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建設生態校園,助力“雙修”、“雙城”戰略

2016-03-01 11:48海南省三亞市教育局
新教育 2016年5期
關鍵詞:雙修雙城三亞

□海南省三亞市教育局 吳 萍

?

建設生態校園,助力“雙修”、“雙城”戰略

□海南省三亞市教育局 吳萍

2015年6月,三亞市被定為國家首個“雙修”“雙城”試點城市。在“雙修”“雙城”戰略背景下,教育領域有著更多的責任擔當,首當其沖就是建設生態校園,使廣大師生“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并以豐富的生態校園文化滲透和輻射全社會,進而推進三亞科學發展、綠色崛起乃至全省全國的生態文明建設。

一、“生態校園”的豐富內涵

生態,指生物在一定的自然環境下生存和發展的狀態,也指生物的生理特性和生活習性。簡單地說,生態就是指一切生物的生存狀態,以及它們之間和它們與環境之間環環相扣的關系。

生態校園就是運用生態學的基本原理與方法規劃、設計、建設、管理及運行的,人與自然關系和諧、各物種布局、結構合理且自然環境優良,物質、能力、信息高效利用且對環境友好的,集學習、工作、活動、休閑功能于一體的人工生態系統,是通過喬灌草相結合、地面綠化、墻體綠化與屋頂綠化相結合、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相結合,采用多樹種、多規格、多層次、多形式、多功能建設,植被覆蓋面廣、景觀種類豐富、空氣清新舒暢、功能設施齊全的綠色學校。

二、建設生態校園的意義

建設生態校園,編織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搖籃,對學生的健康成長和教育工作者的素質提升有著巨大的影響,甚至可以影響到整個社會的意識形態和行為習慣。

1.綠色生態的校園環境能夠提升師生的綜合素養。優美的校園環境有著春風化雨、潤物無聲的作用。中央教科所學術委員會委員劉驚鐸在《生態體驗論》中說,“在營造教育生態環境的過程中,要凸顯既適合于知識學習又有利于人格健康成長的教育情境和文化氛圍,使導引者和體驗者雙方全息沉浸、全腦貫通、激發生命潛能、陶冶健全人格、體驗學習過程的幸福和人生成長的樂趣?!杯h境美可以升華為情感美,并且由此提升人的綜合素養。廣大師生每天生活在綠色、和諧、健康的校園環境中,受其熏陶感染,可以更容易地體會到生活的美,從而激發愛生活愛校園的情感——一個對生活充滿感激和熱愛的人,必然是一個樂觀向上、心地善良的人;一個心地善良的人,必然是舉止文雅、注重形象的人;一個注重形象的人,必然是一個富有涵養、追求卓越的人。這樣的人,不就是我們教育所要培養的終極目標嗎?

2.生態校園文化能夠帶動社會環境的整體改善。生態校園文化的建設需要通過生態教育有力促成。校園生態教育就是在校園這個特定環境里,創造外部的生態環境,建立內在的生態理念,以生態學為依據,傳播生態知識和生態文化,提高學校師生的生態意識及生態素養。學校師生能夠正確認識自然環境的規律及其價值,并且提升自然環境的情感、審美情趣和鑒賞能力,將極大地影響周圍的每一個人,進而帶動社會環境的整體改善。三亞目前總人口有70多萬,其中學校師生超過19萬。生態校園文化的熏陶,將潛移默化、循序漸進并且產生強大的“多米諾骨牌效應”,由一所學校影響一個甚至多個村莊和社區,由19萬師生影響到家庭和周邊人群甚至八方游。在這種相互影響下,社會環境的整體改善、文明程度的整體提升將成為現實。

三、如何建成生態校園

生態校園的建設,其內容大致分為生態景觀、生態技術、生態教育和生態管理四個層次。生態景觀建設以校園布局結構、道路交通規劃、景觀園林設計、生物多樣性的恢復、建筑設計與布局等為主要規劃、建設內容;生態技術的應用是指以環保技術的應用為核心,以資源、能源的節約、再使用和再循環為原則,注重減少校園對能源的消耗,減輕校園內部環境污染;生態教育指從生態規律、生態倫理和生態美學相統一的角度去培養、熏陶甚至改變師生的人生觀、價值觀、哲學觀、生態觀和世界觀,全面提高師生的環境素養與生態意識;生態管理是指學校在全面的日常管理工作中納入對環境友好的管理措施并逐步形成制度規范,達到促進學校物質資源的充分有效利用為目的。

1.科學規劃,分步推廣。在建設生態校園時,要以生態為中心,打造綠化、美化、凈化、亮化、優化的校園環境。省委常委、市委書記張琦在視察市第十小學時,實地指導生態校園規劃建設,并要求將其作為試點,分步推廣,把生態理念植入全市中小學、幼兒園的規劃和改造建設中。特別是在規劃校園建筑時,要使其與校園內的綠化景觀互相融合,建筑藝術形式要體現出與自然之美相互融合包含的生態性,提高建筑與自然環境的親和力,降低其對環境的沖擊性,并且能夠在一定程度上表現出當地的建筑文化特征和人文理念。

