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松尾芭蕉俳句和王維山水詩意境之比較

2016-03-16 18:04
皖西學院學報 2016年6期
關鍵詞:俳句芭蕉禪宗

齊 笑

(曲阜師范大學 文學院,山東 曲阜 273165)

松尾芭蕉俳句和王維山水詩意境之比較

齊 笑

(曲阜師范大學 文學院,山東 曲阜 273165)

俳句作為日本文學史上非常重要的一種文體,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松尾芭蕉利用了中國傳統詩歌中精巧的構思和余情余韻的審美意境,形成了其獨具特色的“蕉風”。以意境為中心對松尾芭蕉的俳句和王維的山水詩進行對比,可以發現兩者的作品都具有一種余情余韻的意境之美,但其中又有不同,王維的意境營造顯示出安然閑適的特點,而松尾芭蕉在俳句中卻流露出枯淡寒寂的風格。

意境;松尾芭蕉;王維;俳句;山水詩

王維是盛唐山水田園詩的代表。蘇東坡贊賞他說:“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書摩詰藍田煙雨圖》)王維憑借其心物合一的胸懷,欣賞自然界中的一切美景,并賦予美景以豐富的情感色彩,再加上其獨有的禪宗思想,于是塑造了一種獨特的意境。這種意境不光把自然景色的多姿充分地表達了出來,而且也充分體現了詩人空靈的心境,達到了嚴羽所提倡的“羚羊掛角,無跡可求”(《滄浪詩話·詩辯》)的境地。

俳句是日本傳統詩歌的一種形式,是由俳諧連歌①演變而來的。俳諧詩人們將俳諧連歌中的發句②獨立出來,并在其中加上與四季時節有關的詞語內容,使發句作為一種獨立的詩體,成為最早的“俳句”。俳句由十七個音節(以日本音節為標準)組成,這十七個音節又分成了三句“五、七、五”的格式。由于俳句容量較小,表達的內容非常有限,因此要求詩人們要以詞約義豐、暗示性極強的語言來表達豐富的情感內涵。除此之外,每首俳句必須要有一個“季語”③,有時還要用“切字”④。提到俳句就不得不說俳句大師松尾芭蕉。松尾芭蕉集日本古典俳句藝術成就之大成,真正地將俳句帶到黃金時代,被人們稱為“徘圣”。他提出了“余情”“閑寂”等美學思想,使俳句成為典雅清新、雅俗共賞的藝術形式,并且帶有一種余韻的意境之美。

王維和松尾芭蕉作為兩位身處不同環境下的詩人,形成了比較相似的藝術風格,在作品中處處表現了余情余韻的意境之美?!皩W術界認為芭蕉的藝術論的‘枯淡閑寂’的審美風格還與他對中國唐詩中的禪詩的熟諳與借鑒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盵1]究其原因,筆者認為,王維和松尾芭蕉都受到中國禪宗的影響。王維在詩中將禪的意境與山水詩相融合,形成了獨特的審美情趣;松尾芭蕉得禪之機趣,其俳句寥寥數字,寫得雖枯淡冷清,卻意蘊豐富。松尾芭蕉與王維的文學作品盡管有著同一思想基礎上的相同點,但芭蕉同樣也立根于日本傳統文化與其個人獨有的文學品格。下面,本文將以意境為中心,探討王維和松尾芭蕉作品中具有意境之美的具體表現、具體風格,以及禪宗思想對這一特點的影響。

