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浙江臨海峙山頭遺址調查與試掘簡報

2017-02-18 01:14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臨海市文物保護管理所
東南文化 2017年1期
關鍵詞:陶片山頭考古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臨海市文物保護管理所

浙江臨海峙山頭遺址調查與試掘簡報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臨海市文物保護管理所

浙江臨海峙山頭遺址的試掘,發現并清理了一批灰坑及柱洞、基槽等建筑遺跡,出土了新石器時代的陶器、石器等文化遺存。通過這一試掘,了解到該遺址主要包含上山文化和跨湖橋文化兩個階段。峙山頭遺址是迄今發現的上山文化中緯度最靠南、經度最靠東、距海洋最近的遺址,對于完整認識中國東南地區早期新石器時代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峙山頭 新石器時代 上山文化 跨湖橋文化

峙山頭遺址位于浙江省臨海市小芝鎮南豐村南,西南距臨海市區30余千米(圖一)。遺址分布在一“靴”形山崗上及東部坡腳下,海拔60~85米(圖二;彩插一:1)。山東南坡緊鄰小芝溪,該溪發源于大羅山(又稱瑞芝山),于臨海市區自東向西逆流匯入靈江。

峙山頭遺址由文物愛好者胡為農提供遺址信息。2014年6月至2015年10月,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與臨海市文物保護管理所聯合對遺址進行了三個階段的考古調查與試掘?,F將遺址的基本情況簡報如下。

一、地層堆積

試掘探溝的位置集中于山崗東坡和山頂,這兩個區域的地層堆積分別以TG4和TG12為代表。

1.TG4北壁(圖三;彩插一:2)

TG4,位于山崗東側坡腳,長14、寬1米。

①層:表土層,褐色沙土,厚約15厘米。

②層:灰白色沙土,質地松軟,厚0~20厘米,西高東低,略傾斜狀分布在探溝的東半部。包含物為一些碎小的陶片、石塊、釉陶、瓷片等。

③層:棕褐色砂土,夾雜灰色淤斑,質地較硬,厚0~20厘米,西高東低,傾斜狀分布,基本上全探溝均有分布。本層含較多陶片、少量石塊和零星石器坯件等。陶片以泥質夾細沙黃褐陶及夾炭黃褐陶為主,見有淺腹平底盤等器形,流行繩紋,具有上山文化晚期的特征。本層下發現H 2、H 5等灰坑及一些柱洞遺跡。

④層:黃褐色粘土,含較多灰色淤斑,厚約30厘米,西高東低,傾斜狀分布于全探溝。包含物與③層基本相同。

⑤層:灰褐色粘土,厚0~35厘米,基本水平分布在探溝的西半部。出土少量陶片,仍以泥質夾細沙黃褐陶及夾炭黃褐陶為主,可辨器形有淺腹平底盤、橋形把手等。

⑥層:黃色粘土,夾灰色淤斑,厚約40厘米,基本水平狀分布全探溝。未見包含物。

⑦層:黑色淤土,本層未發掘,鉆探得知其厚約1.4米。通過其東部TG10的發掘,了解到該層含大量的植物葉莖,但未見人工遺物。初步判斷為自然形成。

經鉆探,以下為灰黃色沙土層,含水量比較大,厚度不明。

2.TG12

TG12,位于北部山頂偏西部,長13、寬2米。因種植桃樹,開辟梯地,遭受破壞,形成多級臺地狀,因此,探溝內東、西兩臺地的地層堆積不能通連,下文以TG12(東)與TG12(西)分述(圖四)。

圖一// 峙山頭遺址位置示意圖

圖二// 峙山頭遺址地形、范圍及探溝位置圖

(1)TG12(東)

①層:表土層,灰褐土,厚約15厘米。

②層:黃褐色,含較多白色料漿顆粒,厚約15厘米,基本呈水平狀堆積。出土少量陶片,主要為夾砂紅褐陶和夾炭黑陶,見有繩紋。本層下開口若干柱洞、灰坑H 18及建筑遺跡1。

