。樸老特寫了條幅贊揚其功德。

葉曼先生圓滿重建云居寺心愿后,又在美國洛杉磯成立文賢書院,傳播中國儒、道、佛三大文化并為中國貧困地區貴州、云南等地孩子上學籌款募捐,提倡中國三大文化使其普通化、普遍化,現已捐建13所文賢希望學校,帶動華人社會關心幫助祖國建設和發展。這份善舉,足以完成她最大的心愿。

葉曼先生在北大開設《道德經》系列講座

葉先生6歲開蒙,念的不是三字經、千字文,而是《左傳》。9歲把《左傳》讀完后,再開始讀《孟子》《論語》和其他古文。10歲開始進高小一年級。父親每次去聽經,見了清凈居士,總是先跪在地上向他頂禮。自小耳濡目染,使她深深覺得對于傳法的老師,應該非常地恭敬。所以,后來當她看到有人對老師不恭敬時,她就會很生氣,覺得簡直是不可饒恕的事情。

后來父親過世。當時弟弟妹妹們都小,她自己還沒有中學畢業,突然間,她從一個不知天高地厚的大小姐身份,開始要肩負起一家生活——照料母親和弟妹、料理債務、扶櫬回北平、安葬、定居。之后,學校畢業,結婚成家,丈夫田先生在外交部,她在中國農民銀行。珍珠港事變發生之后,她們被派往芝加哥做中國駐芝加哥領事館副領事,這是她第一次出國,國外一住就13年,從此再沒有見過家人。在這13年中,走了很多國家,可以說那個生活就像轉陀螺一樣。

確切地說,葉曼先生與佛教真正的結緣,就是在人到中年的這個時候。那時大約每三年搬一次家。雖然又忙又累,但是周圍的環境和氣氛,卻開始激發了她思想,人到中年,孩子逐漸長大,自己卻一事無成,她不由得感慨!

她那時經受了一段內心的煎熬,“我這一輩子來干什么的?我死了以后沒有我了,這世界上,這所有我現在身外的人跟物、財富、名利與我全不相干,所以這一下,我變得非常悲觀,于是就整天問一個問題,我還會不會再回來?到底有沒有靈魂這個東西?”

這種對生死問題的追問折磨著她的內心,逼迫著她去追索。那時候,基督教非常時髦。每一次,在牧師講道后,葉先生就問:“牧師!對不起,我有一些問題,可能是犯禁忌的,非常不禮貌的,假如您能答復,我就立刻受洗?!彼膯栴}是《創世紀》的記載:

1.上帝為什么造亞當?

2.造了亞當又為什么造夏娃?

3.為什么又在伊甸園里種有智慧樹和生命樹,卻告訴他們:“只有這兩棵樹上的果子不可以吃?”

4.為什么又造了一條多嘴的蛇,讓蛇去引誘了夏娃,再讓夏娃去引誘亞當,違背上帝的意旨偷吃禁果?

5.上帝知不知道,這些事情都會發生?上帝假使不知道,上帝便不是全知。

6.亞當、夏娃是他創造的,蛇也是他創造的,他們犯的罪,比起今天的人類所犯的罪,真是微不足道了,上帝能不能防范他們犯下罪過,上帝連他創造的,都不能控制,那么,上帝就不是全能的。

7.上帝既不是全知,又不是全能,而且上帝也不太仁慈,即使一般做父母的都會設法使孩子遠離危險物,并且盡量加以防范,使孩子不會受到傷害,上帝造了危險東西,卻不設防地放在那兒,難道上帝的愛,連世俗的父母都不如?怎么能說上帝是最仁慈的呢?