一、芭蕉俳句和王維山水詩意境美的特征

意境說是中國傳統美學的核心范疇。王昌齡提出:“詩有三境”。這三境分別是“物境”“情境”“意境”。皎然在《詩式》中說:“緣境不盡曰情?!眲⒂礤a提出:“境生于象外”“片言可以鳴百意,坐馳可以役萬里?!彼究請D又說:“思與境諧”“象外之象,景外之景?!薄钡酵鯂S總結了前人的所有理論,最后提出了“境界說”:“境非獨為景也,喜怒哀樂,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寫真景物,真感情者,謂之為有境界?!庇汕叭说恼撌鑫覀兛梢钥闯?,“意境是作者的主觀情意與客觀物象相互交融而形成的,足以使讀者沉浸其中的想象世界?!盵2][P157]讀者通過意境,體會作者難以言說的精神體驗,從而獲得一種余情余韻的藝術美感。好的意境是通過意象表現出來的。所謂意象,即“表意之象”,它帶有作者個人思想感情,能夠體現作家的審美理想。只有將這種帶有感情色彩的意象按照一定規則排列組合起來,才會達到“意與境諧”的境界。王維受到中國傳統禪宗的影響,空明寧靜的心境給了他觀察自然的獨特審美視角,自然山水在他筆下呈現出清逸明秀的境界,體現了一種自我與大自然合二為一的精神狀態。如王維的《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3][卷四P1276]

在這首詩中,王維寫秋雨初停,空山靈動,明月懸空,清泉流淌,竹林陣陣,漁舟泛波。這些意象構成了一幅煙霧朦朧的山水畫。在這幅清新鮮麗的山水畫中,讀者不光可以感受到生機盎然的山水和生生不息的萬物,而且還能感受到王維心中空明沒有滯礙的心靈境界。正是王維心中安靜至極,才會如此敏銳的感受到自然界靈動的萬事萬物,透露出作者心中與大自然合二為一的廣闊胸懷。

松尾芭蕉的俳句同樣也處處體現著意境美。芭蕉提倡“風雅之誠”?!啊\’,就是‘真實’,用真實的自己來表現真實的藝術?!薄熬褪且サ羲角樗揭鉀]入自然之中,超越主客體的矛盾?!盵4]就是要使心靈不執著于自我,敞開心扉追求與自然的合二為一,將自我情感融入大自然中,在自然中把握生命的韻律,最終達到禪宗“物我合一”的境界。因此,在具體的創作中就要“意在筆先,神余言外”。如芭蕉著名的俳句《古池》:

古池塘呀,青蛙跳入水聲響。[5][P30]

在生意盎然的春天,在萬籟俱寂的某處,一只青蛙突然跳入水中,“撲通”一聲引起層層漣漪,然后一切又歸于平靜,平靜之余卻好似又余音裊裊。在這首簡短的俳句中只有池塘和青蛙兩個意象,但松尾芭蕉想表達的卻遠遠不止池塘和青蛙。池塘、青蛙以及青蛙跳入水中所引起的響聲構造了一種絕妙的禪的意境。正是作者有一顆極為安然閑適的心,才能由青蛙跳入水中觸發詩興,引起內心的激動。正是作者超越了自身心靈的局限,將眼前的景物與自身相融合,才最終達到了“物我合一”的境界。同時,讀者在鑒賞這首俳句時,也可以感受到一聲水聲之后一切事物又重歸于“空”的禪學意境之美。郁達夫在《日本的文化生活》中就說:“芭蕉的俳句專以情蘊取長……余韻余情,卻似空中的柳浪,地上的微波,不知其所始,不知其所終,飄飄忽忽,裊裊婷婷?!盵6][P97]

盡管王維和松尾芭蕉的作品中都營造了意境之美,把自然界中的一草一木與他們的禪心詩意融為一體,但他們兩者之間所塑造的具體意境風格卻是不同的。王維在其山水詩中表現的是休閑舒適之樂趣,但松尾芭蕉在俳句中體現的大部分都是枯淡寒寂之色彩。這與他們不同的生活經歷、生活環境有很大關系。王維身處國力強盛的盛唐,政治、經濟、文化等各方面相當繁榮,再加上其年輕時一帆風順,因此他顯得如此灑脫和超然。于是王維在山水和田園之間尋求超越世俗的辦法,從而生出怡然自得之樂。而松尾芭蕉二十八歲離開京都之后,在很長一段時間過著非常貧苦艱辛的生活,一直到他在深林里建成芭蕉庵,也沒有過過一天安生日子。因此在芭蕉的人生中,他大多數體會到的是生命的孤苦寒冷。他在艱苦的生活中品嘗著偶爾到來的喜樂之事,并在這個過程中追求著屬于自己的獨特的俳諧的藝術之道,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閑寂清冷之風。松尾芭蕉在俳句中多的是灰色、白色等單薄冷清之色,沒有王維那種“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的輝煌。又經常出現枯枝、寒風、曠野等令人寒冷、凄苦的意象。這就讓讀者不僅會體味到他的凄苦,同時又能體會到松尾芭蕉俳句中“寂”的意味。

