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國文明對話教育轉型

2015-05-30 10:48
贏未來·學校品牌管理 2015年6期
關鍵詞:大國教授文明

“教育與中國未來”30人論壇2015年會“大國文明與教育使命”上,思想界、教育界、實業界專家跨領域、跨文化對話,圍繞世紀中華下的教育擔當、文明蛻變與教育創新等進行探討和互動,嘗試為中國教育未來的發展提供多種可供借鑒的思路。

全國政協副秘書長、民盟中央副主席、浙江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徐輝:

鑒于教育發展對國家綜合實力的保持和提升的作用越來越重要,中央政府必須承擔起更多的教育發展責任,因此也必須更多地思考國家教育戰略問題。國家不同,歷史傳承不同,面臨的迫切問題不同,要實現的戰略目標及采取的相應措施自然也不同。

國家教育咨詢委員會委員、

中山大學教授李延保:

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本質上是中華文明的復興與發展,我們在思考如何培養在科學技術、知識創新上能夠引領中國走到世界前列的優秀人才時,不僅要關注他們的知識結構、思維方法、科學訓練和意志品格,更要關注如何營造他們健全的人格和優良品德、習俗的成長環境;在東西方文化交流和碰撞中,如何塑造新一代中國人的文化品格,從中也培育出中國現代大學自身的品格和精神。

北京師范大學教育學部部長、

教授石中英:

今天的教育應當深思自己的文明立場和態度,以一種更加廣闊的視野向青少年學生傳播新的文明觀。這是今日教育的巨大責任和使命!在這個基礎上,今日的教育才可以構筑世界文明,重塑國家文明,繁榮社會文明,培養文明的公民。

湖北省人大副主任、華中師范大學教授周洪宇:

我在這里提出個人對新人文教育的十點主張:應以人為本,充滿人文關懷;應注重個性發展,豐富情感,健全人格;應培養人類整體意識,做有全球觀、中國心、正義感的現代公民;應培養科學精神,善于思辨,掌握技能,適應未來生活;應師生平等,合作共享,因材施教,教學相長;應尊重和保持文化的豐富性和多元性,提供選擇的多樣性,求同存異,和諧共生;應融匯本土域外優良教育傳統,傳承和發展文明;應開放,創新,勇于探索;新人文教育應重視終身教育和終身學習,具有可持續性;應注重綠色生態和環境教育,養成同理心。

中山大學現代化研究中心主任、

教育學院教授馮增?。?/p>

大國文明下的高考創新,這是一個大題目,這里只簡列幾種主要思路。淡化考試,讓考試變成學習的一個發展過程的檢測;實行從小學到大學升學的全面素質評價,讓學習回到發展人的目的上來;考生及大學自由選擇實行大學自主招生;全力推進教育均衡化發展。

臺灣政治大學教育學院教授、博士周祝瑛:

我們出現很多為西方國家制作而對本國的研究和本國問題的解決毫無作用的論文。我們希望不只是政府,大學和學者都要重新提出多元評估指標,就像改革高考,可以引用除了考試分數以外的多元入學方式。

中山大學教育學院院長、教育研究所所長、

教授屈瓊斐:

高考雖然不是個好辦法,但它是我們當前使用的辦法。我們的社會和教育都有非常濃重的排序文化。排序在高考和大學錄取上,高考成了排序文化下的游戲規則。高考承受了不能承受之輕,高考解決不了太多問題,總之不要讓高考承擔太多的社會責任。

中山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所長、

中山大學哲學系教授李宗桂:

我們今天要構建現代大學精神,一方面弘揚傳統大學之道,又要避免它的一些弊端,弘揚當代中國精神。我們今天要把科學、民主、法治、公民意識放在非常重要的地位,這樣才能培養出高素質的公民。這正是弘揚大學之道和構建大學精神所要解決的問題。

作家、前德國科布倫茨大學和奧地利薩爾茨堡大學電腦科學與語言學教授錢定平:

中國教育問題的根子埋藏在更深的層次之中,那就是中華文明的“性格”。華夏文明的總體性格是深宛復雜,它又是世上唯一一個沒有宗教輔佐的偉大文明,這點影響極其深遠。我提出,在改革教育的同時,改進文明、改造民族同步進行。教育與文明的改造,重點在農村。

沈陽師范大學教育管理研究所所長、教授孫綿濤:

完全撇開現在的高考制度而制定出一個全新人才選拔制度恐怕很難,我們只能在去年頒布的高考改革方案的基礎上不斷完善我國的人才選拔制度。要以選拔人才來統帥其公平性、公正性以及育人性,這樣才是科學的,才能夠真正體現高考改革方案的價值取向。這種人才選拔的價值取向應強調選拔基本素質加個性特長的人才。

福建工程學院黨委書記、教授吳仁華:

在當今社會,談大國文明,不能回避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深度融合與全面推進正在加快形成的新型工業文明。這是大國文明基礎,更是邁向強國的基礎。其中,創新是靈魂,科技人才是根基,而智能制造、大型工程等是載體與標志。

南京師范大學原副校長、教授、博士生導師吳康寧:

千萬不要只是拿教育機會不斷增加、辦學條件不斷改善之類的教育事業發展的數字來說事。沒有人否定這些教育硬實力的重要性,但如果教育的品質沒有得到切實改善、教育的軟實力沒有得到大幅提升的話,那么,教育規模再大、教育機會再多,教育的硬實力再強,也不可能成為教育強國。而少了教育強國這個不可或缺的要素,世界強國也就無從談起。

廣州大學教育學院教授劉暉:

教育信仰是對教育應然價值的堅定期待與尊崇,是教育發展方向的信念支撐,是讀書人與教書人的精神動力,是教育制度設計的靈魂。很顯然,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國家、不同的國民對教育的信仰是不一樣的。中國人的教育信仰形塑著世代國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對中國人獨具特色的國民性產生了深遠影響。

南京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原院長、教授、

博士生導師胡建華:

提高人的素質需要綜合治理,不僅僅是教育問題,但是毫無疑問教育尤其學校教育應該發揮重要作用。學校教育不是萬能的,學生在學校里很守規則,但是回到社會上或者回到家里就變了,他的言行就不一了,所以需要綜合治理。只有提高人的基本素質,當人們的精神文明提高了,我們才能夠稱之為一個真正意義上的文明大國。

華南師范大學副校長、教育國際化研究中心

主任吳堅:

從文明生態的教育視角來看,大國文明應具備文明生態的可持續發展理念,而理念的滲透和熏陶需要革新教育。教育不僅是文明生態建設的基礎,而且是中國走向大國文明的立腳點。我們要走向大國需要的文明生態教育。如果文明生態缺位,大國文明充其量不過紙上談兵,既力不足,也行不遠。

廣州崔其升文化傳播有限公司董事長鄧放國:

我們推行自主教育,只做一件事,就是讓孩子自己會“開車”,父母、老師只是孩子人生的教練與伙伴。孩子自己要養得活自己,養得活自己,親人就不會糾結。我們認為只要扎根農村,以自主教育為發動機,把留守兒童教育與空巢老人的養老問題徹底解決了,那么這個國家就有未來了。

(摘編自搜狐教育)

猜你喜歡
大國教授文明
田教授種“田”為啥這么甜
請文明演繹
吐槽大國
劉排教授簡介
漫說文明
多想記住你的臉
從器官捐獻大國到移植大國還有多遠
對不文明說“不”
文明歌
周邊大國的海上挑戰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