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夢”融入“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課的思考

2015-05-30 17:34吳曉春
學理論·中 2015年9期
關鍵詞:中國夢

吳曉春

摘 要:以矛盾的普遍性與特殊性辯證關系原理、質變和量變辯證關系原理、人民群眾是歷史創造者原理以及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能動反作用原理為切入點,將中國夢教育融入高?!榜R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課教學中,著力推動中國夢教育的“三進”工作,幫助大學生深刻理解中國夢的科學內涵及實現途徑,使他們自覺成為實現中國夢的重要生力軍。

關鍵詞:中國夢;“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課思政課教學

中圖分類號:G642 ? 文獻標志碼:A ? 文章編號:1002-2589(2015)26-0166-02

中國夢是當代中國最耀眼的時代主題,并日益成為實現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的高昂旋律和精神旗幟?!榜R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以下簡稱原理)課重點講述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是中國夢教育的理論基礎,同時,“原理”課在立德樹人中擔負著重要的使命,在校大學生未來將肩負起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事業、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的歷史重任,因此,應該找準切入點把中國夢融入“原理”課教學中,推動中國夢教育的“三進”工作,幫助大學生理解中國夢的精神實質,認清中國夢的實現必須走中國道路,弘揚中國精神,凝聚中國力量,自覺成為實現偉大的中國夢的重要生力軍。

一、用矛盾普遍性與特殊性的辯證關系原理,闡明走中國道路是實現中國夢的唯一正確途徑

矛盾普遍性與特殊性辯證關系原理是馬克思主義哲學關于事物矛盾問題的精髓,也是理解矛盾學說的關鍵。該原理揭示了任何事物都具有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共性與個性的統一體,共性只是包括個性中共同的、本質的東西,個性總有自己獨有的特點,這是共性囊括不了的。另一方面,矛盾的普遍性與特殊性又是相互聯結的,即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通過個性而存在;而任何事物雖然都具有區別與其他事物的特殊屬性,但無論它怎樣特殊,它總是與同類中的其他事物具有相同之處,服從這類事物的一般規律,不包含普遍性的特殊性也是不存在的。矛盾的普遍性與特殊性辯證關系原理是馬克思主義普遍真理與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這一基本思想原則的理論基礎,也是我們黨提出實現中國夢必須走中國道路的理論基礎。

首先,中國夢就是具有中國特色的夢想。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中國夢的基本內涵是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中國夢是中華民族近代以來最偉大的夢想,體現了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的整體利益,是國家夢、民族夢和個人夢的統一。中國夢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更加形象、生動地體現出來,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實際和時代特征相結合的典范,是具有中國特色的偉大夢想。

其次,夢想決定方向,道路決定命運。夢想要成為現實,必須以正確的道路為依托。根據矛盾的普遍性與特殊性辯證關系原理,選擇實現中國夢的道路或途徑必須從中國國情和實際出發,對于中國社會來說,實現中國夢唯一正確的途徑就是必須走中國道路,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這是因為:第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具有深厚的歷史淵源和廣泛的現實基礎,是為中國的歷史和實踐證明的適合中國國情的正確道路,是屬于我們自己的道路。第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與中國夢的內涵具有內在的一致性。第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有正確理論的指引和制度的保障。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為行動指南,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為保障,三者統一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保證了中國夢的實現。

因此,在“原理”課教學中,應該將矛盾的普遍性與特殊性辯證關系原理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當前的具體實踐相結合,讓大學生真正了解中國夢是具有中國特色的夢,明白實現中國夢為什么必須走中國道路,堅定大學生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和制度自信。

二、用質變和量變的辯證關系原理,闡明腳踏實地不懈奮斗是實現中國夢的根本前提

質變和量變辯證關系是馬克思主義唯物辯證法的重要原理之一,該原理揭示了量變和質變是事物發展的兩種不同狀態,但世界上任何事物的運動和發展又是量變和質變的統一,表現為一方面任何事物的質變都不可能憑空發生,而是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要以一定量變的積累為前提;任何事物的量變也不可能永遠持續下去,量變達到關節點必然引起事物的質變。另一方面,事物的質變和量變還相互滲透,在總的量變中有部分質變,質變中有量的擴張。因此,事物的發展總是呈現出由量變到質變,質變又引起新的量變的無限推移過程。量變和質變辯證關系原理要求我們在實際生活和工作中必須將樹立遠大的理想與腳踏實地、埋頭苦干、鍥而不舍的精神統一起來,不能急躁冒進,幻想在一朝一夕實現理想和目標,其結果只能是事與愿違。這一原理對于中國夢的實現同樣具有方法論意義,應結合此原理從以下三個方面闡明腳踏實地不懈奮斗是實現中國夢的根本前提。

