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讓讀書聲充滿語文課堂

2016-05-30 14:08徐惠珍
讀寫算·基礎教育研究 2016年31期
關鍵詞:精讀誦讀

徐惠珍

【摘 要】本文闡述教師如何在語文課堂教學中給學生充分的時間讀書,讓他們在讀中理解,讀中感悟,讀中抒情,讓他們真正成為學習的主角。

【關鍵詞】自讀 精讀 誦讀

一篇課文的教學一般可分為自讀感知、精讀領悟和誦讀表達三個階段。許多教師往往只重視中間的精讀領悟而忽視了自讀感知和誦讀表達。自讀感知階段是基礎,它有利于學生對課文的整體把握,當學生對課文還不熟悉的時候就對課文進行條分縷析,學生對課文的理解自然是支離破碎的,缺少整體的把握和自身的感悟。同樣,沒有最后的誦讀表達階段,學生對課文的這種零零碎碎的理解就難于得到整合和深化。因此我們教師在重視點撥、指導的同時,更應重視多給學生自由閱讀的機會,讓學生自己去感知體味。通過熟讀、背誦,使書面語言內化為學生自己的語言,才能有效地提高學生理解、運用語言的能力。因此語文教師必須重視讓“讀”在課堂教學中展開。

一、自讀中感知,要有“量”

“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會意,欣欣然?!弊x書貴在自悟自得,“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講的就是這個道理。然而我們教師常常不敢充分相信孩子,認為與其讓學生自己讀,不如教師多講些。于是,沒有給學生充分的閱讀時間,教師就對文章的遣詞造句,布局謀篇大加分析,由于學生自主讀課文的時間太少,學生對課文的認識并不真切,思考并不深刻,感受并不強烈。此時的學生只是一個聽者而并非真正意義上的讀者,他們體會到的“情”、感悟到的“理”無非是老師個人的讀書心得、體會。這勢必會使原本富有個性的學生變成一個個只用同一個腦袋思想,用同一張嘴巴說話的“機器”。因此教師在課堂上不應以過多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一定要把讀書、思考的時間還原給學生。給學生充分的時間,讓他們多讀讀書,讓學生通過所讀到的文字自己去體會,去領悟,而老師只要退至后臺充當學生“學習的促進者、指導者”。

我聽過一位教師教《小攝影師》一文。教師先讓學生認真地讀通課文,想想主要講了什么。不一會兒學生們的小手就三三兩兩地舉了起來,教師又讓學生再認真地讀一讀,把不懂的詞語句子畫出來,想想還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學生又讀開了,當學生們的小手再度舉起時,教師再一次讓學生想一想,自己不懂的地方是否可以通過聯系上下文的辦法來解決。正因為教師給了學生自由閱讀的時間,給了他們獨立思考、理解課文的機會,學生在之后的小組討論中非常激烈,氣氛甚是活躍,參與的積極性很高。學生對課文的質疑非常深刻,如“小男孩這么希望拍到照片,后來為什么沒有來呢?”“高爾基為什么不讓雜志社的記者進來,卻囑咐秘書一定要放小男孩進來呢?”等等。正因為教師給了學生自己讀,自己思考的時間,因此不用教師解答,其他的學生就幫他們把疑難解決了。相信學生,學生就會給你意想不到的驚喜,不是嗎?

二、精讀中領悟,重在“巧”

閱讀僅停留在學生的自悟自得上是遠遠不夠的,閱讀教學中,教師還要引導學生細心咀嚼課文中語言文字的滋味,去體驗語言文字的感情。讓他們自己動腦筋,經常比較、揣摩,養成習慣,這就是所說的精讀。學生的悟,在于教師巧妙、適時地引。小學生的水平畢竟是有限的,教師應該根據學生掌握的情況,有重點,有目的地給予點撥、引導。引導他們細細品味好詞佳句的絕妙之處,揣摩布局謀篇、立意構思的獨到之處,深入探究領悟作者所表達的思想感情。當然教師的點撥應以學生的讀為根本,以學生自己的領悟為主。教師的“點”必須“點”在關鍵之處,“撥”必須“撥”在疑難之處,無疑而“點”則不如不“點”。

如教學《小鹿的玫瑰花》一課時,在初步分析了課文后,教師可以問:“小鹿的玫瑰是不是白栽了?”學生一致回答沒有白栽,當再問到為什么沒有白栽時,大多數學生回答因為玫瑰花很美。顯然學生對文章的理解很粗淺,如果這時教師對他們進行點撥啟發,學生也能理解,但這種理解是教師強加給他們的,而缺乏自身的感受和體會。為此教師不能馬上對課文加以分析,而應該以“讀”為主,讓學生找找描寫玫瑰花很美的句子,讓學生有感情地朗讀微風、黃鶯的話,并展開想象,想象微風、黃鶯當時還會說些什么?還有哪些動物?他們還會說些什么?再引導學生根據課文內容分角色表演讀,通過多種形式的朗讀,讓學生充分進入角色,從小動物的角度深深感受到玫瑰花給自己帶來的快樂,從而深刻地體會到“為別人創造幸福,自己從中也能得到快樂?!边@種感受顯然是教師的分析和講解所不能達到的。

三、誦讀中表達,在于“情”

“文章讀之極熟,則與我為化,不知是人之文、我之文也?!闭嬲拈喿x,是與文本作者心靈的溝通與對話,是由一個生命進入另一個生命的融合重建過程。一篇文章內含的思想情感真正由作者“移情”至讀者,非得靠有感情地反復誦讀。因此教師要教給學生一定的閱讀方法,多給學生提供朗讀的機會,通過抑揚頓挫、長短徐疾的朗讀,化無聲文字為有聲語言,讓學生展開豐富的想象,才能讀出其中的味道,讀出其中的深層含義,感悟文章的真諦,達到“情自心中來,情自口中出”的美妙境界。

《紙船和風箏》是一篇真摯感人的文章,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確定朗讀的重音、停頓、音調和情感,把朗讀的自主權完全交給學生,讓他們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為了渲染氣氛,還可以為課文配上音樂,松鼠和小熊成為好朋友的經過,配上輕松歡快的音樂;兩個人吵架后各自的感受,則配上憂傷的音樂;松鼠和小熊化解矛盾的過程則又配上歡快的樂曲。優美的音樂一下子感染了學生的情緒,使他們很快進入到文中兩個小動物的情感世界,讀得極富感情,直到課文讀完,好多學生沉浸在兩個小動物純潔的友誼之中,還有幾個小朋友在偷偷地擦眼淚。這是感動的淚水,是讀者與作者的心產生共鳴的結果。

葉圣陶先生曾說:“多讀作品,多訓練語感,必將能駕馭文字?!蔽覀冋Z文教學應“讀”占鰲頭,給學生充分的時間讀書,讓他們在讀中理解,讀中感悟,讀中抒情,讓他們真正成為學習的主角。

參考文獻

[1]《新課程的深化與反思》余文森吳剛平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

猜你喜歡
精讀誦讀
淺談如何研讀合唱作品
新國標下英語專業《精讀》課程改革對教師的新要求
以“讀”為橋 走進文言文的天地
如何提高文言文課堂教學的幾點策略
小學經典詩文誦讀與積累的實踐與思考
有效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
商務英語精讀課堂的合作學習初探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