8.亞當、夏娃也沒有犯太大的錯,他們只是違背上帝的命令,偷吃了智慧果。難道上帝這么嫉妒,這么心胸偏狹,只準他自己聰明,別人就不準有智慧?一有了智慧,就得驅逐出伊甸園?這上帝未免心胸太狹窄了,這樣的上帝,叫我怎能信服?……

這樣差不多問了一年,也沒人能答復她的回答。從此,就跟基督教絕緣了。

后來葉先生反思這段經歷時說:“我以前也常常這么想,佛門弟子為什么不能像基督徒一樣,以救世主的姿態,去弘法呢?后來,我對于佛法有點了解以后,知道‘佛性’原來人人本自具足,這一顆如意珠,就在自己身邊,非從別人得,別人更是幫不上忙,只有靠自己?!?/p>

由于基督教無法解答她內心的困惑,在“生從何處來,死向何處去”這個問題的困惑下,葉先生也同時想從東方思想中尋求答案。正在彷徨苦悶的時候,經北大同學張起鈞教授介紹,認識了南懷瑾先生。這是葉先生第一次見到南先生。

老師開口就問:“你來找我做什么?”

我說:“我想請教生死的問題?!?/p>

“什么生死問題?”

“我想知道生從何處來?死向何處去?”

“你從哪里學來這兩句話?”

“這是人人都想要知道的?!?/p>

“你知道了,還不是得活下去。你知道了,還不是照舊會死?”

“南先生,這其間可有分別,知道了以后,至少活著不會活得亂七八糟,死也不會死得糊里糊涂?!?/p>

南老師許久沒有說話,轉過頭來,對張起鈞教授說:“這位太太倒是可以學學禪!”

那時候,她不懂得什么是禪,連“佛”是什么意思也不知道。

南老師給她一本《禪海蠡測》。她花了一天一夜的功夫,生吞活剝地把這本書看完,再去見南老師。南老師問:“有什么疑問沒有?”她說:“沒有?!?/p>

于是,南老師就告訴她:“我在一個朋友的家里講經,是不對外公開的,你以后每個禮拜來聽好了?!?/p>

后來,葉先生又求教于上師陳健民先生。追隨到名師的她兢兢業業,刻苦鉆研,把哲學、基督教、道教、佛教都鉆研了個遍。在接觸到佛學之后,她的內心世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談起學佛的心路歷程,葉曼先生說:“我從8歲就吃素,但卻不是為學佛而吃素。在北方,平常是不吃羊肉的,要到立秋以后,才能吃羊肉。因為,羊肉不能在熱天的時候吃,立秋以后,北方天氣就涼了,才可以吃補。我8歲那一年,我們全家去羊肉館子貼秋膘。進門時看到有人牽著一只羊拉進后院,那頭羊跪在門口‘咩—咩—’地叫著,不肯進去。聽起來羊的叫聲跟哭聲一樣的悲慘,我當時心里就非常難過。等到進了館子,坐下來后,準備吃涮鍋子,伙計將切得薄薄的羊肉,擺在桌子,鮮紅耀眼,我一看,立刻想到剛才我看到的那頭哭著的羊,心里的難過,真是無法形容。我怎樣也吃不下去,從此以后,我就不再吃任何有生命的東西了?!?/p>

葉先生聽的第一部經不是《成唯識論》,也不是《阿彌陀經》,而是南先生主講的《楞嚴經》,聽到半部,才明白古話“自從一讀楞嚴后,不看人間糟粕書”?!独銍澜洝肺淖謨灻?、精煉,字字珠璣,句句美玉,細細讀之,往往會不忍釋卷。其后,很快有所證悟,一夜之間任督二脈全部打通;其后多次參加南懷瑾先生主持的禪七,一次突然心如刀絞,大汗淋漓,覺得心口脈輪開始轉動,接著喉部等多個部位的脈輪都轉動起來。

……

關于如何修行,葉先生開示道——

修行就從當下起,從你的起心動念、言行舉止上去修,這是我認為的修行。拜佛念經是形式,最要緊是修神、修行為。當我們與家人、朋友、同事或者是社會相處時我們怎樣把貪、嗔、癡、慢、疑、妒這六個惡念消滅,讓它不再升起,這就是修行。修行只是減少不必要的煩惱,減少不必要的貪,三大毒里最厲害的就是貪,把這個貪去掉的話,你的嗔念就減少了,當貪嗔兩個東西減少的話,愚癡就減少了,愚癡減少般若就增加啦!

