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楊泗洪文化的闡釋與建構

2016-03-07 13:24
關鍵詞:泗洪宿遷文化

程 薇

(宿遷學院,江蘇 宿遷 223800)

楊泗洪文化的闡釋與建構

程 薇

(宿遷學院,江蘇 宿遷 223800)

楊泗洪文化屬于名人文化,是生命個體逐漸走向“社會化”個體的客觀反映,有其深厚的歷史積淀,符合社會文化發展規律。楊泗洪文化豐富和構衍了中華民族文化的基本內涵,包括勇士文化、英雄文化與愛國主義文化。在歷史文化與現實文化的“鏈接”中,傳承整合,創新發展,激活楊泗洪文化的主體生命力,凸顯楊泗洪文化的價值質感和根植性具有現實意義??梢酝ㄟ^項目化建設,培植楊泗洪文化的品牌效應,推動楊泗洪文化發揚海內外,走向全世界。

楊泗洪;文化;內涵闡釋;生態建構

楊泗洪(1847-1895年),字錫九,號茂齡,宿遷人,曾參加中法馬尾海戰,在戰爭中屢立戰功。1895年(光緒二十一年)4月,楊泗洪任劉永福黑旗軍副帥,拒不執行清廷與日本簽訂的《馬關條約》內渡撤回大陸的規定,率領臺灣軍民,奮不顧身,身先士卒,英勇抗擊日本侵略者,馳騁臺灣島南北,在安溪、新竹兩地大敗日軍,令日寇聞風喪膽,被譽為“黑虎將軍”。同年8月,在落虹橋追擊敵寇的戰斗中,不幸中彈殉國,時年49歲[1]。由于楊泗洪是抗旨違命,所以清政府對楊泗洪不予表彰,史籍記載也甚少。

當下,隨著歷史敘事的理性回歸,政府和國內外學者們開始關注于楊泗洪的生命本體與時代場域,但無人運用文化語境探究其社會化生態,更無人提出“楊泗洪文化”概念。緣此,本文擬對楊泗洪文化的內涵闡釋與現實建構做一初步探討,亦借此拋磚引玉,希望引發對楊泗洪文化建設的深入討論,進一步豐富和發展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

一、楊泗洪何以成為文化

個體名人,成為文化,在中國脈承的文化認知觀念中是非常具有挑戰性的。一個名人能成為一種文化,關鍵之處在于:他對國家及其民族所做出的卓越貢獻,對社會發展及其文化傳承起到的積極推動作用。楊泗洪這位愛國將士,抗倭英雄,抗旨不遵,丟官棄爵,留臺抗倭,反對各種形式的臺獨,重創倭寇,以身殉國,英勇悲壯,對祖國、民族和社會歷史文化發展的傳承影響,以及今天的價值取向,其業績都是驚天地,泣鬼神,彪炳千秋的,應該能夠成為文化。

一百多年來,楊泗洪由生命個體逐漸走向“社會化”個體,從楊泗洪到楊泗洪文化的形成,既是客觀的,也是符合文化發展規律的。作為生命個體,楊泗洪的誓言“不敗倭奴,誓不生還”[2]。至今言猶在耳,催人奮進。作為社會化個體,楊泗洪守土保臺、勇于擔當的責任感;抵御外辱、以死報國的愛國熱情;視死如歸、奮不顧身的大無畏精神等具有極強的歷史穿透力和社會傳承度。在江蘇宿遷,楊泗洪被廣大民眾認作頂天立地的大英雄,與項羽同輝。1895年,楊泗洪殉難后不久,宿遷人民就在馬陵山頂的真武殿前建立楊公亭。亭前楹聯是:

“沂泗如襟,黃運如帶,橫貫十三州,獨立中流如砥柱”;

“摧秦有項,敗倭有楊,上下兩千載,同生一地兩英雄”。[3]

在紀念抗日戰爭勝利七十周年之時,楊泗洪血戰寶島,為國捐軀,英勇抗日事跡入選北京“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抗日史實展”[4],進一步推動社會化個體的楊泗洪文化超越生命個體的楊泗洪,楊泗洪文化應時而生。這是歷史文化的現實映現,是文化脈絡的傳承與拓展。楊泗洪文化則是中華民族文化的組成部分,有深厚的社會歷史積淀。

