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產業集群區域品牌培育研究

2015-09-22 14:34徐明盛亞軍
經濟縱橫 2015年5期
關鍵詞:區域品牌區域環境產業集群

徐明 盛亞軍

摘要:區域品牌是產業集群發展的高級形態,其形成和發展有力推動了所屬行業的崛起,并有效拉動地方經濟發展。歸納溫州三大典型產業集群區域品牌在形成與發展過程中的共性特征,揭示其形成過程中起重要影響作用的區域環境因素,提出區域環境視角下產業集群區域品牌的培育對策,為其他地區創建和培育產業集群區域品牌提供理論支持和決策參考。

關鍵詞:區域環境;產業集群;區域品牌;培育對策

中圖分類號:F4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7685(2015)05-0102-04

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浙江、江蘇和廣東等地相繼涌現出眾多的產業集群,不僅表現出較強的產業競爭力,而且對促進區域經濟發展、提升地區競爭力起到重要作用。產業集群逐漸成為各地區經濟發展的重要依托,也成為國家區域經濟發展戰略的重要支點之一。然而,隨著經濟的發展,單純的產業集群對地區經濟發展的帶動作用逐漸減弱,其集聚效應日趨弱化。為此,一些地區探索出區域品牌這一產業集群發展的更高級形態。區域品牌也稱集群品牌,是以一定產業及其集群為基礎而形成的具有較大規模、較高市場占有率和影響力,在消費者心中具有較高知名度和美譽度,以區域和產業名稱共同著稱的區域公共品牌。產業集群區域品牌的形成和發展全面提升了區域產業形象和產業集群的整體競爭力,成為區域經濟繁榮發展的有力推動器。本文結合溫州三大產業集群區域品牌在形成與發展過程中的共性特征,深入剖析影響產業集群區域品牌形成和發展的區域環境因素,以期為其他地區創建和培育產業集群區域品牌提供理論支持與決策參考。

一、溫州三大產業集群區域品牌發展現狀

浙江省溫州市是我國產業集群區域品牌發展較為突出的地區之一。經過幾十年的發展,目前溫州已經形成以鞋業、服裝業以及低壓電器業為代表的12大特色產業集群。截至2013年底,溫州擁有“中國鞋都”、“中國休閑服裝名城”、“中國電器之都”以及“中國拉鏈之都”的稱號,擁有國內知名區域品牌56個。其中,與鞋業產業集群相關的有8個,與服裝業產業集群相關的有3個,與低壓電器業產業集群相關的有8個,三大產業集群區域品牌合計數量占總量的36%。三大產業集群均在各自行業處于領先地位,顯示出強大的競爭優勢。2013年,溫州全年外貿出口總額達206億美元,其中三大產業集群出口合計占總額的70.9%。目前,溫州三大產業集群已經形成了由國家、浙江省、溫州市三個層級組成的區域品牌金字塔層級(見表1)。

二、影響產業集群區域品牌形成的區域環境因素

溫州鞋業、服裝業以及低壓電器業集群區域品牌的形成,其核心動力主要來自強大的產業優勢、龍頭企業的帶動、名牌群體的集聚效應以及政府和行業協會的引導、促進、規范等因素。這里主要關注地區或城市范圍內產業集群區域品牌形成和發展所依賴的環境因素。這些因素在產業集群區域品牌的形成和發展過程中特征鮮明、作用顯著。溫州地區大量產業集群區域品牌的形成和發展絕非偶然的經濟現象,而是特定歷史背景、經濟制度、文化環境以及人力資源等條件下的必然結果。

(一)資源環境因素

資源環境因素是影響產業集群區域品牌形成的最基礎資源,包括地區的自然、人力、科技等資源及工業園區和專業市場。地區自然資源的優良程度主要取決于地理位置、資源稟賦與氣候條件三個因素;人力資源的優良程度主要取決于專業人力資源供給數量及穩定性和區域內部人口受教育水平;科技資源主要指集群內部通過科學技術能對各種生產要素進行改良的資源,通常包括集群內高校和科研機構以及科技開發與成果轉化基地等;工業園區是產業集群區域品牌的物理載體;專業市場是獲得消費者認可的交易場所。溫州地區多高山峻嶺,自然資源匱乏,但并沒有成為當地發展的限制因素,溫州以充足、良好的人力資源和科技資源為后盾,成功實現了產業集群區域品牌的形成與快速發展。企業從塑造品牌的過程中獲得市場知名度,實現快速發展,進而促使企業越來越注重提升產品質量與品牌等級,形成良性循環。各產業集群陸續出現名牌簇群,進而成為產業集群區域品牌形成的原動力之一。企業集聚地區的科技資源,即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科技開發與成果轉化基地等,成為產業集群區域品牌發展的另一原動力。如,三大產業集群均擁有自己的職業技術學院、實驗研究中心、質量監測中心等一此外,工業園區和專業市場在產業集群區域品牌發展中也發揮重要作用。工業園區為產業集群區域品牌的形成提供充足、適宜的載體和良好環境。專業市場為產業集群區域品牌形象的整體傳播提供場所,為實施產業集群區域品牌戰略凝聚物流、商流和信息流資源。

