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被忽視的女性
——以《地獄——天堂》為例闡述

2015-07-12 08:58苗旭艷南昌大學南昌280312
名作欣賞 2015年21期
關鍵詞:天堂移民文化

⊙苗旭艷[南昌大學, 南昌 280312]

被忽視的女性
——以《地獄——天堂》為例闡述

⊙苗旭艷[南昌大學, 南昌 280312]

《地獄——天堂》選自茱帕·拉希里的短篇小說集《不適之地》?!恫贿m之地》不同于以往的作品,它言說著第二代移民對自己雙重身份的關注與自我的調適。對于美國土生土長的人來說,移民者成為美國人眼中的“他者”。在這種身份認同的過程中,人們往往更關注于整個移民者的境遇與遭遇,而常常忽視美國印裔婦女在家庭與雙重文化的夾擊中的艱難與錯位,表現最明顯的是《地獄——天堂》。

茱帕·拉希里 女性 忽視

美國女作家茱帕·拉希里1967年出生于倫敦,父母為孟加拉裔印度移民。茱帕·拉希里三歲時,隨父母遷居美國。作為第二代美國移民的拉希里,她作品中的人物多為印度移民或是移民的孩子,在父母輩與孩子輩的情感糾結中展現出美國印裔群落中的文化疏離與融合。她的處女作《疾病解說者》獲得2000年普利策小說獎;第二篇短篇小說集《不適之地》登上《紐約時報》暢銷書榜首,并獲得弗蘭克·奧康納國際短篇小說獎第一名。作為美國當代文壇閃耀的新星,她2005年出任美國筆會副主席,后進入美國總統藝術人文委員會。正如書的封面上《出版家周刊》對《不適之地》小說集的高度評價:“拉希里在小說中,成熟地展現了離鄉背井、身份認同、失望等主題,當代很少有作家可以與之匹敵?!?/p>

小說集《不適之地》不同于以往的作品,它言說著第二代移民對自己雙重身份的關注與自我的調適。他們在兩種文化的向往、碰撞、疏離、曖昧的關系中,顯示出自我的落寞、孤寂、尷尬和融合的境界。對于美國土生土長的人來說,移民者就像異邦人,成為美國人眼中的“他者”。在這種身份認同的過程中,人們往往更關注于整個移民者的境遇。然而在整體的群落中,我們常常忽視美國印裔婦女在家庭與雙重文化的夾擊中的艱難與錯位,表現最明顯的是《地獄——天堂》,它是《不適之地》小說集中的第二個故事。從異邦人的情緒中脫離出來審視《地獄——天堂》中亞潘娜的生活狀況,我們常常發現在異域的生活中,男人仍然是主體,是絕對;女人是他者。①

亞潘娜為了丈夫的事業舍棄了自己的世界跟隨丈夫來到美國,她沒有自己獨立的生活基礎與精神寄托,只有在廚房的鍋碗瓢盆中可以看見她的身影。家庭與對丈夫和女兒的情感是亞潘娜人生的一切,但是丈夫對她的態度是冷冰冰的,女兒與她的關系越來越有隔閡。她處于男人附屬的地位,被當作一件物品隨著男人的需要擺布。女人只是處于被動的地位,被丈夫需要,被女兒需要。亞潘娜只是丈夫為了完成父母的任務而接受的事實。丈夫心里只有工作和研究,生活在她與女兒都無法穿透的殼子里。女兒在美國的文化中長大,對印度文化的脫離與叛逆以及母親對母體文化的保守與堅持,使得女兒已經不是百分之百地需要母親。當這種需要大打折扣的情況下,亞潘娜成為人們忽視的對象?!啊绻氵@么不快樂,那就回去加爾各答算了?!麜@么說,明白表示他們若分開,對他不會造成任何影響。我開始學習爸爸對待她的方式,讓她更感孤寄?!雹谠谀行缘闹黧w世界中,女人從來都不是從她的自身來界定女性的,正如女人是從亞當“多余的骨頭”中抽取出來的。女人不被看作是一個自主的存在,她是依附于男人的,因男人的存在而具有意義。男人可以離開女人而具有自身意義,而女人離開男人就缺乏意義,沒有男人,她們不能獨立生活、獨立思考。

從亞潘娜與普叔叔相處的過程中,我們可以知道她在母體文化當中,未婚時代的她熱愛電影、詩歌,討論左派政治;年少的她與家人到孟加拉的鄉村旅游、野餐。遠離故土的亞潘娜沒有了這些精神享受,即使是回憶在丈夫眼里也只是置若罔聞。長久以來,女人的本質被認為只是性與生殖,她只是客體的存在。在自我與他者的二元對立的思維方式中,男人是主體,女人是附屬。女人的生活與精神記錄都只是一片空白,有的只是男人對女人的想象。正如伍爾夫說道:“在想象中,她無比尊貴,而實際上,她根本無足輕重。翻開試卷,她的身影隨處可見,查閱歷史,她卻幾乎無跡可尋?!雹勰腥藢ε说暮鲆?,尤其是對精神的忽視,即使是在高級知識分子的美籍印裔男人心中也是如此。

