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淺談醫改新政對醫生的影響及對策

2016-05-30 13:30張瑞
經營管理者·中旬刊 2016年11期
關鍵詞:新醫改公立醫院醫生

張瑞

摘 要:近年來,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和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化,人們的思想得到了充分的解放,物質、精神文化水平亦不斷提高,而與此同時,由于體制、制度等多方面原因,我國的醫療衛生市場的發展滯后了很多,由此造成的看病難、看病貴的社會性矛盾,成為日益突出的民生問題。為提高國家整體醫療衛生水平,保障廣大群眾的身體健康, 緩解醫患矛盾,2009年國家出臺了新醫改政策。新醫改政策是解決中國百姓長久的“看病難,看病貴”的一劑良方,也是讓老百姓享受實惠的重要方案,充分體現了政府關注民生。新醫改對醫療行業的影響是長期的、深遠的,改革成功將有利整個醫療行業向縱深健康發展。

關鍵詞:新醫改 公立醫院 醫生

一、新醫改政策主要內容

2009年4月6日,國務院辦公廳發布了《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意見》,并計劃在三年內投入超過8500億元來支持新醫改。隨后,政府又出臺了國務院印發的《2009-2011年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實施方案》和2010年2月衛生部五部委聯合發布的《關于公立醫院改革試點的指導意見》,新醫改開始逐步推行。新醫改方案具體包含五方面內容:加快推進基本醫療保障制度建設;初步建立國家基本藥物制度;健全基層醫療衛生服務體系;促進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逐步均等;推進公立醫院改革試點。新醫改的重點之一是公立醫院改革,這也是新醫改的最大難點,公立醫院改革能否成功已經成為新醫改成敗的關鍵。

二、公立醫院改革的主要方向

首先,在堅持改革指導思想的前提下,積極構建將公益性放在首位的公立醫院服務體系,著重健全基層醫療服務體系,完善分級轉診制度,解決“看病難”的問題。其次,加快實現公立醫院的政事分離,管辦分離,優化醫院的法人治理結構,實現公立醫院管理體制的深度改革。引導社會資本進入醫療領域,推動多元化辦醫,鼓勵多元有序競爭,加強醫院間技術性合作,為群眾提供更加方便的診療服務。再次,推行醫藥分離,根除“以藥養醫”。改革探索公立醫院的多種補償機制,增加政府投入,增設藥事服務費。最后,加快公立醫院的人事制度和薪酬分配制度改革。推動醫生的合理流動,允許醫生多點執業。注重對醫生的激勵,改善醫生待遇,優化醫生的執業環境。

三、新醫改對公立醫院發展及醫生的影響

1.分級診療政策。隨著新醫改的逐步深入,各省市都在推行分級診療制度,探索建立分級診療模式。分級診療,就是按照疾病的輕、重、緩、急及治療的難易程度進行分級,不同級別的醫療機構承擔不同疾病的治療,各有所長,逐步實現從全科到專業化的醫療過程。分級診療已是大勢所趨,也被視為優化醫療資源配置,緩解看病難、看病貴的救命稻草,并將有利于優化醫療衛生領域資源配置,有利于形成科學、合理的醫療服務體系結構,有利于形成合理的就醫格局,有利于形成和諧的醫患關系,從根本上破解我國的“看病難”問題,深化我國醫療衛生體制改革。建立分級診療模式是深化醫改、突破醫改瓶頸的關鍵,也是改善基本醫療服務資源配置與利用狀況和有效緩解“看病貴、看病難”問題的基本出路。2009年4月公布的《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意見》明確提出:逐步實現社區首診、分級醫療和雙向轉診。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也明確提出,要建立完善合理的分級診療模式,建立基層首診、雙向轉診、急慢分治、上下聯動的分級診療制度和城市醫院與基層醫療機構分工協作的醫療服務體系,形成合理的就醫流程,實現小病在社區、大病進醫院、康復回社區的就醫格局。

2.多點執業政策。當前,我國的醫療人才是依附于所屬醫院的,醫生只能在所屬醫院執業,不能隨意流動。但是由于優秀醫療人才的稀缺,為了解決患者看病難的問題,實現醫療資源的合理配置,新醫改方案提出要探索注冊醫師多點執業,實現醫療人才的多向交流,推動醫務人員的合理流動。根據2009年9月衛生部發布《關于醫師多點執業有關問題的通知》,醫師多點執業行為主要分政府指令、醫療合作、主動受聘三類,原則上醫師應當在同一省、自治區、直轄市內執業,執業地點不能超過3個。醫生多點執業將醫生從所屬醫院的束縛中解脫出來,通過醫生的合理流動,實現醫療人才的合理配置,推動醫生多元化辦醫。當大量自由執業的醫生不再是醫院的固定職工時,醫院與醫生之間形成了競爭的雙向選擇關系,醫院會努力提高自身素質,并在適合自身的地方執業,包括基層醫療機構。 一方面有利于緩解基層群眾看病難的問題,使基層患者就近得到高質量,低價位的醫療服務;另一方面醫生的多點執業,可以提高醫生的經濟收益以及知名度、美譽度,并且將醫生的自身價值最大限度的發揮出來。根據需求層次理論,這一舉措將有利于滿足醫生的生理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實現的需要,對醫生會產生極大的激勵效果,能夠充分調動醫生的工作熱情和勞動積極性,從而促進醫院創新發展。