(二)文化環境因素

區域文化環境是在產業集群內部的企業長期發展中逐漸形成的,包括價值觀、經營哲學、道德準則、社會責任等被企業倡導的共同信念。溫州地區產業集群密集、區域品牌眾多,與該區域的文化環境因素密不可分,具體表現在:一是歷史文化的依托與傳承。產業集群區域品牌以濃厚的歷史傳統為依托,傳承了溫州世世代代的工商業經營優勢。溫州地區產生于南宋年間的永嘉學派以及甌越文化,使當地形成較為濃厚的創業氛圍。二是企業家精神。溫州企業家在創業時大多白手起家,遇到困難時不等不靠、敢于創新、敢于冒險、銳意開拓。三是區域內部文化。重商、親商是當地長期形成的文化特點。

(三)投融資環境因素

投融資環境指有利于區域品牌形成的區域內部資金環境和信用環境,通常體現在區域內部的資本支持、資金來源、企業信用體系、銀行與企業關系、政府管理等方面。溫州三大產業集群區域品牌的形成受當地投融資環境因素影響較大,尤其是資金環境和信用環境發揮巨大作用。溫州資金環境發展較為成熟,有著靈活多樣的民間金融組織形式,使企業家在創立品牌時很少受困于資金限制,這為名牌簇群和區域品牌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資金基礎。此外,溫州地區銀行等當地各種金融機構經常上門為企業服務,及時發現企業融資需求,因而極少有企業出現貸不到款的情況。企業間的信任程度較高,所以企業間借貸情況也時有發生。

(四)制度環境因素

制度環境側重正式制度環境,是政治、法律、經濟體制等諸多方面相互作用的結果,主要涉及對經濟活動中各主體的地位及責、權、利的安排,通常表現為由政府、行業協會(商會)制定的有利于促進區域品牌形成、鼓勵企業創建品牌等一系列政策與措施。溫州眾多產業集群區域品牌的形成與發展離不開當地政府和行業協會聯手打造的制度環境。產業集群區域品牌的公共性決定了政府在其中的建設主體地位。溫州當地政府一方面充分調動多方資源,支持產業集群區域品牌的形成與發展。如,通過改善投融資環境提升對企業的資金投入強度,并在財政、稅收等政策方面給予一定傾斜;通過改善人力資源環境,引進和培育企業高級管理人才。另一方面,致力于“品牌溫州”、“信用溫州”等軟環境建設,提高和激發企業的品牌意識,規范企業行為。此外,溫州三大產業集群相關行業協會對其區域品牌形成的促進作用主要體現在兩方面:一是維護企業權利和行業利益,開展行業自律,出臺同業競爭規范等。二是協調、管理行業內企業行為,引導企業從自發創立企業品牌到自覺塑造、維護區域品牌。同時,積極組織會員企業參加國際展覽交流,提升區域品牌的國際影響力。

(五)社會關系環境因素

社會關系環境指企業及企業家與集群內部和外部資源建立的溝通網絡。溫州三大產業集群起步于家庭手工作坊,后經家庭內部分裂演化,重新組建并發展擴大。在溫州,依靠親緣、血緣和地緣等關系,一個人在某一行業的成功通常會迅速傳播至所有家庭成員甚至整個家族。在這種“傳幫帶”效應下,相關產業規模急速擴大,不斷吸引外部資源進而完善產業鏈,促使同一行業內名牌的形成,為區域品牌的形成奠定基礎。此外,行業內企業間、企業與外部各組織間的頻繁溝通,促進企業家的互相學習與交流,對企業品牌、區域品牌的形成也發揮顯著作用。

三、產業集群區域品牌的培育對策

實踐表明,產業集群區域品牌具有公共品牌效應,已成為區域經濟發展的核心要素,是地方產業集群發展的重要途徑和區域經濟迅速壯大的有效手段。地方應高度重視產業集群區域品牌的培育,明確其與行業協會在產業集群區域品牌建設中的重要作用,科學制定產業集群區域品牌發展戰略,統籌調配所有相關部門為產業集群區域品牌的形成與發展營造良好的區域環境。

