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顧景舟:布衣壺宗的名士風骨

2015-05-30 10:48沈嘉祿
財富堂 2015年9期
關鍵詞:顧景舟紫砂大師

沈嘉祿

徐風簡介

中國作家協會會員、國家一級作家,紫砂文化學者。江蘇省作家協會理事、省作協散文委員會副主任。宜興市作家協會主席。已出版長篇小說《國壺》《公民喉舌》《浮沉之路》《緣去來》等4部,紫砂系列小說《東洋記》《壺王》《壺道》《壺殤》等多部。近年致力于紫砂文學寫作,著有非虛構長篇紫砂文學作品《一衣壺宗——顧景舟傳》《花非花——蔣蓉傳》《一壺乾坤》《讀壺記》等。

《財富堂》一問:今年是中國紫砂藝術一代宗師顧景舟誕辰100周年,明年1月份優勢顧景舟大師逝去20周年。顧景舟大師在晚年向朋友透露過三個愿望:一是辦一個個人作品展,二是將自己一生的從藝經歷編成一本《談藝錄》,三是出一本個人傳記。但遺憾的是,這三個愿望在他生前都沒有實現,而且前兩個愿望也永無實現的可能。那么您耗時經年撰寫的《布衣壺宗——顧景舟傳》:這個時間節點上問世,既可告慰大師在天之靈,實現老人家未竟的遺愿,也為今天成千上萬的中國傳統藝術的愛好者、包括紫砂藝術的愛好者、收藏者,尤其是顧景舟大師忠實的、永遠的粉絲還原了大師的藝術經歷和心路歷程。在今年的上海書展上,您攜新作在江蘇文藝出版社的展臺上售簽,引起了想象得到的轟動場面,大獲成功。您為何將第一場簽售放在上海?儀儀因為是要趕上海書展這個趟嗎?

徐風:顧景舟第一次到上海,是25歲。當年在上海的“仿古生涯”以及稍后的標準陶瓷公司,對他一生的影響很大。他在這里接受了海派文化的熏陶,接觸了大量聞所未聞的藝術珍品結交了許多文人墨客所以,上海是顧景舟從手藝人成為藝術家的一個轉折點??梢院敛豢鋸埖卣f,上海也是顧景舟除故鄉外讓他最魂牽夢縈的地方。所以,《布衣壺宗一一顧景舟傳》一書在上海首發,我把它看作是顧景舟百年誕辰系列紀念活動的起點,是對顧景舟紫砂藝術起點的一種紀念、一種呼應。

《財富堂》二問:大上海貫通中西的氣格、兼容并包的都市文化、對商品經濟的敏銳與運作規范,都對顧景舟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建國后他還投考天原化工廠,雖然因為身體原因而錯失機會,但今天的我們應該為此額手慶幸,否則,一家大型企業也許多了一個可能是一流的工程師,但中國則少了一位承前啟后、彪炳史冊的旗幟性的藝術大師。您認為上海對顧景舟的從藝經歷而言,主要有哪些影響?

徐風:首先有一個細節值得重視。顧景舟在上?!袄墒纤囋贰狈鹿艜r,常用的印章是“武陵逸人”,后來到了上海標準陶瓷公司,生活安定下來,他重新刻了一枚圖章:“曼唏陶藝”。

“曼唏”,即曼妙之曙光,也可以直譯為早晨的太陽。在顧景舟這里,“陶藝”是藝術,而不是僅僅的民間手藝。這就是海派文化給他的滋養和底氣此時他已然認定,他之所作,早已不是茶坊酒肆里用作飲茶的民間雜器,亦有別于那種“一朝選在君王側”的雕琢造作于媚權的官窯器而是發軔于明初江南士大夫中的文人茶器。在上海這段時間里,顧景舟的審美意向已經有了相當明確的追求。他認為人生之美,在于一個“素”字。安之若素,望之若素,淡之若素,都是藝術上的難得之態。這個審美觀念,貫穿了顧景舟整個壺藝生涯。

《財富堂》三問:您的這部傳記史料翔實,采訪深入,考證縝密,并以義學語言曲徑通幽地引領讀者重返歷史現場,冷靜而客觀地打最離我們尚不算遙遠的往事,同時懷著一份深深的尊敬與理解來窺探傳主的精神世界。在探究某些影響到傳主命運順逆榮哀的關鍵事件時,也能夠放在時代變遷的宏大背景下展開敘述,體現了顧景舟式的悲憫與寬容。特別是您有著豐富的小說創作經驗,所以這本傳記首先是一部顧景舟的性格成長史,人格形成史,精神升華史。比如您以幾個細節就寫出了顧景舟不同于一般宜興紫砂藝人的性格特征,那就是孤傲,或者說是清高,或者說是自尊、自重。但這份與世俗社會處處抗爭的清高,到了他晚年又發生了很大變化,他變得圓通了,隨和了,能夠與世俗社會妥協了。這是為什么?

