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常態下經濟增長與就業之間的背離分析

2015-10-26 17:36李寧
西部金融 2015年9期
關鍵詞:經濟增長就業新常態

李寧

摘 ? 要:2011年以來我國經濟開始減速換擋,逐步進入新常態,GDP增速從9.2%下降到2014年的7.4%,但城鎮新增就業人口卻持續增加,經濟增長與新增就業之間出現背離,失業率保持剛性穩定。本文分析了新常態下呈現出的這些階段性特征的合理性,認為經濟體量、產業結構、簡政放權、人口結構及統計指標等都是重要原因,并不能說明奧肯定律出現階段性“失靈”,最后在此基礎上提出就業與增長進一步實現良性互動的建議。

關鍵詞:新常態;經濟增長;就業

中圖分類號:F830.31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B ? ? ? ? ? ? ? ? ? ? ?文章編號:1674-0017-2015(9)-0029-03

一、經濟增長與就業之間呈現出階段性特征

(一)城鎮新增就業人口與經濟增長速度之間出現背離

從圖1近15年的情況來看,2000年至2007年我國城鎮新增就業人口隨著經濟增長率的不斷提高而增加,二者表現出一致向上的趨勢。2008年受國際金融危機影響,連續兩年城鎮新增就業人口隨著經濟增長率的下降而減少,直到2010年因經濟復蘇而增加,期間二者表現出先降后升的一致趨勢。2011年經濟增速開始從高速轉為中高速,增長率逐漸放緩,但是城鎮新增就業人口卻繼續保持平穩增加的趨勢,二者之間出現了明顯的背離。

(二)全國就業對經濟增長的彈性有所上升

在經濟增長和城鎮新增就業出現背離前后,通過對2010年以來我國的就業彈性進行測算1發現,2010年我國的就業彈性是0.021,而2011年、2012年、2013年、2014年的就業彈性分別是0.024、0.039、0.039和0.032,由此可見我國的就業彈性在新常態中是有所上升的。在2000年,我國的就業彈性是0.10,可見經濟新常態下的就業彈性雖出現所階段性上升,但整體水平較本世紀初期仍有大幅降低。

(三)經濟增速換擋中城鎮登記失業人口及失業率保持穩定

從圖2來看,2000年到2003年我國城鎮登記失業人口和登記失業率逐步上升,登記失業人口從595萬上升到800萬,登記失業率從3.1%上升到4.3%。但從2004年到2013年,城鎮登記失業人口和失業率基本保持穩定,呈現出剛性,其中:登記失業人口基本保持在800-900萬之間,登記失業率保持在4.1%左右,均沒有因為經濟增速的提高而下降,或者因為經濟增速的減速換擋而抬高。另外,2014年國家統計局公布的調查失業率約為5.1%,更加客觀地表明失業保持基本穩定的趨向。

二、經濟增速放緩后就業穩定的原因分析

目前我國處在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型、農業經濟向工業經濟轉型的“雙重轉型”階段,在經濟體制、產業結構、人口結構以及統計指標等方面有著特殊的國情,這些因素對上述階段性特征都會造成一定的影響,并不能證明奧肯定律出現失靈。

(一)經濟體量快速增大,帶動就業的能力明顯增強

2010年我國GDP是39.8萬億,2014年我國GDP增長到63.6萬億,約為2010年GDP的1.6倍,約為2000年GDP的7倍。在2000年經濟每增長1個百分點可以創造約88萬人的城鎮新增就業;2010年經濟增長1個百分點可以創造約112萬人的城鎮新增就業;而到了2014年經濟每增長1個百分點可以創造約179萬人的城鎮新增就業,因此經濟增速雖然放緩,但是經濟基數的快速增長有效帶動了城鎮就業。