③層:紅褐色沙土,厚0~20厘米,東薄西厚呈傾斜狀分布。包含物與上層相近。

考慮到建筑遺跡1的保護與展示的需要,③層以下未發掘。

(2)TG12(西)

①層:表土,灰褐色沙土,厚10~30厘米。

②層:灰黃色沙土,質地松軟,厚0~20厘米,傾斜狀分布在探溝的北端。出土物中包含青瓷片等。

③層:黃褐色沙土,厚0~15厘米,傾斜狀分布在探溝北端。含少量陶片,以夾砂紅褐陶為主,其次為夾砂灰黑陶,可辨器形有釜口沿、扁方形鼎足,見有籃紋、弦紋。

④層:黃褐色沙土,普遍含白色斑塊,厚0~30厘米,西北低東南高,傾斜狀分布在探溝西部。出土陶片以夾炭紅褐陶、夾砂紅褐陶為主,少量夾砂灰黑陶,可辨器形有繩紋釜、橋形把手等。

⑤層:黃褐色土,含較多灰淤斑,含沙量少,質地較軟,厚0~40厘米,傾斜狀分布在探溝的西部。本層出土一些陶片、少量石片及零星紅燒土塊,陶片以夾砂紅褐陶為主,少量夾砂灰黑陶,可辨器形有細繩紋折肩釜等,具有明顯的跨湖橋文化陶器的特征。

⑥層:紅褐色沙土,厚0~30厘米,傾斜狀分布在探溝西部。出土陶片以夾砂紅褐陶和夾炭紅褐陶為主,零星夾砂灰黑陶,流行繩紋,可辨器形有釜、大口盆、橫鋬耳等。

⑥層以下為生土層,紅色基巖。

二、遺跡

1.灰坑

共清理灰坑19座,絕大部分為史前時期。山頂及坡腳均有分布,平面多為不規則的圓形,直徑1米左右,深約0.2~0.4米??觾忍钔恋陌镆话悴回S富,多為破碎的陶片或少量石塊及零星殘石器。

H 3,位于TG4西部,③層下開口。平面形狀呈不規則橢圓形,南部伸入探溝南壁未清理,斜壁,平底。填土為紅褐色斑土,出土較多陶片和石塊。陶片全部為泥質夾細沙紅衣陶和夾炭紅衣陶,見有繩紋,可辨器形有淺腹平底盤、小口高領罐、牛鼻耳等(圖五)。

2.建筑遺跡1

位于TG12東部,②層下開口。由G1、G2兩條溝槽及若干柱洞組成。溝槽略呈西北—東南向,兩者大體平行,間距約0.9、長均2米以上,并向探溝的南北壁外延伸,溝槽寬25~40、東側溝槽深約15、西側溝槽深約40厘米且西壁下部向外傾斜。溝槽內外均發現有柱洞,柱洞直徑15~35、深15~50厘米。西側溝槽內出土陶片以夾砂紅褐陶為主,有零星的夾炭紅衣陶。綜合判斷,溝槽與部分柱洞顯然屬于同一遺跡單元,可能與居址有關(圖六;彩插一:3)。

圖三// TG4北壁剖面圖

另外,在TG5內發現了數量較多的疑似柱洞的淺坑,多為近圓形,少數形狀不規則,大小一般20厘米左右,深10~50厘米??赡芤才c建筑遺跡有關。

圖四// TG12北壁剖面圖

圖五// H3平、剖面圖

圖六// 建筑遺跡1平、剖面圖

三、遺物

峙山頭遺址出土陶片較破碎,從陶系來看,以夾砂灰褐、黑褐陶為主,少量夾炭黑褐陶,其次為泥質(夾細沙)黃褐陶、夾炭紅陶。常見繩紋(圖七:3、7),還有少量網格紋(圖七:1、5)、刻劃紋(圖七:4、8)、葉脈紋(圖七:2、6)、壓印花邊等裝飾手法??杀嫫餍斡欣K紋釜、淺腹平底盤、雙耳罐、缽、豆、陶拍等。此外,遺址還出現了零星的鼎足、澄濾器、半月形石刀等。