從中國夢的基本內涵看,中國夢是國家、民族、人民共有、共建和共享的同一個夢。中國夢的目標高遠,建立繁榮強盛的中國、文明的中國、和諧的中國、美麗的中國、幸福的中國與和平的中國都是其目標。但我們應該清醒地看到,雖然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夢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同行,創造了中國奇跡和中國神話,但是今天的中國還有1.28億人處在貧困線以下,人均經濟總量排位靠后,科技水平與發達國家之間仍然存在差距,城鄉差距、居民收入差距、發展中不平衡、不協調等問題亟待解決[1],實現中國夢還需要付出更多的艱辛。夢想與現實的差距昭示我們必須在中國夢的指引下,艱苦奮斗,頑強努力,實干興邦,實干圓夢,否則夢想就會變成空想。

從中國夢的實現時間看,我們現在距離第一個一百年目標還有6年,距離第二個一百年目標還有34年。實現中國夢,創造一個中華民族和全國人民生活更幸福、更美好的和諧社會,任重而道遠,需要堅忍不拔和求真務實的精神,需要凝聚中華兒女的集體智慧和力量,需要我們每一個人的艱苦努力和鍥而不舍的奮斗。

從通往夢想的道路看,中國夢是前無古人的偉大事業,無可以借鑒的成功經驗,這就注定通往夢想的道路不會一帆風順,在前進的道路上會不斷遭遇新問題,遭受挫折和困難。這就需要我們有頑強奮斗的精神和勇氣,敢于直面問題和考驗;需要我們有艱苦奮斗的精神,厲行勤儉節約;需要我們有永不放棄、百折不撓、不懈奮斗的精神,以應對挑戰,成就夢想。

三、用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原理,闡明依靠全體民眾是實現中國夢的根本途徑

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從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和物質資料的生產方式是人類社會存在和發展基礎的前提出發,得出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的科學結論。該原理表明人民群眾既是社會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創造者,也是社會變革的決定力量。我黨根據該原理提出了黨的群眾路線和群眾觀點、“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以及以人為本等思想。中國夢歸根結底是人民的夢,其實現也必須以人民群眾為主體,依靠人民群眾造福人民群眾。因此,“原理”課教學可以以此為切入點給學生闡明依靠人民群眾是實現中國夢的根本途徑,并讓學生知曉自己作為人民群眾的一員在實現中國夢中應擔負的責任。

首先,人民群眾作為中華民族的主體,是實現民族復興的根本力量,是實現中國夢必須依靠的中堅力量。自古以來人民群眾就是歷史的創造者,中華民族幾千年的歷史是人民群眾創造的,璀璨的中華文明是人民群眾集體智慧的結晶;每一次大災大難面前,是人民群眾眾志成城匯集成磅礴偉力,戰勝各種困難和風險;人民群眾是我黨的力量源泉和勝利之本,中國共產黨成立至今所取得的每一個勝利、所獲得的每一個成功都離不開人民群眾的支持。所以,毛澤東在《論聯合政府》中曾指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創造歷史的真正動力?!敝袊陌l展離不開人民群眾,我國正處于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歷史時期,實現中國夢是空前艱巨的宏偉事業,必須凝聚人民群眾的力量,緊緊依靠人民,充分發揮人民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依靠人民群眾是實現中國夢的根本途徑。

其次,中國夢能凝聚人民群眾力量。中國夢的實現不僅要依靠人民群眾,還必須凝聚群眾力量,而我們有能力凝聚群眾力量。其一,中國夢是國家夢、民族夢和人民夢的統一體,中國夢歸根結底是人民的夢,是實現好、維護好人民群眾利益的“民生夢”,是讓人民群眾過上有尊嚴生活的“尊嚴夢”,是讓每一個中國人都有機會出彩的“成功夢”[2]。毋庸置疑,人民群眾是中國夢的最終受益者,這樣的夢能贏得民心,能得到人民的支持和擁護。其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具有凝聚群眾力量的優勢。一方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以人民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堅持人民利益至上,將實現民族復興的大業與為人民謀福祉的追求統一起來,使群眾能切身體會到自己是民族大業的直接受益者,國家、民族的前途與自己的幸福息息相關。另一方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堅持發展人民民主,使人民群眾真正感受到自己是民族復興偉業的主人,能增強人民群眾對民族復興偉業擔當的自覺性,從而凝聚人民群眾的力量[3]。其三,作為執政黨的中國共產黨以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為宗旨,把群眾路線作為黨的生命線,堅持從人民群眾的需要出發,切實為群眾做實事,謀福利,始終同人民群眾保持血肉聯系,在新形勢下全黨范圍內廣泛開展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更是順應人民群眾的期盼。因此,這樣的執政黨能凝聚群眾力量,推動夢想一步一步變為現實。

