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轉方式、調結構,加快新常態下民族地區經濟發展

2016-05-30 03:22馬濤丁雪
經營管理者·中旬刊 2016年11期
關鍵詞:民族地區經濟發展結構

馬濤 丁雪

摘 要:我國經濟步入新常態,民族地區經濟發展既存在產業層次不高、結構不優等矛盾和難題,也面臨著發展方式如何從粗放到集約、從資源驅動到創新驅動等問題。本文從民族地區經濟發展現狀入手,提出了在經濟新常態和“一帶一路”戰略背景下,著力引導和推動民族地區產業結構的優化和升級,實現民族地區同其他地區的經濟發展區域平衡,實現民族地區與全國同步全面小康。

關鍵詞:民族地區 經濟發展 方式 結構 區域平衡

“十三五”時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階段,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意味著全國各個地區都要邁入小康社會,而民族地區較東部地區發展仍存在較大距離,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點、難點和短板。

一、加快民族地區發展轉型升級的必要性

“十三五”時期,我國仍處于可以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但國內外環境發生了深刻變化,既有國際金融危機帶來的深刻影響,也有國內經濟進入新常態,提出轉型升級緊迫要求。民族地區發展既要認識先天不足,又要搶占先機,加快轉型升級,實現經濟發展區域平衡。民族地區發展與民族地區人民生活水平都關乎民族切身利益,也與民族問題直接聯系,甚至削弱民族的國家認同感。因為,“我們所尋求建立的認同本質上是實用的;它們依賴于經濟的基礎,并且僅為促使和增進物質利益而尋求政治的表達?!笨s小民族地區同其他地區的差距,不可避免地應該把發展經濟作為解決問題的主要途徑。這不僅是我國經驗的總結,也具有世界意義。

二、民族地區經濟發展現狀

為了加快民族地區的經濟發展,黨和國家已經采取了許多措施,促進民族地區的經濟發展。但是,伴隨我國經濟發展轉入新常態,民族地區的經濟發展仍存在不少問題,同其他地區比較差距依然明顯,筆者對此進行了簡單的總結,主要如下:

1.民族地區的經濟發展效率不高。改革開放以來,民族地區勞動生產率有了大幅度的增長尤其是20世紀90年代以來,民族地區勞動產出呈現出迅速增長的態勢,但是與全國平均水平比較,民族地區的勞動生產率一直低于全國水平,目前民族地區勞動產出相當于全國水平的74﹪左右。民族地區投資的整體效率水平低于全國平均水平,區域經濟差異大是中國經濟發展的特點。這與過去30年中國改革開放所實施的政策分不開。東部沿海地區先富起來,再帶動中西部地區發展。雖然現在中西部的GDP增速高于東部,但是整體質量不高。

2.民族地區粗放式的經濟發展方式。改革開放以來,民族地區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來源于實物資本的積累,貢獻率高達70﹪。民族地區勞動力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小,平均不到10﹪。因此,民族地區的經濟增長對勞動力的吸納有限,說明從發展戰略看,民族地區走的是資本密集型的發展戰略。一個地區的經濟增長是否依賴于技術進步可以把該地區的經濟增長的方式分為外延增長(即粗放增長)和內涵增長(即集約增長)。目前要判斷一個國家或地區的增長方式是屬于外延式增長還是內涵式增長,國際上通常采用的是全要素生產率的貢獻率。在國際上,如果一個國家經濟增長中,全要素生產率貢獻率所占的份額高于35﹪就屬于集約型增長。根據計算,民族地區的經濟增長顯然屬于粗放型的增長。

3.民族地區產業結構不合理。民族地區產業結構不合理,工業化、產業化水平偏低。要提高民族地區經濟發展水平,必須確立合理的產業結構并適時地進行產業結構轉換。但我國的民族地區在區域經濟發展的進程中并沒有建立起合理的產業結構體系,存在著不少問題。例如,由于民族地區的工業屬于重工業型結構,資金密集程度高,原材料、初級產品的深度加工不發達,使得工業企業的產業關聯弱,經濟帶動作用不強,也不能很好地吸收和擴大當地人民就業。據調查,寧夏、云南、貴州、廣西、西藏等省區的農業比重在36﹪以上,北京、天津均在10﹪以下,而沿海的比例就更低了。

三、轉方式、調結構、加快新常態下民族地區經濟發展

在新常態下,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民族地區各級政府應充分發揮政府各項職能。推進產業結構調整和優化升級,構筑經濟發展的新引擎,開啟民族地區發展提質、增效、升級的發展新階段。

