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網絡與新媒體專業的緣起、動態及其建設探究

2015-07-13 06:07張合斌
新聞界 2015年4期
關鍵詞:培養模式

張合斌

摘要 當前,全國約有78所高校開設網絡與新媒體專業,且專業賴以存在與發展的時代環境業已形成,網絡與新媒體專業進入發展壯大的最佳時間段。因此在專業建設中,理念上應當立足四個轉變,圍繞傳媒行業與國家區域經濟社會發展需求,遵循新聞傳播學科教育教學規律,結合高校實際情況,優化人才培養模式,完善四層級課程體系,強化實踐能力,在網絡新媒體情境中培養具有創新精神的新媒體人才。

關鍵詞 專業由來;時代環境;培養理念;培養模式;新媒介情境

中圖分類號G209 文獻標識碼A

一、引言

隨著網絡新媒體技術日新月異的變革,推動著傳統新聞行業的深刻變革,定位于培養報紙、廣播、電視等專門人才的傳統新聞傳播類專業,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與此同時,“新聞傳播”越來越泛化為“信息傳播”,基于手機終端的WAP網絡越來越與傳統WEB網絡并駕齊驅,甚至有取而代之趨向,總之網絡越來越成為新聞及信息的生產、加工、傳播、創新、流通、消費的主要平臺。

網絡與新媒體專業正是基于此時代情境而產生,是基于互聯網等新興媒介對媒介傳播行業及整個社會的巨大推動,順應數字信息時代發展所需,順應移動互聯媒介融合的趨勢而產生的新聞傳播類新專業。

二、網絡與新媒體專業的緣起及其動態

全國網絡與新媒體專業開設院校到底有多少個?要回答這個問題,首先要搞清楚“網絡與新媒體”專業名稱的由來。為呼應互聯網時代對新聞傳播人才的新要求,2000年至2010年期間相關高校在新聞與傳播類專業下自行開設網絡新聞或網絡傳播或新媒體等專業方向,這是“網絡與新媒體”專業最初期的探索階段。2010年教育部開展“新媒體與信息網絡”專業申報工作,這是“網絡與新媒體”專業前身,亦是最早的出現在招生專業目錄的專業名稱,以此專業名稱招生僅有2011年和2012年。2012年教育部調整專業目錄。不再設“新媒體與信息網絡”,而在新聞傳播類專業中特設“網絡與新媒體”專業和“數字出版”專業,“網絡與新媒體”專業(Network and New media)是對2011年開始招生的“新媒體與信息網絡”專業進一步發展。與之相近的專業還有近幾年開設的“數字媒體技術”專業(Digital Media Technology,電氣信息類,截止2014年9月約138所高校開設)和“數字媒體藝術”專業(Digital media art,藝術學類,截止2014年9月約80所高校開設),因這兩個專業名稱中雖有“媒體”二字,但學科門類不屬于新聞與傳播類,所以不列入統計。

綜合對專業名稱由來的分析,且根據教育部公開的文件及各高校新聞傳播類院系專業設置情況收集整理,據統計截止2014年9月,全國約78所院校開設此專業。

其一,自行設定的網絡新聞或網絡傳播或新媒體等專業方向高校約20所。從發展歷史上看,最早進行網絡新媒體教育的是985或211高校自行設定的網絡新聞或網絡傳播或新媒體等專業方向的實踐探索。在此期間,全國有6所重點高校開設了新聞學或傳播學專業的網絡(新聞)傳播方向,如華中科技大學(1998年組建網絡新聞本科班,1999年傳播學專業設立了網絡新聞傳播方向)、清華大學(1996年新媒體研究方向研究生)、中國人民大學(2000年新聞學專業設立了網絡傳播方向)、武漢大學(2001年新聞學專業設立了網絡傳播方向)、暨南大學(1999年在研究生專業設置了網絡傳播方向,2009年廣告學專業設立網絡與新媒體方向)、中國傳媒大學(2006年新聞學專業設立網絡新聞方向)。除了重點高校,省屬院校在課程群或專業方向上也進行了探索,如河南工業大學2003年開設網絡與傳播課程,隨后在廣播電視新聞學專業設置網絡傳播方向,廣告學專業設置網絡廣告方向。另有,三本院?;蚵殬I技術學院靈活自主設置的互聯網傳媒等本??茖I,如2007年南京大學金陵學院開設媒體融合專業(方向),2009年江西先鋒軟件職業技術學院國際互聯網傳媒分院聯合江西互聯網科學研究院開設全國第一個國際互聯網傳媒專業。