3.醫藥分離政策?!皩嵭嗅t藥分開,取消以藥補醫”是新醫改方案中關于公立醫院改革的重要內容。一直以來,我國公立醫院的補償主要來自于三種渠道:醫療服務收費、藥品加成收入和政府財政補貼。近年來,由于在“以藥養醫”的補償機制下,醫療收費價格偏高,導致患者對醫院十分不滿,對醫生的醫德也產生了極度的不信任,醫患矛盾日益突出。新醫改針對這一問題,提出逐步實行醫藥分開,破除“以藥養醫”機制,將公立醫院補償由醫療服務收費、藥品加成收入和政府財政補助三個渠道改為醫療服務收費和政府財政補助兩個渠道。公立醫院在取消藥品加成之后,由此帶來的收入損失通過增設藥事服務費、調整(提高)醫療服務收費、增加政府財政補助兩種途徑來彌補。醫藥分開政策的實行,推動醫院由“以藥養醫”向“以技養醫”轉變,體現出醫生的真正價值在于其醫療技術和專業服務。同時,通過適當提高醫療服務收費,增設藥事服務費,也可以調動醫生鉆研技術,增加醫療服務量的積極性,有利于醫生在工作中實現自我,獲得更多的滿足感,增強醫院的核心競爭力。

四、新醫改形勢下醫生該如何做

面對醫改新形勢,臨床醫生應不斷提高診療技術、服務水平、職業素養,才能適應醫改新政帶來的各種變化。

1.不斷鉆研業務,提高診療技術。臨床醫生應時刻以患者為中心,始終牢記“生命相托、健康所系”的神圣誓言。以嚴謹求實的學風刻苦鉆研技術業務,不斷加強業務知識學習,通過參加院內外各種業務知識培訓、閱讀大量醫療雜志、業務書籍、網絡信息等豐富自身理論知識,并善于用新的理論知識指導業務工作。工作中嚴格執行規章制度、診療常規和操作規程,認真負責地診治每一位患者,熟練掌握常見病、多發病診治技術,不斷探索疑難雜癥的診療。

2.加強醫患溝通,提高服務水平。當前,醫患關系日趨緊張已經是不可回避的現實。以病人為中心,實施醫患溝通,是醫院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改革而形成的全新的服務模式和思維方式。臨床醫生在診治疾病的同時加強醫患溝通,可以增加醫務人員與患者之間的相互理解,增加病人對醫務人員及院方的信任,增強病人戰勝疾病的信心,取得病人最大限度的密切配合。作為醫務人員必須高度重視醫患溝通,提高自身素質,不斷實踐,積累經驗,在不斷提高業務水平的同時,不斷增強自己的溝通技巧。通過為患者提供溫馨、細心、 愛心、耐心的服務,贏得患者的尊重和認同,同時也是提高醫療服務水平和醫院聲譽的前提。

3.重視醫德醫風,提高職業素養。加強醫德醫風建設,提高職業道德素質,改善醫患關系,構建和諧社會,是衛生事業發展的永恒主題,也是醫院建設的永恒課題。作為一名臨床醫生,僅僅具備精湛的醫術是不夠的, 還應該自覺遵守醫療道德規范和行為準則,廉潔自律,視患者如親人,把“以病人為中心”的服務理念真正落實到實際工作中,牢固樹立“病人第一、質量第一、服務第一”的理念,全心全意為患者服務,真正把病人的呼聲當作第一信號,把病人的需求當作第一需要,把病人的滿意當作第一標準,堅持救死扶傷、忠于職守、愛崗敬業、開拓進取、精益求精、樂于奉獻、文明行醫的行業風尚,維護醫學的圣潔。

參考文獻:

[1]黃敏,干榮富 《新醫改政策對醫藥行業影響分析》中國醫藥工業雜志,2011年第42期.

[2]陳煜,易守寬 《醫生多點執業對新公立醫藥改革的影響》云南財經大學學報,2010年第5期.

[3]黃冬梅,尹文強 《公立醫院醫生新醫改前后滿意度的比較》中華醫院管理雜志,2015年3期 .

[4]秦曉強,于倩倩 《新醫改前后基層醫生職業心理變化研究》中國全科醫學,2015年26期 .

[5]郭秀蘭,李育民 《優秀醫生必備的非技能因素與七大能力》臨床醫藥實踐,2002年11期.

猜你喜歡
新醫改公立醫院醫生
最美醫生
醫生
望著路,不想走
新醫改政策下大學生醫保制度的現狀及問題分析
公立醫院改制有攻略
公立醫院的管與放
新醫改背景下加強公立醫院工會工作的探討
新醫改背景下公立醫院對聘用人員管理的思考
新醫改下醫院檔案管理的改進方法
公立醫院“聯”還是“不聯”?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