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論哲學反思

2015-04-11 02:52
商丘師范學院學報 2015年1期
關鍵詞:哲學對象科學

談 新 敏

(鄭州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河南 鄭州 450001)

論哲學反思

談 新 敏

(鄭州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河南 鄭州 450001)

哲學是以反思的思維方式把握世界的智慧之學。哲學反思的對象是人類以不同的方式把握世界時所形成的各種思想。如果說各門具體科學所形成的關于世界的思想是“第一級思想”的話,哲學則是“對思想的思想”,是“第二級思想”。因此,哲學反思就是以思想為對象所進行的思想。哲學反思具有超驗性、批判性、綜合性和前提性,其本質特性是批判。哲學反思的思維過程就是對思想的批判過程,是一種觀念形態的精神批判活動。

哲學;反思;第二級思想;超驗性;批判性;綜合性;前提性

哲學是人類把握世界的基本方式之一,但它又不同于人類把握世界的諸如常識、神話、宗教、倫理、藝術、科學等基本方式,它有獨特的、不可替代的和不可或缺的思維方式。哲學的思維方式是“反思”,或者說,哲學是一種“反思”的思維活動。黑格爾把哲學的這種反思的思維稱做“思辨的思維”。

一、何謂反思

反思,就是以思想為對象所進行的思想(或思考、思索、思維)。黑格爾說:“哲學乃是一種特殊的思維方式,——在這種方式中,思維成為認識,成為把握對象的概念式的認識。所以,哲學思維無論與一般思維如何相同,無論本質上與一般思維同是一個思維,但總是與活動于人類一切行為里的思維,與使人類的一切活動具有人性的思維有了區別?!盵1]38他指出,哲學思維的特殊性,就在于它是“對思想的思想”、“對認識的認識”,也就是“以思想的本身為內容,力求思想自覺其為思想”[1]39?!罢軐W的事實已經是一種現成的知識,而哲學的認識方式只是一種反思——意指跟隨在事實后面的反復思考?!盵1]7這里的“事實”并不是指感性材料或經驗事實,而是“一種現成的知識”。這種“知識”,可以是常識的、神話的、宗教的、倫理的、藝術的、科學的乃至哲學的,具體表現為概念、理論、思想、認識、精神等。哲學的反思就是對現成概念、理論、思想、認識、精神的一種思考和分析。著名歷史哲學家柯林武德明確地將哲學反思稱之為“第二級思想”,他說:“哲學是反思的。進行哲學思考的頭腦,決不是簡單地思考一個對象而已;當它思考任何一個對象時,它同時總是思考著它自身對那個對象的思想。因此哲學也可以叫做第二級的思想,即對于思想的思想?!盵2]28

馬克思指出:“對人類生活形式的思索,從而對它的科學分析,總是采取同實際發展相反的道路。這種思索是從事后開始的,就是說,是從發展過程的完成結果開始的?!盵3]92在此,馬克思主要講的是對社會生活的分析方法,但在一定意義上也揭示了哲學反思的本質內涵。著名哲學家哈貝馬斯認為,“哲學思維本身,就是從體現在認識、語言和行動中的理性反思中產生的”[4]14。著名哲學家馮友蘭指出:“哲學是人類精神的反思。所謂反思就是人類精神反過來以自己為對象而思之。人類的精神生活的主要部分是認識,所以也可以說,哲學是對于認識的認識。對于認識的認識,就是認識反過來以自己為對象而認識之,這就是認識的反思?!盵5]15

由此可見,反思是人類精神生活達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是人類精神自覺的開始,是對已有“思想”的思想、對已有“認識”的認識。所以,哲學的起點,或者說哲學所直接面對的不是具體事物本身,而是概念、理論,是已形成的或現有的思想、認識。哲學研究的不是具體事物本身,對具體事物的思考、分析是具體科學的事,它可以是物理學、化學、生物學、天文學、社會學、經濟學等,卻不是哲學。在標準大氣壓下,水在0℃以下是固體,在0℃~100℃之間是液體,高于100℃,則為氣體,這是自然規律或自然科學知識。但當我們思考何以水當溫度高于100℃時就從液態變成氣態?原來這里蘊涵著當某個“量”(溫度)超越了一定的“度”(100℃)時,事物(水的狀態)便發生了“質”的變化(由液態變為氣態)的道理。這個道理就不是自然科學的道理,而是哲學的道理。當我們對各個學科領域中所揭示出來的大量的“質、量”關系進行思考分析,努力從中找出規律性的東西時,我們就是在進行哲學思考。通常說,哲學以各門具體科學為基礎,是對具體科學成果的概括和總結,即找出帶有普遍性、規律性的東西,這說明各門具體科學的成果是哲學的出發點,哲學是對具體科學成果的反思。

