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云南云縣花燈簡述

2016-12-06 02:50楊星潔云縣文化館
民族音樂 2016年4期
關鍵詞:云縣小戲花燈

■楊星潔(云縣文化館)

云南云縣花燈簡述

■楊星潔(云縣文化館)

云縣花燈是云南花燈的組成部分,清末的滇劇“玩友班”偶有“玩友”移植唱段,1928年以后在云州普遍流行。新中國成立后連年發展,形成云南花燈別具一格的、多種演唱形式并舉的“云縣燈”,當屬于云南花燈9個支派之一的“邊疆地區花燈”系列,至今在民間唱燈“崴燈”十分流行。

■歷史淵源

傳入階段:根據有關史料記述,戲劇藝術傳入云縣約在明末清初,自明洪武年間“軍屯”“民屯”“商屯”以后,便有移民進入本區,時至清代,在云縣城內已形成兩條移民居住的街道,城內建由有“肖公祠”和“康公廟”,祠廟中建有供戲曲演出的萬年臺。新中國成立以前的戲曲活動主要是“玩友班”時斷時續的演出。民國9年(1920年)外來滇戲唱班在云縣城景星閣和壽福寺搭臺演出拉門戲,競演精彩節目。據“玩友班”玩友董福海、李芬二人1990年回憶,滇戲唱班在演出時,有類似花燈的移植唱段,兩人當時還學唱過幾段。

1928年春節,姚安商人張某一行4人到緬寧買年貨,在春節燈會上唱姚安花燈《大茶山》,此后緬寧、云州、順寧花燈演唱盛行。民國35年(1946年),云縣各界歡迎國民黨49師師長夏德貴,“云章樂社”和隨軍劇團在城隍廟萬年臺演戲3天,演出劇目有豫劇、滇戲、花燈等。民國33年(1944年)云縣縣級初級中學南區(大寨)分中成立,從昆明購置花燈歌舞、話劇所需的軍號、腰鼓等用品,堅持每星期舉行一次聯歡晚會,表演花燈、魔術、相聲等節目,課余時間還到大寨街、文豐、茶房、涌寶等地演出……

從以上零星記述和早年“玩友班”老藝人回憶推理,云縣花燈應該在是“玩友班”的玩友在引入滇戲時就陸續引入,此后和滇戲同時成為民間戲曲活動的主要內容。

初始階段:1950年1月,邊縱八支隊38團在人民會場舉行營火晚會,扭大秧歌、喊啦啦詞、唱花燈、唱《金鳳子開紅花》,男女歡慶解放。

此后,在縣城、大寨、茂蘭等地,出現了由學校師生、機關干部自編自演花燈的狀況。1956年2月,幸福農場來自大理的青年墾荒隊來縣城演出《大茶山》《十大姐》等花燈歌舞。1960年初,由文教科李彪和楊光漢二人負責,成立了云縣花燈團,招收了青年男女32人,學習花燈演唱,開始改編一些傳統花燈劇目。

發展階段:1963年,云縣一中抽調部分學生排演云南省花燈團創作的大型花燈劇《年輕的一代》。以后花燈演唱活動逐步由民間演唱活動向舞臺演出發展,逐步有了自創節目。1965年12月,云縣組建了一個業余演出代表團,到臨滄參加首次文藝會演,參演的全部是自創花燈節目。

1966年2月,云縣文化藝術工作隊成立,以花燈說唱、小歌舞節目為主。1969年,文工隊借用部分初高中學生,創作排演歌頌道班養路工的大型花燈劇《李智學》,為云縣第一部自創大型花燈劇。1968年大批回鄉下鄉知識青年成為農村文藝演出的骨干,云縣自創自演花燈節目在農村演出中很受歡迎。

盛行階段:1970年初,云縣文工隊確定以創作演出云花燈為主的發展方向,由此形成了創作演出花燈劇目的班底,云縣花燈劇目屢屢獲獎。1974年,文工隊楊楷把云南傳統花燈唱腔與云縣民歌相結合,為馬躍華的說唱詞《云縣是個好地方》編曲,形成了云南花燈的云縣調,1978年底,經云南廣播電臺錄制后播出。此曲歷經40年,唱詞出現10多個版本。

1979年,馬躍華、楊楷的又一個以云縣民歌唱調為素材的力作,花燈劇《山歌妹》上演,獲得云南省文藝調演綜合二等獎、創作二等獎、演員二等獎。云縣花燈由此形成自己獨特的曲調。

據不完全統計,1976年至1985年這10年間,云縣專業、業余花燈愛好者創作上演花燈劇目120多個,獲省級、地區級調演、會演等級獎勵約30多項。有關專家評說:臨滄地區的花燈正宗在云縣!

