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抵抗遺忘的一種方式

2015-11-22 10:19李雪梅
當代文壇 2015年3期
關鍵詞:真相救贖反思

李雪梅

摘要:

胡發云的小說一直都致力于對歷史和現實的思考,并在記憶和遺忘的纏繞中越來越清晰地傳遞著一種立場:拒絕遺忘。知識分子的精神分化、現代人的自我救贖、歷史真相的追尋與反思是胡發云小說記憶與遺忘主題的重要構成,其中既包含對個體生存境遇的剖析,也包含對種種抹殺過去、篡改歷史的行徑的否定和批判,具有深沉的憂患意識和深刻的歷史理性精神。

關鍵詞:胡發云;記憶;遺忘;救贖;真相;反思

人們總是習慣性地對歷史進行選擇性遺忘。也許在很多情況下,遺忘是被迫或無意的,但一個不能忽略的事實是,對過去的遺忘和漠視已成為這個時代的真實境況。正如李歐梵所言:“我們現在處于一片后現代全球化浪潮影響下,人們早已失去了歷史和記憶,甚至有人認為歷史已經終結,記憶更是毫無意義?!雹俸芏鄽v史,不僅對年輕一代是認知的盲區,即便在很多親歷者那里也成為記憶的黑洞。令人欣慰的是,總有一些人采取各種方式抵制遺忘的侵蝕,不斷喚起我們對歷史的記憶和反思。胡發云就是其中一位有力的踐行者。他的小說不斷提醒我們忘記過去就意味著背叛,告訴我們“沒有歷史的當代人是可疑的”。

人記憶什么?又遺忘什么?為什么會選擇這樣的記憶和那樣的遺忘?這些問題始終回旋在胡發云的小說中。他一直都致力于對歷史和現實的思考,并在記憶和遺忘的纏繞中越來越清晰地傳遞著一種立場:拒絕遺忘。對胡發云而言,小說是抵抗遺忘的一種方式?!皬牟豢盎厥椎接掠诨厥撞豢?,是一個人、也是一個民族必須跨過的一道坎?!雹谝孕≌f的方式敘述歷史,當然不僅是為了重構歷史,更是為了面對當下和走向未來?;蛟S作為記憶的滲透,文學可能是一種私人的行為,而作為一種抵抗遺忘的方式,文學便被潛在地賦予了某種歷史的擔當和責任。這正是胡發云深沉的憂患意識和歷史理性精神所在,也正是胡發云小說的重要意義所在。

一堅守抑或妥協:記憶與遺忘的雙重變奏

胡發云的小說常常隱含著記憶與遺忘的雙重變奏。林子/肖(《處決》)、老海/老朝和老陽(《老海失蹤》)、思想/孟凡和師總(《思想最后的飛躍》)、吉為民/張小娜等(《隱匿者》)……他們構成記憶/遺忘的基本模式。盡管故事發生的背景各異,但有一個普遍的共同點,就是堅守記憶者總顯得那么不合時宜,并最終走向或失蹤或死亡或虛無的結局。記憶,對于堅守者而言,不僅是一段經歷或生活,更是一種精神和心靈的依托,是抵達真相的重要途徑;然而遺忘的現實力量是如此強大,在與遺忘的抗爭中,記憶成為堅守者的墓志銘,遺忘則成為健忘者的通行證,當代知識分子的精神分化也在這種記憶與遺忘的雙重變奏中彰顯出來。

很多研究者都注意到《老海失蹤》里的生態思想,而我更好奇的是哪些因素促使曾經是對越自衛反擊戰英雄和省電視臺名記的老海選擇了皈依山林的不歸路。在得到老海失蹤的消息后,多位好友前往尋找。正是在尋找的過程中,老海豐富的過去經由多人的回憶得以呈現。隨著記憶碎片一個一個被拼接還原,一個又一個謎團不斷解開。應該說,在老海的所有經歷中,推動老海走向原始森林烏嘯邊有兩個重要因素,一是有關戰爭刻骨銘心的記憶,二是一次新聞的烏龍事件。