然而,哲學對具體科學成果的反思,不同于科學主體對已有科學成果的再認識、再思想。在各門科學研究中,科學主體也總是把本學科已有的科學成果作為再思想、再認識的對象,去揭露已有科學成果與新經驗事實之間的矛盾,以及科學成果自身蘊涵的矛盾,從而提出新假說、形成新概念、創建新理論。這種“反思”主要是在認識論意義上被使用的。例如,在康德那里,反思被理解為人的認識由特殊到普遍的歸納過程。這種思維能力,康德稱之為“進行反思的判斷力”。黑格爾不滿意于對反思的這種理解,因為這種意義上的反思并沒有超出科學認知的層面。因此,黑格爾說:“自然科學是僅僅達到反思階段的?!盵6]8作為哲學思維方式的反思,是邏輯意義上的反思。在黑格爾看來,由存在的直接性到間接性的提升,就是通過邏輯范疇的反思來實現的。就哲學意義而言,“我們所要認識的對象,不是它的直接性,而是它的間接反映過來的現象”[6]242。人的思維由事物(存在)的直接性到間接性的過渡,也就是超越“在者”而把握“在”本身。所以,黑格爾說,反思“一般講來,首先包含了哲學的原則(原則在此處兼有原始或開端的意義在內)”[1]45。哲學對具體科學成果的反思,即是從邏輯意義或哲學意義上向已有科學成果提出問題。這種邏輯意義或哲學意義的問題主要包括:在科學成果中蘊含著怎樣的思維邏輯、研究方法、概念框架、解釋原則、價值觀念和精神實質,它從何種角度推進了哲學對思維與存在、人與世界相互關系的理解,它怎樣變革了人類的世界圖景、思維方式、價值觀念和倫理原則,它表達著怎樣的時代精神,它要求哲學塑造和引導什么樣的時代精神,哲學如何以時代的科學精神去重構自己的范疇體系以實現自身的發展,等等[7]106。

正是對具體科學成果的反思,哲學實現了“雙重超越”:哲學對具體科學的超越,即通過反思把具體科學成果升華為哲學理論;哲學的自我超越,即隨著具體科學的發展而推動哲學自身形式的改變。恩格斯說:“隨著自然科學領域中每一個劃時代的發現,唯物主義也必然要改變自己的形式;而自從歷史也得到唯物主義的解釋以后,一條新的發展道路也在這里開辟出來了?!盵8]228可以說,數學哲學、物理哲學、化學哲學、生物哲學、地學哲學、經濟哲學、宗教哲學、藝術哲學、道德哲學、科學哲學、技術哲學等,均是哲學對具體科學成果的反思實現“超越”后而開辟出來的一條條新的哲學發展道路;而唯物主義從古代樸素唯物主義、近代機械唯物主義到現代辯證唯物主義的發展道路,則是哲學隨著自然科學從古至今的劃時代發現實現自我超越而開辟出來的。

二、反思的對象

由于反思是以思想為對象進行的思考,故反思的對象就是思想。還由于哲學的反思是對思想的邏輯意義或哲學意義上的提問和分析,因此,借用柯林武德的用語,就存在著人類思想的兩個最基本維度——“第一級思想”和“第二級思想”?!暗谝患壦枷搿笔侨祟惾空J識活動的思想維度,“第二級思想”則是人類思想的哲學維度或反思維度。