佛家的修行,從聞思修入三摩地。必須要多聞法,多看書,這才是聞。聞之后還要多想,不想的話,慢慢地會越變越笨。但只是自己胡思亂想,不去學古圣賢和現代人的思想,就會“思而不學則罔,聞而不思則殆”,慢慢就思而不學,就會變成狂妄。

我私下和葉先生接近,聆聽教導,老先生侃侃而談這幾十年人生的痛苦和快樂。這位樂觀的老人,早已把痛苦看作財富。對于生死之事,早已看淡。她說:“我們既然不能對生與死自主,我們完全沒有辦法,對沒有辦法控制的生死,不必怕它,不必留戀,我時時可死,但是我步步求生。不要準備我自己還活一百年兩百年,不要這樣。因為我要準備明天死,我必須把今天的事情做好。但是我沒死之前,我一步步求生,往生的路子活?!?/p>

對于生命的意義,葉先生說:“釋迦牟尼講的三世因果,因為我們肉眼看不到,我們就以為沒有因果報應。人到死的時候,跟我們生的時候一樣,小孩子出生的時候,什么也沒帶來,但是給他任何東西他就抓住,不停地把著執持,死的時候兩手一攤,什么都帶不走,生不帶來,死不帶去。萬般將不去,唯有業隨身。銀行存有多少錢,有多少土地,你有多少衣服多少鞋,都帶不去。真正可以帶走的,是我們這輩子所造的善業和惡業,跟著我們走。我們下輩子得什么結果,都看我們這輩子做了什么。這個短短一百年的生存時間,這個人身非常難得,好好珍惜,好好利用,好好把它把握住。把握住記得,欲知過去因,現在受者是,欲知未來果,不必求神問卜,不必算卦,也不必求佛保佑,現在做什么,將來受什么。在生死之間,這個短短的一百年,對于整個宇宙來說,太短太短了,這個短短的生命,我們要好好地珍惜,要活得快活并且有意義,這樣才不辜負生命的意義?!?/p>

當我問到如何修行,葉先生說:“修心便是關鍵,人的心由于阿賴耶識的作用,堆滿了妄想雜念;可是人的真如本性、般若智慧同樣是這顆心在起作用,所以這就需要你轉識的功夫!煩惱即菩提,但煩惱一起,心性就會被遮掩,離智慧、覺悟就遠了。因此修心養性就不僅要放下妄念,而且要轉妄成真、轉識成智,唯有如此才能顯現如如真性,才會步入般若的勝境?!?/p>

葉曼手跡

和南懷謹先生一樣,葉先生不僅精通儒、釋、道及密宗,并有實修經歷。先生以淵博的學識與融會儒、道、佛文化的大智慧,使整場演講成為一次人文和思想的盛宴。在長達兩個小時的演講中,先生縱橫古今,滔滔不絕,她的儒雅、博學、睿智,贏得了全場聽眾的陣陣掌聲。

此后,葉先生在北大開講《道德經》。這是一個系列講座,每周六的晚上七點到九點,地點轉到北大101大教室,可以容納600多人,通常兩三個小時的講座之后,開始即席回答聽眾的問題,臺下聽眾還不斷遞條子,請大師答疑解惑。葉先生都是神閑氣定,沒有疲憊之態。遞上來的問題,有的簡單易答,有的既宏觀又費解,但葉先生都回答得實在,沒有絲毫回避。

葉曼著《葉曼拈花》書影

這個系列講座,緊緊圍繞道經和德經展開。葉先生認為,《道德經》的第一章是核心,講道家哲學的本體論,有總括全書的作用,后面八十章都是解釋第一章的。所以要是能夠理解第一章,就掌握全書的精髓了。在真正的哲學家那里,要討論的就深刻得多,真正的哲學要談的頭一個問題就是本體是什么。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葉先生對道經的闡發。

道在老子哲學思想里頭,就是萬物的本源,在哲學上屬于“形而上”,跟“形而下”相對?!独献印飞掀侵v道體,也就是本體論部分?!暗馈笔鞘裁茨??葉先生認為,“道”不是實實在在存在著的可以看到、可以觸摸的事物,而是老子給眾多事物共同性的概括和命名。他認為宇宙的本體是“形而上”的,然后從“道”引申出來才有世界萬物。那么,“道”到底是一個什么樣的東西呢?