老海以營級干部的身份進入大學,但在同學老陽眼里看來“他更像一個哈姆雷特,總有一種隱藏得很深的憂郁”,這種印象已經傳遞出老海并不是人們通常理解的“英雄”形象,暗含了某種悲劇的宿命。思思在大學里組織了一次關于理想情操的系列講座,第一講就安排老海談談他在對越自衛反擊戰中的經歷與感受,老海卻堅決不講。老海說:“我厭惡那一場戰爭?!弊鳛閼偃说乃妓己妥鳛榕笥训睦详柪铣疾幻靼?,一個從戰爭中走出來的軍功榮立者,何以會說出這樣的話來。那時,全國正沉浸在戰爭的興奮與勝利的豪邁中。無數歌曲、小說、影視劇都在頌揚那一場戰爭,拉開了新時期英雄主義與浪漫主義的宏大序幕。但老海的反常恰恰體現出他作為親歷者對戰爭的記憶從本質上是和思思他們不一樣的?!盃I造單一的記憶神話和壓制不同記憶必然是同時進行的?!雹蹜馉幍谋举|是暴力,而戰爭的基本形式是殺戮,戰爭的直接目的和最高目的則是勝利,戰爭就是如此殘酷徹底地否定人的價值和人的精神性。老海說他一直沒有弄清楚這場戰爭的意義,為他親自殺死的那些人悔痛到五臟六腑都疼起來。最后讓他對那場戰爭徹底改變了看法的是一頭水牛:“老海握住沖鋒槍,一邊掃射一邊就沖了上去。跑到跟前一看,那黑色掩體竟是一頭壯碩的大水牛,它靜靜地側臥著,背對著他們。腹窩里,蜷縮著三個越南孩子……那雙美麗善良的大眼睛里泛著一層淚光,靜靜地看著天空?!崩虾Uf,他從此再不能忘記那雙眼睛。那溫暖善良又充滿疑惑的眼光,讓他看見了人類的罪惡,看見了自己的罪惡。所有關于戰爭輝煌人類偉大的說教都被這一雙眼睛的光芒摧毀了。

小說結尾老陽在老海留下的影像中追尋著老海最后的行蹤,那些關于烏嘯邊的生命怎樣被人類野蠻殘忍地驅逐和獵殺的情形,無疑是多年前老海在戰場上關于那頭老水牛的記憶的延續。這段記憶里閃現的是當代文學中長期以來缺乏的某些因素:恐懼和震驚。我們習慣了戰爭文學里死亡經過階級意識和民族意識的再定義后成為充滿道德色彩的犧牲或罪有應得,習慣了戰爭作為末日審判式的儀式以敵方在垂死掙扎后被擊斃宣判正義的勝利。在這種慣性思維里,暴力的詩意遮蔽了戰爭對生命的摧殘和凌辱,遺忘了戰爭對人性尊嚴的踐踏。胡發云卻通過一頭老水牛寫出了對血腥暴力的恐懼,對生命毀滅的震驚。這里“沒有一種虛假的英雄主義的壞趣味”④ 。老海關于戰爭的記憶與參加遠征軍的穆旦如出一轍,那頭作為掩體的牛是記憶中無法抹去的絕望。老海拒絕思思安排的演講,事實上拒絕的是集體塑造的記憶假象,真相是他的個人記憶里只有死亡、暴力和殘缺。他選擇以沉默抵抗集體的無知。這一次老海拒絕演講就已經暗示了他不可能告別過去,告別歷史,也斷絕了走向一種新的生活的可能。

也正因為這種內在的堅持,老海在進入電視臺工作后才那么格格不入。作為新聞組組長的老海執意不按上司的授意更改新聞通稿,致使“名記”老海從此踏上一條不歸路。小說里的一種拼詞游戲頗有意味。每個人寫四張紙條,第一張寫“某某”,第二張寫“和某某”,第三張寫在什么地方,第四張寫做什么事情。大多數人都認認真真地寫上一些非常正經的話,如小明──和妹妹──在家里──做作業;工人──和農民──在祖國大地──干四化;孫悟空──和豬八戒──到西天──去取經等等等等。結果經過重新排列組合后大家聽到的每一句話,都變成了荒誕派的杰作:如“張紅衛和豬八戒在床底下干四化”、“李新民和嚴芬在男廁所里捉蛐蛐”、“老陽和葉欣欣在美國白宮賣甘蔗”……在這種拼接中,任何正經詞匯都會在不經意間變得離題萬里或惡俗不堪,而寫作者卻可以不負任何責任,編輯者也可以不負任何責任。這個拼詞游戲,真是意味無窮,每一個詞語都絕對正確,但它會讓所有的語言突然轉彎,讓意義變得面目全非,任何嚴肅認真的文字在此都會被解構。歷史的講述不也常常以這樣的面貌出現?老海偏偏無視這雖不無荒誕卻普遍存在的現實法則,他要堅持的是歷史和現實的本來面目。小說里老海對那位北京要員新聞的處理方式正透出他的那份堅持。老海最終選擇在烏嘯邊與自然融為一體的生存方式,此時主導的已不是記憶本身,而是一種混合著遙遠的過去氣息的當下行動。烏嘯邊與梅丫、跛足熊的生活,充滿的是生命的和諧狀態與質樸的真情。那是老海從血腥戰場和虛假新聞最匱乏的地方出發尋找到的棲息地。