二、楊泗洪文化的內涵闡釋

文化是個集合概念,包括政治、道德、人文、環境、科技、學術、藝術等,屬于上層建筑,其核心是培植健康的社會價值取向,構筑大眾的人生理念與信仰,提供智力支持和精神動力,即通常所言的文化內蘊[5]。楊泗洪,觀其一生,超越生命個體而形成的勇士文化、英雄文化、愛國主義文化,彰顯其不甘屈辱的民族精神與浩然正氣的中華文化,不但豐富中華民族文化的基本內涵,而且推動中華民族文化的繁榮前行。

楊泗洪文化是勇士文化。勇士文化是勇于創造,敢于想別人不敢想,做別人不敢做,不畏艱險,清醒果敢,縱橫決蕩,樂于犧牲與奉獻的文化。楊泗洪由于“家世精技擊”,自幼矯健勇武,“峻宇危樓,能躍而登,以拳觸壁,而壁震”[6]。1862年,以武童資格入淮軍效力,積功而官至花翎游擊,后辭官回鄉,授徒傳藝。1884年,劉銘傳奉命巡撫臺灣,慕楊泗洪之名,聘為營官。在中法臺灣戰役中卓有戰功,劉銘傳對其更是非常賞識。1889年(光緒十五年)因在平番、建設中屢建功勛,升任鎮標左翼統領。后又升為副將,署臺南鎮總兵,以功保記名提督,統帥翌軍、屯軍、鎮海中軍前軍、武殿右軍、吉林炮隊以及馬步等計三十五營,得清帝賜給“碩勇巴圖魯”名號(“巴圖魯”是滿語,意為勇士)。1895年8月,日寇強占臺北、進逼嘉義[7]。楊泗洪面對嚴峻險惡的形勢,挺身而出,統率黑旗軍、淮軍,會同民軍、義軍北上抗日,每次與日寇作戰中,楊泗洪總是沖在前面。當時在臺南的劉永福聽說楊泗洪每戰必先,身居前敵,便星夜派人馳書勸其自重。楊泗洪復信劉永福說:“我為驅饑羊搏餓虎,利在速戰,機在勇決,我茍不先,士氣少阻,無能為也?!辈⒈瘔训匕l誓:“固有死難之心,無偷生之氣?!薄芭c其瓦全,不如玉碎?!备w現出勇士的精神、勇士的節操。

勇士文化是戰斗精神的文化因子,是戰斗勝利不可或缺的力量源泉。正如劉安《淮南子·修務訓》所云:“夫怯夫操利劍,擊則不能斷,刺則不能入,及至勇武攘卷一搗,則折肋傷干?!盵8]一個人,一場戰斗,一個戰役,乃至整個軍隊的素養,沒有文化支撐,沒有精神鋪墊,難以發揮其整體戰斗力?!坝率课幕庇谡w戰斗力猶如DNA于生物本體,決定其最本質的內在屬性。一支沒有“勇士文化”的軍隊,可以說也就失去生存的根基。勇士文化在今天仍然是十分寶貴的精神財富,是組成楊泗洪文化的基本要素。

楊泗洪文化是英雄文化。英雄者,有凌云之壯志,氣吞山河之勢,腹納九州之量,包藏四海之胸襟!肩扛正義,救黎民于水火,解百姓于倒懸。在國家出現危難之時,總會挺身而出,為國效力,這樣的人,稱為英雄。楊泗洪就是這樣的人。

