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論永新小鼓的傳承與創新

2016-04-03 19:04龔奎林阮曉春
影劇新作 2016年3期
關鍵詞:小鼓曲藝文化

龔奎林 阮曉春

論永新小鼓的傳承與創新

龔奎林 阮曉春

作為中國傳統文化重要組成部分的曲藝,是編劇、導演和演員等藝術人員運用各種藝術手段提煉生活經驗而創作的民間文藝樣式,呈現著某個區域內獨特的文化生態。正如馮天瑜所說:“文化生態學是以人類在創造文化的過程中與天然環境及人造環境的相互關系為對象的一門學科,其使命是把握文化生成與文化環境的調適及內在聯系?!盵1]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的永新小鼓是江西民間曲藝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主要流傳于永新縣域,承載著老區人民在歷史變遷中的社會風貌、風土人情,呈現著這方區域人民的獨特文化訴求,是研究老區歷史發展變化的重要文化史料。

永新小鼓不僅傳統節目《拜壽記》《五子行孝》《賭錢記》《懶婆娘》等深受觀眾喜愛,經過傳承與創新的現代曲目《寶朵接婆》《寶朵招工》等更是因斬獲殊榮而備受關愛,先后以新的風貌、好的題材、獨特的形式、風趣詼諧的藝術風格獲得全國第十四屆、第十五屆群星獎。一種地方曲種連續兩次榮獲全國大獎,這在全國曲藝界也是不多見的。本文以江西地方曲藝永新小鼓的傳承與創新為切入點,探討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永新小鼓的傳統風格、創新特色及創新效果,對其存活現狀作出分析和總結,挖掘曲藝發展背后的文化現象,提出建設性意見和措施,為地方曲藝發展提供借鑒思路。

一、永新小鼓的發展源流與現狀

(一)永新小鼓的發展源流

永新小鼓是革命老區永新縣的一種曲藝“說書”形式,因基本演唱曲調主要源自當地的號子,故俗稱“唱號音”。據清《永新縣志》載:永新小鼓原名永新號音,產生于清乾隆年間,創始人為歐陽承相。這位曲藝先祖少時目盲,進入永新縣立的慈善機構“圣恩堂”生活,但他不愿吃白食,也不愿一味依靠上面給的一點點糊口之食,加上曾經念過幾年詩書,便想發揮自己的才華,證明自己的能力。于是,將蛇皮制作的漁鼓改用牛皮制作成一面小鼓,用紅帶系在腰間,自行敲擊伴奏,化用當地的號子與山歌曲調,進行說唱表演,由于牛皮小鼓音色渾厚宏亮,又經久耐用,攜帶演唱十分方便,演出來的號音頗受鄉里鄰居好評。隨后歐陽承相在自己的左手配上一根小竹棒(形似筷子),右手配上一副小竹板,又敲又打,音律也就更加協調。歐陽承相憑著超常的記憶,按照當時群眾的口味愛好,有針對性地編成故事,把失明前讀過的詩文、故事、戲文等改成小鼓詞,這就成了當時城內別具一格的永新號音。因他寄寓的“圣恩堂”有技藝不外傳的定規,故此技藝只在盲人中間傳承,作為他們謀生的依托。直到新中國成立之后,才開始有明目藝人學習和表演,又對其進行了從表現形式到節目內容等的豐富和提升,包括在傳統的坐唱表演之外,增加了站立表演并有小樂隊伴奏的方式,并起用新名“永新小鼓”。

永新小鼓發展至今,大致可分為四個階段:在清乾隆時期,永新有28個盲人(或說12個)學唱小鼓,當時基本上是純唱,沒有道白,中間摻雜一些鄉間俚語,以口語化的形式凸現搞笑元素,娛樂為主,鞭撻丑惡,勸人為善。反映教人勤快治家的《懶婆娘》,一直深受群眾喜愛。到民國時期,由于地方戲曲的發展,永新小鼓的小段子已不能滿足群眾的更高需求,一些盲人創作了大量長篇連本曲目,不但有唱,中間還摻雜道白,道白時拉腔拉調,與戲曲道白融為一體,這就成了它獨有的一種風味。在蘇區時期,永新各地相繼成立了蘇維埃政府。當時縣城的蘇維埃政府組織“圣恩堂”的盲人集訓,把永新小鼓改造過來,為革命隊伍服務??h蘇維埃政府派出人員專門創作節目,讓盲藝人到全縣各地去演唱、宣傳,那時新編的小鼓節目很多,最突出的有《打土豪分田地》《歡迎白軍反水》等。建國后,永新小鼓在黨的“百花齊放、推陳出新”方針指引下,不斷繁榮。永新縣文化館于1953—1954年舉辦了兩期學習班,組建了小鼓說唱隊,從永新采茶劇團中委派了學員學唱永新小鼓。從此,永新小鼓打破了只有盲人演唱的傳統,改為由專業演員表演。由于不是盲人演唱,永新小鼓進行了大膽改革:由原來的坐唱發展為站唱,由原來的一人表演發展到多人表演,由原來的田頭地角、村巷街口表演發展到樂器伴奏,并配有燈光布景的舞臺表演。永新小鼓由此登上了大雅之堂。