徐風:其實顧景舟的風骨,到晚年依然是清峻孤傲的。但表現形式不一樣了。比如,他在日記里記述了某些官員利用權力向他索壺的情景,老人家非常不齒。又比如,一把官員索要的壺,他拖了19年,到死,還沒有最后完工。他的“隨和”,應該看作是長者風范,是有底線支撐的?!皥A通”在他身上也有的,那是非原則問題的隨和,畢竟歲數大了,“火氣”也沒有了。比如,在茶壺鑒定上,他平生唯一一次把上海松江老人的假供春壺說成是真壺。那是因為他看到松江老人身體比他還差,故違心造次。他這是向生命妥協,恰恰是人性光亮在他身上的體現而臨終前他還念念不忘此事,用最后的力氣交待家人:“那把壺是假的,要翻過來?!?/p>

《財富堂》四問:顧景舟又是極其自信、甚至說是非常自負的藝術大師,他對自己有情形的認識,有明確的定位,始終握有一份沉重的使命感。他對學生說過:一百年后,我的壺還是有人喜歡。這是他的自信,也是他對歷史、對義化擔當的責任。對照顧景舟,您認為今天中國的藝術界,包括與市場經濟關聯度十分密切的工藝美術界,是否有太多的藝術家已經失去了這份由衷的自信和使命感?

徐風:我曾經寫過一篇文章,叫《大師在哪里》。其中有一段話,正好可以回答您的問題:“有人曾經譏諷當今某些文化程度不高、國學功底薄弱、連毛筆也握不住的‘大師,充其量只是個‘大師傅。他們認為,可以稱大師的人,一是要有深厚的國學基礎,他必須對中國傳統文化有深刻理解與把握;二是他必須對本專業以及毗鄰的學術潮流具有廣博的認知和自己的深入思考,并且有自己的專著專論;三是他必須有一定數量的獨創且能傳世的作品,這些作品具有承先啟后,繼往開來的意義,能形成一個流派并經受住時間的考驗,能引領、造就、培養一支人才隊伍,成為影響一代人的經典?!?/p>

按照這樣的要求,我們今天的大師是不是評得太多了一點?或者說真正意義上的大師是不是太少了一點?您提出的“由衷的自信”和“使命感”,是要靠底蘊、靠修為、靠人格力量去支撐的。在燈火的闌珊處我們見不到大師,在寂寞的寒窗下我們見不到大師,甚至在裝修得富麗堂皇的“工作室”里,我們依然見不到大師倒是在太多的官方場合太多的燈紅酒綠的處所,我們卻能頻頻看到某些“大師”晃動的身影。

《財富堂》五問:在拍賣會驚天動地的落槌聲中,顧景舟茶壺的拍賣價格一再創下天價。也許顧景舟在生前已經看到這個端倪,但估計也想象不到如此瘋狂的程度吧。藝術品市場是狂熱的,兇險的,貪婪的,充滿著無邊的欲望,所以人們認為顧景舟的傳世作品還是太少。這造成了市場的饑餓感,也造成了顧景舟作品價格的堅挺,以及贗品的不斷出現。您認為與明清兩代壺藝大師相比,與當今名聲顯赫、勇立潮頭的諸位大師相比,顧景舟作品是多還是少?

徐風:1948年的時候,顧景舟在上海鐵畫軒出售的茶壺,是八斗米一把。這在當時是相當高的價位了,當時一個職員的月薪才五斗米。而且顧景舟的壺一出現,馬上就被買走。顧壺的數量總是很少,不能滿足收藏界的需求,但他總是不愿多做,認為“多做必濫”。他一直把做紫砂壺看作是藝術創作,這一點他和清代的制壺高手邵大亨極為相似。每制一壺,必精益求精。邵大亨的作品與同時代的壺手相比,也是不多的。當今的一些紫砂名家,除少數人外,很多人的作品是非常多、多到讓人懷疑此公是否一天24小時晝夜不歇地制壺?這不能不讓人懷疑,是商業因素在左右。顧景舟與他們相比,作品當然就少了。這個“少”的背后,完全是精益求精在做支撐。

《財富堂》六問:顧景舟創作一絲不茍、追求卓越的態度,以及看似懶散的作風,是否只在計劃經濟時代有效?假如他活在當下,有無可能在滔滔而來的商品經濟人潮而錢修止自己的一貫做法?