其二,2011年和2012年教育部批準招生“新媒體與信息網絡”專業高校10所。2010年教育部首次組織新媒體與信息網絡專業申報,2011年中國傳媒大學及其南廣學院2所高校開始招生的新媒體與信息網絡專業,2012年湖南師范大學等8所高校招生。

其三,2013年和2014年教育部批準招生“網絡與新媒體”專業高校。2013年教育部首次批準招生“網絡與新媒體”專業28所高校、2014年批準招生的20所高校招生。

考慮到2014年處于申報公示階段的39所高校,預計到2015年9月,全國約110所高校開設此專業,若按照每校每年招收60人計算,3個年級,在校生將近2萬余。

三、網絡與新媒體專業贛以存在與發展的時代環境

當前網絡與新媒體專業賴以存在與發展的時代環境業已形成,且愈加成熟與豐富。

(一)黨和國家領導人對互聯網影響力與媒介轉型日益重視

2012年黨的十八大上提出“加強和改進網絡內容建設,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論斷;2013年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強調宣傳工作要“抓好理念創新、手段創新”;2014年中央網絡安全與信息化領導小組第一次會議上中央網絡安全和信息化領導小組宣告成立,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親自擔任組長;2014年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四次會議審議通過《關于推動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發展的指導意見》等重要文件,強調要著力打造一批形態多樣、手段先進、具有競爭力的新型主流媒體,建成幾家擁有強大實力和傳播力、公信力、影響力的新型媒體集團。

(二)互聯網進入中國第二十年,互聯網極大的影響并改變著社會

1994年中國才真正擁有CN最頂級域名,2014年是互聯網進入中國第一個二十年。網絡媒體逐漸躋身主流媒體行列,在促進公民獲取信息、拓展人際交往、鼓勵社會參與、提供實際生活便利等方面發揮的積極作用較為突出,得到了國家領導人認可與贊譽。截止2014年6月底,中國網民總數達到6.32億,其中手機網民5.27億,占到網民總數的83.4%。繼傳統互聯網之后的移動互聯網在全球蓬勃興起,為人類信息的傳播更是開創了新紀元,微博與阿里赴美上市,騰訊微信與WE,烏鎮的首屆世界互聯網大會等使中國互聯網進入一個更為嶄新的第二個二十年。

(三)學術技術兩種類型高考模式的即將實施

2014年3月22日,教育部副部長魯昕在中國發展高層論壇上表示我國即將出臺方案,實現學術技術兩種類型高考模式,對高校新聞傳播類的人才培養提出了新的要求。

在網絡新媒體的深遠影響下,當前新聞傳播教育如何把網絡媒體最新技術與理念系統傳授給廣大學子,是值得學界深入探討的具有較強現實意義的課題。而作為培養網媒人才的網絡與新媒體專業如何有針對性的培養社會所需要的網絡媒體人才更是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四、網絡與新媒體專業的培養理念與定位

無論是從網絡與新媒體已經開設高校的專業設置情況分析,還是從網絡與新媒體建設的時代環境分析,均可以看出網絡與新媒體專業是新聞傳播學科在以網絡為主要的新媒體的大時代環境催生來的新專業,而且該專業培養的主要落腳點是媒體,主要專業環境是網絡?;谝陨峡紤],該專業的培養當立足于網絡媒體人才的培養,因此其培養理念應當是完成從新聞人向媒體人轉變、從新聞傳播向信息傳播轉變、從傳統媒體向網絡新媒體轉變、從傳統網絡媒體向移動網絡媒體轉變。

(一)從新聞人向媒體人轉變

傳統的新聞傳播教育主要是培養合格的新聞傳播人才,更確切點講是新聞人才,即通常意義上講的符合黨的宣傳工作所需要的人才,但其實宣傳與新聞有較大的區別。同時,我們也看到針對傳統新聞宣傳機構在網絡新媒體大環境下的發展問題,近年來國家層面或地方黨委政府層面進行了較多經營管理創新,最普遍的做法就是合并組建大型傳媒集團,從新聞宣傳單位到傳媒集團,在名稱上似乎有所變化,但在本質行為上沒有較大改變,從國家各級各類重點新聞網站資訊傳播狀況與影響力水平可以較好證明這一點。因此,網絡與新媒體專業培養基本理念要從新聞人向媒體人轉變,學生將來所要適應的大環境不再是單一的新聞宣傳,而是豐富多樣的媒體環境,新聞宣傳僅僅是其中較小的一部分。