以家庭為基本單位組建的社會,女人與男人共同組建成一個整體,這種共同的整體并沒有消解對立,同時男人成為女人連接這一整體的紐帶。在以男權為主體的社會中,男人在這一整體中成為女人的代表,控制著話語權;男人在社會的發展過程中確立了主體的地位,并通過風俗習慣、倫理道德、法律等社會契約的形式制約著女人,使男人對女人的需要內化為自身的內在品質。女人的這種屈服使得她們沒有能力也不可能自動地進行自我主體的確認與返回,屈服產生的沉默成為她們對男人主體地位的默認。緘默流淌在她們的血液中,遮遮掩掩始終左右著她們的行動。

亞潘娜在小叔式的單純愛戀中,她始終在“嫂子”的名義下保護和關心“普叔叔”。在這場愛戀中,她雖然有著精神上的渴求卻不符合倫理道德的規約,內在要求與外在束縛使得她對此事保持沉默。同時,在與普叔叔的相處過程中,我們可以發現亞潘娜展露了不一樣的精神狀態:“在玩笑似的斗嘴中抬高音量,用一種她和我爸爸從來沒有過的方式跟對方爭執?!彼龝糜鋹偟男那榱闹篮玫倪^去,談論著他們共同的興趣。她有了世人所認為的按部就班的婚姻外的喜悅,有了一種被需要的感覺,同時也是一種自我存在感。

這種精神的內在要求在對美國文化的排斥下遮掩了亞潘娜精神上對道德倫理的叛逃。亞潘娜極力保持自己的印度文化身份,她穿戴孟加拉婦女才會穿戴的衣服,保持加爾各答婦女才有的習慣。不同于《不適之地》中第二代移民的露瑪徘徊于兩種文化認同中的尷尬,露瑪一方面在美國的文化中長大,不希望爸爸成為自己的負擔,以她已經不習慣的生活方式出現在自己的生活中;另一方面又受到印度文化的潛在影響,有責任邀請爸爸同自己一起生活。而作為第一代移民的亞潘娜卻始終維系同母邦文化的關系,普叔叔的女友黛博拉的出現加劇了這種維持與適應美國文化之間的危機。亞潘娜對黛博拉的抱怨一方面是對美國文化的排斥,另一方面是對內心隱秘的遮掩。普叔叔同黛博拉的結合宣告著亞潘娜堅守的失敗,這種失敗正如自己不得不承認女兒是個美國小孩的事實。不能說這種對文化的認同和對內心情感的渴求,哪一種是表面?哪一種是本質?有一篇文章論述到“表面上來看,亞潘娜對黛博拉的不滿是因為黛博拉奪走了普拉納博,使她的生活失去了期望!但實際上亞潘娜的抱怨更多的是因為她對美國文化的排斥,她無法完全融入美國文化,所以當她面對美國文化時,她選擇了這種消極的方式來保護自己!”④而應該說印度婦女遭受異質文化邊緣化的同時也在遭受男性文化的邊緣化。在宏大的移民敘事中,龐大的身份認同、尋根的主題遮掩著女性同為移民身份而不同于男性的具體可感或更為細致入微的焦慮與恐慌,她的家庭與情感的艱辛常常裹挾在背井離鄉的主題下而被忽視。

地獄與天堂的隱喻,一方面是失根狀態下的漂泊與回歸,另一方面是人性內在渴求的壓抑與釋放。陌生的國度,普叔叔的到來,帶來的是身在異國他鄉的互相慰藉,同時也給亞潘娜生命帶來完全意想不到的喜悅。移民者常將美國視為自由的天堂,亞潘娜視普叔叔的依賴為天堂,將普叔叔對自己文化的叛離看作是對自己的“背叛”并稱之為地獄。在這種雙重的背離中,普叔叔代表的文化與情感,亞潘娜對生活的美好想象徹底破碎,隨之而來的是故事結尾的自焚。

渡邊淳一在《女人這東西》一書中說:“婚姻,女人說‘不喜歡他’,但是結婚后經過一段時間,照樣生活得有滋有味。當然,能夠嫁給自己喜歡的男人最理想,但退而求其次,她們似乎依然能體會到婚姻的美妙和樂趣?!雹菰凇兜鬲z——天堂》中,亞潘娜在后院站了將近一個小時,看著美麗的落日,回到了家中,依然準備著晚飯。在刷盤子、擦地板的生活中掩蓋了亞潘娜的寂寞與蒼涼。落日滄桑的背后是亞潘娜對自我主體的否認,對男性主體的默認。然而,女人并非生來如此,正如波伏娃在《第二性》中所言:女人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形成的,她是在男性社會的規約中塑造的。

① 西蒙娜·德·波伏娃著:《第二性》,鄭克魯譯,上海譯文出版社2011年版,第9頁。

② 朱帕·拉希里著:《不適之地》,施真清譯,上海譯文出版社2011年版,第66頁。

③ 弗吉尼亞·伍爾夫著:《一件自己的房間》,吳曉雷譯,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總社有限公司2014年版,第59頁。

④ 鄧璐:《〈地獄——天堂〉中印裔移民的身份困境》,陸求實譯,《哈爾濱學院學報》2014年第4期第35卷。

⑤ 渡邊淳一著:《女人這東西》,陸求實譯,作家出版社2010年版,第10頁。

作 者:苗旭艷,南昌大學在讀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國現當代文學。

編 輯:郭子君 E-mail:guozijun0823@163.com

猜你喜歡
天堂移民文化
移民與健康經濟學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移民火星
年味里的“虎文化”
12項移民出入境便利政策措施
天堂濕地
鳥天堂
誰遠誰近?
內陸移民(外二首)
天堂游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