老子基本論點是萬物發端于道,亦歸結于道。展開地說,道與宇宙萬物構成兩重關系:從發生學的角度看,道是宇宙萬物的源頭、始基,道生萬物;從本體論的角度看,道與宇宙萬物同在,道就在萬物之中,構成萬物存在的終極依據。

老子所說的“無”,不是零的意義上的無。把道稱為“無”,并不意味著道就是一無所有的虛無。對于萬物來說,道不是一個零,不能用西方人那種上帝憑空創造萬物的眼光來曲解“無”。老子所說的“無”,內含著“有”?!盁o”其實就是無形的意思,其實就是指潛在的“有”。萬物從哪里來? 就出現于由潛在到顯在、由無形到有形的發生過程之中。

以前,我對老莊沒什么好感,大約深受魯迅影響的緣故。魯迅常常表現出對“文人”、“讀書人”、“聰明人”、“智識者”的反感或厭惡,這些人有一個特征,即否定一種覺醒的人生,而維持一種無知無欲的初民狀態。對文人的批評是魯迅國民性思想的一個特殊環節。魯迅對此感受很深,曾說當時不少知識分子其實是“莊生的私淑弟子”。他曾在《摩羅詩力說》里尖銳地指出:“中國之治,理想在不攖?!薄袄献游迩а?,重在不攖人心;以不攖人心故,則必先自致槁木人心,立無為之治;以無為之為化社會,而世即于太平?!焙髞?,他在《青年必讀書》里又說:“我看中國書時,總覺得就沉靜下去,與實人生離開;讀外國書——但除了印度——時,往往就與人生接觸,想做點事?!睉撜f,魯迅先生當時對中國文化,尤其是道家文化的深刻洞見與批判,以及其想通過文藝來“攖人心”,“攪動人的靈魂”,“讓人心活起來”的種種舉措,對中國的新文化運動起到了“特別有價值”(陳獨秀語)的作用。即使換作今天,也仍然有很高的參考價值。老莊哲學對人的異化現象的揭露,觸及到了人的自由本質這樣一個深刻的主題。尤其不能否認的是,老莊“安時而處順,哀樂不能入”的逃遁哲學,成了后世的滑頭主義和混世主義的精神支柱。

既然連魯迅都這么說了,是否意味著老子哲學的“不攖人心”就僅僅是一種文化弊病呢?葉曼先生對此有新解:

老子的守弱思想對中國人影響非常之大。我們讀讀中國歷史,中國被當時所謂的外族侵襲了多少次,可現在這些外族都沒有了,都變成了中國人,我們把這些入侵的人都同化了。有人說這是魯迅的阿Q精神。人家打了阿Q,他沒有反抗之力,就說是“兒子打老子”,把自己受的屈辱抵消過去了??蓮牧硪环矫婵?,這就是中國人的韌性,這種韌性是非常之強的。諸位知道,中國人漂流海外,幾乎遍布全世界,無論多偏僻的小城,多貧困的地方,他們都能在那生存。開始經營一個小小的館子,含羞忍辱地謀生,然后慢慢發達起來。他們是怎么做到的?韌性。韌性又是從哪里來的?這就是老子教我們的守弱、居下、謙卑。

正如葉先生所言,置身當下的文化語境之下,老子的思想,對于我們都有有益的啟示。不應教條地認為守弱、居下、謙卑等全是什么阿Q精神,某些時候,可能是一種無奈的生存智慧??梢?,對于傳統文化的批評,一定要置于一定的語境之下,不要絕對化了。

值得一說的是,葉先生講《道德經》時,將儒、釋、道學問結合起來講,相互打通。儒、釋、道三家學問,其實都強調主體的自覺。在個人修身養性方面,儒家講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要一步一步來??鬃诱f“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就是說不要主觀臆測,不要固執,不要自以為是,一定要靈活地、超越性地應付日常事情。老子也是主張先把自己管好,要修養自己的心性。佛教要“無邊眾生適緣度”,頭一個要去的就是“我執”,然后還要去“法執”,不僅不執著于自我的見解,連佛法也不可視為僵化的律令而去堅持。度自己后去度眾生。都是要讓人先要真誠地對待自己,把自己的品行修養好了,行有余力,再去治理國家。治理完國家以后還要懂得功成身退。道理是一樣的。佛教中用蓮花來比喻佛法,蓮花出淤泥而不染,它是長在污泥中的,佛法也必須植根于民眾。讀儒家、道家的書,都有助于更深刻地理解和實踐佛法。葉先生打通儒、釋、道學問,精彩的演講很多,現分享一些如下:

諸位,老子這種“無中生有”的思想跟佛家哪種思想很相似呢?《法華經》的精髓是“緣起性空”,意思是世界的本性是空的,因為各種緣才產生了萬事萬物,可是雖然緣起了,萬事萬物的本性依然還是空的。性空才能緣起,拿這個屋子來打比方,這間屋子必須是空的,才能往里頭擺桌椅。但即使往里面擺了很多桌椅,這些東西也不屬于屋子所有,遲早是要搬走的,等它搬走之后,屋子又是空的了。不過要注意的是,佛教中所講的“空”并不是什么都沒有,而是說因緣生的沒有一個有自性,也就是“諸法不能自生,亦不能他生”。緣起也有各種不同的緣起,將來我們講佛家故事的時候會談到。

禪宗在歸納出“萬法歸一”之后,又提出了“一歸何處”的問題。因為大乘佛學主張一切皆空,隨立隨掃,倘若有了“一”,那還不是空。從這個問題中,諸位就可以知道為什么會有“性空緣起”,“緣起性空”的思想了。西方宗教信仰則不需要追問這些,只要把所有東西都交給一,交給上帝就可以了,非常的輕松。比如說信教的人死了,牧師為他送葬,就會說這兩句話:“是上帝的歸上帝,是泥土的歸泥土?!币驗槿耸巧系塾媚嗤猎斓?,上帝把自己的靈賦予了人,于是人就成了有靈性的動物。人死了之后,靈魂上了天,是上帝的歸上帝;身體埋入土中,是泥土的歸泥土。

作為修道之人,我始終信仰老子的一句話,那就是“為學日益,為道日損”?!盀榈廊論p”就是要把各種龐雜的主觀和客觀因素、現實與非現實因素的阻礙一一剪除,減之又減、簡而再簡、約而再約、損之又損,漸漸地使“道”顯露出來。尋道的過程是發現新規律并敢于摒棄世俗的過程,是復雜而艱辛的漸進過程,是舍與得的過程,是一個去華存樸的過程。世事茫茫終難料,花落花開自有時。

自古以來,無論學佛還是學仙的人,都沒有不讀書的。而讀什么書最重要?應該把儒、釋、道三大家的學問了解遍了,義理都弄通了,才能夠深入地把握自己的文化。葉先生講《道德經》,并非佛家的叛徒,不然的話,面對眾生的各種提問,沒有學問就會在各種問題面前捉襟見肘。歷史上佛教徒懂得儒道經典,為《論語》《老子》《莊子》等書作注的有很多很多。佛教剛剛傳入中國的時候,很多人都是用道家術語去翻譯和解釋佛典,稱為“格義”。中國人之所以能接受大乘佛教,就是因為有道家的根基。東晉時候大名鼎鼎的慧遠法師年輕時候就精通老莊,他給人家講佛經,有的地方別人不理解,他用老莊的思想來解釋,別人就懂了。唐代玄奘法師還把《道德經》翻譯成梵文,傳到西域去。這兩個和尚都沒有做錯。正是因為這些精通各家學問的人加入佛教,翻譯佛經,所以佛經文字才這么美。如果把自己的眼睛遮起來,不愿意看老莊孔孟的書,只是談佛法是談不通的,也很難讓聽眾接受。只有把這三大家的學問都弄通了,把它們融合在一起,才能像明代高僧憨山那樣理解各家學問的高低和差別。

葉先生融匯儒、釋、道三家之學,呈現出一種獨特的生命氣象。這才是關乎生命的學問。梁啟超認為,中國哲學以研究人類為出發點,最主要的是人之所以為人之道:怎樣才算一個人?人與人相互有什么關系?中國哲學的主要功能就是指導人生、安頓價值,從來就沒有成為神學的婢女。中國哲學已經融入大多數中國人的精神生活之中,它不僅僅是說法,而且也是做法,具有很強的實踐性。

當下是一個物欲橫流、普遍以自我為中心、過度張揚自我的時代,的確需要葉先生這樣慈悲圓融的智者。這種力量逼著你扣問自己:我活著是為了什么?我應該怎么做?我做到了沒有?