四、結合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能動反作用原理,闡明弘揚中國精神是實現中國夢的內在要求

唯物史觀在承認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的前提下,也承認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具有能動的反作用。這種反作用具有兩重性,即先進的社會意識反映了社會發展的趨勢和要求,對社會發展起促進作用;落后的社會意識不符合社會發展的趨勢和要求,對社會發展起阻礙作用。社會意識的能動反作用必須通過人民群眾的實踐活動才能實現。根據此原理,偉大的事業需要崇高精神的支撐和推動,中國夢的實現必須弘揚中國精神,以凝心聚力,匯聚成民族復興的磅礴力量,推動中國夢早日實現。因此,“原理”課教學可以以此為切入點,幫助大學生明白中國精神的內涵以及弘揚中國精神對實現中國夢的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使大學生自覺成為中國精神的踐行者和弘揚者。

中國精神是中華民族五千多年的歷史發展中形成的具有中國特色的國家精神,這種精神是凝心聚力的興國之魂、強國之魂,體現為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的有機統一。其中愛國主義始終是把中華民族堅強團結在一起的精神力量,改革創新始終是鞭策我們在改革開放中與時俱進的精神力量。中國精神與中國夢具有內在的一致性,是實現中國夢的強大精神支柱,貫穿于實現中國夢全過程,弘揚中國精神是實現中國夢的內在要求。

首先,弘揚中國精神是實現中國夢的題中應有之意。中國夢的目標是要把中國建設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國家,因此,中國夢不是單一的經濟發展的富強夢,中國夢是多元的、多維的。中國夢不僅追求高度的物質文明,也追求高度的精神文明,中國不僅要成為物質上強大的中國,也要成為精神上強大的中國,具有民族特質和時代特質的中國精神是中華民族屹立于世界之林的精神支撐,是中國夢的題中應有之意,弘揚傲然挺立的中國精神是實現中國夢內在要求。

其次,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為凝聚中國心、實現中國夢提供強大精神力量。在實現中國夢的征途中,我們已經取得了可喜的成績,但今天我們必須面對全球化浪潮帶來的諸多風險挑戰,這就需要大力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凝聚中國心,聚集中國力量。因為愛國主義精神是對祖國和人民的真摯熱愛之情,是對祖國悠久歷史和燦爛文化的認同感和自豪感,是對國家前途、民族命運和人民幸福的責任感。愛國主義精神能彌合國內各個民族、各階層之間的隔閡,形成一種強烈的民族歸屬感,能夠激發每一位中華兒女的拳拳之心,形成報效祖國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并轉化為實際的行動。在愛國主義的感召下,能夠把中華民族團結在一起,集聚偉力,鼓舞中華民族迎難而上,攻堅克難,戰勝一切困難和風險,形成推動中國夢實現的磅礴力量。

最后,弘揚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為實現中國夢提供不竭的動力。改革開放三十多年,為中國精神注入了新的時代元素,形成了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三十多年來的實踐事實證明,我們以改革創新精神為指導,解放思想,突破常規,大膽探索,勇于創新,造就了中國的歷史巨變,成就了今天的中國奇跡。實現中國夢必須走堅持改革開放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今天我們踏上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新征程,改革進入攻堅區和深水區,面對思想觀念的障礙和利益固化的藩籬,面對發展中的瓶頸和深層次的矛盾問題,如何攻堅克難,破除壁壘,都需要繼續弘揚改革創新的時代精神,為實現中國夢提供不竭的動力,以抓住戰略機遇期,確保21世紀中葉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參考文獻:

[1]人民日報評論員.擔起我們這代人的使命——九論同心共筑中國夢[EB/OL].新華網http://news.xinhuanet.com/pol

itics/2013-03/28/c 115200413.htm2013-10-08.

[2]辛鳴.中國夢歸根到底是人民的夢[N].人民日報,2013-

06-26(07)

[3]章傳家.實現中國夢的偉大道路[N].光明日報,2013-03-

22(01).

猜你喜歡
中國夢
美媒:非洲人欲在華追求“中國夢”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