如果說《老海失蹤》里老海最終以失蹤的方式延續了他的記憶,那么《思想最后的飛躍》里的那只貓則以沉默然而更為決絕的方式堅守記憶。孟凡歡喜地喬遷新居,卻不斷因為那只叫思想的貓生出事端。曾經榮辱與共的貓與孟凡產生了巨大分歧。孟凡因為現實生活困境不斷妥協,曾經認為一去報社“思想便墮落,筆頭便愚鈍”,還是從清苦的高校到了他曾經很不屑的報社,又因為利益的誘惑配合那個叫師總的投資商化解了一場爛尾樓危機,從此工作生活都混得風生水起。只是先祖的精神品格漸漸在記憶中隱沒,選擇在現實面前妥協的孟凡永遠無法走進先輩們的精神世界。當年祖父賣房義無反顧地割斷與往日的聯系,是為了一種信仰和理念,為了一種正義的沖動。為推翻幾千年的封建王朝,身為“武昌巨富”的祖父毅然為革命而獻身的精神品格,被孟凡有意遺忘了。但作為“御貓之后”的思想卻固守其高貴的傳統,許多古老又頑固的習性讓它與這不接地氣的高層樓房格格不入,最后思想“發出一聲長長的嘶鳴”,烈士般堅定地向窗外一躍。對思想來說,這是一種決絕的告別,更是一種記憶的堅守。小說將那只有著貴族血統的貓命名為“思想”實為神來之筆?!八枷搿迸c“孟凡”,一個深刻,一個平庸;一個堅持,一個妥協;一個慷慨赴死,一個茍活于世。最反諷的是,前者是貓,后者是人;當曾經的“思想者”孟凡日漸墮入庸常時,“御貓之后”卻仍在堅守“思想”。

對遺忘的描寫,是一種獨特的記錄歷史的方式,記憶的消失恰恰證明其曾經的在場。胡發云常常在遺忘的荒野中思索個人與時代微妙而又深奧的問題?!度缪葽sars.come》借助網絡這只無形之手,撩開被遮蔽的歷史,其中最耐人尋味的則是達摩和毛子這兩個知識分子形象。達摩和毛子都在年輕時就開始思考中國的歷史、現狀和未來,卻在九十年代以后逐漸分化,達摩化成散落民間的草根知識分子,無論世事怎樣變化,達摩的精神情懷始終沒有改變,而毛子顯然已經走上了另外一條路徑,那里充滿了現實的誘惑和利益的計算。毛子的蛻變尤其令人深思。這是一個現實感很強的人物,用達摩的話說是一個當今知識分子的活標本。胡發云并沒有把毛子處理成一個道德敗壞十惡不赦的壞典型,他的睿智和勇氣在于他對毛子蛻變的心路歷程進行了深入剖析。達摩和毛子在辯論時提出的一些非常尖銳的問題,深深觸痛著我們的神經。毛子的遽然折轉始于那年夏天。毛子發出像狼一樣的干嚎聲,又整夜整夜不睡覺,醫生說他是精神失常并發失憶癥。毛子的“失憶”顯然并非僅僅是生理上的疾病,更重要的是他從此成了一個“思想上的失蹤者”?!笆洝焙蟮拿油耆兞艘粋€人,諸如高雅的文章行賄、濫用馬列理論以趕政治潮流等等達摩所不齒的一次又一次“失貞”,換來的是職稱、房子、名譽的全面豐收。雖然仍有衛老師那樣堅定而又理性的理想主義者和達摩那樣清醒而又達觀的民間知識分子,然而當越來越多失憶的毛子大行其道時,那實在是令人擔憂的現實。

二自我救贖的可能:照亮記憶的黑洞

記憶是自我存在的根基,沒有記憶就沒有自我。昆德拉在《笑忘錄》里說:“只需要有一點兒風吹草動、一丁點兒的東西,我們就會落到邊界的另一端,在那里,沒有什么東西是有意義的:愛情、信念、信仰、歷史等等。人的生命的所有的秘密就在于,一切都發生在離這條邊界非常之近甚至有直接接觸的地方,它們之間的距離不是以公里計,而是以毫米計的?!雹葸吔绲膬蛇?,一邊是記憶,一邊是遺忘。越過了邊界,就是一個一切都被遺忘了的世界,人的生存也就沒什么意義可言了。像《處決》中的林子、《駝子要當紅軍》中的老紅軍、《麻道》中的老李,無不是在邊界上行走,只是林子因為普遍的遺忘最終墮入虛無,老紅軍和老李卻因為敞開了記憶的黑洞而獲得全面的救贖。