此后,我又利用各種途徑聽了葉先生的《心經》《金剛經》《楞嚴經》《壇經》《阿彌陀經》《佛教的故事》等講座或錄音,之后我十分懊悔,先前居然用去了那么多的寶貴時間閱讀了那么多糟粕書籍。

葉先生一字一句的講解,每每讓我能從佛經講解里感悟出微言大義。雖然置身物質充裕的現代社會,但生活的實質一點也沒有改變,面臨的問題不是減少了而是更多了。這個時候,我向佛法求教人生和宇宙的終極智慧。

《壇經》透射出“當下見性”、直指人心的“空慧”之智。啟發我“自性”具有本自清凈、本不生滅、本自具足、本無動搖、能生萬法等“內在超越”的特點;《金剛經》里破除“四相”(人相、我相、壽者相和眾生相)的智慧和普度蒼生的大乘境界,散發出迷人的魅力;《楞嚴經》啟示我,所有虛妄的存在都是“妄心”之執著所成,而此“妄心”則是一切眾生“不知常住真心性凈明體”而依真起妄的結果;《心經》則啟示我“心無掛礙”,遠離“顛倒夢想”;《阿彌陀經》里釋迦牟尼在給彌勒說五惡、五痛、五燒時帶給我靈魂的震撼……

關于《心經》,葉先生說——

我們要學佛就是學這個覺。覺什么呢?就是明白這個心的本體是什么,明心見性,就明這個心,就見這個真如的本性。我們學佛就是這個目的,沒有旁的目的。明心見性,明心的本體,見性的起用。所以說凡夫的妄心,我們每人都有。因為我們跟著外境走,被外面的六塵把我們蓋得嚴嚴的,于是我們就看不到它了。所以我們的功夫主要是去塵垢,這就跟永嘉禪師的證道歌一樣的,心是根,法是塵,兩種猶如鏡上痕。痕垢盡時光始現,心法雙忘性即真。

關于《金剛經》,葉先生說——

《金剛經》上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边@個凡所有相,指的是我們現在眼前的幻相。所以《金剛經》上有六如:如夢、如幻、如露、如電、如陽焰、如芭蕉,這是說,所有的相,都是因緣和合而成的。我們若是把每一樣東西加以分析,實在找不到它不可再分的實體。

葉先生啟發我,能夠了解心的起滅是由于煩惱,因為有煩惱,我們心有起滅,那么我們的本性就變成識了。我們執以為這個識就是性,這就是我,多少人就把這個識神當作本來人。所以當我們轉智成識的時候無明一層層地被掩蓋起來,這個越蓋塵埃越多越無明,于是我們那個非常明、人人都有的本性就被遮起來了。于是我們跟著這個生滅心生起煩惱。怎么到涅槃?就是說我們不但不執現在現相的有,我們也不執著非相的空,把空和有全都不執,這兩個都不執了,我們才真正能夠度過生死煩惱的河流。

葉曼著《智慧人生》書影

關于《楞嚴經》,葉先生說——

佛學認為,一切因果,世界微塵,因心成體。如來常說,諸法所生,唯心所現。這個心的功能對著外境,六根對著六塵,于是你起念頭了。所以在伊甸園里把智慧果一吃,智慧果就是分別,所以亞當、夏娃一吃了智慧果就不得了了。只要分別心一起,是你的,還是我的,是我愛的,還是我恨的,取舍就來了。

葉先生啟發我,智慧不從外來,修證也不是外來的。修證無所得,才知道修無所修,證無所證。在沒修沒證以前不要說我本自具足,本自圓成。你本自具足,本自圓成,那是因為你不想開悟,即使把三藏十二部念得滾瓜爛熟毫無用處,那不是你的東西。所以當我們修證了以后才了解“了”義。所謂“了”就是畢竟究竟的意思。