二、芭蕉俳句和王維山水詩意境美的表達方式

中國古典詩歌的表達傾向于借景抒情、寓情于景、含蓄委婉。這與中國傳統的哲學思想是密不可分的。中國傳統佛道思想認為言象都為空,都不可得。所謂有名有形的言和象,只不過是人們得道的中介。因此中國傳統的佛道思想主張要透過言和象去“悟”,把握“玄道”和“佛性”。中國古典藝術形式受到中國傳統思想的影響巨大。就詩歌而言,傳統佛道二家對言意關系的認識以及對言外之意的追求,對作者作為詩歌主體傳到豐富微妙的心理感受和體驗,提供了可以借鑒的方法。同時,對于詩歌鑒賞者來說,無論是佛教思想還是禪宗思想抑或是道家思想,對鑒賞者把握詩歌的言外之意也具有啟發性意義??偟膩碚f,中國古典詩歌因受到傳統佛道思想的影響,作者更傾向于追求詩歌的“文外之旨”、“言外之意”、“味外之味”,這就使中國傳統的詩歌出現一種含蓄委婉的表達風格。讀者在這種含蓄委婉的意境風格中,似乎比直抒胸臆更能體會到作者的所思所感。王維的山水詩是這一類型的典型代表。如其詩作《臨高臺送黎拾遺》:

相送臨高臺,川原杳何極。日暮飛鳥還,行人去不息[3][卷四P1303]。

這是一首送別詩。但離別的傷感情懷卻沒有直接通過詩句體現,而是通過意象和意境委婉含蓄的將離別之傷感襯托出來。作者登臺遠望,眷思之情隱約流出。原野空曠,寂寥無人,更添離別之惆悵。飛鳥知還,人卻要去,再加上夕陽的殘暉更添加一絲傷感凄愴。作者正是有意創造一種情思繾綣纏綿的意境,通過這種含蓄委婉的方式,更加強化作者此時的心境。

日本俳句在意境的表達風格方面同樣受到了中國古典詩詞的影響。再加上日本俳句本身容量短小,每首俳句采用五、七、五三行共十七個音節組成。這種形式上嚴格的音數限制,同樣也要求日本俳句必須采用含蓄委婉的表達方式表達完整的思想感情。因此,日本詩人的大多數俳句在描寫稀松平常的自然景物下隱藏著豐富的思想感情。如松尾芭蕉的俳句:

寒鴉宿枯枝,深秋日暮時[5][P53]。

在這首俳句中,僅僅是寫了缺少生機的晚秋、蕭瑟的枯枝、棲息的寒鴉、慘淡的夕陽,但讀者透過這一系列意象,卻可以體會出作者心中的無限惆悵。這種惆悵的意境在原詩中并沒有直接體現出來,而是透過含蓄委婉的表達方式傳遞出來的。含蓄的意境表達出了松尾芭蕉的寂寞。猶如另一首俳句《海邊日暮》:

海邊暮靄色,野鴨聲微白[5][P81]。

作者在海邊,伴著薄薄的暮色,野鴨蒼白而細微的叫聲,無不讓人體會出作者心中寂寥蒼茫的心境。

王維和松尾芭蕉在對自然的描寫中,傳達出深邃的意境之美,這種意境具有含蓄、幽玄的表達風格。含蓄和幽玄都表現了王維和松尾芭蕉的作品在傳達意境時所具有的表達特色。韓愈對此評價王維:“研文較幽玄?!蓖瑯拥?,在松尾芭蕉的俳句中,不直接描述自己的寂寞之情,而是用寥寥數筆勾勒自然景物,用有形的自然景物表達宇宙萬物的本質和內心的空靈,也顯示出了余音裊裊的含蓄幽深之美。