流行階段:1985年,云縣文工隊撤銷,云縣花燈沒有了專業團隊,變為群眾業余演出活動的主要內容,文工隊演員到各個單位成為推廣云縣花燈的編導,但大型花燈劇再沒有演出舞臺,以演唱本行業、本系統內容的花燈小戲和花燈說唱為主。

1986年,臨滄地區舉辦全區文藝會演,云縣召集已經分到各單位的原文工隊演員組成演出團,由董慶良帶隊參加,由王世雄編劇、楊楷編曲的花燈小戲《麻羅七》《橋》,花燈說唱《云縣是個好地方》(第三版)分別獲得一等

獎、二等獎。

1987年,云南瀾滄江酒業集團組建瀾滄江歌舞團,作為打造企業形象宣傳企業產品的載體,先聘請楊楷作為藝術顧問,后來又聘請董慶良為團長,聘請王世雄為總經理助理協助董慶良,先后聘請省上的花燈藝術界專家、編導付彬、向美慶、朱云卿、尹家梅等老師指導幫助,創作上演了《說說唱唱瀾滄江》《好喝的酒是瀾滄江》《啤酒狂歡擺歌臺》《我們的瀾滄江》《云縣天天在變樣》《十二月采茶》等花燈說唱、花燈歌舞節目20多個?;粽f唱成為瀾滄江歌舞團的看家節目,在云南各州市縣巡回演出,還到過廣州、深圳、四川等等城市和緬甸部分地區演出,每場演出,花燈節目都是重頭戲。瀾滄江酒業集團為云縣花燈引入企業文化樹立了標桿,先后有不少企業和單位效仿,創作上演了許多具有行業特點和云縣調很濃的花燈節目,在地區級、省級行業文藝調演中獲多項獎。

1997年,云南省文藝學?;艨飘厴I的15名云縣學生畢業回縣,分到鄉鎮文化站和各個單位,成為普及輔導云縣花燈的有生力量。1997年開始,云縣組織過4屆農村文藝會演,每屆會演花燈節目占三分之一以上。

2004年開始舉辦的瀾滄江啤酒狂歡節,每一屆都有3~4場晚會,每場晚會都有自創的云縣花燈新節目與觀眾見面。

2016年5月,省委宣傳部組織“云之南民族團結藝術團”到云縣慰問演出,就以云縣花燈《云縣是個好地方》命名,花燈說唱《云縣是個好地方》的第7個版本,作為主題節目由曲靖市麒麟區歌舞團演出。

■基本內容

云縣花燈的基本內容從表演形式上分,可分為花燈歌舞、花燈說唱、花燈小戲、大型花燈劇幾個類型:

花燈歌舞:從模仿《游春》《十大姐》《大茶山》《萬盞紅燈》等傳統花燈產生,因載歌載舞的形式顯得熱鬧而有趣,很長一段時間云縣文藝演出的開場節目和收尾節目都喜歡用花燈歌舞的形式。云縣花燈歌舞是自編自演最早的節目形式之一,簡單寫幾段唱詞,然后套用幾段云南花燈的唱段集成。崴花燈、唱花燈曾經是云縣文工隊練功時必不可少的基礎訓練科目。

花燈說唱:云縣花燈說唱是在花燈歌舞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開始以數板加唱段邊數邊唱來表演,句式如云縣山歌的7字句,每兩句押韻,每4句表達一層意思,從《云縣是個好地方開始》,句式開始活躍不受約束,說、唱、數自由組合,花燈調也由此云州味十足。

花燈小戲:花燈小戲創作一度在云縣盛行,有情節、有沖突、有劇情,可以讓人喜、可以讓人哭、可以參加專業舞臺比賽活動,也可以不受場地限制下鄉演出。云縣花燈小戲有10多個作品獲得省級、地區級獎勵。云縣許多文學愛好者從寫短篇小說開始學寫些小戲,上演了不少作品。