何謂第一級思想、第二級思想?柯林武德舉例說,天文學上發現地球到太陽的距離是第一級思想的任務,而思考人們發現地球到太陽的距離時人們到底是在做什么,乃是第二級思想的任務;心理學是第一級的思想,它是用生物學的方法探討人的心靈的,“它并不研究思想及其對象之間的關系,它直接把思想作為某種與其對象完全分離的東西來研究,作為世界上單純發生的某種東西,作為一種特殊的現象——一種能就其本身加以討論的東西——來研究”?!罢軐W從來不涉及思想本身;它涉及的總是它與它的對象的關系,因此它涉及對象正如它涉及思想是一樣之多?!盵2]28也就是說,“第一級思想”是通過某種具體的活動方式(如常識的、神話的、宗教的、藝術的、倫理的、科學的方式)而形成的關于對象(存在)的某種認知的、價值的、審美的思想,即以實踐活動的方式獲得的某種形式的認識、知識(思想),它不研究思想與其對象(存在)之間的關系。而“第二級思想”則是以人類把握世界的常識、神話、宗教、藝術、倫理和科學諸種方式所獲得的成果(認識、知識或思想),亦即“第一級思想”作為“反思”的對象,探討思想與其對象(存在)之間的關系,追問“思想與其對象”統一的根據,考察“思想與其對象”統一的標準,亦即揭示“思維與存在”之間的更深層次的矛盾,從而實現人類思想在邏輯層次上的躍遷[7]147-148。

哲學反思即“第二級思想”的直接對象是“思想”,而不是思想的對象即“存在”。然而,“思想”是關于思想對象的思想;沒有思想對象,就不會有“思想”。正如馬克思所說:“意識在任何時候都只能是被意識到了的存在?!盵9]72“觀念的東西不外是移入人的頭腦并在人的頭腦中改造過的物質的東西而已?!盵10]112從人類的“第一級思想”的思維維度看,“思維與存在的關系”中的“存在”就是“思想”的對象。在這種“第一級思想”的維度中的“存在”,不僅是指“物質性”的存在,而且是指“精神性”的存在;不僅是指“客觀性”的存在,而且是指“主觀性”的存在。借用英國科學哲學家波普爾著名的“三個世界”理論來表述作為思想對象的“存在”,它不僅包括“世界1”,即物理客體,也就是客觀物質世界;也包括“世界2”,即主觀知識,也就是主觀精神世界,它是由某些天生的行動意向和這些意向的獲得改變所組成,包括心理素質、意識狀態、主觀經驗等;還包括“世界3”,即客觀知識,也就是能用語言表述的各種陳述、思想、理論,即能被主體間相互檢驗、非私人的知識世界。實際上,作為思想對象的“存在”,就是“第一級思想”對象的全部的“存在”(物質的和精神的、主觀的和客觀的)。而“存在”的無限豐富性、復雜性,就決定了“思想”本身的無限豐富性和復雜性,所以,反思的對象即“思想”是無限開闊的,從而,哲學反思的空間是無限的、任重道遠的[7]154-155。

總之,哲學反思以思想為對象,關于“存在”的全部思想都是哲學反思的對象。哲學力圖揭露這些思想的內在矛盾,以及這些思想之間、思想與對象之間的關系和矛盾,從而為人類思想敞開自我批判的空間,推動人類思想的變革。

三、反思的特性

哲學思維以思想為對象,是“對思想的思想”、“對認識的認識”的反思活動。由此便決定了哲學思維即反思具有一般思維所不具有的特性。這些特性主要有如下幾個方面。

(一)超驗性

所謂超驗性,即是超越經驗的性質。超驗性是哲學反思的首要的和基本的特性。正如雅斯貝爾斯所說:“超越經驗范圍的思想方法是一切哲學的基礎?!盵11]239

黑格爾認為,哲學思維作為一種“思辨的思維”,既不同于物理、化學和生物學等實證的經驗科學思維,也與數學的和邏輯的形式科學思維有很大區別。他稱前者為“表象思維”,后者為“形式思維”。他說:“表象思維的習慣可以稱為一種物質的思維,一種偶然的意識,它完全沉浸在材料里,因而很難從物質里將它自己擺脫出來而同時還能獨立存在。與此相反,另一種思維,即形式推理,乃以脫離內容為自由,并以超出內容而驕傲;而在這里,真正值得驕傲的是努力放棄這種自由,不要成為任意調動內容的原則,而把這種自由沉入于內容,讓內容按照它自己的本性,即按照它自己的自身而自行運動,并從而考察這種運動?!盵12]40這就是說,經驗科學的表象思維是在經驗領域或經驗空間活動的,它必須始終保持在經驗的層面,每一步都必須與經驗相符合,從而必須得到經驗的確證;形式科學的形式思維在邏輯領域或邏輯空間活動,它可以只管邏輯形式而不管經驗內容;而思辨的哲學思維則一方面可以在整個邏輯空間中活動,另一方面又必須以經驗空間為歸宿,結論必須回到經驗世界,這才是哲學思維的完成。哲學的反思是超越經驗范圍的,但不“以超出內容而驕傲”,也非脫離經驗內容的遐思和玄想,哲學反思的結論要與經驗內容達成一致,從而實現“思維與存在”的統一。正如黑格爾所說:“哲學的最高目的就在于確認思想與經驗的一致,并達到自覺的理性與存在于事物中的理性的和解,亦即達到理性與現實的和解?!盵1]43問題在于,哲學回歸經驗,必須以超驗為前提。不然的話,哲學的本體澄明之境就有可能被混淆為“一般人日用而不知”的自發狀態。如黑格爾所言:“哲學的特點,就在于研究一般人平時所自以為很熟悉的東西。一般人在日常生活中,不知不覺間曾經運用并應用來幫助他生活的東西,恰好就是他所不真知的,如果他沒有哲學修養的話?!盵13]25