三、芭蕉俳句和王維山水詩意境美的思想基礎

雖然松尾芭蕉和王維生活背景各不相同,但兩人思想中都具有的禪宗特質,使他們的審美藝術風格相似,作品都具有意境美。

禪宗是東方哲學思想的精華。禪宗儒道互補,既有儒學入世的一面,也有道學無為和出世的一面。中國古代的士大夫們得意之時,積極進取,躍躍欲試;仕途不順之時,浪跡江湖,寄情山水,在自然界中尋找寬慰。禪宗思想深入到士大夫內心深處,他們在禪宗的這種儒道之間徘徊,禪宗思想在他們積極進取與消極隱退的矛盾抉擇之中起到了極大的調和作用。禪宗對于中國古典詩學的影響是非常巨大的。南宋嚴羽在《滄浪詩話》中就提出了“以禪喻詩”的理論主張,并認為:“大抵禪道唯在妙悟,詩道亦在妙悟?!庇枚U道的“妙悟”比喻作詩時“妙悟”。明代的胡應麟也對禪道詩道做了相關論述。他在《詩藪》中尤其推崇王維、孟浩然等人詩歌作品中的那種空靈清淡、富有禪意的境界。他評價王維:“摩詰五言絕,窮幽極玄?!痹俸髞?,關于禪道詩道,又有王士禎的“神韻說”。王士禎與胡應麟一樣,推崇空靈清淡的審美境界,主張“神韻天然”。更進一步,士大夫將禪宗思想引入藝術創作之中,使自己的原始生命得以在藝術作品中釋放。同時,也使中國古典藝術形式具有了如禪宗那樣超越表象而到達本質的“悟性”。

王維曾經執著的追求著自己的理想抱負,抱負落空之后,便看淡一切。其曰:“色空無礙,不物物也,默默無際,不言言也?!彼淖髌范挤浅F鹾隙U宗“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通融無障礙的境界。如其詩作:

獨坐幽篁里,彈琴復長嘯。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竹里館》)[3][卷四P1301]

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返景入深林,復照青苔上。(《鹿柴》)[3][卷四P1300]

木末芙蓉花,山中發紅萼。澗戶寂無人,紛紛開且落。(《辛夷塢》)[3][卷四P1301]

在此類詩作中,花開花落、空山人語,王維把它們看的如此淡然,不為花開而大喜,不為花敗而心傷。而是透過這紛繁復雜的自然現象,在瞬間的頓悟里明心見性、物我兩忘,將身心與宇宙自然合二為一。

日本禪宗受到了各種本土宗教和外來宗教的影響。日本的原有宗教帶著很大的厭世意味,這就使外來宗教對日本禪宗的影響顯得格外重要?!爱敇s西帶著禪宗思想回到日本,開創了日本的禪宗,但在日本已有的宗教與佛教的影響下,日本禪宗已與中國禪宗有了很大的不同?!盵7]禪的思想促進了日本的各種藝術形式走向成熟。尤其是俳句,它吸收了禪宗思想的長處,另一方面又借鑒了中國古典詩歌中沒有禪宗思想的一部分,所以顯得平淡、樸實、自然。而且,日本文學中受禪宗思想較大的“寂”的思想,為日本文學增添了一絲別樣的特點,并成為芭俳諧藝術的基本美學內涵之一。如松尾芭蕉的俳句《蟬聲》:

寂靜,蟬聲入巖石。[5][P47]