1.陶器

雙耳罐TG1④:9,雙耳罐,夾炭紅褐陶,厚胎,橋形耳,口徑不明(圖八:1)。

大口盆桃園房南④:2,夾炭灰陶。圓唇,窄沿,直口,斜壁,口沿上壓印花邊狀按窩,沿下橫向安扳耳。殘高6、壁厚0.8厘米(圖八:2)。

平底盤TG4⑤:10,夾炭紅衣陶,口部殘,敞口,斜腹,平底,腹外壁安橫向牛鼻耳??趶讲幻?,殘高2.8厘米(圖八:3)。TG3③:9,泥質灰褐陶。無沿,寬唇,極淺坦腹,平底??趶讲幻?,高1.5厘米(圖八:4)。

釜TG12(西)⑤:1,夾砂灰褐陶。敞口,口沿略內凹,折肩,斜腹,下腹及底部殘,器表肩部以下施縱向繩紋??趶讲幻?,殘高5厘米(圖八:5)。TG2③:13,夾砂黃褐陶。尖圓唇,短頸,腹部殘,頸下腹部施縱向細繩紋??趶讲幻?,殘高6.7厘米(圖八:6)。TG2③:15,夾砂灰黑陶。圓唇,敞口,短頸,腹部殘,器身施縱向繩紋??趶讲幻?,殘高4.5厘米(圖八:7)。TG1③:23,夾砂灰白陶。敞口,沿面內凹,腹部殘,腹上部施縱向繩紋??趶讲幻?,壁厚0.5厘米(圖八:8)。TG2⑤:13,夾砂黃褐陶。尖圓唇,束頸,折肩,腹部殘??趶讲幻?,殘高8.5、壁厚0.8厘米(圖八:9)。

缽H1②:12,夾炭紅衣陶。尖圓唇,敞口,弧腹,矮假圈足??趶讲幻?,高5.5、胎厚0.3厘米(圖八:10)。

豆TG2④:15,夾砂灰褐陶。斂口,折腹,下部殘??趶讲幻?,殘高4.5厘米(圖八:11)。TG3⑤:18,夾炭紅衣陶。胎灰黑色。尖圓唇,口微斂,斜弧腹,下部殘,齊沿安橫扳耳,耳中間施圓形穿孔??趶讲幻?,殘高3.5厘米(圖八:12)。

陶拍TG1④:10,夾炭灰黃陶。亞腰形,頂面弧凸,底面稍平,素面。底徑約5、高5.2厘米(圖八:13)。

2.石器

石器成品數量不多,各種不規則的石塊占比例較大,絕大部分為灰黃色砂巖,多為打制石器,少量局部磨光。器形除了較多的石塊,主要有斧、錛、磨盤、磨球,少量穿孔石器、石刀、石鏃,另有零星石核、石片等。

石斧TG4③:9,半成品,青灰色,梯形,打制成坯。長9.7、寬5.5~6.8、厚3.8厘米(圖九:1;彩插一:4)。TG4③:10,青灰色,近長方形,雙面鋒,舌形刃,通體磨光。長7、寬4~5、厚3厘米(圖九:2)。

圖七// 峙山頭遺址出土陶片紋飾

石錛TG2③:7,青灰色,上部殘,長方形,器身扁平,通體磨光。殘長6.5、寬6.4、厚1.9厘米(圖九:3)。

石刀TG12①:1,青灰色,半月形,直刃,刃部有崩缺,中部鉆圓孔,雙面管鉆,通體磨光。長9.5、高4.1、厚0.6、孔徑1厘米(圖九:4)。TG3⑤:6,青黃色,斜把,單面鋒,弧刃,正面鋒線以下磨光。長5、高4、厚0.7厘米(圖九:5)。