(二)永新小鼓的現狀與不足

永新小鼓作為永新縣特有的說唱曲藝品種,先后被列入省級和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為了傳承民間文化,吉安市群藝館、永新縣文化館對永新小鼓演出進行創新編創,集中力量在精品曲目的創作上下功夫,先后編導出轟動全國的《寶朵接婆》《寶朵招工》等新經典曲目。在保持和發揚永新小鼓風格和特色的基礎上,努力開拓新的“三農”題材,提高文學品味,關注社會發展的時代浪潮,挖掘當下的核心元素;尤其注重唱腔的豐富與發展,運用多種藝術手法對題材、音樂、表演人員與形式、服裝道具等進行全面調整與創新,使之更適宜現代人的審美情趣與文化愛好。

但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高速發展和改革開放的深入,自媒體和全球化推動了信息交流的頻繁,市場經濟繁榮催生了文化娛樂的多元化,電視、電腦等高科技的發展開闊了人們的視野,但也消磨了文化樣式的獨特性,使得文化樣式顯現出強烈的趨同性。尤其讓人痛心的是,西方文化的涌入讓年輕一代遺忘了傳統文化,熱衷于西方消費文化和快餐文化,這使得以曲藝為代表的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展面臨巨大的壓力。流行音樂的蓬勃發展和戲曲原味的褪色,使得曲藝的群眾基礎愈顯薄弱,面臨著觀眾人數銳減的重大生存威脅。而且,曲藝節目表演的經濟來源主要是政府及相關部門的專項撥款和微薄的演出收入,難以滿足永新小鼓進一步發展的需要,導致永新小鼓這一民間藝術瑰寶傳承困難。幸運的是,在曲藝家吳谷、阮曉春編劇,阮曉春、劉德生創意指導下,劉峰、賀達生、曾綿穗、尹嵐、賀小琴、龍麗等藝術家的努力下,新創永新小鼓曲目《寶朵接婆》《寶朵招工》獲得全國好評,推動了永新小鼓的傳承與發展。

二、永新小鼓的作用和價值

(一)藝術價值

第一,永新小鼓藝術形式獨特,能迅速及時地把身邊的故事編成段子,以詼諧、幽默、調侃的地方方言和風趣、夸張的表演講述給聽眾。它以說唱、敘事為主,以表白、表演為輔,唱詞多以七字句為主,朗朗爽口,偶爾雜有長短句,形成音律循環和押韻對仗,而且以方言押韻,兩句、四句、八句一韻,或一段一韻。藝人們通過演唱,生動形象地表達人物的思想感情,再現人物的風貌,使群眾聽后甚感喜愛。而且其結構是從引頭開始,進而敘表、逗噱、抖包、直至結尾,沿此規律發展。具有聽眾接受快、反響大、互動性強的優勢。由于在曲藝藝術中獨樹一幟,永新小鼓具有一定的藝術研究價值。

第二,語言樸實,唱詞簡練。既不講究文采,也不講究韻律,多為七言四句,每段末尾有一拖腔,而且多采用永新地方方言,語句可長可短,運用習慣語、群眾通用語、述語、諺語、土音押韻,采用永新號子音、山歌調子邊說邊唱,富有地方特色。受永新山區地理環境和尚武的民間風氣影響,其通俗易懂的語言、幽默詼諧的情調、明快有力的節奏,使曲目演唱跌宕起伏,妙趣橫生,深受觀眾喜愛。盡管經歷了數百年歷史,但其傳統的現代性轉化較為成功,那種心動與激奮讓觀眾獲得美的享受。

