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吳門醫派”溫病學說形成的3個重要時期※

2016-03-10 18:40歐陽八四
河北中醫 2016年3期

歐陽八四

(江蘇省蘇州市中醫醫院吳門醫派研究院,江蘇 蘇州 215003)

學 術 探 討

“吳門醫派”溫病學說形成的3個重要時期※

歐陽八四

(江蘇省蘇州市中醫醫院吳門醫派研究院,江蘇蘇州215003)

【摘要】溫病學說是“吳門醫派”的標志,其歷經了漫長的發展歷史。溫病學說的形成過程歷經了萌芽—形成—鼎盛3個重要時期。雖然《內經》有溫熱病的記述,但直到元末明初吳地名醫王履提出“溫病不得混稱傷寒”鮮明觀點,溫病才逐漸開始從傷寒學說中獨立出來,開始了溫病學說的萌芽時期。明末清初吳中名醫吳有性《瘟疫論》著作的問世,標志著溫病學說理論的基本形成。清中期葉天士根據溫病病變的發展,確立了“衛氣營血”溫病的辨證施治綱領,成就了溫病學說的鼎盛時期。至此,形成了溫病學說從病因病機到辨證施治的一套完整的理論體系,確立了以吳地為中心的溫病學派的學術地位。

【關鍵詞】溫病學說;中醫流派;吳門醫派

溫病學說是吳門醫派最實質性的內涵之一,它的形成雖然與吳中地區的地理環境、氣候條件等密切相關,更主要的是吳中名醫輩出,學術包容,繼承與創新并舉,始有“吳中醫學甲天下”的局面出現。梳理溫病學說的形成過程,歷經萌芽—形成—鼎盛3個時期,一個地方醫學流派能在醫學發展的歷史長河中獨樹一幟,真正體現了吳門醫派的重臨床、重療效、重師承而敢于爭鳴,重門派更兼百家的基本特征[1]。

1萌芽時期—以元末明初王履為代表

關于溫熱病的記載首見于《內經》?!端貑枴ど鷼馔ㄌ煺摗费浴岸瑐诤?,春必病溫”,《素問·評熱病論》中更是記載了溫病的臨床表現及其不良預后,“有病溫者,汗出輒復熱,而脈躁疾不為汗衰,狂言不能食,病名為何”“病名陰陽交,交者死也”,表述了這種溫熱邪氣導致的陰陽兩傷疾病,既能消耗人的陰津,也能損害人的陽氣,是臨床頗為棘手的難題。早年的醫家對此類疾病大多以傷寒來概述,真正提出“溫病不得混稱傷寒”觀點的是元末明初的著名醫家王履。

王履(1332—1391),字安道,號畸叟,江蘇昆山人,早年從師朱丹溪,《古今醫統大全》稱之“學究天人,文章冠世,極探醫源,直窮奧妙”,王履著述較多,有《標題原病式》、《醫韻統》、《百病鉤玄》等,但留傳行世的僅有《醫經溯洄集》。從書名即可看出,王履對醫學的探本溯源之意?!夺t經溯洄集》探討了《內經》、《難經》、《神農本草經》、《傷寒論》、《金匱要略》等醫學典籍及晉以后20余家之說,短小精悍,內容廣泛,提出不少精辟見解[2]。

王履對中醫學的貢獻在于闡發了《素問》中“亢害承制”理論,認為世間萬物都是按照一定的規律不斷運動和變化的,“造化之常,不能以無亢,亦不能以無制”。有“亢”必有“制”,并且人體本身存在著“亢而自制”的能力。所以,其診病時特別注重病邪之聚散、正氣之虛實、體質之強弱、時令之太過與不及等綜合因素分析,切實地闡發了人體內外環境的統一性,體現了中醫診病的“天人相應”的整體觀。

正是王履有著這樣的臨床“思辨”能力,思想就不為經學所限?!夺t經溯洄集》指出“有病因,有病名,有病形;辨其因,正其名,察其形,三者俱當,始可以言治矣”。他從概念、病因病機和治療原則上將溫病與傷寒予以區別,突破了“發不離傷寒,方必遵仲景”的條條框框,也澄清了存在于當時關于傷寒、溫病的混亂看法?!皞?,蓋感于霜降后春分前,然不即發,郁熱而發于春夏者也”“溫病、熱病后發于天令暄熱之時,怫熱自內而達于外,郁其腠理,無寒在表”。