這首俳句能夠很明顯地表現出禪宗思想對于松尾芭蕉創作的影響。在這首俳句中,首先是表現宇宙的“空寂”。芭蕉正是以其空寂的、不膠著的向內心,在萬籟俱寂中聽見蟬聲,緊接著,蟬聲消失,然而蟬聲消失后的余韻卻向茫茫未來無限延伸。詩人內心的“一靜抵萬靜”。只有找回自我的本來面目,真正獲得內心的寧靜,才能超越物理真實,將一種單純的聲音滲透到整個天地的。另外,這首俳句中,既說“閑寂”,同時也說“蟬聲”,似乎前后矛盾。但實際上,信奉禪宗的詩人們經常采用前后矛盾的方法,超越事物的矛盾而達到禪宗思想中所提倡的絕對的統一性。宗白華說:“禪是動中的極靜,也是靜中的極動,寂而常照,照而常寂。動靜不二,直探生命的本源?!盵8][P65]《蟬聲》這首俳句因寫聲,更能襯托靜,正是所謂的“動靜不二”。再者,芭蕉在本性極為寧靜的狀態下感受到了深邃的森林、古老的巖石,蟬聲在這萬物之中產生回應,這描寫的正是大自然相互滲透、相互溝通的情形,也是禪宗中個體對于宇宙萬物的大包容。

松尾芭蕉俳句所表達的禪宗思想與王維的禪詩有一定的關聯。比如松尾芭蕉的“寂靜,蟬聲入巖石”與王維的“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就有相似之處。這兩首詩歌都是“靜—動—靜”的模式。在寂靜的古潭和森林中,一聲蟬聲和人語引起了空氣的震動,聲音消逝之后又歸于平靜。兩位詩人以其“動靜不二”的禪心,隨著聲音的入耳與消逝,體會到世間的萬事萬物在瞬間隨緣而生,隨緣而滅,只有保持自我“動靜不二”的禪心,才是永恒。

王維山水詩和松尾芭蕉俳句中所表現出來的意境美,盡管都受到禪宗的影響,但實際上,松尾芭蕉仍然有其本土的風格特征,融入了其自己的文化特性。這也正是松尾芭蕉能夠成為繼往開來的一代宗師的原因。

四、余論

松尾芭蕉和王維藝術作品集中體現了東方文學特點的一個側面,那就是受到禪宗思想影響的、用含蓄委婉的表達風格表達出具有余情余韻的意境美的特點。通過二人,可以總結出東方文學所共有的一部分特征。

首先,東方文學在整體藝術風格上追求和諧、整一。

東方國家獨有的“東方專制主義”與經濟上的“亞細亞生產方式”使東方東方人形成了獨有的精神狀態——不重視事物的矛盾對立,而是更多的看到和諧與統一;個人依附與他人與社會,不注重個人意志和個性發展;容易得到滿足,缺乏進取和開拓精神。這種東方獨有的精神狀態反映在文學上,就表現為矛盾沖突的淡漠,取而代之的是“大團圓”結局以及在作品中凸顯出來的和諧、整一。比如日本以松尾芭蕉為代表的俳句以及中國古代的禪詩,其中所蘊含的宗教哲學觀,正是要打破本心與客觀事物的界限,將自我與天地融為一體,而不是孤立的進行發展;不光是日本和中國,印度的文學同樣也表現了“和諧”?!昂椭C”是印度宗教哲學的精神宗旨。印度古代兩大史詩《摩訶婆羅多》和《羅摩衍那》就體現了“和諧”?!赌υX婆羅多》通過描寫婆羅多后代之間的斗爭以及《羅摩衍那》中所寫的羅摩與其妻子悉多一生的悲歡離合,展示了“正法”與“非法”的沖突和自我心靈內部的沖突。史詩通過寫這些沖突與不和諧,旨在說明人生的痛苦源于這些沖突與不和諧,而沖破這種痛苦,就要求人們要領悟自我與宇宙的和諧統一性,實現與人生最高自我的結合。

其次,東方文學表現了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

東方文學中對自然的熱愛、崇拜受到“東方專制主義”和“亞細亞生產方式”的影響。自然在大多數西方文學作家筆下是人們要探索和征服的對象,而在東方文學作家的筆下,大自然是一個可以與作者平等對話的具有靈性的獨立個體。對此,泰戈爾說:“西方藝術或許相信人的靈魂,但是它并不相信宇宙萬物有一個靈魂,而東方藝術相信這一點……于是在東方,我們不必追求細節,不必看重細節,因為最重要的東西就是著普遍的靈魂。東方圣人為尋找這一靈魂而靜坐沉思,東方藝術則通過藝術與圣人一起實現這一靈魂?!盵9][P51]可見,東方作家們在大自然的對話中尋求自我的最高審美理想。如松尾芭蕉和王維就通過各自的作品表達禪學思想。

