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媒體環境下網絡語言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響

2016-05-30 20:51張濱鑠
經營管理者·中旬刊 2016年11期
關鍵詞:網絡語言思想政治教育新媒體

摘 要:隨著互聯網的普及,網絡已成為社交的主流平臺。當代大學生作為新媒體時代下網絡使用的主要群體,構成了網絡語言產生的主要推動力。網絡語言的出現為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帶來的不僅僅是沖擊,同樣也有機遇。因此,這需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積極利用新媒體平臺,學習并發揮網絡語言的優勢,實現思想政治教育收獲的最大化。

關鍵詞:新媒體 思想政治教育 網絡語言 影響

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的統計報告顯示,截止2014年12月,中國網民規模已超過6.4億,互聯網普及率為47.9%現如今,隨著網絡的普及,一種新的語言應運而生——網絡語言。作為新媒體時代下的直接產物,網絡語言已對現代高校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產生了重要的影響,成為了現代大學生思政教育研究中的一個重點。

一、新媒體時代下的網絡語言特點

新媒體作為一種依靠新興技術向受眾提供信息服務的平臺,它的誕生注定會受到思維活躍、易于接受新生事物的大學生的青睞。以大學生為代表的青年群體也成為網絡語言產生的主要推動力,和新媒體環境下網絡使用的主要群體。網絡語言的特點與當代大學生認知事物的角度、表達自我想法的方式息息相關,呈現出以下特點。

1.形象性與簡潔性。傳統的書面語言為了體現語言表達的思想內涵,使用時往往不過分追求語言的簡潔性。而網絡之中,使用者為了節省文字輸入量、節約交流時間,往往傾向于使用那些能夠表情達意而忽略精準度的網絡語言。在此交流環境下,一大批“新興”詞匯應運而生。例如:“CU”(see you的諧音簡寫);“88”(拜拜);“asap”(as soon as possible)等等。富有創造力的大學生們還“發明”了極為形象的“表情文字”如“O(∩_∩)O~~”表示“開心”;“<( ̄︶ ̄)>”表示“得意”等。這些表情的使用使得冰冷的網絡虛擬世界充滿人的溫情。

2.隨意性與創新性。和傳統語言相異,網絡語言誕生于虛擬的網絡世界,其產生依賴于一定的環境。換句話說網絡語言是隨著交流環境的變化隨機產生的,就像這陣子比較流行的“友誼的小船說翻就翻”是用來表達“我們的友誼走到了盡頭”。在網絡千變萬化的聊天環境下,像“友誼的小船”之類的網絡語言還在不斷地產生、創新。

3.豐富性與批判性。網絡與傳統宣傳媒介不同,網絡日漸普及,早已成為傳輸信息、連接各電子設備的重要渠道。它早已超越“第四媒介”所定義的功能。網絡的全球化決定了它能在瞬息萬變的時代潮流中始終保持更新。而網絡傳播特有的雙向性和互動性使得不同人在這個虛擬空間內都平等地享有發表言論的權利。這樣一來,現實社會中受制約的言論能夠自由地發表。這些觀點以網絡語言為承載體,體現出抗議、憤怒、拒絕……等豐富的情感層次。所以,網絡語言的豐富性和批判性也是其重要的特點之一。

二、現階段高校思想教育面臨網絡語言帶來的挑戰

網絡語言的出現完全符合當代大學生張揚個性、展示自我的特點,但對于教育工作者來說,從傳統教育模式向逐步掌握網絡語言特點并將其自如運用于思想政治教育中這一過程將充滿挑戰。

1.教育者的教學觀念面臨挑戰。新媒體環境為現代大學生張揚個性、標新立異提供了空間。同時,在網絡中,大學生能夠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創造出更多幽默的詞匯。所創造的詞匯一旦成為網絡熱詞,其帶來的巨大成就感往往比在大學獲得一次獎學金更大。所以,基于如上考慮,傳統高校思想教育者的教學觀念則應像新媒體時代下的互聯網一樣,時時更新。