由此,王履主張不能以傷寒六經病諸方來通治傷寒和溫病、熱病,應寒溫分治?!夺t經溯洄集》指出“雖然,傷寒與溫病、熱病,其攻里之法,若果是以寒除熱,固不必求異;其發表之法,斷不可不異也”。傷寒者“非辛甘溫之劑,不足以散之,此仲景桂枝、麻黃等湯之所以必用也”,溫病、熱病者“非辛涼或苦寒或酸苦之劑,不足以解之,此仲景桂枝、麻黃等湯,獨治外者之所以不可用,而后人所處水解散、大黃湯、千金湯、防風通圣散之類,兼治內外者之所以可用也”??傊?,溫病屬里熱外發,即使有表證也多為里熱怫郁所致,故而對溫病應以清里熱為主,解表兼之,相當一部分會里熱清而表自解。王履這樣的見解,終使發端于傷寒的溫病學脫離了傷寒的體系,也使王履成為明清吳門醫派溫病學理論的重要奠基者。所以,清代溫病學家吳鞠通稱贊王履“始能脫卻傷寒,辨證溫病”。

2形成時期—以明末清初吳有性為代表

吳有性(1582—1652),字又可,江蘇吳縣人。吳有性深感“守古法不合今病,以今病簡古書,原無明論,是以投劑不效”,故“靜心窮理,格其所感之氣,所入之門,所受之處,及其傳變之體”,著《瘟疫論》?!段烈哒摗穼ξ烈叩牟∫?、病機、傳變及治療等均有真知灼見,自成體系,發前人所未發,堪稱我國醫學史上第一部瘟疫學專著,基本形成了中醫學瘟疫辨證論治框架,對后世溫病學家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

首先他提出“異氣”致病說?!拔烈咧疄椴?,非風、非寒、非暑、非濕,乃天地間別有一種異氣所感”。他把這種“異氣”叫做“雜氣”(又稱疫氣、癘氣、戾氣),并撰寫《雜氣論》、《原病》、《論氣所傷不同》等專篇詳加論述,認為氣各不同,患病各異,以傳染為其特征[3]。這就否定了“百病皆生于六氣”“瘟疫是感非時之氣而發”及“冬傷于寒、至春為溫病”等外感病經典病因學說,可謂意義非凡。吳有性還注意到了各種異氣對人和動物的傷害的結果也各有不同?!段烈哒摗ふ摎馑鶄煌分醒浴爸劣跓o形之氣,偏中于動物者,如牛溫、羊溫、雞溫、鴨溫,豈當人疫而已哉? 然牛病而羊不病,雞病而鴨不病,人病而禽獸不病,究其所傷不同,因其氣各異也,知其氣各異,故謂之雜氣”。這種見解與近代生物的種屬免疫性相吻合,在世界傳染病學史上占有領先的地位。

吳有性認識到瘟疫感染的途徑是“從口鼻入”,顛覆了“外邪皆從皮毛侵入”的固有觀點。更難能可貴的是其認為瘟疫是傳染性疾病,與傳統的傷寒截然不同。他在《瘟疫論》中指出“此氣之來,無論老少強弱,觸之者即病。邪自口鼻而入……邪氣所著,有天受,有傳染,所感雖殊,其病則一”“傷寒不傳染于人;時疫能傳染于人。傷寒之邪,自毫竅而入;時疫之邪,自口鼻而入”。正是吳有性有對溫病病因、傳染途徑等獨到認識,才會確立溫病傳變過程、治療原則等與傳統傷寒的不同之處。他還寫到“夫傷寒必有感冒之因……”“時疫初起,原無感冒之因,忽覺凜凜,以后但熱而不惡寒,然亦有因所觸而發者……不因所觸無故自發者居多,促而發者,十中之一二耳。且傷寒投劑,一汗而解;時疫發散,雖汗不解”“傷寒感而即發;時疫久而后發。傷寒汗解在前;時疫汗解在后。傷寒解以發汗;時疫解以戰汗。傷寒發斑則病篤;時疫發斑為外解。傷寒邪感在經,以經傳經;時疫以邪在內,內溢于經,經不自傳。傷寒感發甚暴,時疫多有淹纏二三日,或漸加重,或淹纏五六日,忽然加重。傷寒初起,以發表為先;時疫初起,以疏利為主”。這些論述至今對臨床仍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吳有性對溫病的貢獻還在于他創立了“邪伏膜原說”。瘟疫之邪入中于人,“內不在臟腑,外不在經絡,舍于伏脊之內,去表不遠,附近于胃,乃表里之分界,是為半表半里,即針經所謂橫連膜原是也”。正因疫邪不在表不在里,汗之則徒傷表氣,下之則徒傷胃氣,吳有性創制達原飲一方,用檳榔、厚樸、草果、知母、白芍藥、黃芩、甘草等藥,“直達其巢穴,使邪氣潰散,速離膜原”??|析達原飲之適應證,吳有性以為“瘟疫發熱一二日,舌上白苔如積粉”,宜早服達原飲,然而瘟疫有“九傳”之變,應根據其傳變以三消飲、白虎湯、瓜蒂散、承氣湯等應對,這些方法成了后世治療溫病的定式。