《處決》中的林子在異國的清晨突然產生返鄉的沖動,可是當她踏上故土之后卻發現,自己念念不忘的苦與樂、愛與恨永遠只能存在自己的記憶中了。在“文革”初期,林子、肖和鐘曾經是革命而又浪漫的三駕馬車,他們曾經有無比堅定的革命信念,結果卻無一例外地成為犧牲品。三十年前,以革命的名義,林子和鐘在一號的指令下對肖執行了一次處決行動。三十年后,林子是懷著償還孽債的心情去尋肖的,見面后才發現他早已不是記憶中的那個肖。林子很想和肖談往事,談談那次“處決”和“處決”之后各自的遭遇。但身為小學副校長的肖卻一直在談他的校辦工廠,對往事顯得十分淡漠?!吧磉呥@個頭發花白滿臉滄桑的瘸腿男人,是三十年前那個睿智沉著正直厚道的風華少年演變而來的,但他已經不是那個肖了?!蹦莻€維系自己少女懵懂情懷的男子肖已全然變得陌生。林子滿懷憧憬的回歸充滿了遺忘和不能溝通的暗礁,原來懷鄉不過是不能忘卻的記憶錯覺的可憐外衣。

“一切都被很快地遮蓋,一切都被很快地替代,一切都被很快地遺忘?!边^去已經不可逆轉,故鄉也沒有心靈的棲息地。因為遺忘,人們相互間就無法溝通,不可避免會產生痛苦和虛無感;因為遺忘而難以回到過去,更不用奢談未來?!拔覀児铝懔愕鼗钤诂F在,活在眼前?!边z忘的普遍存在讓林子感慨不已。但問題是,“現在”不斷在變成流逝的瞬間,只有憑借過去的經驗和回憶,這些既往的瞬間才能確定“存在”,所以在小說結尾林子心中一種虛無感油然而生。

或許正如昆德拉所言:“這暴露了一個世界道德上深刻的墮落。這個世界賴以立足的基本點,是回歸的不存在?!雹拊趶姶蟮倪z忘面前,林子無論是懷念還是懺悔抑或期待都在瞬間變得輕飄起來,她的回歸突然變得毫無意義,她的自我認同也因此出現巨大裂隙,當所有的記憶與心情都找不到著陸地的時候,她便也只是一個叫小島林子的日本女人。林子和肖都曾經生活在那個特殊年代,他們既是革命者,又是受害者,他們選擇記憶或遺忘的態度以及他們如何做出承擔是問題的一方面,問題的另一個更加重要的方面則是作為后來人是否愿意繼續思考先輩及其那個時代,并反思今天的生活世界。作為親歷者的肖對往事已失去談論的興趣,作為后來者的兒子移居日本后已經不關心關于故鄉的所有人事,甚至連母語也不愿說了,無情的遺忘法則讓試圖堅持記憶的林子顯得那么無能為力。只有認識了歷史,才能認識自我;只有知道自己曾經做過什么,才能知道自己是誰。否則便只能像林子一樣站在故鄉的土地上,卻無法找到自己的身份認同。林子以過去的記憶來抗拒遺忘,卻以失敗而告終;在普遍遺忘中試圖保存自我記憶,最終卻陷入虛無。三十年后回到故鄉的林子遭遇到的只有尷尬和虛無,她對過去的尋找得不到現實的認同,站在街頭失去方向的林子已失去了自我存在的同一性。這是在現代社會中因為遺忘失去家園找不到歸宿的普遍悲劇。林子就在這“邊界”上背負著記憶的重擔,身邊就是遺忘的深淵,而正是在邊界上的生存狀態,意義才呈現出來。在此,胡發云是以對遺忘狀態的書寫來抗拒遺忘,以文學的形態來抵抗歷史的黑洞。遺忘以空白狀態遮掩了歷史不愿示人的一面,小說家則以對遺忘的寫作來抵達歷史缺失的真相。

