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試論我國基礎教育英語課程改革的發展和變化

2015-05-28 07:08高倩
中學生導報·教學研究 2015年4期
關鍵詞:基礎教育

高倩

摘 要:基礎教育新課程是時代發展的產物,是在改革、創新、發展的主旋律下,在基礎教育領域取得的重大成果,基礎教育新課程背負著時代的民族的希望。本文試圖結合我國英語課程目標,論述我國基礎教育英語課程改革的發展與變化。

關鍵詞:英語課程目標;基礎教育;英語課程改革

1.引言

我國的外語教學已經經歷了悠久的歷史,自清政府20世紀初在中學開設外語課程以來,我國的外語教學不斷地發展與改革,慢慢形成了獨特的體系。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基礎教育及其課程教材經歷了20多年的改革與發展,在世紀之交的今天,已經取得了豐碩的成果,但是,處于轉型時期的經濟和社會發展給基礎教育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賦予了新的使命。課程教材改革作為整個教育改革的核心問題,目前所受關注日益突出,批評和變革的呼聲越來越高。我國基礎教育英語課程改革與英語課程目標的制定密切相關,任何改革的過程都不會是一帆風順的,下面我們來看一下我國的外語教學史,從而探討英語課程目標對我國基礎教育英語課程改革的影響。

2.國內的外語教學課程改革之旅

隨著歷史的發展以及我國政治與經濟的不斷變化,我國的英語教學課程目標也不斷發生改變,以下內容試圖通過我國不同時期的英語教學與課程目標,來分析我國基礎教育英語課程改革的發展與變化。

一般認為,我國的外語教學最早可追溯到元代。我國有史料可查的最早的外語學校主要用來培養培養“譯員”,學成后排充各官府譯史。明朝與外國交往增多,對翻譯人才的需求量增加,外語備受重視,成績優良者可以委以官職。清朝,外語教學取得了很大發展,大約在1708年,清朝政府就設立了俄羅斯學館,這是我國歷史上最早的俄語學校。其目的不僅培養翻譯人員,還為清政府培養同俄國政府辦理外交事宜和商務的官員。

清末民初外語課程與教學的主要特點是教學目的明確,外語課程與教學的目的主要是臨時應用,增進智能和知識積累。教學內容仍重視語言知識,但比以前有所擴展;教學方法以翻譯法為主。但后期語法翻譯法與直接法并重。教學中閱讀、翻譯、會話等全面進行,增加了語音、會話、作文,甚至文學要略,注意到了語音的學習、會話和作文,但重要的是在培養閱讀、翻譯和語法能力。學時較多、外語課開設考慮到了地區的差異、教材種類繁多。

國民黨統治時期的外語教學,教學目的逐漸趨于科學,由重視實用為目的轉移到教育和教養為目的。課程設置不穩定、學習資源較為豐富、外語教學發展地區差異大、外語教學研究受重視。

文革前期,外語被列為一門重點學科,調整俄語和其他外語開設比例,擴大英語教學面積,增加英語課時,外語(英語)要求有所變化。

改革開放為我國的教育帶來了巨大的生機,我國的基礎教育中英語課程目標對學生的要求也有所改變,主要體現在對學生聽說讀寫譯能力的要求上,并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降低了對單詞量的要求,并逐步關注學生的情感培養目標。

我國英語教育的思想主要體現在不同時期所制訂的教學大綱和課程標準上。進入21世紀,教育部頒發的新課程標準反映了我國當前的英語教育思想。新課標的推行廣泛倡導了新課程標準的全民教育觀、終身教育觀以及交際語言很熱語言習觀等理念。

我國的基礎教育英語課程的總體目標應該是:通過英語語言知識、語言技能和文化知識教育,培養學生運用英語進行交際和自我表達的基本能力,并促進學生形成開放、合理的跨文化意識與相關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同時促進學生思維能力、創新精神、終身學習能力等綜合素養的發展。21世紀我國教育特別是中小學基礎教育已從應試教育轉向素質教育。因此,中學英語教學改革應該樹立課程改革新理念,全面推行素質教育,培養實用性人才。

以往中學英語教育注重培養應試型學生,施教過程中注重教材中語法教學,大量的語法講解、練習、考試,導致一些考進大學的學生很難適應高校的教學,聽不懂教授們用英語講授各專業知識。英語聽力和口語方面十分薄弱。為了適應時代發展和進步的需要,我國教學改革也從應試教育型轉向素質教育型。這一點從近年全國高考英語試卷改革中明顯反映出來。英語高考試卷聽力部分比分在逐年上升,教育部也表示要逐年加大比分,使英語聽力分數有可能達到百分之五十以適應時代的需要。由此則英語語法考試的比分將逐年下降。這就要求我們要樹立中學教學改革新理念,進行課程改革,調整英語教學過程中語法知識的傳授和英語聽力教學的施教關系,建構正確的英語素質教育的框架。目前大部分中學都有語音實驗室,一周英語課我們可以把三分之二時間花在講授語法,以及口語交流的教材教育上,另三分之一時間用在語音實驗室聽力教學上。否則的話,既浪費了聽力設備資源,又埋沒、耽誤了有天賦的學生。如果中學英語教育缺少了聽力教學,英語教育就不是完整的教育。

現在的課程標準和以往的教學大綱相比可以看出,以往的大綱把掌握語言基本知識和技能放在教學目的的首要位置,而英語課程標準把激發和培養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使學生樹立自信心,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形成有效的學習策略,發展自主學習的能力和合作精神放在了首位,體現了知識本位向學生本位課程觀的轉變。從大綱的演變可以看到,教學目的從知識目的到交際能力目的,再到注重道德教育和人文教育。重視道德教育和人文教育是完全正確的。

任何改革的過程都不會是一帆風順的。如何處理課程改革的繼承性、復雜性和前瞻性?這是應當認真考慮的問題。課程改革從來都是一個漸進的過程,是一個繼承和革新并存的過程,是一個波浪式前進的過程。簡單地把當前和未來的課程發展按改良或改革來作觀念和現實上的區分是不恰當的。目前,我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發展迅速,課程理論研究正面臨極大的挑戰和極好的機遇。課程改革實踐呼喚科學的課程理論給以指導,而科學的課程理論不能脫離課程改革實踐的源泉,也不能沒有課程改革實踐的檢驗。

參考文獻:

[1] 魯子問:《英語教育的動態原則與真實原則論》,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1年。

[2] 魯子問:《英語教學論》,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年.

[3] 王朝暉:《大學英語教學研究初探》,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10年。

[4] 李雁冰:課程評價論[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年.

猜你喜歡
基礎教育
基礎教育必須和其他教育層次有效溝通銜接
高中英語教研工作
陜西關中地區傳統文化在基礎教育中的建設
淺談如何培養小學生的良好學習習慣
河南省基礎教育信息化現狀調查
建筑設計基礎教育中“體”與“空間”形態的自組織
高等師范??茖W校兒童水墨畫課程教材研發的必要性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基礎教育課程政策話語的遷嬗
教育均衡發展:現代教育發展的新境界
“中國夢”之中國“自主高考”夢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