大型花燈?。捍笮突魟〕艘浦膊糠謽影鍛蛞酝?,云縣自創節目僅限于云縣文工隊演出,且大多數為地區以上會演、調演參賽節目。當時臨滄戲曲舞臺比較活躍,云縣花燈舉足輕重。云縣文工隊在此期間創作上演過幾部影響較大的大型花燈劇。

■主要特征

云縣調,云州味:從花燈調上看,云縣花燈把傳統花燈調和云縣山歌結合在一起,這是楊楷50多年從事花燈音樂創作的一大成果,其特點是:選調靈活、創作細致、緊扣劇情、貼近人物,結合好地方民族民間音樂素材。在唱腔設計上,靈活的選取所需要的調子,不分地域(或少分),只要符合我需要的,好聽的就拿來為我所用。

確定了該劇風格后,每個人物選取一支花燈調為基礎調,再選1~2支為輔調。所選調子、調式、調性基礎統一,唱腔的結構、旋律走向、輕重緩急、起伏跌宕,運用多種作曲手法,充分注重每個行腔的細節,緊緊跟隨著劇情和人物的發展、情緒變化,以求較準確的詮釋編劇的創作成果。有的作品,在花燈唱腔里糅合了大量的云縣民族民間山歌、調子,充分突出了地方特點。

云縣的民族民間音樂與傳統的花燈曲調有機地有效地相結合,是云縣花燈最顯著的特點之一。

1979年2月創作的花燈劇《山歌妹》(馬躍華編劇、楊楷音樂設計),是云縣的民族民間音樂與花燈曲調有效結合的嘗試。

《山歌妹》的音樂選用了花燈歌舞《山茶贊》為基礎調,始終貫穿全劇?!渡讲栀潯吩{:

同時《山歌妹》也選用了云縣彝族民間山歌,與花燈曲調相融合?!对瓶h彝族山歌》:

在《山歌妹》中的開幕曲合唱,就用了《山茶贊》和《云縣山歌》的旋律。

合唱的過門,把《山茶贊》第一句節奏拉開,第二句采用了作曲手法中的“留頭變尾”,然后基本上都是《山茶贊》的變奏。當合唱結束,大幕拉開,有一個4小節的過門后,樂隊停,由茶花嬸獨唱。

這段唱腔的前8小節,就是《云縣山歌》中的[4][5][6]小節(稍有變化),以后的唱腔則是《山茶贊》的變化。

《云縣彝族調子》:

(1)《抬腳歌》

這實際上是由笛子吹奏的旋律,為了傳承,彝族先民聰明的給它填上詞,便于記憶、傳承。

(2)彝族打歌調:

《山歌妹》中第四、五、六、七曲,就是《云縣彝族調子》《云縣彝族山歌》與《山茶贊》的融合。

如:[曲五]《春風染茶綠滿坡》

大戲大氣,小戲有趣,說唱隨意:云縣大型花燈劇一度在臨滄戲劇舞臺很活躍?;粜颉渡礁杳谩钒言瓶h山歌和花燈緊密結合在一起,無論劇情、唱腔、表演等方面都得到省地專家贊許,獲得多項獎勵。7場花燈劇《金魚三姑娘》把一個美麗的傳說搬上舞臺,同樣獲得不少獎勵。還有《春光曲》《小巷深處》等等,有許多優秀大型花燈劇作品?;粜蜇S富多彩,日常生活中的點點滴滴都可以入戲,趣味無窮,諸如《看姑娘》《趕鵝》《新石匠》《麻羅七》《橋》《選擇》《巧遇》《取子彈》等等,云縣創作上演的花燈小戲有近百個,很受歡迎。說唱節目自《云縣是個好地方》開始,無論是專業舞臺和業余舞臺都十分活躍,是云縣花燈調最突出的節目形式,機關、學校、企業都喜歡用花燈說唱形式歌頌自己的行業、歌頌自己的喜愛。

