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際關系專業教學與研究亟須配偶式學科

2015-05-30 17:34徐亮
學理論·中 2015年9期
關鍵詞:研究教學

徐亮

摘 要:本科階段要培育學生運用和發展國際關系理論的素質,應從它所借鑒“本源”以及如何準確使用它所借鑒的方法入手。由于新的學科融合趨勢加強,國際關系需要復合型培育模式,給該專業學科配置“配偶式”學科。

關鍵詞:國際關系專業;教學;研究;配偶學科

中圖分類號:D81 ? 文獻標志碼:A ? 文章編號:1002-2589(2015)26-0156-02

作為一名從事國際關系專業教學與研究的教師,時常遇到這樣的問題:國際關系理論為什么要把國家擬人化,為什么國際關系理論幾乎無所不包,但又似乎沒有獨立的學科“人格”?例如它借鑒了經濟學等學科,可是它所借鑒的任何一個學科的內涵與外延都比它自身大。如果是這樣,國際關系專業的本科生無法熟練掌握經濟學、政治學等國際關系研究所借鑒的學科方法,而只能是學習著“東拼西湊”來的方法與工具,一直在各個學科的邊緣“行走”和摸索,甚至無法發起像樣的挑戰。如果國際關系學界的“學霸”們,包括秦亞青、王逸舟、閻學通、倪世雄、唐世平等著名學者也并非是國際關系專業科班出身[1],那么作為本科的國際關系教育,如何能夠突破瓶頸,在國際政治經濟學領域能夠與一流的經濟學家對話,在現實主義領域與一流的政治學家對話,在建構主義領域與一流的心理學和教育學家對話,事關運用這些國際關系理論如何從它所借鑒“本源”以及如何準確使用它所借鑒的方法,并非是一個可有可無的問題。國際關系理論要發展,首先要建立在對該理論熟悉的基礎上,然后才能夠進行“批判”進而用新的理論來補充完善,但是如果學習者對該理論所借鑒的“母學科”了解不多,是談不上挑戰以及真正發展的。

從1919年設置英國國際事務研究所以來,國際關系學科雖歷經近一個世紀的發展,但始終沒有形成獨立的方法體系,而是以學派為界限,“每個學派都形成了相對完整和獨立的方法論體系”[2]??梢哉f,西方國際關系每個成熟的理論學派幾乎都形成了相對獨立的方法論體系,但就整個學科而言卻缺乏明確的學科標識符號以將之與其他學科明確區分開來。建構主義的代表人物溫特在《國際政治的社會理論》中依據理論的本體論、認識論和方法論等方面對國際關系理論諸流派進行了明確的分類。然而,國際關系作為一門學科,卻是不斷引入其他學科的視角而建構的理論。如現實主義的權力-利益概念與政治學、自由制度主義與自由主義政治哲學,建構主義與文化,國際政治經濟學與經濟學,國際政治心理學與心理學,無不與其他的學科有著密切的關系。

二戰結束后,特別是“近二十年來西方國際關系領域的重大理論突破無不借助于方法論的創新與發展”[3]使得國際關系學科借鑒其他學科的方法取得了快速的發展,例如肯尼思·華爾茲(Kenneth Waltz)借鑒微觀經濟學中的結構概念創立結構現實主義理論后,結構主義一直成為主流國際關系理論建構的方法論基礎,而建構主義則“以整體主義為方法論基礎,以理念主義為本體論基礎,以科學實在論為認識論基礎”[4]。而這是該學科發展的標志,但是對于經濟學、歷史學等傳統學科而言,外部學科方法的引入是輔助性的,無損于本學科的主導方法。但是國際關系學科本身卻沒有核心的主導性學科方法,冷戰前常用的傳統方法實質與歷史學更為接近。在國際關系理論中,每個流派的方法都有差異。索倫森(G.Sorensen)做過一張方法論的圖,來表示現有國際關系理論基本的本體論、認識論和方法論定位,正如學者所言,“國際關系理論的方法論傾向是比較明顯的。比如,行為主義理論顯然更趨向實證主義方法論,而后現代理論則甚至超出了解釋學的極端”[5],而“理性主義國際關系理論一般采用經濟學的個體主義方法論”[6],盡管它與建構主義不全是對立關系,但顯然建構主義“主要關注的還是社會化及其產物對于個體的構成作用,強調國際關系中的社會化與制度化”[7]。

