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春·選擇·信念·價值
——歌劇《青春之歌》導演闡述(下)

2016-08-24 09:08王良波
影劇新作 2016年3期
關鍵詞:青春之歌林道靜全劇

王良波

青春·選擇·信念·價值
——歌劇《青春之歌》導演闡述(下)

王良波

(接上期)她還是個被學弟學妹們視為既有豪爽俠義之氣,又有熱情坦率之心,可以依賴和信任的大姐。說她自甘沉迷是因為她選擇了憑借年輕和美貌步入上流社會,游走于權貴之間,過著舒適享樂的生活,成為京城有名的交際花。同樣,這個人物形象也是不要采取簡單的批判和否定態度,還是要客觀地對她過去和今天,以及她對人生道路的選擇,做出公允的評價??梢哉f她是一個追求物質生活的享樂主義者,也是一個我們要予以批駁和否定的人物形象。

有關其他人物方面,還要特別說明和提醒演員們,在捕捉和體現人物性格特點時,要著重刻畫人物的內外部性格特征和精神氣質,尤其注意強調、強化人物的變化和成長性,這是人物塑造成功與否的關鍵之一。

(二)人物關系

人物關系可以說是表演創作中最難把握的課題之一,也是塑造人物形象過程中極其重要的創作任務之一。因為人物關系始終處于一種動態的、微妙的變化中,演員需要無時無刻不在感覺、感受、體驗這種有時顯形,有時又不顯形的動態變化。只有真切地體驗和把握住這種變化,并將這種變化準確地體現出來,才能更好地完成表演創作。

1、林道靜與余永澤:救命之恩,初戀之情,感恩多于愛情,安逸而少激情,同床異夢,以同情感恩開始,以勞燕分飛而終。

2、林道靜與盧嘉川:敬佩之意,啟蒙之誼,觸動萌發情感,動蕩而富激情,志同道合,精神引領升華為真摯愛情。

3、林道靜與胡夢安:厭惡之情,仇恨之意,始于抗婚投海,終于分道揚鑣。

4、林道靜與白莉蘋:信任之誼,感激之意,以信賴開始,以離棄而終。

5、盧嘉川與余永澤:同學之情,校友之誼,志不同而道不合,視為情敵。

6、盧嘉川與胡夢安:既是政敵,又為情敵,信仰相左,針鋒相對,水火不容。

7、胡夢安與白莉蘋:相互欣賞,相互利用,互有所得,互有所需。

(三)表演方式及風格

1、表演方式:敘事化表演和生活化表演兼用。

演唱:在保持音樂流暢的前提下,以說帶唱,注意語句(歌詞)的完整和語意的準確。

形體:輕盈靈活,輕快活躍(特定人物除外),注意形體的語言性和表現力。

表演:動于內而形于外;眼中有物,心中有情;強調真實體驗、真實交流和真實行動;注重挖掘舞臺行動,包括語言行動、形體行動和心理行動。

2、表演風格:熱情洋溢,激情飽滿;含蓄內斂,松弛內在。

青年人的突出特點“熱情洋溢,激情飽滿”,這也是動蕩年代具有愛國情懷和有良知的國人普遍特征。當時的中國知識分子情感表達方式主要特點“含蓄內斂”,符合中國傳統美學原則和審美習慣?!八沙趦仍凇睉苊饬饔诒砻?,導致一般、直白、概念。

四、主要矛盾與沖突

全劇的主要矛盾與沖突,大致分為社會現實和思想文化兩個層面。

(一)社會現實的主要矛盾與沖突

內部主要矛盾與沖突:當時在國民黨政府統治下民不聊生,社會生活日趨惡化,廣大勞動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社會矛盾日益突出,階級矛盾日趨激化,時常發生激烈的群體事件和群體沖突,構成了社會現實層面的內部矛盾與沖突。其本質主要表現為階級矛盾,主要沖突是代表資產階級利益的國民黨政府與廣大勞苦大眾之間,剝削與反剝削、壓迫與反壓迫的沖突。

外部主要矛盾與沖突:日本帝國主義占領中國東北,拉開了侵華戰爭的序幕。以“九·一八”事件和東北三省淪陷為端點,民族矛盾與沖突上升為社會主要矛盾和主要沖突,構成了社會現實層面的外部矛盾與沖突。其本質主要表現為民族矛盾,其主要沖突是日本帝國主義與中華民族之間,侵略與反侵略、滅亡與反滅亡的沖突。

這一時期社會現實層面內部、外部主要矛盾與沖突,由于國民黨政府不僅在蔣介石“寧贈友邦,不予家奴”和“攘外必先安內”的不抵抗政策指導下,將東北三省拱手讓給了日本帝國主義。還倒行逆施公然迫害、鎮壓和槍殺要求抗日的社會各界愛國人士,及廣大愛國青年、愛國民眾。嚴酷的現實極大地激化了內部矛盾,同時也加劇了民族矛盾與沖突的升級和轉化,從而導致了當時的基本國情:國土淪喪,民族受辱;國家危難,政府反動;國破家亡,民族危機!