方言土語劇情中:花燈小戲、花燈說唱最突出的地方特點就是把云縣的方言土語結合在其中,如:花燈說唱《云縣是個好地方》。

1973年10月,為參加臨滄地區文藝會演,云縣文工隊創作了《云縣新貌》(馬躍華作詞、楊楷音樂設計)。依照《游春》的模式進行改編。音樂上,將第一段的《海棠花》改為《喜迎春》,保留了《采花調》和結尾的《雙搭調》。在每每數板結束一個段落后唱,“何消說”后,重復前面數板的最后一句。如:(數)千軍萬馬擺戰場,大干快干擋石墻。治好河東治河西,定叫沙灘獻米糧。

1986年6月,王世雄根據馬躍華《云縣新貌》改寫說唱詞,把《云縣新貌》改為《云縣是個好地方》(以后便固定下來》。楊楷根據新詞將音樂做了修改。在每每數板結束一個段落后,先中一小段說白,再接唱“何消說……”如:(數)兩上糖廠機器聽見,大車小車運蔗忙。遠方來客齊稱贊,好吃不過云縣糖。(白)嘜嘜嘜,我們云縣呢糖該——扎實甜吶!后面還有云縣茶最香等等。

1997年3月,馬永勝改寫說唱詞,楊楷根據新詞,將音樂做了修改。將每每數板結束一個段落后的唱腔修改便固定下來。

2004年12月到2016年3月,宋榮坤共修改了4稿說唱詞,楊楷都根據新詞修改了音樂,加上了云縣的口語。如:在眾人數板完“云州老八碗”后,(甲、白)阿乖家——(數)原來這就是老八碗,聽著我就口水淌?。ū姡┌⒙锫锫锬隳χ?,再款給你幾小樣。

在花燈說唱,小戲中加上地方的方言口語,豐富了作品,增強了演出效果,拉近了與觀眾的距離。

雅可登堂,俗可自娛:云縣花燈在云縣文工隊時期,時常參加省里的會演、調演或者到周邊鄰近地州交流演出,在專業舞臺上演出屢屢獲獎。云縣文工隊撤銷以后,只要參加行業調演、會演,往往也是花燈節目獲獎。在民間自唱自娛活動中,演唱云縣花燈已經成為一種習俗,特別是廣場舞活動,唱花燈崴花燈必不可少。

■重要價值

藝術價值:云縣花燈音樂突出的地域性和云州味,過多的表現在與云縣山歌巧妙結合。云縣花燈唱詞突出的云縣特點和民族特色表現在方言土語的戲劇色彩濃郁。云縣花燈表演的地方化和大眾化表現在與云縣民風民俗結合緊密。如果說云南花燈具有中國傳統戲曲的形式美、生活美、風俗美的話,云縣花燈不失為形式、生活、風俗的地域化和通俗化,其審美價值和藝術價值不容小覷。

研究價值:通過《金魚三姑娘》我們可以看到云縣民間傳說故事中的戲劇色彩;通過《云縣是個好地方》我們可以見證云縣幾十年來的發展變化;通過《說說唱唱瀾滄江》我們可以看到云縣企業文化的作用和地位;通過《山歌妹》我們可以研究云縣民族民間歌曲的傳承利用價值……研究云縣花燈的發展史猶如研究云縣經濟社會發展狀況,可以從中追溯云縣作為全國文化先進縣的發展軌跡。

社會價值:云縣花燈通過傳入、包容、發展、普及,成為云縣社會文化發展的外在表現,其社會價值不容忽視。

云縣花燈目前缺乏必要的保護措施,從專業舞臺走向大眾文化以后,存在“專業舞臺缺燈”“專業演員少燈”“群眾演唱似燈非燈”等不同程度的瀕危狀況。建檔立案、整理專輯、專題研究、傳燈學燈。形成“研究有機構、傳承有培訓、創作有人才、普及有輔導”的傳承保護機制,是云縣花燈的傳承、保護、利用、發展的迫切需要。

猜你喜歡
云縣小戲花燈
看花燈
掛花燈
Work as a team,win as a team
以史為綱:民間小戲實證研究的新范式——讀陳美青《質野流芳:山西民間小戲研究》
目前云縣生豬生產形勢分析
做花燈
鬧花燈
古鎖里藏了個小戲精
小戲唱腔之“體” 略說
李蘭迪:99年的“小戲骨”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