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宋朝男子的首服

2016-05-30 00:41張亞星
北方文學·下旬 2016年1期

張亞星

摘 要:首服制度是中國古代禮儀風俗的重要方面,歷朝歷代都有其特定的首服制度。首服制度也具有傳承性,宋代在前朝的基礎上重視并推進首服制度的發展。文章主要分析了幞頭的歷史演變過程,并探析以幞頭為代表的首服所體現的社會價值。

關鍵詞:宋朝;首服;幞頭

中國古代服飾的變遷不僅是文明的象征,更是社會、經濟、政治、文化等多方面綜合影響的結果。在古代,冠帽的社會價值已經遠遠超過其使用價值。傳統學說認為,積貧積弱的宋朝無力抵抗外族侵略,為了鞏固統治,使宋政權不致重蹈唐代的覆轍,宋朝統治者運用多種手段強化中央集權和官僚等級制度,這其中,冠服制度的等級性表現得淋漓盡致。宋代重視恢復舊有的冠服制度,太祖建隆二年博士聶崇義制的《三禮圖》對當時禮服制度的制定發生了重要的影響……盡管《三禮圖》的內容與古代禮儀制度上有很大的差距,但經皇帝欽定后,便成了以后力圖恢復舊制的藍本了。[1]幞頭自創始以來,上至帝王、下至庶民,皆以之為常服,并形成各個歷史時期的不同風格與款式。隋、唐、五代時期是幞頭逐漸成形、發展變化最活躍的階段……隋唐時期的幞頭發展到宋代已成為男子的主要首服,上自皇帝,下至百官,除祭祀、隆重朝會需服冠冕之外,一般都戴幞頭。[2]

一、幞頭的歷史

幞頭的起源,史書中記載頗多,且各相異,史學界也眾說紛紜。沈從文先生在《中國古代服飾研究》中提到“‘幞頭,一名折上巾,起自北周”,《廣韻》說:“幞頭,周武帝所制,戴幅巾出四角以幞頭,及名焉,亦曰頭巾?!彼稳擞徵?253-1314)《席上腐談》卷上記:“幞頭起于周武帝,以幅巾裹首,故曰幞頭。幞字音伏,與幞被之幞同,今訛為仆”。[3]還有一說是從漢代的幘發展而來,《中國古代服飾簡史》中說,古代有冠無幘,戰國時的幘只起使鬢發不垂落的作用,類似手帕;漢代時,身份低微的人只許戴幘,不許戴冠,這時的幘更為復雜,且實用性加強,有“平上幘”“介幘”等;王莽時,相傳為了遮蓋他禿頭的弱點而先戴幘、后加冠,后來這種戴法得以普及并流傳至東漢。漢人留長發,為了生活和工作便利,用一塊黑紗或羅、繒裹住頭,不讓頭發露在外面,上下階層通行。另一種說法則認為幞頭是受鮮卑族服飾因素的影響,《宋代服飾制度研究》中提到,有人認為幞頭由鮮卑帽演變而得,隨后,作者對此說法進行了批判,并斷定幞頭源于中國古代漢族服飾中傳統的首服——巾。由自唐以來,幞頭就和折腳(角)巾、折上巾、四角之名混雜使用,以致后世考察幞頭演變時也陷入混亂。[4]對于此分歧,只是幞頭是由幘衍生還是周武帝始創的問題,是周武帝在創造幞頭時是否參考了幘的問題。但無論持哪種觀點,確信無疑的一點是:中國古代文化的繼承、延續性和民族的交融共同促成了中國古代豐富多彩的文化內涵。

二、宋代幞頭的概況

《夢溪筆談》中說:“幞頭謂之四角,乃四帶也。兩帶反系頭上,令曲折附頂,故亦謂之折上巾?!鄙献曰实?,下至普通官員,在朝會、處理公務時,都要穿禮服,戴幞頭。[5]宋代的幞頭經過幾朝的發展之后,呈現出多種多樣的造型風格,有直角幞頭(直角為多)、交角幞頭等,《宋史·輿服志》記載了其制作方法,最初以“藤織草巾子為里,紗為表,而涂以漆”,[6]后又因紗漆本固,而去其藤。幞頭顏色比唐朝的單一黑色較為多樣化,幞頭上也常常有金銀、紗、花卉等裝飾物。

直角幞頭在宋代尤為多見,皇帝和大臣除祭祀、典禮、隆重朝會以外,一般都戴直角幞頭。起初時幞頭展腳的長度有限,至中期越來越長,一說是因為大臣在朝堂上常常交頭接耳,皇帝為制止此現象而使兩腳逐漸加長,這種左右伸展很長的直角幞頭上朝,必須身首端直,稍有懈怠,即先會從兩個翹腳上反映出來。[7]俞琰《席上腐談》:“宋又橫兩腳,以鐵線張之,庶免朝見之時偶語?!盵8]這種說法尚待考究,但是宋代幞頭兩腳達到前所未有的長度則為事實,趙匡胤畫像中便可看出,兩腳的長度頗長。