與《處決》中林子因為普遍遺忘而陷入虛無不同,《駝子要當紅軍》里的個人記憶卻在抵達歷史本相的同時使老紅軍獲得了最后的救贖和重生。小說的背景是“文革”結束以后的和平年代,但故事卻不斷回溯到戰爭年代,解構我們關于戰爭和英雄的認識,瓦解我們的歷史偏見??煽傻脑栏概肋^兩次雪山,過了三次草地,是一個“貨真價實的老紅軍”。功勛卓著的老紅軍在子女面前享有絕對的權威,在他們心中是威嚴又神圣的天王,“遠遠聽見他皮鞋的踏踏聲,汗毛都會立正的”。但“這個古怪的老人像一座神秘的古堡,所有向內的門窗都緊閉著,不讓你看見里面的任何東西”??煽珊驮栏刚勚袊锩窌r,岳父給他講的那些大多也是教科書上的、電影中的,而不是他自己的。而且他只講和日本人打仗,不講和國民黨打仗。這里老紅軍的講述明顯經過了某種修正,抹去歷史中的瑕疵和尷尬,只留下符合規范的歷史記憶。這種記憶其實是遺忘的變體,是另一種形式的遺忘。人們總是以一種記憶反對另一種記憶?!叭藦膩砭拖胫貙懽约旱膫饔?,改變過去,抹去舊痕,抹去自己的,也抹去別人的,想遺忘遠不是一種簡單的想要作弊的企圖……遺忘,既是絕對的不公正,也是絕對的安慰?!雹呃霞t軍有選擇的講述與千篇一律的教科書和電影一起不斷強化了人們關于紅軍的符號化理解:高大偉岸的形象和崇高的思想境界。小說里作為老紅軍“革命引路人”的趙部長卻提供了不同的歷史記憶。一是老紅軍參加革命的動機:原來那些革命者當年參加革命,就像現在農村青年外出打工一樣,在家里看不到前途,只想出去闖世界有口飯吃,至于到哪里去、打什么工,是啥也不懂的。趙部長因為老紅軍家孤兒寡母的,不同意他參軍,嚇唬他說要參軍就先把你家房子燒了。老紅軍竟然真去燒了自家房子,還連帶鄰居們的房子也變成一片火海,寡母也從此沒有了音訊。二是西路軍食人的慘烈情形。在極度饑餓和嚴峻的形勢下,那個孩子模樣的馬家軍騎兵使趙部長和包括老紅軍在內的部下得以生還。這兩個故事對被神話的紅軍形象無疑有巨大的殺傷力,但從另一方面來說,這才是雖不免殘忍但卻有血有肉的鮮活的歷史真相。老紅軍自從參軍離家后再也沒回過家,也只字不提葉落歸根的老話。當他和孫子趙歸華一起在網上尋找恩施農婦邢桂花時,他終于不再避諱過去的歷史,哪怕有瑕疵,卻是記憶與人性的雙重復歸,老紅軍終于得以表達愧疚,解開心結,從神壇上走下來的老紅軍更加可親可敬。那首童謠(“駝子要當紅軍/紅軍不要駝子/因為駝子的背太高/容易暴露目標?!保┰涀尷霞t軍惱羞成怒,到小說結尾卻能引發自嘲與會心一笑。此時,趙部長講述的那些歷史分明在老紅軍心中復活了,這復活的記憶使老紅軍在暮年得到一次心靈的救贖,他終于可以坦然地交代后事,可以回到故鄉,重回母親的懷抱。孩子們則真正感到了父親以往身上的那種自信、豪邁、一往無前的精神,還在他蒼老虛弱的身體深處潛伏著。從某種意義上講,這是一種重生,因記憶的復活而隨之復活的另一個自我,讓老紅軍還原成一個真實的人,獲得真正的新生。

《麻道》則以頗有趣味的方式寫出個人記憶的復活具有更加不可思議的功能。小說開篇寫哲學研究員老李“在五十而知天命的這年,遇到了兩樁事。一是查出了癌癥。二是迷上了麻將”。哲學、麻將和癌癥就這樣奇異地組合在一起。老李在體檢中查出肝癌,一度悲痛絕望,卻在麻將聲中得到拯救,小說以諧謔的方式寫“老李便這樣一天一天地打牌,一天一天地滋養著自己的哲學智慧,竟將對那肝的恐懼減輕了許多”。最后那腫瘤竟然減小了三分之一,創造了癌癥奇跡。麻將神力無邊真是讓人稱奇,但細讀小說就會發現麻將真正的神奇之處在于連通了老李與父親的親情,再現了早已消失的歷史記憶,是這記憶拯救了老李的身與心:“老李的手一觸到那一章章冰涼圓潤的小方塊,便有一種異樣的感覺。他想起了父親。他甚至覺得不是他,而是父親坐在這張牌桌前。許多年來已非常遙遠非常模糊了的父親,此刻突然變得清晰起來?!备赣H除了做生意,唯一鐘愛的就是麻將,半個世紀之后,這個曾被他深惡痛絕的東西,成為他與父親之間唯一的聯結。老李曾經很堅決地拒絕麻將,“為了‘老板這兩個字,他半輩子都郁郁寡歡如鯁在喉。他省事后,痛惡一切與‘老板有關聯的事,包括五金店,當然還有麻將聲?!币驗橐环N沉重的罪惡感和恥辱感,很長時間以來,他很憎惡很鄙薄他父親,他努力要成為與他上輩人完全不同的一代新人。他入黨、當國家干部,還升任到副處級,研究著一門最高尚最科學最先進的學問。一切都顯示老李與“罪惡”的五金店小老板完全隔斷的新生活。然而現在“如同癌癥摧毀著他的肉體一樣,麻將摧毀著他的內心的一種什么東西?!闭軐W研究的一個基本命題就是:我是誰?從哪里來?到哪里去?可以說,正是麻將的出現讓老李從根本上解決了這些問題。在為散亂于荒野中的父母立碑后,老李“脫口而出:朝聞道,夕死可也”。這是老李對歷史和生命的全新感悟,也是老李在絕處逢生后獲取的全新自我認同。