2.教育者的網絡操作技能面臨挑戰。當前,網絡語已成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而計算機的廣泛使用為網絡語言的產生和發展提供了必不可少的技術支持,同時也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創造了新的教學環境作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基礎的網絡知識和一定時間的網絡資訊瀏覽量是適應當下高校教育環境的必須,只有熟悉掌握網絡的使用,了解網絡熱點新聞,才能更好地融入學生群體,尋求更加受用的教育方式以獲得更好的教育效果。一方面,暢通的溝通是高校思想教育者進行思想教育的有效方式,新媒體時代的到來為現代高校思想教育者提供了一個更有效果的對話平臺。網絡的虛擬性決定了在信息高速發展的當下,其必將成為思想教育者實施思想教育的主要陣地,所以教育工作者必須學會一些基礎的聊天工具。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同樣注重時效,交流溝通是交談雙方進行消息及時的發送與接受的過程,而網絡語言的熟悉掌握能大大縮短交流的時間,可在短時間內收貨良好的教育效果。

3.教育者實施的教育方式面臨挑戰。傳統意義上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由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身份的不對等,導致思想政治的主要教育形式僅留于教育者的言傳身教,這種冰冷而生硬的思想教育最終會直接導致教育的失效。而通過新媒體平臺使用網絡語言進行交流,無論從教育者還是受教育者的角度來說,兩者都站在了統一的基準線上,此時,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關系已然蛻變成民主平等型。所以,教育者在實施教育之時應考慮到受教育者心態的細微變化,及時調整教育方式,才能不斷適應新媒體時代下網絡語言帶來的沖擊和新的挑戰。

三、網絡語言給高校思想教育改革帶來的機遇

在應對挑戰的同時,不少教育工作者也發現,網絡語言并非只是交流應用的存在,其誕生同樣可為思想政治教育所用,這就是網絡語言帶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沖擊同時帶來的機遇。

1.思想政治教育的趣味性得到提升。知識的傳授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個重要步驟,然而,傳統教育模式往往很容易使教育流于形式,高校進行思想政治教育首先以宣傳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學發展觀為主。思想政治教育者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體,其主體性表現為:思想政治教育主體的主動性,主導性,創造性,超越性等屬性而這些知識的理論性大大強于實踐性,在傳授的過程中,內容難免會缺乏生動形象的描述以及趣味的思維互動。而網絡語言的形象與簡潔可以增加思想政治教育的趣味性和豐富性,使教育的形式突破傳統意義上的形式,從實質上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魅力。

2.拉近教育者與受教育者的心靈距離。教育的過程即是教育者與受教育者之間相互交流,心靈之間相互碰撞的過程。理想的教育者應既懂得思想政治工作的藝術,又能夠適應當下社會的主流溝通媒介。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若想要實現有效的溝通,獲得思想政治教育的最佳效果,就必須了解溝通的藝術,即與現代大學生在交流語言上保持在同一水平,只有這樣才能拉近教育者與受教育者之間的距離,有利于在兩者之間產生共鳴,從而使思想政治教育達到最佳的目的。由此可見新媒體時代下的網絡語言為現代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帶來的影響是機遇與挑戰并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應努力提高對自己的要求,使自己“具備能運用互聯網有效、快速地獲取信息,能夠熟練地、批判性地評價信息;能夠主動參與信息的創建;能夠利用信息豐富思想政治工作內容的能力”。充分利用網絡語言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帶來的機遇,實現思想政治教育收獲的最大化,促進大學生在培養健康心理的基礎上,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從而更好地適應校園文化,以及未來的社會生活。

參考文獻:

[1]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第三十五次中國互聯網發展狀況統計報告.

[2]謝海光.互聯網與思想政治工作概論[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0.

[3]張耀燦、鄭永廷等.現代思想政治教育學[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4]楊歡歡.從網絡流行語看社會生活和大學生心理變化[J].電影評價,2009(8).

作者簡介:張濱鑠(1990—),男,江蘇徐州人,碩士研究生,淮海工學院思想政治輔導員。

猜你喜歡
網絡語言思想政治教育新媒體
網絡語言朝生暮死現象探析
模因論視域下的網絡語言漢英翻譯
模因論視角下的英漢網絡語言對比研究
符號學視域下的網絡語言傳播研究
加強思想政治課在大學慕課開放課程的地位研究
新媒體背景下黨報的轉型探析
對農廣播節目的媒體融合之路
淺析紅色文化與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新媒體語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話語研究綜述
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創新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