最后,東方文學強調創作主體的主觀真實,并帶有朦朧性、意會性的審美特征。

與西方作家描寫的客觀化、真實化不同,東方作家將注意力從客觀世界轉移到自我內心,也就是創作主體的主觀真實。托馬斯·芒羅說:“我們西方的趨勢是要客觀化和外化的內心生活,并給予外部對象和對他們的思考以越來越多的重視。與此相反,東方主觀主義是要將注意力轉向內心,而脫離感官現象世界?!盵10][P52]而強調主觀真實就意味著東方文學作品大都是用寓情于景,借景抒情等表現手法來表達內心真實,這就使東方文學帶有了一種意會性審美特征。比如松尾芭蕉和王維在他們的作品中就是寫禪心,寫空明本心與客觀自然合二為一的精神境界。在描寫這種境界時,又不是直接抒發,而是通過作品所塑造的整體意境來表達。在東方文論史中,同樣也表現了這一特點。如中國的“言不盡意”“味外之旨”等,日本的“幽玄”“寂”等、印度的“味”論……這些都表現了文學作品要有余情余韻、要具有意會性的特征。

注釋:

① 也稱“俳諧”,由連歌發展而來,但沒有連歌的嚴謹格律和呆板拘謹。

② 在長連歌和俳諧連歌中,第一句“五、七、五”被稱為“發句”。

③ 與四季有關的標志和暗示。

④ 放在句中或句末的感嘆助詞,主要目的是為了湊成“五、七、五”的音節。如果一首俳句中沒有切字,即視為省略。

[1]涂丹,李怡.蕉風與中國唐詩的審美意境[J].青海社會科學,2015(3):132-135.

[2]袁行霈.袁行霈學術文化隨筆[M].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1998.

[3]中華書局編輯部.全唐詩(第四卷)[M].北京:中華書局出版社,1980.

[4]周建萍.王維山水詩與松尾芭蕉俳句之比較——以禪道思想為中心[J].徐州工程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24(6):32-35.

[5]松尾芭蕉等.日本古典俳句選[M].林林,譯.湖南:湖南人民出版社,1983.

[6]王向遠.東方文學史通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7]孫娜.中日禪宗美學意境比較[D].吉林:吉林大學,2006.

[8]宗白華.美學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

[9]泰戈爾.一個藝術家的宗教觀——泰戈爾演講集[M].康紹邦,譯.上海:三聯書店,1989.

[10]托馬斯·芒羅.東方美學[M].歐建平,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0.

The Comparison between Haiku of Matson Basho and the Landscape Poetry of Wang Wei

QI Xiao

(Literature Instituteof Qufu Normal University, Qufu 273165,China)

Haiku, as a genre which is very important in the history of Japanese literature, is made under influence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to a certain extent. Matsuo Basho draws on clever ideas and unique aesthetic mood of traditional Chinese poetry, forming his unique “Matsuo Basho Style”. Centering on the artistic conception of Matsuo Basho’s haiku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Wang Wei’s landscape poetry in artistic conception, artistic conception expression and ideological reasons of formation of these characteristics, it was found that the two poems are with subtle euphemistic expression and a lingering mood which is influenced by Zen despite their different backgrounds language.

mood; Matsuo Basho; haiku; landscape poems; Wang Wei

2016-09-26

齊笑(1994-),女,山東濰坊人,研究方向: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

I106.3

A

1009-9735(2016)06-0118-05

猜你喜歡
俳句芭蕉禪宗
趣說俳句
雨打芭蕉
禪宗軟件
論舊禪宗與王維的詩歌創作
日本俳句對中國小詩的反影響
新派俳句的傾向
《愚公移山》和醫學“禪宗”
等閑托誰題芭蕉
怎樣打造禪宗文化大品牌——對湖北黃岡禪宗文化開發的思考
關于松尾芭蕉俳句漢譯的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