2.因地制宜,造景入校。所謂因地制宜,就是要結合實際,突顯當地特色。生態校園的主體是綠化,在所選樹種、花種、草種時要適合本地生長。不僅要考慮到易成活、耐修剪、壽命長,還要顧及到物種的多樣性,體現教育特色和地方特色。市第十小學是一所新建的安置區小學,依山傍河,學校的生態校園建設,將通過種植以本地樹種為主,綠化面積達2182㎡,還有透水瀝青路面、人工濕地、生態草溝,以及特色坐凳、廊架等,讓孩子們在校園里不僅能靜下心來讀書學習,還能在課余看得見“山”水蟲魚,陶冶情操,其樂無窮。所謂造景入校,就是要把校園打造成景點。校園景點不僅要環境美,而且要注重藝術性,突顯校園文化藝術的魅力。近年來,三亞與上海長寧開展基礎教育合作交流,上海學校的環境建設,其別具匠心打造的亭臺樓閣、綠樹成陰、錯落有致、立體交匯、處處皆景的“小公園”模式,極致彰顯歷史的積淀、文化的精髓和藝術的高雅,是非常值得借鑒的。

3.特色發展,生態育人。生態校園不僅要求校園自然環境優美和諧,更需要學校走特色和內涵發展道路,培養陽光、幸福的孩子。生態校園建設要在以生態為主導的前提下,盡可能地突顯學校特色,以濃厚的生態氛圍培育學生健康成長。如三亞市崖州區南山小學,地處風景秀麗的南山景區外圍的黎族村莊,經過幾年的建設,不僅建成學農基地,有菜園、豬圈,還建成普及海洋科技知識的風雨長廊,培植百年木棉樹和當地大葉榕,而且整棟教學樓都繪上具有當地民俗的黎族圖騰。課余時間常常組織師生練習竹竿舞,歌聲器樂聲和歡笑聲伴著朗朗讀書聲,使整個校園生氣活潑。氣象萬千。又如三亞市第九小學,一所坐落在三亞灣畔的知名學校,除了建設優美的自然環境外,以海洋文化為特色,所有建筑都充滿海洋藍色的氣息,處處凸顯海洋符號。學校依托海洋資源,開展以德育教育、課堂教學、校本課程、校園活動為載體的“海潤生命”課程,為學生創設實現夢想的舞臺。這些特色學校,都以生態為抓手,推崇環境育人,走出各自可持續發展的健康道路,成為一道道獨特亮麗的風景線。

三亞正在大力推進城市“雙修”“雙城”建設。強化生態建設和管理,本質上是進一步保護和修繕三亞的“青山綠水、碧海藍天”,努力守住三亞的山水,守住三亞的鄉愁,為三亞積蓄發展“本錢”,為子孫后代留下發展空間,為打造布局合理、生態和諧、環境優美、特色鮮明、管理高效的國際化熱帶濱海旅游精品城市打牢發展根基。從這一意義上講,建設生態文明是三亞“雙修”、“雙城”的目標之一,生態文明建設引領著三亞的“雙修”、“雙城”。

三亞的學校依山傍海,或臨河而建,或群山環抱。建設生態校園,倡導綠色辦學,這是建設生態文明的要求,更是三亞“雙修”、“雙城”建設的需要。偉大的德國哲學家雅斯貝爾斯在他的《什么是教育》中認為,“教育的本質意味著: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云推動另一朵云,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鄙鷳B校園本身是一種潛移默化、潤物無聲的教育,美麗和諧的生態校園環境,勢必會結出豐碩的人才之果;有人才作為強有力的支撐和保障,必將推動三亞的“雙修”、“雙城”戰略目標實施,助推三亞科學發展、綠色崛起。

【參考文獻】

[1]劉驚鐸.生態體驗論[J].中小學德育,2013(9).

[2]雅斯貝爾斯(德),鄒進譯.什么是教育[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1991.

[3]陳岳堂.論生態校園新理念[J].求索,2004(07).

◎新啟事◎

猜你喜歡
雙修雙城三亞
城市雙修理念下的城中村改造研究
“雙城劇匯”共促戲劇發展
青年共建“雙城圈” 攝影同話“巴蜀情”
曲韻巴蜀話發展 藝薈雙城譜新篇
江西省“全省通”飛越撫州暨撫州市“城市雙修”展示飛行活動圓滿成功
『貴州小三亞』——羅甸
尚赫訓練營燃情三亞
中國雙城發展模式
碰撞:海南三亞與河北遷西
謝金英:德與藝雙修 雅與俗共賞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