徐風:當年韓美林剛到宜興時,有人在他面前貶低顧景舟,說他懶,不肯做壺,和其他的老藝人比,他的作品最少。韓美林就這個問題請教于顧景舟,顧景舟聽了,沉默半響,突然像山洪暴發一樣吼出一聲:“人都不讓我好好做,還做什么壺!”顧景舟告訴他,心里壓抑,怎么會有創作的靈感?心情不好,他真的做不出壺。言若為心聲,壺亦心之軌跡。他之所作,雖然不像某些人那么多,但每一件,都是他人格的宣言,藝術上的至美,都是他用生命去投入換來的。如果他活在當下,會用堅持了一生的原則來抵制假冒和粗制濫造。這是肯定的。而我們今天太缺乏顧景舟式的人物了。這就是無奈的現實。

《財富堂》七問:顧景舟一生創創作一系列體現自己審美理想的精品力作,這都成了中國當代紫砂藝術中的傳世經典,他在生前也將自己的作品饋贈好友,送過他認為對紫砂事業起到推動作用的領導,送過可以交心的義化界朋友,送過到誠的合作者,送過他認為有前途的學生輩,也送過幫助過他的人,特別感動的是他還送過一些在企業中地位卑微的工人,而且他總是希望得到茶壺的人最好要用來泡茶,在使用中體現作品的價值。這既是顧景舟的性格使然,也反映了他對工藝美術終極價值的態度,也就是生活藝術化的真滴。您認為顧景舟是這樣的嗎?

徐風:是的。大凡顧景舟送出去的壺,一是希望對方不要拿去變錢,二是希望對方能夠經常使用。他認為,茶壺的價值,除了觀賞和把玩,還有就是實用和“宜茶性”,茶壺只有在不斷的沖泡過程中,才能煥發光彩,別的器皿是越用越舊,唯獨紫砂壺,是越用越“新”,這個“新”,就是紫砂特有的包漿,是一種溫存的舊氣,是歲月、人生留在壺上的印記。而人的氣質,在用紫砂壺泡茶的過程中,終會變得恬淡、安逸、平和。

《財富堂》八問:了解紫砂藝術發展歷程的人都知道,從清代的陳鴻壽起,由于文人墨客的介入,使得紫砂壺從單純的茗器上升為一年體現人義理想與高尚情趣的藝術品,并在后來不斷加載它的藝術含量,那么縱觀顧景舟的一生,他也與吳湖帆、江寒汀、高莊、韓美林、亞明、范曾、劉海粟藝術大師合作過,留下了一個個為人津津樂道的藝壇佳話,這些書畫藝術與紫砂造型藝術的天作之合,也成了當今拍賣會上的奇跡。但在他生命的最后十多年里,為何又不愿與畫家合作了呢?

徐風:文人參與紫砂,古時即有風習。盛行于明代的理學,講究正心修身、節儉養性。竹風一陣,清茗飄香。無法實現的人生理想,文人就把它鐫刻到壺上,養志且養心。就是到了當代,大凡文人墨客到了宜興,也多喜歡在紫砂壺上留下性情文字,或詩或文,或書或畫。除了唐云這樣的幾十年與紫砂不離不棄的資深壺友,從80年代中期開始,更有劉海粟、謝稚柳、程十發、李可染、黃養輝、韓美林等書畫大家來紫砂工藝廠參觀采風。與顧景舟見面,幾乎成了他們的一個主打節目。興之所至的時候,筆墨自然擺開。誰都希望跟顧景舟合作。按照行內彼此認可的規則,書畫家與紫砂藝人在壺上合作,二取其一,各有其獲。眾所周知,顧景舟做一把壺有多難,如果不是旗鼓相當的書畫大家,一般的丹青寫手在顧景舟的壺上畫上幾筆,就要分一把壺,那應該是不對等的。于是,有一個叫做“蘿卜煨肉”的典故,在當時的紫砂圈里悄然流轉。本來,這是一道江南農家名菜;意思是,蘿卜放在清水鍋里煮,其味寡淡,不堪入口。但將其放進肉鍋里煨,滋味互補,甚至蘿卜的鮮美超過了肉。弦外之音,那些不對等的江湖文人書畫家,其實就是想在肉鍋里沾點湯汁的空心蘿卜。這個比喻看似刻薄,卻大抵也是實情。

但是,顧景舟70歲以后,就不愿意再跟任何文人書畫家合作了。因為,精神上他已皈依了邵大亨。大亨一生性情耿介從無與文人合作而其作品素面素心,融合釋儒道,天人合一;完全是獨樹一幟的藝術品。大亨的“不合作”精神,給顧景舟晚年影響很大。因為,一般意義上的花花草草出現在壺上,在他看來,已然是不必要的累贅。

《財富堂》九問:您長期在宜興生活工作,您應該與顧景舟有過親密接觸吧,但在這本傳記里似乎沒有看到您與他對話的記錄。如果您錯過這樣的機會,對這本書的寫作會造成何種困難?您又是如何克服這種困難,使這本書擁用經得起歷史檢驗與文學界評判的公正性,還有一本好的傳記應該追求的文學意境、思想深度?