三在反思中前行:為了不能忘卻的記憶

胡發云是新中國的同齡人,鮮活的個人記憶也構成當代歷史最有力的見證。在小說中揭開歷史的真相,并在反思中獲得前行的力量,也是胡發云一貫的夙愿。作為“文革”親歷者,胡發云一直致力于在小說中建構一個真實的“文革”,《暈血》、《處決》、《如焉@sars.come》、《隱匿者》、《葛麻的1976-1978》、《媒鳥5》……直至最近的《迷冬》,那些被遮蔽的人和事構成胡發云小說中獨特的“文革”記憶。小說常常會參與形成和建構人們對歷史(“文革”)的認識和想象,正因為如此,胡發云的“文革”敘事呈現出巨大意義。當下流行的“文革”敘事大多是將政治從日常生活中掏空,呈現出被過濾的日常生活,更常見的則是各種各樣的私人生活,而這種私人生活的細節越真實,或許當時的社會生活就會被遮蔽得更甚。拒絕忘卻歷史造成的創傷,敞開遮蔽,澄清真相,反思歷史,避免重蹈覆轍,構成胡發云“文革”敘事的主要追求。

小人物的生存狀態是胡發云進入“文革”記憶的重要通道?!陡鹇榈?976-1978》和《媒鳥5》中的葛麻和齊齊都是極為普通的人物,或者說他們都是“群眾”中的一員?!案鹇槭且粋€渺小的人,一個卑微的人,一個對人民沒有多大作用的人,有時還是個低級趣味的人。用他自己的話說,是個菜,就是讓人下飯喝酒的小菜?!苯Y果就是這樣一盤“小菜”,為了一兩級工資的現實利益不斷抗爭,在擅用權術的許科長和楊主任那里竟然變成了“四人幫”在工廠里的“代理人”、“幫派骨干分子”。小說在“文革”后讀書成為知識分子的“我”的回憶中,寫出了這樣一件令人啼笑皆非的往事,當“我”被一個又一個宏大話題和宏大事件所包圍時,葛麻的生活讓“我”再次正視歷史的荒誕。葛麻有一席話讓“我”內心前所未有地震動:“葛麻后來又說,我后來想明白了,那幾年,他們把我弄出來搞,把大家都鬧糊涂了,他們自己就躲了過去。葛麻說,下次再搞文化大革命,就不會是以前那個樣子了。我問會是個什么樣子,葛麻說,我們那些踩麻木的都說,那還不把他們往死里搞?就像當年打土豪,分田地?!薄拔摇敝詴罢饎印?,或許是因為葛麻頓悟到了權力被異化的本質,或許更因為這一席話里暗含的某種重蹈歷史覆轍的可能性?!睹进B5》則以老齊齊回憶的方式寫出了“一個說話人的傳記”?!罢Z言”是人的另一種存在形式,誰會說誰就控制了群眾。在齊齊看來,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就是一場說話的革命,齊齊憑借能說會道的本事參與到這場革命,并一度擁有令人艷羨的某種權力。問題是齊齊說的話是以泯滅個人獨立思考為前提的,在權力的游戲中,他不過是一枚棋子而已,最后又在更高權力的控制下成為“媒鳥5”,變成連名字也沒有的關在權力籠中的無數只鳥中的一只。群眾首先就要泯滅個性,當某一個體被裹挾進群眾中時,他就立即喪失了獨立的可能,因為融入群眾的首要條件就是消滅自我,巨大的社會遵從和行為依附心態也影響著他的行為取向和價值觀念。小說揭示的告密文化在人類歷史中源遠流長,在“文革”中則被發揮到極致。一方面是因為更強大的權力的驅策,另一方面是因為每個人對權力不自覺的追逐,那些蠢蠢欲動的群眾相互踐踏與攻訐,人與人之間就這樣喪失了最基本的信任,人人自危。齊齊引以為傲的事業原來不過就是一個失去自我的“告密者”(《葛麻》中那個當眾告發葛麻的青工不也扮演著同樣的角色?),在身邊朝夕相處的最接近的告密是最致命的,“讓我們每個人汗毛都豎起來,背脊發寒”。葛麻和齊齊的歷史遭際從一個側面揭示了一個令人觸目驚心的事實:每個從那段歷史中走出的個體有意無意都參與了悲劇的制造。既然如此,我們怎么能夠用一個簡單化的政治定性將一段歷史束之高閣,而眾多參與者卻心安理得?