1.加大制度創新,激發釋放市場活力。一是深入推進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在轉變職能,確保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的基礎上,進一步簡政放權。建立和完善權力清單制度,最大限度地減少行政審批許可和資質資格認定,積極建立健全第三方長效評估機制。二是完善市場體系,加快公開透明的市場規則建設。清理和廢除阻礙形成統一市場及公平競爭的各種地方政策、規定,提升監管意識,創新監管模式,按照權力清單、責任清單和負面清單管理模式,制定統一的市場準入規則,切實加強事中和事后管理。三是深化投資體制改革。依據市場經濟規律,深化投資主體改革,減少國有企業在競爭性領域的投資,逐步擴大民間投資范圍。同時,改革投資結構,注重引導資本投向設備更新或創新產業,提高投資的有效性,推動工業經濟發展方式加快轉變。四是搶抓機遇,用足用活政策?!笆濉睍r期國家著力推動供給與需求共同發力,更加注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推進新型城鎮化,加大基礎設施建設投資力度,有利于釋放消費和投資潛能,創造新供給,加快動力轉換。抓住用好這些重大機遇,創新發展思路,形成發展共識,要認真研究中央和民族地區出臺的各項政策,吃透精神,做好與國家和民族地區相關部門的銜接,找準切入點,爭取政策和資金扶持,強化改革創新,切實把行動落實到促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上來,實現經濟更高層次的協調發展。

2.優化產業結構,提高轉型升級質量。一是做強新興產業,在培育增量中促轉型。新興產業發展的速度和規模從根本上決定了一個地區的市場地位和總體競爭能力。今后,要堅持把加快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作為主攻方向,支持新材料、新能源及環保、新醫藥、精細化工和機電裝備等新興產業擴規模、上檔次,提高戰略性新興產業在工業經濟中所占比例。依托現有企業和資源優勢,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加大科技投入,招大引強,抓好配套設施建設,培育壯大龍頭企業,進一步延伸產品鏈和服務鏈條,集聚發展成專業園區,打造新的經濟增長極。二是壯大支柱產業,在提增后勁中促轉型。推動民族地區支柱產業優化升級,以提升產業水平、提高產品質量為目標,充分挖潛、推廣信息技術的集成應用,實現管理、設計、技術、裝備、工藝的升級,產品性能和功能的再開發,用高新技術和先進適用技術在現有產業中注入“新鮮血液”,促其煥發新的生命力。加快從粗放型向集約型發展轉變,同時淘汰落后產能,確保以高質高效的存量發展來加快經濟總量擴充。

3.依托獨特優勢,突顯產業發展特色。民族地區培育和發展特色產業,就是要把“資源”、“區位”、“文化”等特色轉化為經濟特色、市場優勢。如:新疆的天然氣產量居全國首位,青海為最大鉀肥生產基地等。但目前這類產業市場低迷、價格低位,產業長遠發展的內在需求和“新常態”外在環境的倒逼,要求資源型特色產業必須實現生態化轉型,即“產業生態化”模式。而內蒙古有16個國家級對外開放的口岸,內蒙古滿洲里是我國最大陸路口岸,被譽為“一帶一路”戰略“橋頭堡”。積極培育民族邊貿企業的創新能力,促進比較優勢明顯、市場前景好的邊境特色產品研發、生產和貿易,聚焦互補型高端商品,推動口岸經濟轉型升級。還有宗教文化優勢,如寧夏的清真產業、西藏的藏醫藥產業、內蒙古的蒙古族工藝品等,這類“文化型”民族特色加工業在“新常態”大環境下,同樣需要轉型升級,提升品質和市場競爭力。

參考文獻:

[1]【英】安東尼· 史密斯著,葉江 譯.民族主義:理論,意識形態[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

[2]鄭長德,羅布江村等.中國少數民族地區的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0年.

[3]劉志彪,陳柳.政策標準、路徑與措施:經濟轉型升級的進一步思考[J].南京大學學報.2014年05期 .

[4]王曉燕.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制約因素及對策[J].新鄉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08期.

作者簡介:馬濤,女、回族,寧夏吳忠市委黨校教師,講師;丁雪,女、回族,寧夏吳忠市委黨校教師,助教。

猜你喜歡
民族地區經濟發展結構
《形而上學》△卷的結構和位置
論結構
論《日出》的結構
云南省民族地區農村小學體育教師現狀調查研究
如何提高民族地區“一類模式”小學漢語文教學質量
新常態下中國經濟發展戰略探究
經濟“新常態”下產業結構調整與經濟發展的關系
信息化管理在公路運輸經濟發展中的作用研究
我國對外貿易促進經濟發展的研究
創新治理結構促進中小企業持續成長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