這使得國際關系學科成為一個無所不包的籃子式學科,這個籃子以國家之間界限為邊界,將各種水果收入籃中。一個成功的國際關系學生需要了解政治學、經濟學、社會學、歷史學、心理學、軍事學、文化學、地理學等方方面面的知識才能達到入門的層次,但是這些“母學科”每一個都比國際關系學科引入該學科之前的范圍要大得多。由于精力、時間所限,國際關系專業學生不斷從國際事務的角度了解其他學科,卻無法系統掌握這些“母學科”的精髓:現實主義理論需要深諳政治學與軍事學,國際政治經濟學需要極其熟悉經濟學與統計學等等。由于跨國事務的發展,國際關系不斷擴大其范圍,醫學、氣候、自然資源、海洋等非傳統安全領域也不斷被納入該學科來進行考察。

這種國際關系研究內容的多元化一方面是國際關系學科繁榮的標志,但也是國際關系學科“非可替代性”的重要體現。我們可以發現,任何人文學科都可以建構“國際關系理論”。哲學涉及全球問題、法學涉及國際法、政治學涉及權力、經濟學涉及IPE等等,諸如此類。因此有些學科盡管不直接稱為國際關系,但其研究無不涉及國際關系。然而這些研究都不過在本學科中占據非常微小的一部分。以建構主義為例,它的主要領域是教育學和心理學。在一般性的概念性解釋中,國際關系的建構主義甚至不被提及,足以說明它在其中其實是弱渺和不起眼的。

國際關系學科自身無所不包的特性恰恰說明它很難成為“自己”。在國際關系學科中很容易發現經濟學、政治學等一系列人文學科的身影,卻很難發現難以撼動的自己。這一點在中國的國際關系學科設置中也有較強的體現:除了一些規模較大的大學外,相當多的學校將有國際關系專業設置在政治學與行政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管理學院、經濟學院、歷史學院等等。這種復雜的設置方法,反映了國際關系學科本身的矛盾性與交叉性。但是在美國本土,這樣的矛盾基本不存在。由于外交事務在美國是突出的事務,因此外交與國際關系,和“美國國務院”的設置一樣,主要是面向對外交往。而在中國這樣的外交與國際事務尚未專業化的國家,或者國際關系專業經常處于為政治家主張“做詮釋”的階段,國際關系也無法遍地開花式地形成獨立性。即便是國際關系的建構者,也帶有話語霸權的特征,“美國不僅主導了國際關系理論研究的方法論、價值論,而且主導了其本體論、認識論,導致所謂國際關系理論的美國話語霸權現象”[8]。

國際關系學科也形成了主導范式與競爭范式并存的方法論格局。在西方的知識方法論體系中,實證主義(包括經驗主義)和證偽主義兩種方法論導向并存,國際關系理論也是這兩種方法。但國際關系研究主導的仍然是實證。但是這在國際關系學科中也是一個巨大的挑戰:不僅多數的該專業學生無法直接接觸外交、國際事務的實踐,甚至從事一線教學研究的國際關系學者也無法從外交實踐中直接獲得第一手的經驗和案例。他們從新聞、歷史中獲得案例以及所謂的驗證,多數是“二手”的資料。由于國際關系專業直接培養的學生,無法在本科階段就熟練掌握經濟學等“母學科”,所以他們也不可能構成國際關系進入“母學科”形成的國際關系理論形成有效的批評,而只不過是在已有的國際關系理論“話語霸權”和“新發現”(這種發現既可能基于史料挖掘和現實政治發展,也可能是從外部領域剛剛進入國際關系研究視野)案例驗證之間建立“修修補補”工作。