1895年4月,清政府與日本簽訂的《馬關條約》,割讓臺灣及澎湖列島,并令“臺灣大小官員陸續內渡”。但日寇的燒殺搶掠,激起楊泗洪對日寇的義憤。他甘當所謂“叛臣逆將”,拒不內渡,堅決同臺灣人民站在一起誓守疆土。身為副帥的楊泗洪,全力協助劉永福一面加強海防,督戰各炮臺,指揮陸路部隊揮戈北上,一面團結不同派系、不同地方的武裝,共同抗日,因他率領的作戰隊伍勇猛沖殺并以黑旗為幟,故有“黑虎將軍”之稱。日本侵略軍探知楊泗洪內無糧草、外無援兵的情況后,由后路抄了楊泗洪的左翼馬廷卿部,左翼遂潰[9]。楊泗洪自知敵眾我寡,餉械枯竭,遂整飭軍隊,避其鋒芒,并策劃夜襲嘉義北面的大莆林,未料日軍有備。于是楊泗洪一馬當先,沖殺在前,令敵大驚,倉皇奔出,楊泗洪收復大莆林。其后又乘勝追擊,途中腿部中彈,他仍率兵進擊數十里,苦戰兩晝夜,一直把日寇追擊到落洪橋(也稱落虹橋,又稱大馬嶺)。此時,日寇潰敗過橋逃竄,紛紛落水。楊泗洪見一日軍官尾隨敗兵之后,便縱馬上橋欲擒之,不料,追至橋中,腹部中彈,遂止彰化。當夜子時,即1895年(光緒二十一年)農歷七月十一日,楊泗洪壯烈殉國。臺南人民得知楊泗洪殉國噩耗后,悲痛萬分,萬民迎送棺柩。他女婿陳金華扶柩返里,歸喪過處,百姓無不擁途祭吊,靈柩安葬在宿城運河東關口西堤下[10]。

楊泗洪文化是愛國主義文化。愛國主義的萌芽是血緣故土,具有悠久的歷史文化淵源。封建時代的愛國,即忠君,本質是維護皇權,而楊泗洪的愛國,并不是維護皇權的忠君,而是摯愛自己的祖國,楊泗洪拒不內渡,堅決同臺灣人民站在一起誓守疆土。當時,因清政府要求官員內渡,臺灣出現真空的政局,臺灣軍民為抗倭,成立“臺灣民主國”,且讓劉永福做總統,楊泗洪做副總統,劉永福、楊泗洪堅決反對,仍以大清守將抗擊倭寇。楊泗洪說:“我乃大清國的總兵,若令我等保護臺灣,仍稱舊職,以盡力維持,若改臺立國,實非理也,保護臺灣,總統之名,更非大清所有,實難領受?!睏钽艉榱χ骺谷?,反對臺灣以任何形式、任何理由立國。

楊泗洪的愛國主義,誓死抵御外侮,救亡圖存,是覺醒的愛國主義,1895年8月,他統帥黑旗軍、淮軍,會同民軍、義軍北上抗日,由于當時正值炎夏,加之糧餉、軍械不足,抗戰十分不利。他激勵將士說:“我雖不是臺灣人,但是同一中華民族,書同文,行同倫,國已破,家安在?誅臺父猶如我父,戮臺母猶如我母,辱臺女猶如我女,我怎能貪榮貴棄臺內渡歸鄉里,坐視民族被鐵蹄蹂躪呢!” 楊泗洪這種代表中華民族的整體利益的愛國主義精神,挽救民族于生死存亡,是愛國主義的輝煌篇章。 愛國主義文化是構成楊泗洪文化的核心要素。

三、楊泗洪文化的生態建構

楊泗洪是中國歷史上誓保中華疆土,血灑臺灣,世人共欽的民族英雄,在國內外有頗多的關注和研究,反映楊泗洪的詩歌、散文、戲劇、小說以及電視、畫冊、著作、講座等越來越豐富,突顯楊泗洪人文精神的歷史穿透力。從楊泗洪到楊泗洪文化,不是人為文字表述的翻新,而是楊泗洪愛國愛民精神社會化生態的實然彰顯,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發展的現實應然。

在歷史文化與現實文化的“鏈接”中,建構楊泗洪文化,首先是傳承整合。深厚的歷史積淀,包含有形和無形的文化遺產值得我們傳承和保護,楊泗洪功業留青史,文化垂后世。在《中國名人志第十二卷·楊泗洪》《江蘇名人傳·楊泗洪》《福建省志·閩臺關系志·第五章共御外侮》《民族英雄楊泗洪》《黑虎將軍》《臺灣1895》《宿遷史話·守土保臺楊泗洪》《經典宿遷·楊泗洪守土保臺》《保衛臺灣》《甲午戰爭圖志》《甲午一百二十年祭》[11]等中都有楊泗洪生平事跡的歷史敘述,在楊泗洪曾經戰斗過的宿遷、臺灣、山東、福建等地也都留有諸多歷史資料和生活遺跡,如宿遷的楊公墓、楊公亭、三杰祠、楊公展覽館,臺灣彰化的紀念遺址等[12],這些都是楊泗洪文化的歷史遺存,需要我們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去搜集、整理,立體化挖掘,實行資料搜集與理論研究相結合。同時還要構建資源整合一體化,統一海峽兩岸研究楊泗洪的機構組織,在理論深入探討的基礎上,新視域、多學科、多維度地建構楊泗洪文化新內涵。