(二)產業結構逐步優化,第三產業吸納就業作用有效發揮

從產業構成的角度看,2010年我國的三次產業結構比重分別是10.1%、46.8%和43.1%,2013年三次產業結構比重分別是9.4%、43.7%和46.9%,第三產業的占比較2010年提高3.8個百分點,平均每年提高1.2個百分點。從三次產業的就業比重來看,2010年三次產業就業人員占總就業人員的比重分別達到36.7%、28.7%和34.6%,2013年三次產業就業人員占總就業人員的比重分別達到31.4%、30.1%和38.5%,第三產業就業人員比重提高3.9個百分點,平均每年提高1.3個百分點,該比重的提升速度略微快于第三產業在產業結構中占比的提升速度。另外在2014年前三季度,全國新登記注冊企業在三次產業數量分別為11.29萬戶、45.3萬戶、208.21萬戶,同比增速分別為38.40%、35.93%、57.47%,第三產業中新增企業數的增速明顯高于其他產業。綜上可以看出,隨著我國經濟產業結構的升級,第三產業作為勞動密集型產業,已經超過第一產業逐漸成為吸收就業人員的首要陣地,能夠較好地吸納新增就業人口。

(三)簡政放權有力推進,就業創業的活力不斷釋放

2012年以來,新一屆政府積極轉變政府職能,堅持讓市場發揮決定性作用,推動改革創新,推行簡政放權,取消和下發了一大批行政審批事項,實行工商注冊資本認繳登記制、金融支持及稅收優惠等政策,有力地推動了民營經濟的發展,激發了就業和創業的市場活力。在2013年,全國新登記注冊企業250.27萬戶,比上年增長27.63%,其中私營企業232.73萬戶,增長29.98%;個體工商戶新登記注冊853.02萬戶,增長16.39%;個體和私營企業新增就業或創業人員達到1184.48萬人,占全部城鎮新增就業人口的90.4%。在2014年前三季度,新登記注冊市場主體920.24萬戶,其中新登記注冊企業264.8萬戶,同比增長52%,全國個體私營經濟從業人員實有2.4億人,比2013年底增加2165.73萬人。

(四)勞動人口持續下降,就業矛盾得到緩解

2011年16周歲以上至60周歲以下(不含60周歲)的勞動年齡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為74.4%,自2002年以來首次出現下降。在隨后的2012年,勞動人口數量也開始出現首次下降,減少345萬,占比降為69.2%。2013年數量減少244萬,占比67.6%。2014年勞動年齡人口是91583萬人,比上年末減少371萬人,占總人口的比重為67.0%。勞動年齡人口數量和比重的持續下降,意味著潛在的勞動力供給數量減少了,在就業崗位需求隨著經濟發展依然增加的情況下,這不僅影響了經濟的潛在增長率,對緩解就業矛盾有一定作用,使得失業人口和失業率出現剛性穩定。

(五)采用登記類指標統計失業狀況,對全面客觀反映整個社會的失業情況有一定影響

我國雖然在2014年公布了調查失業率,但在近年來所公布的衡量社會失業情況的指標,一直是城鎮登記失業率和城鎮登記失業人口,登記失業率相比社會調查失業率而言,尚不能夠全面客觀地反映當前整個社會的失業情況,無法準確地觀察經濟減速換擋對失業率及失業人口造成的實際影響,無法準確衡量經濟增長與失業之間的動態變化,也是失業率數據剛性表現的一個因素。

三、幾點建議

(一)保持經濟穩定增長,促進增長和就業的良性互動

經濟增長是就業穩定的重要保障,就業穩定是推進經濟向前發展的基礎。新常態下,我國的經濟雖然換擋進入中高速增長,但在全球范圍來看仍然是比較快的增長速度,經濟體量也居世界第二??紤]到我國的人口結構情況,當前只要保證經濟能實現中高速增長,就不會對就業穩定產生大的影響,因此一方面需要保持經濟穩增長,另一方面要關注保持就業規模來實現一定水平的經濟增長,推動二者之間的良性互動。在2015年,按照經濟增長1個百分點帶動就業190萬的能力計算,如果GDP增速達到7%,則可以保證城鎮新增就業人口與2014年持平達到1322萬,這樣也為后續經濟增長奠定良好的人力資源基礎。