第三,永新小鼓道具簡易,使用靈活機動,一人說唱,有說有唱,以唱為主,演唱者左手指間夾兩塊小竹板,右手持一根七寸長的小竹棒(形似竹筷),腰掛小鼓,敲擊伴奏,并輔以竹板擊節,采用永新方音說唱相間,以唱為主,站立演出。它的唱腔有平腔(包括小快板)、高腔兩種。平腔平和深沉,善于表現詼諧、諷刺的題材,平腔后的小快板用較快速度,重復唱詞,加強語氣,渲染氣氛。高腔熱情高昂,富有力度,音域比平腔活躍起伏,跌宕多姿,既幽默詼諧,又溫柔抒情,可長可短,能剛能柔。新中國成立后,也有二人或多人配合說唱,加入小樂隊伴奏的高臺演出情形。曲本體裁為散韻相間,唱詞格式基本為七字句式;唱腔曲調為據當地的勞動號子和山歌發展形成的板式腔;主要的伴奏樂器,除了傳統演出方式使用的小鼓和竹板,還有二胡、琵琶、三弦等。

(二)社會價值

第一,永新小鼓擅于傳播主流價值觀。農村是地方曲藝生存和傳播的重要陣地。中共中央在《關于進一步加強農村文化建設的意見》中明確指出,加強農村文化建設,是全國建設小康社會的內在要求,是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內容,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滿足廣大農民群眾多方面文化需求的有效途徑。地方曲藝作為我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生長于民間,在豐富當地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提高農民的思想道德修養、教化民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坝佬滦」摹本褪歉灿谵r村民眾之中,具有特別濃郁的生活氣息和文化想象,講述的都是勸人為善、鞭撻腐朽,從而教育人們、勸導人們,起到了一定的潛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具有很強的凝聚力。

第二,永新小鼓善于表達人文情懷。永新小鼓雖然篇幅短小,內容簡單,通俗易懂,但卻以小見大,反映出人性的光輝。它多是以民間小故事、戲文及各地人民的生活為題材,用敘述的手法來描繪人物形象,反映人民的日常生活、倫理觀念及風土人情,或抒發人們對新生活的向往,或歌頌男女愛情的堅貞;或諷刺和挖苦社會上的丑惡與虛偽、封建制度的腐朽和沒落。

三、永新小鼓《寶朵接婆》《寶朵招工》的創新特色

永新小鼓表演靈活機動,能及時準確地把黨的方針政策傳達給眾多觀眾,又能勸人為善,鞭撻丑惡,具有重要的價值意義。在當代,經過劇作家們的努力,也取得了很大的收獲。代表作《寶朵接婆》《寶朵招工》與時俱進,緊跟時代發展的步伐,配合黨的政策和政治進行宣傳,反映社會熱點、群眾焦點,成績顯著。一方面繼承和發揚了傳統永新小鼓樸實無華、詼諧幽默、具有濃郁生活氣息的特點;另一方面又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對主題、音樂、服裝、表演形式等大膽創新,全劇生動活潑,貼近生活,富有濃郁的戲味,又不落俗套,為永新小鼓的現代傳承增添了清新的正能量。

第一,腳本創作創新?!秾毝浣悠拧贰秾毝湔泄ぁ吩趧”緞撟魃细矣趧撔?,獨出機杼地表現戲劇沖突,巧妙設置了夫妻大戰這一元素,構建矛盾實現劇情的推進。前者描寫該縣農村創業者成功后接妻子從城市返鄉協助打理農村養殖場的創業喜悅,后者描寫了返鄉創業人士在家鄉創業,關心返鄉農民工的就業出路問題。故事利用夫妻的個性特點設置笑料和矛盾,使短小的故事一波三折又笑料百出,這不僅認可了藝術家的精湛表演,認可了作者編劇腳本創新的有效性。更重要的是,這種表達方式呈現出當今農民生活的文化想象,表達出農民群體的共同體訴求,那就是國家為我,我為國家。

第二,音樂的創新?!秾毝浣悠拧贰秾毝湔泄ぁ吩诂F場樂隊的運用上敢于創新,把常規上居于幕后的樂隊搬到臺前,專門辟出舞臺右側作為表演空間,樂隊在舞臺上獨立存在,成功地營造出布萊希特式的間離效果,卻又不過分間離,表演與樂隊互動,融為一體。兩個作品以嶄新的風貌,獨特的形式,幽默、風趣的藝術風格一舉奪得了“群星大獎”,被評委和廣大觀眾一致公認為“題材好、形式獨、風格新”是全國獨一無二的一種曲種而登入大雅之堂。