關于《壇經》,葉先生說——

生從何處來?死向何處去?無所從來,無所從去。六祖開悟后,曾講“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無動搖,何期自性本自清凈,何期自性能生萬法”。前三句講的是本體的實相,后一句講的是“妙有”。這是六祖在重新體會了《金剛經》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后,所呈獻五祖啟示他的悟解。我們這個生命,原是真如本體的一部分顯現,本無動搖,本無來去。

葉先生開示道,“禪宗不是什么新發明,禪宗只是認識你父母未生你前的本來面目。我們先不要學六祖,先學神秀,要時時常拂試,莫教惹塵埃。當你沒有塵埃了,你才知道‘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那個境界是漸修的,不要越級,不要找速成。我知道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了,沒什么關系了,這一切都不存在,我隨心所欲好了,不大可能的。禪宗說言語道斷,心行跡滅,連分別心走的痕跡都沒有了。因為心意都是分別妄想,所以文字都是葛藤,都是爬山虎這些東西老是攀緣。我們總說把你心中的葛藤去掉,都是攀緣在那兒想?!?/p>

雖然文字淺顯易懂,但是想把它講明白和透徹卻是比較難。禪宗更講究的是“言語道斷,心行跡滅”,葉曼先生的講解,深入淺出。當年佛祖歷經磨難最后在菩提樹下證得世間萬事萬物本性自空,皆因各種因緣聚合而成?!督饎偨洝吩疲骸耙磺杏袨榉?,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笔篱g無常,人生無常,情感無常,甚至連人的念頭都在剎那變化。人一旦覺悟了就會放下欲望雜念,放下一切分別妄想。

葉曼先生在講學中

佛說,法四十五年都是叫人如何除掉妄想執著,不必求真,只須息妄,你要求真反而要走它路。求真是大妄想,其他各宗都是要把妄去掉,漸漸地怎么修,怎么除,都是漸修,禪宗是頓悟。這兩種方法是不同的。我悟了,不是世間的知行合一、理事無礙這種很小的東西。這個悟是體會,不是悟,真正的悟是翻天覆地。一般的悟我們只是把理事弄通了而已,頓悟是超越理跟事的大體驗。真正悟了以后的境界是什么?

當真正悟了以后,我們可以擺脫一切束縛,包括文字理論形式的束縛、真正大悟道的人,如黑漆桶一下垮掉了,我們都在這個桶子里,這個黑漆桶垮了以后才見到真張。真張是什么?所有的束縛都沒有了,就放出人心里的活力。這個活力就是我們心里有個永遠用不完的電池,電力強得不得了,永遠不必充電,你不能想像它神秘的力量。這個神秘的力量為什么不能顯現出來?就是被我們的妄想執著障蔽了,慢慢這個東西腐朽,枯萎凋謝了,或者運用不當,盲修瞎練,或者是以為身外有法,我們把手段當成佛法了。

葉先生常說學佛就得正修真證,要舍得放下。世事無常,富貴也好、名譽地位也好,只不過是過眼云煙。人生亦是無常,生命寶貴,當好好珍惜。葉先生說她不知道她的形壽哪一天會盡,她的兄弟姊妹都走在了她的前頭,惟有她很樂觀地活在當下。她說只要有一口氣,她就要為大家講課。愿力之大,我分明感受到了佛力的加持。我相信,她豐富的學問、知識、人生經驗,她對空性的證悟,都對眾生有很多啟發和感悟,都能提升和凈化眾生的心智。

佛法不是迷信,佛法是大智慧,六度波羅密中的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都是工具,要的就是般若,這前五度就是戒我們的貪、嗔、癡。般若智慧對于化解眾生的煩惱與苦痛,其中蘊涵的巨大價值不言而喻。

責任編輯/斯 日

猜你喜歡
葉先生上帝
重金“買專利”暗藏陷阱
向上帝借一雙手
120秒的“上帝”
葉秀山的哲學追求
上帝視角
望日蓮
當上帝給你關上一扇門,請你自己打開一扇窗
當上帝為你關上一扇門,請你為自己打開一扇窗
“他年若遂還鄉愿,驥老猶存萬里心”
金融周刊(2015年25期)2015-10-10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