正如前文所述,在國際關系學者取得突破性進展的“大理論”或中層理論的研究者,一般都不是國際關系、國際政治或者國際事務專業的畢業生。語言專業在西方國際關系理論介紹到中國國內的過程中占盡了優勢,在21世紀更加重視中小國家區域與國情研究的情況下,小語種的語言學科仍然占據新的優勢地位。由于國際關系理論主要來自西方國家,而且主要以英美為主,導致英語成為國際關系專業的通行語言。然而,隨著新興市場經濟國家的崛起,中等國家以及大國的語言被重視。掌握這些國家的語言,能夠獲悉該國的第一手資料,因而也就能夠占據先機。通過充分占有資料和國際關系專業通行語言(英語)所無法涉及的小語種資料領域,使得西方語言和理論指引下的主流國際關系研究反而被隔離在語言籬笆之外?!熬头椒ㄕ摱?,人們對復雜的國際關系進行思考和探索時,主要依賴語言符號作為工具,在方法上包括對不同政治文本及話語的解讀和詮釋,并利用文字將研究的結果作為國際關系‘知識固定下來”[9]。由于新的學科融合趨勢加強,不僅語言類專業需要復合化培養,國際關系、國際政治、國際事務專業也需要復合型培育模式。這是國際關系學科的復合性決定的。在本科或者研究生階段,應給該專業學科配置“配偶式”學科,在學習國際關系專業的同時,自主深入學習一門感興趣的主流人文學科,將“精讀與泛讀”結合起來。但是在現行的碩士研究生和本科階段接軌的過程中,卻存在著脫節的現象,例如本科生階段的“泛讀”教育,到了研究生階段按照地區國別進行了“分領域”劃分,而不是按照“母學科”的方式進行劃分。在這種情況下,學習者也許能夠掌握“建構完成”的國際關系理論,卻很難從“母學科”本源上進行有效的測試與證偽。如果接受已經“建構完成”的體系是一種學習者的本分,而不是在遵循之中審視遵循,那么這種意識領域的“話語奴役”從根本上是阻礙國際關系發展的。

國際關系理論的復雜多元,本身是一種國際關系學科的存在方式,說明世界是多元而不是一元的。但是這種“高級存在模式”并不意味著讓基礎階段“本科教育”去承擔這樣的多元是有強烈的創新價值和應用價值導向的。一個從中等教育畢業的學生,一下子邁進了各種學科交叉形成的“籃子”里,像一個世界知識的萬花筒,首先是很容易迷失自己,其次要經歷很多次碰撞才能破繭而出。在這種情況下,學科的交叉和“配偶式”學習為打開國際關系理論創新之門也許提供了一條捷徑。

參考文獻:

[1]魏姝.中國政治學研究概況分析——基于CSSCI分析[J].重慶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5).

[2]胡宗山.西方國際關系理論方法論研究[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05.

[3]秦亞青.層次分析法與國際關系研究[J].歐洲,1998(3).

[4]秦亞青.國際政治的社會建構——溫特及其建構主義國際政治理論[J].歐洲,2001(3).

[5]秦亞青,閻學通,張文木,時殷弘,馮紹雷.國際關系研究方法論筆談[J].中國社會科學,2004(1).

[6]秦亞青.建構主義:思想淵源、理論流派與學術理念文獻[J].國際政治研究,2006(3).

[7]郭樹勇.試論建構主義及其在中國的前途[J].世界經濟與政治,2004(7).

[8]李正國.前國內學術界對國家形象的研究現狀[J].中共寧夏黨校學報,2006(1).

[9]劉永濤.語言與國際關系:拓展政治分析的新視角[J].世界經濟與政治,2011(7).

猜你喜歡
研究教學
FMS與YBT相關性的實證研究
2020年國內翻譯研究述評
遼代千人邑研究述論
微課讓高中數學教學更高效
如何讓高中生物教學變得生動有趣
視錯覺在平面設計中的應用與研究
EMA伺服控制系統研究
“自我診斷表”在高中數學教學中的應用
新版C-NCAP側面碰撞假人損傷研究
對外漢語教學中“想”和“要”的比較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