第三,主題新穎,充滿正能量?!秾毝浣悠拧贰秾毝湔泄ぁ肪o跟改革開放形勢,講述農民故事,反映農村政策,呈現農民好聲音,塑造出生動豐滿的人物形象,表達出新時代和諧社會中樂于助人的熱情謳歌?!秾毝浣悠拧敷w現了三農政策給農民帶來的福祉,在家務農的農民可以大開手腳進行創業,大規模承包農場,并把老婆接回家做助手;《寶朵招工》演繹了金融危機形勢下,打工者下崗回鄉,卻無地、無工可打,寶朵就把他們招來為自家前景較好的企業服務,并送優秀的技工出去培訓。兩個曲藝新作,故事編織非常精致巧妙,為我們提供了生活意義、價值理想、人生目標和精神需求,充滿了濃濃的正能量,給人的心靈撞擊是深沉、耐人尋味的??梢哉f,主題緊跟時代步伐,貼近社會生活,為時代發音,滿足了人民群眾的審美需求,塑造出寶朵這一個性鮮明的時代肖像。

第四,表演形式創新?!秾毝浣悠拧贰秾毝湔泄ぁ分v述的是“三農”故事,特別是農村現代化建設。整個故事只有短短的十來分鐘,但獨特的演出方式,演員惟妙惟肖的表演、詼諧幽默的語言,將寶朵及老婆刻畫得入木三分。節目劇情曲折多變,跌宕起伏,表演幽默機智,令人捧腹,與東北二人轉具有異曲同工之妙。服裝也由原來穿農民服飾改為穿民族舞蹈的現代服裝,使得人物形象更具美感。演員也由原來1-2個人改為8-9個人,提高了舞臺效果,以小品形式編群舞,讓舞臺更具有濃郁的喜劇色彩。

四、永新小鼓傳承與創新的啟示

永新小鼓《寶朵接婆》《寶朵招工》的創新,其唱詞的簡練性,唱腔的俏拔性,語言的機巧性,技巧的靈活性,表演的群舞性,都使其具備了別樣的山野風采,在同類曲藝品種中個性鮮明、獨樹一幟,對當下老區乃至全國的曲藝發展和“非遺”傳承具有重要的啟示意義。

第一,集中優勢,“開門”推進。永新小鼓目前已列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它的傳承與創新只靠一個部門獨立負責完成,會面臨許多困難。如劇本和題材的傳承與創新問題、音樂的傳承與創新問題、表演形式的傳承與創新問題、服裝與道具的傳承與創新問題以及演出隊伍問題、所需經費問題等等。如果只由一家獨自承擔是承擔不了。吉安市群眾藝術館與吉安市曲協有組織策劃和協調省里的條件,永新縣文廣新局有組織協調和資金的條件,永新縣文化館和劇團有傳承與創作和演出隊伍的條件,只有將這些部門和優勢集中整合一起,充分借助各種渠道、媒體,利用錄音、錄像等手段,才成功打造創新了《寶朵接婆》《寶朵招工》兩個劇目,使永新小鼓得到有效傳承與保護。新的發展形式才是未來發展的方向。

第二,保護傳統藝術精華與特色。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的傳統表演藝術類,其保護工作主要有四個方面的內容,即:保護、傳承、發展、創新。凡屬非物質文化遺產范圍的傳統表演藝術類必須保護,要保護必須要傳承下去,要傳承下去必須要創新。但是這個創新不是否定前面所有藝術內容及形式的重新來過,而是要保持其藝術精華與特色,合理適時的進行創新。如《寶朵接婆》《寶朵招工》在傳承創新的過程中,注重保持永新小鼓的特點:以說唱為主,表演為輔;以敘事為主,表白為輔;以方言七字為主,方言押韻,夾有長短句。創作主題以生活、愛情為主;唱腔保持了唱腔中夾有道白,道白時也拉腔拉調,即有戲曲語調有神、有色,還有山歌風味;多是引頭開始,進而敘表、逗噱、抖包,直至結尾。因此,永新小鼓在傳承與創新中取得較好的效果,得到了群眾的認可。

第三,“非遺”的傳承、節目的編創、劇團的發展,離不開政府有關部門的政策、經濟、人才的扶持與協作,僅靠財政撥款是遠遠不夠的,應本著“政府牽頭,社會參與,市場運作,群眾受益”的路子,激活市場,充分借助各種媒體、舞臺、學校等傳播媒介,利用錄音、錄像等手段,使其既做到資料的保留又做到文化共享?!秾毝浣悠拧贰秾毝湔泄ぁ愤@兩個獲獎劇本就整合優勢,在領導的高度重視下,由群藝館牽頭,調集省、市縣各種力量參與,尤其是把那些熱心,有激情、懂行有事業心的專業人招攬進來,相互協作。