這樣深度的反思是極具力量的。怎樣在文學中重啟記憶,在反思中前行,并最終祛除暴力,是當代作家重要的歷史使命?!峨[匿者》中的吉為民選擇了公開為自己曾經犯下的暴力行為懺悔。暴力和由暴力造成的精神創傷是當代人極為慘痛的記憶?!耙浴锩拿x,暴力和殘害由一種‘必要的惡冠冕堂皇地變成了‘正義事業?!雹喔笔虚L吉為民,因為偶然在報上讀到題為“隱匿者”的文章,三十二年前早已遺忘的一幕再次出現在記憶中。在1966年8月的一天,吉為民和另外兩個同學張小娜、何延輝一起對母校文博中學的校長索一夫進行審問,并率先打了索校長一個耳光,索校長夜里用派克鋼筆戳喉而亡。當這段被有意遺忘的記憶在那篇文章中復活時,一種沮喪到近乎絕望的情緒猛然升騰起來。因為這三十多年來從未憶起的往事,吉為民其實是記得清清楚楚的,就連那時的聲音、色彩、光及各種細節都記得清清楚楚?!八皇堑筮z忘而已,以逃避這永遠無可逃避的罪過?!痹浀摹半[匿者”吉為民決定為記憶中的深重罪孽懺悔,他找到索校長的女兒索咪咪,讓自己當年的惡行袒露在陽光下。吉為民的行為是一種充滿責任感與道德意識的歷史承擔精神。然而人們總是希望能夠忘卻經歷中的某些尷尬,消除生命中的某些瑕疵,而且“在這個世界里,一切都預先被原諒了,一切皆可笑地被允許了”⑨。當初的參與者張小娜、何延輝而今都是政商界的要人,通過各種方式掩蓋當初的真相,錢老師、老市長貌似公允,實則也各有心機,他們何嘗不是各種“隱匿者”?最后吉為民的仕途因他堅持懺悔而斷送,胡發云在此表現出深切的現實關懷精神和憂患意識?!白叱鰵v史災難的陰影、實現社會和解,是‘不計前嫌,不是‘不記前嫌。記住過去的災難和創傷不是要算賬還債,更不是要以牙還牙,而是為了厘清歷史的是非對錯,實現和解與和諧,幫助建立正義的新社會關系。對歷史的過錯道歉,目的不是追溯施害者的罪行責任,而是以全社會的名義承諾,永遠不再犯以前的過錯?!雹鈶曰诤头此急臼且环N非常個人化的反遺忘方式,然而吉為民的現實遭遇卻令人不得不再次正視遺忘的強大力量。

長篇小說《迷冬》里的一個細節再次延續了這種思考,小說里林老師的自殺與《隱匿者》中索一夫的自殺何其相似。多多在事后多次反躬自省,雖然因為對林老師的批判大會意外中斷,多多僥幸躲過了對林老師“刺出最后一刀”,但多多不無清醒地意識到,作為林老師最得意的門生,知道林老師的所謂“罪行”必然更多更致命,自己很可能沒有足夠的勇氣扛下去,無論是“竹筒倒豆子甚至添油加醋”,還是“顧左右言它避重就輕”,都是不可原諒的。這種自我反省和批判意識是難能可貴的。當然,《迷冬》的出現也預示了胡發云更為宏大的企圖,這是總題為“青春的狂歡與煉獄”三部曲之一,胡發云在《迷冬》后記里說,他的目的是要“寫一個十年文革的故事”,而且這個故事是有別于三十多年來形形色色的“文革”故事的:“在文革被遮蔽、被變造、被涂改數十年后,當我再次面對這個遙遠又切近的話題時,我對自己只有一個最高要求:我的經歷,我的見聞,我的感受,我的思考。讓我筆下的一切,經受歷史的檢驗?!憋@然,這個試圖以過去的那個特殊時代作為寫作對象的計劃是有難度的,因為種種復雜的說不清道不明的因素都蘊藏其中,而一個作家能背負起來的或許也只有他自己的個人記憶,但正是這樣的個人記憶卻有整個歷史的折光效果,它會隱約透露出時代的復雜性。小說采用了回溯性敘事的策略,以多多的視角回望自己的殘酷而又難忘的青春年代,歷史的縱深感和滄桑感行走在字里行間。這種“回溯”式的敘事形式在胡發云的小說敘事中并不少見,追憶是連結往昔與當下的有力途徑,對往事的追憶是為了抵達對身處其中的當下的言說。主人公多多孤獨、多愁善感的性格和那個火熱的革命時代格格不入。但正因為多多與時代的疏離,《迷冬》獲取了觀照那個時代的更為客觀的視角,在三十多年后回望那段歷史時空下人的生命歷程與精神境遇使得小說具有獨特的歷史感。小說真正追問的是歷史中的個體命運,也正是這樣的追問將筆觸從個體引向了全體,從內部視野自覺地延伸到了外在視野,青春的迷茫與狂歡、人性的善與惡、權力的翻云覆雨、命運的波譎云詭都會引發人們不斷去反思這場劫難的深層原因。