(二)思想文化的主要矛盾與沖突

“五四運動”掀開了中國思想文化歷史上的新篇章,在思想文化方面所引發的活力,以及對傳統思想文化所帶來的沖擊都是前所未有的。新舊文化之間的矛盾與沖突,其中主要矛盾與沖突,可以歸結為以“五四精神”為代表的進步思想與傳統的封建思想間的矛盾與沖突,主要集中表現在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等各種觀念上的矛盾與沖突。這種矛盾與沖突首先體現在有進步文化與落后文化的知識分子之間,并深刻影響和沖擊著中國社會,構成了思想文化層面的矛盾與沖突。其本質主要表現為思想矛盾,沖突的本質是創新與保守,變革與守舊的沖突。

五、形象種子與貫穿行動

我們選定“潮”這個形象作為全劇的形象種子。潮——既可以形象地展現時代的風貌,又可以成為青春的象征。

本劇故事就發生在那個風潮云涌的時代,無論是如驚濤拍岸的文化思潮,還是似暗潮涌動的社會浪潮,都暗合了“潮”這個形象。

全劇將以浪潮開始,以人潮結束。全劇開場時,林道靜似漂泊在大海上的一葉小舟,在命運的波濤中顛簸,此時的“潮”正是那個黑暗社會的縮影,是一種有著象征意味的形象展現。結尾時一排排行進中的隊伍形成人潮,此時的“潮”是以盧嘉川為精神領袖,以林道靜為時代代表的新青年們,闊步前行在時代的大潮中引領潮頭。同時在前行過程中將余永澤、白麗萍和胡夢安三個人物淹沒在人潮里……借以表達青年是未來和希望,青年理應成為時代大潮的引領者和弄潮兒,以及大浪淘沙這樣一種語匯性。

全劇的貫穿行動確定為選擇與追求。選擇主要表現在對愛情和人生的選擇,追求主要表現在對理想和信念的追求。

六、風格體裁及處理原則

歌劇《青春之歌》是一部現實主義作品,我們把它的風格體裁確定為:現實主義與浪漫主義相結合的具有浪漫氣質蘊含史詩意味的抒情正劇。

全劇要完整體現這一風格,必須遵行以下幾個基本原則:

(一)現實主義與浪漫主義相結合

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相結合是小說《青春之歌》的基本寫作手法、風格及特點,也將成為我們這部歌劇的基本處理原則之一。不同的是小說《青春之歌》可以說是革命的現實主義與革命的浪漫主義相結合的紅色經典作品,有著鮮明地時代特質和時代審美特征。而我們的歌劇創作將不再冠以“革命的”這樣的定語,采取回歸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本體及其美學屬性,對全劇進行藝術化處理。

(二)局部寫實與整體寫意相融合

局部寫實與整體寫意相互融合,主要是指對全劇整體舞臺視覺和聽覺形象的處理。這一基本原則,既包括對舞臺空間、人物造型和音樂、音響效果等視聽兩方面總的處理,也包括敘事過程中對具體形象、環境、場景,以及行動的組織和舞臺技術手段的運用。

(三)再現與表現并用

再現與表現并用作為全劇處理的基本美學原則,并將依據這一原則對劇中主要情節段落、生活場景和生活內容,做形象直觀、具體而典型的舞臺呈現。同時融入具有主觀評價、表現性、象征性和語匯性處理。

(四)敘事與時空流動

敘事上將運用多時空處理方式,借助時空流動手法,運用疊加、對比、映襯、外化等手段,在展現劇本已有內容基礎上,選取典型的視覺形象和生活場景,做瞬間或段落式的呈現,構成一種連貫流暢的全景式展現,以此完成在敘事過程中擴充內容,豐富內涵,強化內在沖擊力,增強感染力和表現力,同時構成我們這部歌劇演出風格樣式上的特點。如隨著盧嘉川英勇就義,伴隨著合唱《我們是紅樓的學子》的歌聲,頌揚英雄的群像出現。歌畢,盧家川和群像隱去,林道靜獨自演唱詠嘆調《我的心隨你而去我的情伴你遠行》。林道靜唱完之后,遠遠傳來盧家川演唱主題歌《青春之歌》,伴著歌聲,盧嘉川重又出現在舞臺上,并與林道靜再次相見……