(二)從新聞傳播向信息傳播轉變

眾所周知,每天我們在報紙、電視、廣播、網絡上看到的資訊,真正能夠符合新聞定義的內容少之又少,大量的資訊并不是以新聞的形式在傳播,但也形成了較大的傳播范圍,造成較大的影響。傳統概念中新聞的采寫編評在網絡媒體環境下可能在分秒之間完成,甚至提供最新資訊(可稱之為新聞)的傳者是普通網民。在今天,我們所謂的四大門戶網站在沒有新聞采編權而只有轉載權的情境下,為什么能夠以較大差距在傳播與影響力水平層面超越眾多國家重點新聞網站,關鍵是在管理機制靈活的大環境下,能夠把信息傳播對新聞傳播的囊括作用發揮到極致。其實,即使新聞也僅僅信息的一種形式,而且絕不是唯一的形式,或者說絕不是最佳的傳播形式,網絡媒介傳播普遍便捷的大環境下,傳統新聞中的采訪、寫作、編輯、評論、報道、頭版、頭條、評論員文章等環節,被信息的采集、編寫、組織、傳播、置頂、點贊、意見領袖言論所一一替代。因此,網絡與新媒體專業培養基本理念要從新聞傳播向信息傳播轉變,要有信息傳播的理念去理解新聞傳播,或者說應用信息傳播的規律把新聞傳播的價值發揮到最大。

(三)從傳統媒體向網絡新媒體轉變

從歷史發展的眼光看,傳統媒體被完全取代是在短期內是根本不可能的,但就媒介生態整體而言,傳統媒體的規模數量及其在新生社會力量中的影響力被網絡新媒體日益削弱這確實是個無須爭辯的事實。報紙、廣播、電視、期刊曾經以其符合人類閱讀行為需要開創了屬于自己的輝煌時代,但我們應該更好的理解麥克盧漢所謂媒介即信息的內在傳遞,更應該知曉今天的青年群體習慣于從手機上了解周圍世界的最新變化如同當年億萬民眾坐看電視直播情境一樣。因此,網絡與新媒體專業培養基本理念要從傳統媒體向網絡新媒體轉變,將來媒體傳播的傳者與受眾都將更喜歡也將更習慣從網絡各個終端去生產或傳播信息。

(四)從傳統網絡媒體向移動網絡媒體轉變

無論是中國還是全球,互聯網用戶中較大的比例的是采用手機等智能閱讀終端且使用無線的移動的互聯網進行信息閱讀的。當前,幾乎所有的網絡媒體都可以為信息傳播受眾提供移動互聯網閱讀服務,使受眾的信息閱讀離開電腦桌椅,走出家門,隨時隨地都可以進行。因此,網絡與新媒體專業培養基本理念要從傳統網絡媒體向移動網絡媒體轉變,媒體信息的生產與傳播要立足于移動媒體信息傳播的規律與用戶信息閱讀行為特征展開。

無論是985或211院校,還是普通本科院校,或是三本高職類院校,在網絡與新媒體專業人才培養的定位上應當有較強的一致性?;谌瞬排囵B中四種理念的轉變,網絡與新媒體專業培養定位是順應時代潮流,立足實際,圍繞傳媒行業與國家區域經濟社會發展需求,遵循新聞傳播學科教育教學規律,培養具有創新精神的新媒體人才。

五、網絡與新媒體專業的人才培養模式

在網絡與新媒體專業的人才培養的具體層面,一般來說各高校均能立足本校優勢與特色,整合校內外師資力量,充分激活周邊網絡媒體資源,完善培養計劃,優化課程體系,創新培養模式,探索出適合自己的卓有特色的人才培養之路。

網絡與新媒體專業人才培養必須對傳統新聞傳播人才培養模式進行豐富和完善,可采用兩種模式培養:一是學界業界合作,即高校和傳媒機構聯合,高校出人機構出實踐基地;二是中外高校聯合,整合本土高校和國外高校的優勢力量培養人才。

高等院校與媒體機構在傳統新聞傳播人才培養中相互合作,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在網絡新媒體時代到來之后,這種合作的人才培養模式需進一步延伸和拓展,要把媒體機構擴展到網絡媒體運行機構,把媒體的管理和研究機構延伸到媒介傳播涉及的各個角落。2005年12月,同濟大學傳播與藝術學院與上海文廣新聞傳媒集團簽約共建教學實踐基地,成為上海市專門培養新媒體人才的校企合作平臺。2006年起,文廣旗下4家新媒體公司每年提供50個實習崗位和相關科研課題、調查項目,供上海市5所高校傳媒藝術學院學生實習參與。2007年2月,南開大學與日本索浪株式會社、數字好萊塢株式會社簽署協議,合作開展數字媒體人才培養和技術研發。以上做法是對第一種模式的具體探索,長遠來看,該模式比較適合國情需要,對任一高校而言均具有較強的可行性與操作性。