徐風:這是一個讓我感到慚愧的問題。顧景舟去世于1996年。當時我正供職于宜興電視臺,每天的工作之一,就是指派編導、記者們外出拍攝專題、文藝類的節目。按理,顧老去世,完全應該進入我們的視野,甚至,早就應該在他生前,為他拍攝一部專題片,留下一些珍貴資料。這些在當時很容易做到的事,我卻沒有做。為什么?很多年后,我才明白,欣賞一座高山,我們至少要跋涉到山腳下,或者,爬到半山腰,才有仰望峰頂的可能。但當時,顧景舟老人,在我看來,就只是一個名聲隆隆的紫砂大師,他的壺非常貴。這于我的日常生活,沒有任何交集,所以才會留下如此慚愧的記憶。這樣一種不可原諒的愚鈍,20年后,讓我追悔莫及。就不說什么專題片了,近在咫尺,連一拜訪也不曾有過。這個無法挽回的錯誤,足以讓一個曾經的電視人抱憾終生。

一直到2007年,當我寫完《花非花——蔣蓉傳》的時候,猛然抬頭,發現面前還有一座巍然的高峰,那是顧景舟。2013年夏天。當我終于叩開顧家的門扉,取得寫作顧傳的授權,我相信,那是真誠和機緣的力量。采訪和寫作的兩年時間里,我常常在夢中見到顧景舟。高山,有時會化做云氣;氤氳中,水波蕩漾;風,柔綿的;麗日或朗月,都是清輝拂面;那個清癯的老人,面目慈祥,端坐在你面前,侃侃而談。

隨著他跌宕起伏的人生軌跡,去讀懂一顆高貴而寂寞的心靈。臺灣,香港,北京,上海,南京、昆山,宜興。斯人風貌絲絲縷縷從各處搜集匯總的顧景舟資料,曾經有幾百萬字之巨,堆積在我的案頭;還有大量的采訪筆記、錄音、視頻。閱讀、記錄、梳理并且消化它們,在兩年的時間里,成為我日夜兼程的功課。70多人次的采訪,一點點地再現著一個八旬老人的風雨人生。遺忘如冰山,追憶如鈍器,每一次新的細節的被發掘,都在提醒我,我所知曉、掌握的,只是冰山一角,太多的見證者、當事人已然老去;有的,在本書完稿時,已經離開人世。依稀的往事,從而變得脆薄。修復與還原,顯其本真,還是要靠真實的力量、文學的力量,靠審美的觀照、思想的引領。而留住至少兩代人的集體記憶,于我,一個能力有限的書寫者,充其量,只是盡到了一己之力。

《財富堂》十問:《布衣壺宗——顧景舟傳》講述的是一個傳奇,更是一種傳統文人的精神,在今天,世界似乎很精彩,我們不缺傳奇,但缺少像顧景舟那樣的狷介性格、生命態度和藝術精神。我想這也是您撰寫這部傳記的宗旨之一吧。我知道您在此的撰寫過《花非花——蔣蓉傳》《一壺乾坤>《壺王》系列小說等,都贏得了藝術界和文學界的好評,在完成了這本后,接下來準備再為哪位紫砂人師立傳?

徐風:寫完《布衣壺宗一—顧景舟傳》,我有一種“黃山歸來不看岳”的感覺。今后相當一段時間,不可能再去寫非虛構的紫砂文本了?;蛟S,虛構類的紫砂文學題材,依然是我所重視的。再擴大一點,對孕育紫砂的江南文化土壤做專題的研究,是我今后一段時間的目標。在紀念顧景舟百年誕辰的時候,今天的我們,有必要重新審視培育顧景舟成長的這片古老土地。博大精深的江南文化,干百年來,其脈浩大,其果碩碩;行至當下,水遠山長。但是,它的脈象與品質,時被精神霧霾侵蝕,其間多少歧義,多少蛻變,多少新生,多少希冀,時下的人們,當捫心自問。紫砂風流,正值盛世。但是,下一個百年,我們還能再出一個顧景舟嗎?或者說,今天我們腳下的土地,還是培育顧景舟的那塊土地嗎?

這就是我今后要探究的方向。

猜你喜歡
顧景舟紫砂大師
大師剪我也剪
顧景舟偷懶
顧景舟洋桶紫砂提梁壺
大美紫砂,無聲的藝術——論紫砂藝術的傳承與發展
畫家張宜與紫砂
文質彬彬的紫砂新境——吳鳴紫砂藝術品讀
環保高效的清潔大師
顧景舟的無款壺
顧景舟制紫砂松鼠葡萄茶具9200萬元成交
向改裝大師們致敬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