3鼎盛時期—以清朝葉天士為代表

葉天士(1667—1746),名桂,號香巖,別號南陽先生,江蘇吳縣人,居上津橋畔,故葉天士晚年又號上津老人,傳世著作《溫熱論》、《臨證指南醫案》?!肚迨犯濉贩Q葉天士“治病多奇中,于疑難證,或就其平日嗜好而得救法,或他醫之方略與變通服法,或竟不與藥,而使居處飲食消息之,或于無病時預知其病,或預斷數十年,后皆驗”。

葉天士對中醫學的貢獻是多方面的,比如在雜病領域提出的脾胃分治、顧護胃陰,在醫學理論方面的“久病入絡”“久痛入絡”等絡病理論,但其主要成就還在于對溫病學說的貢獻。他明確指出“溫邪”是導致溫病的主因,突破了傳統的內傳化熱和伏寒化溫認識,從根本上劃清了溫病與傷寒的界限[4]。章虛谷《醫門棒喝》云“邪之寒熱不同,治法迥異,豈可混哉!二千年來,紛紛議論,不能辨析明白。近世葉天士始辨其源流,明其變化,不獨為后學指南,而實補仲景之殘缺,厥功大矣”。吳有性雖確定了瘟疫的辨治框架,但并未厘清瘟疫與溫病的異同,葉天士則通過別類辨病,在《溫熱論》中將溫病具體分為春溫、風溫、春溫暴感、暑溫、暑濕、暑厥、瘧疾、痢疾、秋燥?!杜R證指南醫案》又列冬溫、伏暑、暑風、穢暑、疫病、風溫、發痧等,并詳盡論述了這些疾病的基本特征。更重要的是葉天士不僅接受了吳有性的溫病“口鼻傳入”的理論,還著力闡述了溫病的傳變途徑和規律?!稖責嵴摗烽_篇即說“溫邪上受,首先犯肺,逆傳心包”,成為溫病學說里程碑式的理論,不僅是對《傷寒論》六經傳變理論的重大突破,更是對認識外感病傳變規律的一大創新。葉天士的這些論述,至少提示了:①溫熱邪氣感受的途徑;②溫熱邪氣的發病是外感和伏邪兼有者;③溫熱邪氣的傳變有順傳和逆傳途徑;④溫病與傷寒治療上有著極大的差異。

葉天士溫病理論的核心是衛氣營血辨證。他在《溫熱論》中這樣寫到“衛之后方言氣,營之后方言血。在衛汗之可也,到氣才可清氣,入營猶可透熱轉氣,入血就恐耗血動血,直須涼血散血”,溫病邪在衛分即為表證,治之可用透熱解表之法;邪入氣分為表邪已解,當以辛寒清氣之品透熱外達;邪熱入營而未見耗血動血之候,治之仍應立足于透邪外達;直至邪入血分,有了耗血動血之變,就應采取涼血養陰、活血散血等藥物治療。葉天士以衛氣營血論述溫病發生發展過程中的病位淺深、病情輕重及病程的先后階段,概括了衛、氣、營、血4個階段的證候特點及其治療大法,就此成為溫病辨證論治的首要綱領,同時確立了衛氣營血辨證在溫病治療理論中的中心思想。

受葉天士溫熱病理論的影響,稍后于葉天士的吳中名醫薛生白著《濕熱論》,補充完善了溫病學說中濕熱病部分的內容。薛生白自注《濕熱論》第1條濕熱病之提綱時言“濕熱之病,不獨與傷寒不同,且與溫病大異。溫病乃太陽、少陰同病,濕熱乃陽明、太陰同病也”?!稘駸嵴摗妨?5條專論濕熱一病,強調濕熱病應以“宣濕、化濕、燥濕、利濕、逐濕”5種治療方法。

至此,吳門醫派溫病學說從病因病機到辨證施治有了較完整的理論體系,理論研究與臨床實踐相結合,是在治療外感病方面的一門與傷寒并列的專門學說,影響綿延后世,成為我國醫學發展史上的一朵奇葩[4]。

參考文獻

[1]陸治平,陳超.吳門醫派之源、涵、流芻議[J].環球中醫藥,2010,3(6):458-460.

[2]沈劼.《醫經溯洄集》學術思想探析[J].中醫文獻雜志,2010,(6):6-8.

[3]劉一,劉維政.吳有性學術思想淺析[J].衛生職業教育,2011,29(15):39-41.

[4]陳超.吳門醫派溫病學術思想及其創新[J].中醫研究,2010,23(7):3-6.

(本文編輯:習沙)

doi:10.3969/j.issn.1002-2619.2016.03.037

作者簡介:歐陽八四(1964—),男,主任中醫師,教授,學士。從事針灸臨床及醫學流派研究。

【中圖分類號】R254;R25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619(2016)03-0439-03

(收稿日期:2014-05-07)

※ 項目來源:蘇州市吳門醫派科研專項基金立項項目(編號:SYSD2014175)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