正是由于哲學思維具有對實證知識的超越性,使它缺乏像科學思維所具有的那種由經驗實證環節而保證的精確性、確定性,從而具有了非確定性的特點。正像西班牙著名哲學家費爾南多·薩瓦特爾所認為的,與科學對由現實引發的問題的解答十分令人滿意,以至于由此而取消和化解了該問題不同,哲學“并不提供一勞永逸的解決方案,而只是提供各種回答——這些回答并不就此取消問題,而是允許我們理性地與它們共存,盡管我們仍不得不一遍又一遍地捫心自問?!軐W回答不能解決現實中的問題(盡管某些時候的某些哲學家自以為解決了),它們毋寧說是培育了問題,突出了問題的本質,并幫助我們繼續追問下去,使我們一次比一次問得更好,使我們能夠與追問永久性地和諧共存。因為,如果人不是一種能夠追問的動物,一種能夠繼續不斷地對任何一種可想象的回答進行進一步追問的動物,人又能夠是什么呢?”[14]6哲學思維可以遠離現實經驗,在廣闊的邏輯的可能性空間翱翔。而在邏輯的可能性空間中,具有各種各樣的可能性,不同的可能性之間甚至可以是相反的。面對撲朔迷離的可能性空間,哲學家總是根據自己的理解,去選擇自己認為正確的一種。這樣,不同時代的哲學家,甚至同一時代不同的哲學家對同一問題的回答往往是不同的,甚至是相互對立的,而這些不同的答案不可能都是對的。正如泰勒就形而上學問題所說的:“形而上學的問題有答案可尋,而在許多互相對立的答案中,肯定并不是所有答案都能成為正確的答案?!盵15]2因而,就任何哲學結論都是未經確證的這一點而言,可以認為“哲學家所說的一切都是不確定的”[16]。這就是為什么對于同一個問題,古代的、近代的和現代的哲學家都試圖給出解答,但卻始終沒能得出一個公認的結論的緣故。正如德國哲學家石里克所說:“哲學事業的特征是,它總是被迫在起點上重新開始。它從不認為任何事情是理所當然的。它覺得對任何哲學問題的每個解答都不是確定或足夠確定的。它覺得要解決這個問題必須從頭做起?!盵17]因此在他看來,那種認為隨著自己哲學體系的建立,最終真理被發現,哲學的混亂局面被終結,新的思想時代已經到來的大哲學家,只是一廂情愿的虛妄。

哲學思維的非確定性,使得哲學在邏輯空間中的思辨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實證主義思潮的興起使人們看到,思辨的思維必須以實證科學為基礎。愛因斯坦極力反對那種認為“思辨竟顯得比經驗更高超”的觀點。在他看來,在科學史上,“從來沒有一個真正有用和深刻的理論果真是靠單純的思辨去發現的”[18]438。廣泛的思辨為實證科學的發展奠定了基礎,但也由于不恰當的運用而時時暴露其弱點。生物學家林耐把發現生物進化規律的桂冠留給了達爾文,就是受了上帝創世說錯誤導向的一個眾所周知的例子。正因如此,薛定諤在認為探索世界奧秘時,必須讓哲學的無情之手從迷霧中伸出來引導我們的同時,又告誡我們必須時刻警惕,以防止哲學溫柔的誘惑把我們引離正軌而墜入深淵[19]3。