結語

薩義德曾經談道,知識分子的職責就是“挖掘出遺忘的事情,連接起被切斷的事件” 。在社會高速發展的當下,遺忘變成一種常態,記憶則是一種奢侈,而文學則是拒絕遺忘的重要防線?;蛟S是因為意識到所有的記憶終究抵不過時間的銷蝕,胡發云用文字抵抗著歷史即將被抹去,抵抗著記憶即將被遺忘。遺忘與記憶,認同與回歸,清理與反思,是亙古長存的文學母題,也反復縈繞在作家的藝術思維中?!坝涀∵^去并非要睚眥必報,而是為了更好地面對未來;一個‘失憶的人將行為錯亂,根本無法面對未來,一個失憶的民族將陷入‘集體無意識中同樣行為錯亂,同樣無法面對未來?!泵鎸υ涳柺艿慕匐y是正視還是忽略,是記憶還是遺忘,不僅是個人藝術良心的問題,也是一個民族自我反省與自我救贖能力的反映。

胡發云是一個與遺忘作抗爭的人,他拒絕忘卻歷史造成的創傷以及由這創傷而來的經驗與教訓,他希望將毫無意義的殘酷變成一種意義?!斑z忘與記憶”的主題既包含對個體生存境遇的剖析,也包含對種種抹殺過去、篡改歷史的行徑的否定和批判。只有像這樣具有歷史承擔意識的寫作才能重新引導人們免于歷史的淡漠或無知,進而直面與反思歷史,德國前總統科勒曾稱諾貝爾獎獲得者米勒是“為了抗拒遺忘而寫作,提醒人們認識到自由的價值”。我想這句話同樣適用于胡發云的寫作。

注釋:

①李歐梵:《歷史與記憶在一次學術會議上的開幕詞》,見《墨痕深處文學·歷史·記憶論集》,樊善標、危令敦、黃念欣編,OxfordUniversityPress2008年版,第1頁。

②胡發云:《誰來回首不堪(代序)》,《隱匿者》,中國戲劇出版社2009年版。下文中凡未注明的引文均出自中篇小說集《隱匿者》。

③⑩徐賁:《人以什么理由來記憶·序》,吉林出版集團有限責任公司2008年版,第8頁,第1頁。

④王佐良:《代序:一個中國詩人》,見《蛇的誘惑》,曹元勇編,珠海出版社1997年版。

⑤[捷克]米蘭·昆德拉:《笑忘錄》,王東亮譯,上海譯文出版社2004年版,第323頁。

⑥⑨[捷克]米蘭·昆德拉:《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馬洪濤譯,時代文藝出版社2000年版,第2頁,第2頁。

⑦[捷克]米蘭·昆德拉:《小說的藝術》,孟湄譯,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2年版,第141頁。

⑧徐賁:《人以什么理由來記憶·前言》,吉林出版集團有限責任公司2008年版,第4頁。

胡發云:《迷冬·后記》,人民文學出版社2013年版,第464頁。

[美]薩義德:《知識分子論》,單德興譯,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2年版,第25頁。

雷頤:《歷史的裂縫》,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年版,第200頁。

(作者單位:三峽大學文學與傳媒學院,武漢大學文學院)

責任編輯黃蓮

猜你喜歡
真相救贖反思
孵化器死亡“真相”
淺析國家藝術基金項目
謠言倒逼“真相”?
《追風箏的人》的心靈療治與救贖反思
莊之蝶:欲望激流中的沉淪者
記初中英語詞匯教學的一次歸類、整合改革及反思
中學生早戀案例分析及反思
新時期中學美術課教學方法的思考
透過發生機制看新聞“反轉”
歐洲豪門英超最需“救贖”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