目前我國的網絡新媒體運營思路多是對歐美經驗的借鑒,因此對于有條件的高??陕摵蠚W美相關高校新聞院系合作進行人才培養。2007年5月,清華大學與德國漢堡傳媒藝術與新媒體學院聯手,旨在培養具有國際視野的本土高端新媒體運營人才。對一般高校來說,該模式操作具有相當難度,可作為提高網絡與新媒體人才某一方面能力的臨時舉措。

六、網絡與新媒體專業人才培養的具體探究

筆者所在河南工業大學立足自身特點,對網絡與新媒體專業的人才培養進行了比較具體細致探討。河南工業大學屬于工科院校,其新聞與傳播學院著力強調對應用型傳媒人才的培養。在前期充分積累的基礎上,充分發揮好自身優勢與特色,對網絡與新媒體專業培養的基本規格確定為:系統掌握新聞傳播學基本理論,具備較高的網絡與新媒體專業素養,扎實的網絡與新媒體傳播技能,善于綜合運用多種媒介手段進行整合傳播,能夠勝任報紙、廣播、電視、網絡媒體等基本工作及整合傳播工作,具有媒介融合特色的創新型新媒體人才。其培養的目標確定為:能在各級黨政機關、部隊、院校、企業等從事網絡新聞宣傳與媒介傳播優化等工作、在各級報社、廣播電臺、電視臺及其網絡平臺、大中型網絡媒體等從事媒介內容生產與媒介經營管理等工作。

網絡與新媒體專業培養計劃中構建四大課程模塊。其中,通識教育課程28%、學科平臺課程18%、專業平臺課程30%、專業實踐類課程20%。其中,專業課程按照新聞傳播學科平臺課程模塊、網絡與新媒體專業基礎課程模塊、媒介融合與內容生產及媒介優化與整合傳播兩個方向模塊逐次遞升。培養的路徑是建立具有網絡媒體從業經驗的教師隊伍、結合人才培養需求不斷優化課程結構、構筑校內實踐平臺和校外實習體系、專業理論與專業技能培養及專業實踐相同相融。

在培養路徑方面,逐步構建起培養新聞傳播類網絡與新媒體專業成長“情境”。在此情境中,構建起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雙主”教育模式,具體創設網絡與新媒體產業化思路下的“網絡新媒體開發情境、網絡新媒體協作情境、網絡新媒體運作情境、網絡新媒體測評情境”四個部分,使學生能夠完整體驗到新媒介中所有活動環節,從而培養學生網絡新媒體素養與技能。

網絡與新媒體專業學生在承擔媒體設計制作任務后,首先到網絡新媒體開發情境創設中的工作間(高清級在線演播廳、網絡直播平臺、網絡輿情分析室、網絡編輯室等)進行設備選擇,初步策劃與設計;然后進入網絡新媒體協作情境(網絡報紙、網絡視頻、網絡廣播、電子雜志、網站、微博、微信、客戶端等一體化全景式全媒體的校內媒體信息傳播平臺等實習實踐基地等)選擇合作對象,再進行詳盡的媒體目標策劃與設計,確定分工,制定實現步驟等;隨后進入網絡新媒體運作情境(網絡報紙、網絡視頻、網絡廣播、電子雜志、網站、微博、微信、客戶端等媒介內容生產與傳播優化)在具體運作中進行組織與管理,開發與制作,從而培養思考能力,組織能力,執行能力等;最后,進入網絡新媒體測評情境(不定期的課程評價、定期的專業社團評價、為期一月的小學期專業實訓評價等)在此學生可以充分展示同時也可以綜合評測其新媒介應用能力。

七、結束語

網絡與新媒體專業人才培養成功與否關系到中國互聯網能否在國際互聯網的激烈中競爭擁有一席之地,更關系到互聯網能否為中國改革開放事業及政治經濟社會發展提供較為科學有序的支撐力量。當前,學界業界分別從不同的角度加以探討,本文僅此拋磚引玉,期望引起對此更多的深入研究。

猜你喜歡
培養模式
高職院校公共藝術教育的現狀、探索與實踐
實踐創新驅動的計算機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模式分析
融合APTECH體系的軟件產業人才培養探究
陜西科技大學鎬京學院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探索
高職會計專業創業型人才培養模式下課程體系的重構
服務地鐵工學結合
電子信息類高技能人才培養模式分析
小學高年級數學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模式探析
青年農民創業人才培養模式研究
工科碩士研究生校企聯合培養模式探討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