(二)加快經濟和就業結構調整,推動產業和就業之間形成更好的匹配

推進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既是我國經濟發展的必然趨勢,也是解決我國就業最重要的途徑和最大的潛力。與經濟增長的結構相比較,可以看出我國農業就業人數占比仍然較高,而第三產業吸納的就業人數明顯不足,要在保持經濟穩定持續增長的同時,繼續調整經濟結構、產業布局和就業結構,進一步提升第三產業對就業的吸納能力,促進產業結構和就業結構形成更好匹配。一方面通過轉型升級、發展第三產業、發展生產型和生活型服務業,創造和培育更多技術密集型崗位、智力密集型、人口密集型崗位。另一方面要利用我國地域遼闊、地區間資源稟賦差異和發展不平衡的特點,推進產業梯度轉移,促進產業結構全面升級,創造更加充分的就業機會。

(三)繼續深化經濟社會改革,進一步釋放就業創業活力

通過近兩年來的實踐表明,改革能夠極大地激發社會的活力和動力,吸納社會的新增就業。因此,可以進一步推進簡政放權,加大工商、金融、財稅支持力度,完善扶持創業政策體系,以創新引領創業,以創業帶動就業,形成全民創業、萬眾創新的良好局面。同時,堅持市場導向的就業機制不動搖,尊重勞動者和企業的市場供求主體地位,消除城鄉、行業、身份、性別等各類影響平等就業的制度障礙,形成有利于勞動力要素自由流動、平等交換的市場體系,提高人力資源配置效率和公平性。加強和改進公共就業服務,加快實現就業信息全國聯網,促進勞動力供需雙方的有效銜接。

(四)推動重點人群就業,為經濟發展提供充足人力資源

高校畢業生、下崗人員、農業轉移人員和農民工等都是當前就業的重點人群,要給予特別關注,實施更加積極的就業政策,推動解決就業問題,為經濟下一步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人力資源。進一步完善政策,創造更多的機會讓大學生參加實習或者社會實踐,創造接觸社會的各種平臺,并及時通過各種渠道發布就業信息,為高校畢業生的就業創業做好服務工作。聯合企業對下崗工人進行再就業培訓,推動企業能夠吸納這些下崗工人。實施好農業專業人口和農民工職業技能提升計劃,促進新生代農民工和農業轉移人口就業。

參考文獻

[1]胡智,雷佳.中國經濟增長與就業增長的非一致性分析[J].經濟學動態,2007,(10):20-24。

[2]蔣滿元.對經濟增長與就業增長不一致性的解讀—基于政府選擇視角的分析[J].理論導刊,2007,(1):42-44。

[3]賴小瓊.論經濟增長與就業增長[J].廈門大學學報,2001,(3):42-46。

[4]孫文凱.中國近年來經濟增長與就業增長間數量關系解釋[J].經濟理論與經濟管理,2014,(1):31-32。

[5]尹碧波,周建軍.中國經濟中的高增長與低就業—奧肯定律的中國經驗檢驗[J].財經科學,2010,(1):56-61。

The Analysis on the Divergence between the Economic Growth and the

Employment under the New Normal

LI Ning

(Lanzhou Provincial Sub-branch PBC, Lanzhou Gansu 730000)

Abstract: Since 2011, Chinas economy has begun to slow down, gradually stepped into the new normal, and GDP growth fell from 9.2% to 7.4% in 2014. But newly increased amount of the employed population in cities and towns has continued to increase, which reflects a divergence between the economic growth and the new jobs, and the unemployment rate has kept the rigid stability. The paper analyzes the rationality of characteristics of these stages under the new normal, and thinks that the economic scale,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decentralization, population structure and statistical indicators are all important reasons, which does not mean that there is periodical failure for Okuns law. And finally, the paper puts forward suggestions on realizing the further benign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employment and the growth.

Keywords: the new normal; economic growth; employment

責任編輯、校對:張宏亮

猜你喜歡
經濟增長就業新常態
基于物流經濟的區域經濟增長研究
反腐與經濟增長
人口結構與中國經濟增長的經濟分析
技工院校以就業為導向市場營銷專業人才培養的思考
淺談高校輔導員的就業指導力
如何指導大學生提高面試技能
內蒙古自治區高校畢業生就業指導服務體系建設及對策研究
碳排放、產業結構與經濟增長的關系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