《宋史·輿服志》:“簪戴,幞頭簪花謂之簪戴。中興,祭祀、明堂禮畢回鑾,臣僚及扈從并簪花,恭謝日亦如之。大羅花以紅、黃、銀紅三色……”這體現了另外一種形制的幞頭——“花幞頭”,這種幞頭在南渡之后興起,只在祭祀、明堂禮儀等禮儀結束之后,由皇帝賞賜,方能戴之,表示一種特殊的榮譽與恩寵。

宋代的平民百姓也可戴幞頭,但幞頭樣式因職業而異,宋代的公差、吏卒等低級公務人員,一般是戴用交角幞頭,或者曲翅幞頭。[9]交角幞頭即兩腳翹于帽后而后相交并交叉,曲翅幞頭一般為文吏所用。吏人戴圓頂軟腳幞頭,儀衛戴黑漆圓頂無腳幞頭,優伶人戴牛耳幞頭,衛士戴一腳指天一腳圈曲幞頭,攆官戴雙曲腳幞頭,前班直戴二腳屈曲向后花裝幞頭等等,[10]一般平民的幞頭無翅??梢?,雖同樣是幞頭,但是也隨身份地位的不同,幞頭也會有不同,戴何種幞頭,可表何種身份,這與封建社會嚴格、森嚴的等級制度是相關的。

三、以幞頭為代表的首服所體現的社會職能

上面有提到,在宋代,幞頭的形制隨社會地位的變化而變化,花幞頭表恩寵,無翅則代表平民,這體現了幞頭背后所代表的階級屬性。

在文人士大夫占統治地位的宋朝,文人地位的崇高、揚文抑武使文人雅士的儒雅風格成為社會的審美風尚,幞頭的產生,除了它具有顯著的“利事”“便事”功能外,它還表現了當時一種新的時代審美趣尚——“雅”,后漢末,“王公卿士以幅巾(一說幞頭由幅巾產生而來)為雅”,而且形制、顏色、紋飾等諸方面都產生變化,以迎合這種雅致的審美,使得它成為文人雅士的首服,成為皇帝的御用首服。[11]這正是幞頭美學價值的體現。

盡管幞頭的形制多樣,甚至有花幞頭等較為華貴的首服樣式,但是與唐相比,其正式化、單一化,體現了宋朝清冷、固執的文人風格,這與宋朝所崇尚的“理”密切相關,“理”倡導“存天理,滅人欲”,其結果就是讓人遵循封建禮法,在無形中束縛了人們的心理。隨著理學逐步在社會思想上居于首要地位,人們的美學觀點也相應有所變化,[12]反映在宋代的首服上就是單一和過分正式化。宋與唐服飾相比,宋代“服飾款式少有創新,而且色彩單調,向質樸、潔凈、自然的方向傾斜”,究其原因,除去宋朝面臨內憂外患,權貴們無心在服飾上用心力外,程朱理學對人們的思想的鉗制也是一方面。

中國古代有“冠、昏、喪、祭、鄉、相見”之六禮,冠放之首位,足以證明冠在古代禮制中的重要性。如明徐元太《喻林》卷二十六引《淮南子·人閭訓》云:冠之于人雖“寒不能暖,風不能障,暴不能蔽也”,但人們仍然使用它,不僅在于“其所自話者然也”,且“人之有冠,猶宮室之有墻屋也”。[13]冠之于封建禮制,不亞于各項規章制度的約束力,上自皇帝,下至文武百官、王公大臣,乃至平民百姓,在不同場合使用不同的首服,節日與日常又有差別,這體現了首服的禮儀性質。

古代的冠帽形制多樣,并且會隨著時代的變遷而變化,隨制度、朝代的變更而異,從而使總數數量巨大,使中國古代的首服制度更加豐富多彩。宋代的首服,除幞頭外,還有東坡巾、籠巾等,一方面與前朝頭巾的繼承相關,另一方面又與宋朝文官群體龐大、社會地位高有關。一個時代的禮儀、風俗、文化必與其典章制度、禮儀規范相關,在儒家傳統的大體制下,中國古代封建社會的首服制度大體上沿革等級明確的規則,但是隨著時代的變遷、民族的融合,首服的變遷也逐漸呈現出多樣化、實用性增強的特點。幞頭只不過是眾多冠帽形制中的一種,它歷經幾百年的風雨,不斷地被創新、改進,不斷地被加入當時統治者的主觀意志,才在宋朝最終定型,成為宋朝男子的主要首服。

參考文獻:

[1]陳茂同.《中國歷代衣冠服飾制》,百花文藝出版社,2005.

[2]吳欣.《中國消失的服飾》,山東畫報出版社,2010.

[3]王雪莉.《宋代服飾制度研究》,杭州出版社,2007.

[4]同?4.

[5]黃能福,陳娟娟,鐘漫天.《中國服飾史》,文化藝術出版社,1998.

[6]同2.

[7]趙連賞.《中國古代服飾圖典》,云南出版集團公司/云南人民出版社, 2007.

[8]《四庫全書》1061冊,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1988.

[9]同2.

[10]戴爭.《中國古代服飾簡史》,輕工業出版社,1988.

[11]艾紅.《宋代文官朝服研究》,上海大學美術學,2010.

[12]王春燕.《物質與精神對服飾的影響———淺析唐宋服飾演變的原因》, 《科技信息》2008年第31期.

[13]賈璽增.《中國古代首服研究》,東華大學服裝設計與工程,2006.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