(二)批判性

哲學的反思是以懷疑、批判的方式呈現的,其實質內容即哲學的批判。批判往往發軔于反思,以反思為先導,因為“批判即需要一種普通意義的反思”[1]7。哲學以反思肇始,以批判揚棄而展開自己的理性思維運動。

所謂批判性,就是辯證否定的性質。也就是說,哲學思維是對反思的對象即現有“思想”、“認識”進行否定性追問和審視,以期對錯誤性、片面性、暫時性揚棄和超越的思考方式。批判性是哲學思維即反思的本質特性。正如馬克思所說:“辯證法在對現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時包含對現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對現存事物的必然滅亡的理解;辯證法在對每一種既成的形式都是從不斷運動中,因而也是從它的暫時性方面去理解;辯證法不崇拜任何東西,按其本質來說,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盵10]112美國實用主義哲學家約翰·杜威在《人的問題》一書中,引用喬西亞·羅依斯的話說:“當你批判地思考你在世界上所做的事情時,你便在從事于哲學思維。當然,你所做的事情首先是過生活。過生活牽涉到情緒、信仰、懷疑和勇敢。批判地研究這些東西的意義和涵義,這便是哲學?!盵20]13

哲學的反思活動是一種觀念形態的精神批判活動。作為人類特有的本質性活動的批判活動,包括觀念形態的精神批判和物質形態的實踐批判兩種方式。物質形態的實踐批判,即人類在社會實踐歷史過程中,用物質的力量否定世界現存狀態而把它變成更為合理、更符合人的目的性要求的理想世界的活動。它既是精神批判活動的基礎,又以精神批判活動為前提。而觀念形態的精神批判活動,就是對現有的思想、認識、觀點進行理性的審視、辨析、鑒別和選擇,對其前提、根據、合理性及存在的意義進行追問和審查,繼而對其評價、不滿和否定,在此基礎上在思想觀念中構造出優越于現存思想、認識和觀點的更加理想的觀念形態的推陳出新活動。精神批判活動所要實現的是思想的提升、認識的深化和思維方式、價值觀念、審美意識與終極關懷的變革。它是實踐批判活動的基礎,為實踐批判提供基本原則和指導。它以自身巨大的邏輯征服力量去撞擊人們的理論思維,從而使人們敞開自我批判和自我超越的空間,形成更為合理的理想性圖景和目的性要求,從而以實踐批判的方式使世界變成更加理想的世界。當然,精神批判代替不了實踐批判,正如馬克思所說:“批判的武器當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質力量只能用物質力量來摧毀;但是理論一經掌握群眾,也會變成物質力量。理論只要說服人,就能掌握群眾;而理論只要徹底,就能說服人?!盵9]9

哲學思維的批判性是防止思想變為成見、信仰變成教條、社會陷入僵化、智慧陷入貧乏的有效武器。哲學思維的批判性,即永遠不滿足于既定現實而將其推向前進的革命性表明,哲學總是從暫存性和否定性的方面去把握和理解現實世界的存在,總是從前進性和發展性的角度去干預或推動現實世界的變革。它表明人們對人類所面對的現實世界總是不能滿足的那樣一種理性的審視,這種審視促使人們去積極地批判舊思想、舊世界,創建新思想、新世界。法蘭克福學派的主要代表人物霍克海默曾指出:“哲學認為,人的行動和目的絕非是盲目的必然性的產物。無論科學概念還是生活方式,無論流行的思維方式還是流行的原則規范,我們都不應盲目接受,更不能不加批判地仿效。哲學反對盲目地抱守傳統和在生存的關鍵性問題上的退縮?!盵21]243英國哲學家I.伯林從哲學批判與社會進步的關系,更加明確闡述了哲學的批判性的社會功能。他認為,“如果不對假定的前提進行檢驗,將它們束之高閣,社會就會陷入僵化,信仰就會變成教條,想象就會變得呆滯,智慧就會陷入貧乏。社會如果躺在無從質疑的教條的溫床上睡大覺,就有可能會漸漸爛掉。要激勵想象,運用智慧,防止精神生活陷入貧瘠,要使對真理的追求(或者對正義的追求,對自我實現的追求)持之以恒,就必須對假設質疑,向前提挑戰,至少應做到足以推動社會前進的水平”[22]4。