通過這段極具浪漫色彩的林道靜與盧嘉川的“生死相會”,把愛可以穿越時空、跨越生死及英雄不死精神永存的意念,以浪漫、寫意、表現和時空流動的方式,進行肆意張揚、極致地抒發與表達。

七、注重視聽藝術的審美

歌劇既是戲劇藝術,也是具有相對獨立性的音樂作品,作為戲劇作品要注重視覺、聽覺的相融與平衡,歌劇更要如此,甚至還要對聽覺有所側重。本劇在視覺、聽覺兩大系統方面處理的具體要求是:

(一)聽覺突出新古典主義音樂風格

1、重視形象性。音樂形象要鮮明具有個性。無論是宣敘調,還是詠嘆調,都要與人物基調相吻合,以塑造人物形象為目的。

2、突出行動性。行動是戲劇的基本特質。不僅是宣敘調要強調行動性,就是詠嘆調也要找準人物的心理行動動機,使音樂更具有行動性,更符合戲劇音樂的特點。

3、注重抒情性。其前提除了找準人物心理行動動機,更要定位好人物的情感、基本情緒及其變化,還要有優美動聽、入耳入心的旋律得以體現。詠嘆調如此,宣敘調也要重視抒情性。

4、強調戲劇性。主要表現在事件的爆發與沖突的尖銳程度,給人物心理帶來多大程度上的沖擊和改變,以及將導致人物命運發生怎樣的根本性的扭轉,當然還包括敘事的清晰完整等。戲劇音樂有沒有戲劇性,抑或戲劇性特點是否突出,在一定程度上決定著音樂具不具備感染力和表現力。

尤其是重中之重的主題歌《青春之歌》,可以由盧嘉川以轉述方式引出,但歌詞不要過于直白,不應局限于表達豪言壯語式的革命激情。它應該是既能夠引發劇中人物(特別是對林道靜這個人物)情感、精神上的認同和震撼,又能成為傳遞主流價值觀的載體,抒發具有青春理想、浪漫色彩,閃耀著人性光輝的情懷。

因此,要求作曲家在音樂進行構思和處理(包括序幕曲、幕間曲及謝幕曲)時,把以上四點作為重要的創作因素加以考慮。在確保音樂完整性的前提下,選擇準確典型具有標示性的聲音形象,適時適度地運用舞臺音響效果。

(二)視覺突出厚重大氣、流暢簡約特點的大寫意舞美風格

舞臺美術各創作部門,以遵循局部寫實整體寫意,提取時代特征、地域特色、青春氣質和愛國情懷四大元素,進行概括性與標積性的形象還原為原則,進行整體構思和完成各自創作。

舞臺空間整體形象方面,要強調雕塑感和流動性。人物造型上要凸顯飄逸感和時尚性。制作方面在保證質量的前提下,要做到精確、精細、精致、精美。

八、結束語

恰逢“五四”運動90周年之際,歌劇《青春之歌》的演出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既是對“五四”愛國主義運動的紀念,更是對“五四”精神的倡導、弘揚、繼承和傳播。

正如劇中《愛與烈火一同燃燒》所唱的那樣:我們相信理想,我們相信愛情,我們相信未來,信仰讓我們幸福、永生!用我們傾情的創造唱響我們的青春之歌!青春是人生清雅的晨曦,青春是人生充盈的青藤;青春是人生曼妙的詩篇,青春是人生絢爛的樂章。

王良波 中央戲劇學院

責任編輯 吳建軍

猜你喜歡
青春之歌林道靜全劇
長篇小說《青春之歌》的愛情研究
——以林道靜為例
創業劇《追夢》央視開播
試析《青春之歌》中的愛情敘事與革命理想
看見校園霸凌
舞劇《青春之歌》創作藝術特征探析
表演藝術家謝芳的后“青春之歌”
《青春之歌》在世界的傳播與影響力研究
陳曉穎兒《舒克的桃花運》殺青播出指日可待
《青春之歌》背后的故事
“身體-主體”視角下的《青春之歌》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