第四,重視人才培養,堅守師徒傳授。永新小鼓演員普遍存在著文化水平不高的現象,這不利于藝術的發展。在當今觀眾的知識水平與審美水平都有所提高的形勢下,提高永新小鼓演員文化素養,勢必能更準確地理解戲曲人物的內心世界,成功地塑造人物,并有力地推動永新小鼓向前發展。與此同時,也要注重燈光、音響等多方面人才的培養,整體提高幕后人員的文化素養??赏ㄟ^社會教育和學校教育等途徑,鼓勵與培養更多對永新小鼓有興趣的青少年加入保護、傳承工作中,使該項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傳承后繼有人,并能夠繼續作為活的文化傳統在社會上,尤其是青少年當中得到繼承和發揚。只要有“人”,永新小鼓就能走上可持續發展的道路。教授永新小鼓技藝的途徑必須是通過師徒之間的口傳心授,才能得其音樂聲腔,悟其神韻精髓。

第五,植入旅游,著力宣傳。作為革命老區的永新縣是井岡山革命斗爭的主陣地,也是廬陵文化的和客家文化相互依托的核心區域。獨特的紅色記憶、自然風光、人文景觀和民俗風情吸引著越來越多的中外游客。永新小鼓應依托其得天獨厚的當地曲藝特色藝術,推出特色旅游服務,拓展宣傳方式,樹立服務推廣意識,滿足大眾文化消費心理,充分利用節日活動,通過大眾傳媒和互聯網平臺,加深公眾對該項遺產的了解和認識。文化館應主動開展永新小鼓曲藝培訓和演出活動,使革命老區文脈相傳,生生不息!

第六,豐富唱腔、提高技巧。永新小鼓唱腔的創作和豐富是根本。唱腔是刻畫人物性格表達人物思想感情的一個很重要的表現手段。唱腔旋律為更好地表現故事情節服務,永新小鼓的唱腔,說唱性強,從聲樂技巧角度看運用不夠,許多演員都是以自身的條件為基礎,而真假聲的結合、輕重、緩急、剛柔、斷連等技巧并沒真正普及到每個演員。因此,建議永新小鼓演員接受聲樂訓練,以便能充分發揮聲音特質。

第七,劇目創作立意新穎。永新小鼓原有的劇目難以滿足廣大群眾多方位、多角度的欣賞要求。創新劇本在內容和立意上要更加廣闊、新穎,體現各個時期、各個領域人們的生活。唱詞和劇目方面,保留傳統劇目的基礎上,創作出更加符合現時代人們的文化和價值取向的新劇目,關注人們所關注的話題和社會熱點,用永新小鼓的形式展現在大眾的面前,既表現新時代革命老區人民的精神面貌和生活狀態,又使人們對永新小鼓藝術加深了解。

第八,演出形式力求突破,追求全方位“美”的創新。音樂、表演、舞臺設計等都要創新。突出“美”:舞臺美、唱腔美、唱詞美、服飾美、演員美。首先,在保持其風格的條件下提高對永新小鼓的演出會場、舞臺燈光及音響的要求,演出形式和舞美、服飾等可讓觀眾在品味劇情的同時,獲得全方位的、豐富的美感體驗。其次,永新小鼓伴奏形式單一,缺乏色彩,演出氣氛難以更好地烘托。后期雖加入了其他樂器如高胡等,但樂器特色沒有充分地展現。再次,永新小鼓的唱詞與念白都是用方言來演唱,雖散發出濃郁的鄉土氣息,但很多人由于聽不明白便甩袖而去,其觀眾范圍受到限制,不易于永新小鼓的弘揚和傳承。若在演出現場能用普通話對故事加以說明,相信會有更多的觀眾去細細品位。

總之,在“互聯網+”和“文化+”的今天,各種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正面臨著傳承的挑戰。曾作為我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精神文化資源已漸漸被人們遺忘,挖掘、保護、發展各民族的民間藝術形式是我們最緊迫的任務。保護民族文化是保護民族的精神家園,是保住民族的根。保護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必須在傳承中創新。

[本文為江西省藝術規劃一般項目“江西省新農村建設中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研究”(YG2013062)和江西省藝術規劃重點項目“我國現代化進程中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研究——以江西為例”(編號:YG2013057)的階段性成果。]

注釋:

[1]馮天瑜.中華文化史[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P136。

龔奎林 井岡山大學人文學院

阮曉春 吉安市民協曲協

責任編輯 范干忠

猜你喜歡
小鼓曲藝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曲藝名城張家港 曲苑魅力揚四方
你好,小鼓
小鼓
誰遠誰近?
媒體時代曲藝批評應以曲藝活動為中心
淺談曲藝的創作與表演
永遠的小鼓
基于Flash技術的曲藝動畫設計與實現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