(一)構建高效的資源環境

從區域內人力資源、科技資源、工業園區及專業市場建設人手構建高效的資源環境。第一,加快人力資源開發平臺建設。改善人力資本結構存量,大力培養與引進優秀企業家。建立適應產業集群發展所需的職業培訓體系、技術培訓基地,推動學習型企業和社區建設,為產業集群區域品牌發展提供充足的生產、服務一線的高級技能型人才。同時,建立和完善人才市場,進一步消除人才流動中的各種障礙,促進人才的合理流動。第二,加強科技資源的開發利用,完善產業集群、高校、研究機構的合作網絡。充分利用當地高校、科研院所等科技資源,采取多種組織制度,如星期日工程師、廠內研究所、企業研發中心、虛擬研究開發組織等,通過制定合理的利益分配機制,促進科研成果向產業集群轉移,為區域品牌的形成與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技術支持。第三,根據當前大數據背景下消費模式的變化趨勢,實現專業市場與社會化媒體的廣泛結合,嘗試建立覆蓋全國主要消費地和原料產地交易商以及滿足消費者多渠道購物偏好的協作網絡和專業市場體系。

(二)深耕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環境

邁克爾·波特認為,基于文化而形成的優勢是最根本、最難替代和模仿、最持久和最核心的競爭優勢。創建產業集群區域品牌必須以當地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環境為背景,在開發、設計、注冊、宣傳等所有環節中貫穿文化因素,樹立鮮明的產業集群區域品牌形象。從產業集群所在地域的歷史、地理、經濟和文化特征等文化環境出發,充分考慮行業特性和特色,深耕區域文化環境優勢,提煉和整合集群內各企業品牌文化的精華,使產業集群區域品牌充分體現其區域特征、產業特征與名牌特征,并緊密結合其個性、價值和特色,遵循獨特性、優勢性、創造性原則,使產業集群區域品牌成為特定區域的象征,從而獲得持久的競爭優勢。

(三)創建以服務為導向的投融資環境

創建和培育產業集群區域品牌,需加快金融服務平臺建設,通過整合區域金融資源,暢通融資渠道,形成以國有銀行為主體、中小型金融機構相匹配的資金供給和服務體系。一是通過政策性金融機構為產業集群內企業的發展和區域品牌的形成提供資金扶持。二是加快民營金融機構的發展。充分發揮信用社等民營金融機構扎根基層、規模小、機制靈活、管理層級少、運營成本低、比較適應個體私營企業融資需求等特質,聚集社會資金,以支持中小企業集群的快速發展。三是構建以服務為導向的區域性中心銀行。四是實現金融產品供給多元化,創新租賃、承兌、貼現、信用證等金融服務工具。通過建立中小企業貸款擔保機制和貸款擔保風險基金,推動建立銀行和擔保機構風險共擔、利益共享的協作機制,,

(四)完善相關制度環境

制度環境的完善主要取決于地方政府創建和培育產業集群區域品牌的決心和政策導向,地方政府應通過對所管轄范圍內集群企業和全體品牌所有者的正確政策導向,解決企業名牌和區域品牌培育的內外部政策制度問題。在尊重產業發展規律、貼近產業需求的基礎上,積極引導產業發展,營造公平的競爭環境,提供充分有效的公共產品和服務,同時加強市場監管,完善企業、企業家及消費者的權益保護制度,充分發揮政府對產業集群區域品牌形成的重要推動和促進作用。

(五)營造良好的社會關系環境

區域內社會關系環境的塑造依賴于企業家之間、企業之間的溝通和協作關系。這些溝通與協作促進了行業內信息的交流、新產品的技術研發、行業標準的制定與維護等,并可形成合力,共同促進區域品牌形象的樹立與推廣。集群內企業可通過實施品牌艦隊策略,積極引導中小企業向領軍品牌集聚;建立品牌戰略聯盟,增強企業品牌實力,實現行業內部企業統一進行區域品牌傳播,以實現企業之問的信息溝通和協作;聯合參加國外產品展銷會,共同應對國外的反傾銷政策等。

猜你喜歡
區域品牌區域環境產業集群
幼兒園自然角的創設與研究
區域環境生態建設
基于企業異地并購視角對稅收競爭、區域環境與資本跨區流動的實證研究
基于消費者視角的長白山人參區域品牌形象提升策略研究
我國特色文化產品區域品牌營銷機制構建研究
我國水產品品牌建設模式分析
基于產業集群導向下中小型企業工業產品創新設計模式再造
新常態下蚌埠市玻璃產業集群發展探究
安徽省產業集群與城鎮化的互動關系
湖北省大冶市食品飲品產業集群效應分析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