(三)綜合性

哲學反思的綜合性,是哲學作為人類理論思維的最高形式,它是從總體上把握人與世界關系的宏觀整體結構、普遍本質和一般規律,包括這種關系建構的前提、原則、基礎和實現形式;它總是試圖說明各個領域之間相互聯系的一般原則,并以這些原則來勾畫世界的整體畫面,起到對時代精神的整體綜合的作用;它既立足于各門具體科學,又保持著對于各門具體科學的超越性。正如美國哲學家羅伯特·所羅門所說:“通過反思、明確表達和論證,哲學幫助我們對自己的思想進行分析和批判性的考查,幫助我們把關于自身和世界的看法綜合起來,將其整合為一種獨立的、統一的能夠為這辯護的看法。這種綜合就是哲學反思的最終目的,凌亂的想法和論證不是哲學,這就好比一堆相互沒有關聯的語詞不是詩歌一樣?!盵23]15

哲學反思的高度綜合性,是哲學超越于各門具體科學的一個顯著特點。雖然哲學與各門具體科學都是從人類思維出發的與同一個現實的統一世界發生關系,但由于思維的任務、目的和方式不同,因而哲學與各門具體科學的對象在范圍、層次上也是不同的。它們的區別實質上是個別與一般、局部與全局、部分與整體、有限與無限之間的區別。各門具體科學都是在有限范疇范圍內的一種綜合,因而它所獲得的知識只是在一定領城內有效,超出這個范圍就會失去它的效用。哲學思維從宇宙整體出發,要進行最高層次的綜合,獲得最高層次的統一性,因而哲學思維的綜合更具有普遍性和深刻性?,F代科學已經形成一個由兩千多門具體學科構成的多層次、多結構、多序列的龐大網絡,科學越分化就越需要哲學思維的綜合,以認識自己在整個系列中的地位以及發展的方向。正如愛因斯坦所說:“哲學一經建立并廣泛地被人們接受之后,它們又常常促使科學思想的進一步發展,指示科學如何從許多可能道路中選擇一條路?!盵24]39哲學反思綜合性的具體發揮過程,也就是馬克思所說的“對人類歷史發展的觀察中抽象出來的最一般的結果的綜合”[24]31。哲學通過自身的反思和綜合產生的是更高層次的知識和原則。愛因斯坦指出,科學的真理具有外在的證實性和內在的完美性,但這種內在的完美性必須在世界的整體化過程中才能完成。各門具體科學的研究處于不同的層次上,只有超出科學系統本身的系統,在更大的系統中才能評價本系統某些論斷的真實性,所以在現存的科學系統內并不能認清科學規律的完整性。只有哲學的綜合才能使不同層次、不同系統連結起來,使科學在更廣泛更深層的背景中認識自己的發展規律。哲學的綜合“能對整理歷史資料提供某些方便,指出歷史資料的各個層次的順序”[25]526,即用更高層次的有序性原則把各門科學和實踐及其不同層次聯結起來、連貫起來,從而對科學、實踐發展的方向、聯結點、突破口作出總體上的規劃和預測。因此,隨著各門具體科學的發展,對于人與世界關系的各個具體方面、各個具體層次和環節的研究越深入、越細致,哲學就越在實證的意義上被“驅逐”出各門具體科學的對象領域,則哲學在概括反思各門具體科學研究成果的基礎上而對人與世界關系進行綜合性把握就越顯得必要和重要。

(四)前提性

所謂哲學反思的前提性,是指它是對思想的“前提”的反思,而不是對思想的“內容”的反思。思想既有思想的內容,又有構成思想的根據、推演思想的原則、評價思想的尺度和檢驗思想的標準。而這些根據、原則、尺度和標準就是思想得以形成的前提。因此,思想的自我反思包含兩個基本層次:一是思想對自己的思想內容的反思,二是思想對構成自己的前提的反思。前者是普遍存在于各種思想活動之中的思想的自我反思,后者則是屬于哲學層面的哲學反思。哲學反思對思想前提的反思,也就是對思想的根據、原則、尺度和標準的批判。這種“前提批判”的出發點和歸宿,是實現思想的邏輯層次的躍遷,即以新前提取代舊前提、以新思想揚棄舊思想。也就是說,通過哲學反思的前提批判,實現了新舊“范式”、新舊“研究綱領”的轉換,原有思想的前提——根據、原則、尺度和標準,被新的前提所變革、所取代,使思想躍升到一個新的高度。