其次是創新發展。文化是人類社會實踐活動的映現與表達,是歷史發展成果的結晶,不能復制,更不能憑空制造,只能通過經濟空間重組與社會空間極化的耦合作用,堅持文化主體意識,不斷融入時代新元素,豐富與發展文化主體,拓展其內在價值特質,在發展中不斷推陳出新,催生文化新業態。文化發展的連續性與其實踐創新性是推動文化傳承歷久彌新的內在動力。楊泗洪文化傳承至今已有一百多年,時代發展也有全新的主題和境域,傳承楊泗洪精神,弘揚其文化內涵,毋庸置疑,需要用發展與創新喚醒其內在價值特質,需要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導引下建構其文化坐標新體系。傳承載體形式應隨著大數據時代的來臨,由單一的紙質載體、文物遺跡保存膠片載體等朝著多學科融合領域拓展。并可依據新時代文化產業發展趨勢,從戲劇、影視劇拓展到繪畫、書法、雕塑、刺繡等藝術品及工藝品集聚發展領域,催生楊泗洪文化發展的新興業態。

再次是項目化建設,隨著人類自身與社會生活的不斷發展,文化所固有的經濟屬性也被不斷地推展和拓寬。文化在原有業態的基礎上通過創新擴張和跨界集聚,形成的一種新的文化生態生產系統?;诖?,文化不僅是一種靜態的存在,還是一種動態的生產演化建構,推動文化新發展。隨著文化發展的這種新趨勢,楊泗洪文化可進行實體打造與開發衍生產品相結合項目化建設。海峽兩岸的楊泗洪故居、陵園、戰場、紀念地以及由此而建設的一些相關景點或被留存的生活遺跡,由于零星分散,不成系統,影響甚微,無法真實展現楊泗洪文化內涵,故而需要最大限度地開發楊泗洪的歷史遺存,建構新的景觀、景點和品牌產品,使之成為展現楊泗洪文化內涵的基礎性資源。在具體工作中,應高質量重建新的楊公展覽館、陵園、公園等,營造良好的外部環境,創建公共服務平臺;優化運營管理模式,精心打造系列叢書,塑造楊泗洪文化特色品牌,推動楊泗洪文化跨越海峽兩岸,走向世界。

[1]程芳銀.宿遷史話 [M].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2010.

[2]黃秀政.臺灣割讓與乙未抗日運動 [M].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2.

[3]宿遷縣志 [M].宿遷:宿遷會文齋印刷局,1935.

[4]新華網宿遷頻道.楊泗洪——保臺抗日民族英雄[EB/OL].2013-10-17,http://www.js.xinhuanet.com/2013-10/17/c_117763276.htm.

[5]陳守文,何向榮,俞美玉.“劉基”詮釋及“劉基文化”內涵初探[C]//劉基與劉基文化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6]徐州府志(22)[M].北京:中華書局,2009.

[7]陳偉芳.臺灣乙未戰紀 [M].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1984.

[8]劉安.淮南子 [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9][日]藤村道生.日清戰爭[M].米慶余,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81.

[10]林國章.民族主義與臺灣抗日運動[M].臺北:海峽學術出版社,2004.

[11]江蘇文史資料編輯部.江蘇名人傳[M].南京:江蘇文史資料編輯部,1997.

[12]福建社會科學院,等.福建省志·閩臺關系志[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8.

[責任編輯 薄 剛]

2016-06-13

宿遷學院2014年科研基金項目“項羽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研究”

程薇,宿遷學院講師,博士,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政治哲學、社會文化學。

K203

A

2095-0292(2016)05-0157-03

猜你喜歡
泗洪宿遷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東大街:宿遷人的清明上河圖
江蘇宿遷:為500余名農民工解“薪”事
江蘇泗洪 垃圾分類變廢為寶
宿遷姑娘登上珠穆朗瑪峰
圖片新聞
誰遠誰近?
江蘇泗洪|稻田里的運動會
宿遷的昨天和今天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