各門具體科學以認識世界為己任,以發現客觀規律、建立理論體系為最高使命。而哲學則要對這種發現和理論的根據、價值意義、評價和檢驗的尺度標準進行反思和追問。也許科學規律、科學理論呈現于人的眼前之日,就是哲學反思和追問的開始之時。哲學要打破砂鍋問到底:這些規律的客觀根據是什么(本體論)?認識這些規律的過程和方法是什么(認識論、方法論)?對待這些規律應采取什么樣的態度以及為什么應采取某種態度(世界觀、人生觀)?評價理論好壞優劣的尺度和標準是什么(價值論)?這些都是哲學應當專門反思和追問的問題,而非任何其他具體科學研究所能代替的。正如美國哲學家內格爾所說:“哲學的主要任務,就是質疑并澄清我們每個人日用不疑的極其普通的概念。歷史學家可能會問自己在過去的某個時間發生了什么事,哲學家則會問:時間是什么?數學家可能會研究數與數之間的關系,哲學家則會問:數是什么?物理學家可能會問原子是由什么構成的、重力是由什么引起的,哲學家則會問:我們何以知道在我們的思維之外還存在著其它東西?心理學家可能會研究小孩子是如何學會一門語言學的,哲學家則會問:何以一個單詞能夠表達某種意義?每個人都可以問自己不買票而偷偷溜進電影院是否不好,哲學家則會問:何以一個行為是好的或是壞的?”[14]5-6牛頓不是在揭示了天體的運動規律的同時,還追問天體最初是如何動起來的,進而追尋到上帝的“第一次推動”嗎?愛因斯坦不是在面對自然界之普遍有序的規律的同時,還追問自然界之秩序是何以造成的,進而追尋到一個“斯賓諾莎的上帝”嗎?牛頓、愛因斯坦的這種追尋,說明他們不滿足于科學規律的發現,而要進一步對科學規律得以形成的前提作哲學的反思。西方許多偉大的科學家都和牛頓、愛因斯坦一樣,正是在對科學規律得以形成的前提的不舍追問和反思中而成為大哲學家的。

[1]黑格爾.小邏輯[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0.

[2][英]R.G.柯林武德.歷史的觀念[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7.

[3]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4][德]哈貝馬斯.交往行動理論:第1卷[M].重慶:重慶出版社,1994.

[5]馮友蘭.三松堂全集:第8卷[M].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0.

[6]黑格爾.哲學史講演錄:第4卷[M].北京:商務印書館,1978.

[7]孫正聿.哲學通論[M].沈陽:遼寧人民出版社,1998.

[8]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9]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0]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1][德]卡爾·雅斯貝爾斯.關于我的哲學[C]//德國哲學:第5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8.

[12]黑格爾.精神現象學:上卷[M].北京:商務印書館,1979.

[13]黑格爾.哲學史講演錄:第1卷[M].北京:商務印書館,1959.

[14][西班牙]費爾南多·薩瓦特爾.哲學的邀請——人生的追問[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

[15][美]理查德·泰勒.形而上學[M].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84.

[16][英]狄拉克.回憶激動人心的年代[J].科學與哲學,1981(6,7).

[17][德]M·石里克.哲學的未來[J].哲學譯叢,1990 (6).

[18]愛因斯坦文集:第3卷[M].北京:商務印書館,1979.

[19]薛定諤.探索的途徑[M]//外國自然科學哲學摘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75.

[20][美]約翰·杜威.人的問題[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65.

[21][德]馬克斯·霍克海默.批判理性[M].重慶:重慶出版社,1989.

[22][美]布萊恩·麥基.思想家——當代哲學的創造者們[M].北京:三聯書店,1987.

[23][美]羅伯特·所羅門.大問題:簡明哲學導論[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

[24]愛因斯坦,英費爾德.物理學的進化[M].上海:上??茖W技術出版社,1962.

[25]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責任編輯:李安勝】

2014-11-05

談新敏(1957-),男,河南滎陽人,教授,主要從事馬克思主義哲學、科技哲學、中原文化研究。

B1

A

1672-3600(2015)01-0053-06

猜你喜歡
哲學對象科學
涉稅刑事訴訟中的舉證責任——以納稅人舉證責任為考察對象
菱的哲學
點擊科學
科學大爆炸
攻略對象的心思好難猜
基于熵的快速掃描法的FNEA初始對象的生成方法
大健康觀的哲學思考
區間對象族的可鎮定性分析
科學拔牙
晾衣哲學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