石鏃TG3③:1,青黃色,剝片成坯,半成品,寬柳葉形,器身曲弧。長6.5、寬4.2、厚1厘米(圖九:6)。

穿孔石器TG5D29:1,半圓形,另一半殘斷,青黃色含白色斑點,質地粗糙。截面呈扁圓形,中孔雙面對鉆,孔壁略內凹,器表磨光。經復原,外徑約8、孔徑約4、厚約3厘米(圖九:7)。

石核TG2③:3,青黃色夾雜白色顆粒,粗砂質。圓形,臺面1個,為自然臺面,臺面形狀長方形。2個剝片面,剝片數量分別為4個和5個。寬5.5~8、厚4.2厘米(圖九:8)。

磨盤H10:1,黃褐色細砂巖。不規則圓形,四周高,中部凹弧,背面平整。長徑22、短徑13.5、厚5厘米(圖九:9;彩插一:5)。

磨球TG2③:1,灰色,粗砂質。圓形,器身扁平。直徑9.5、厚4厘米(圖九:10)。

四、結語

1.文化遺存的性質、年代與分期

根據以上文化因素綜合判斷,峙山頭遺址的新石器時代遺存可以分為早、中、晚三個時期。早期具有上山文化晚期特征,陶器以平底盤、雙耳罐為代表,石器以打制石斧、穿孔石器、石磨盤等為代表,年代約距今8500年[1]。中期具有跨湖橋文化特征,以多種形式的繩紋釜為代表,少量豆、缽,年代約距今7000~8000年[2]。晚期相當于河姆渡文化晚期,距今約5000余年。其中以早、中期為遺址的主體文化內涵。

峙山頭遺址出土陶器的總體面貌,具有上山文化和跨湖橋文化的特征,又有自身的特點,如黑色的環耳等,不見于其他上山文化、跨湖橋文化遺址,遺址還出土一件腹極淺的平底盤(圖八:4),雖不見于跨湖橋遺址,但在下湯、小黃山、上山、荷花山等遺址的跨湖橋階段均有發現。但因出土遺物較破碎,完整遺物太少,對其文化面貌的準確認識還有待更進一步的考古工作。

圖八// 峙山頭遺址出土陶器

根據以上器物的分期,結合地層關系,可以大體明確山東坡TG4③-⑤與TG1④-⑤、TG2⑥、TG3④-⑤、TG8④及山頂TG9⑤層相對應,年代屬上山文化晚期。東坡的跨湖橋文化堆積以TG2②-⑤、TG2H1為代表,與之年代相對應的有TG1②-③、TG3②-③、TG8②-③及山頂TG9②-③、TG12(西)④-⑥層。

2.黑色淤土層為了解本地區的古環境提供了重要資料

在TG4、TG10早期文化層堆積的下面均發現了較厚的黑色淤土層,該層包含大量的植物桿莖、樹葉等有機質。通過鉆探,了解到這一層堆積主要分布在山坡東部的低地,厚0.2~1.8米,底部也高低不平,其下則為灰黃色的砂土層,含水量高、質地松軟。這一黑色淤土層及其下的砂土層可能為我們了解該遺址乃至本地區新石器時代早期的自然環境提供非常寶貴的資料。

3.意義

根據目前的研究成果,上山文化主要分布在金衢盆地[3],靈江流域目前發現的史前遺址很少,1981年在靈江中游北岸鳳凰山麓江邊河床中曾采集到較多的石器、骨貝飾、陶塑等,部分具有新石器早期的特征,但缺乏確切的地層關系[4]。1984年文物普查發現了仙居下湯遺址[5],直到上山、小黃山[6]等遺址的發現,對下湯遺址的年代才有了準確的認識。2010年發現并試掘了臺州路橋靈山遺址,首次在靈江流域發現了河姆渡文化晚期遺存[7]。2015年下湯遺址進行了全面的勘探和試掘[8]。仙居下湯、臨海峙山頭和臺州路橋這三處遺址分處靈江的上、中、下游,年代依次從早至晚,內涵上各有側重,峙山頭遺址是建立靈江流域史前文化譜系的重要發現。同時,峙山頭遺址的發現也填補了臨海市史前文化的空白。

圖九// 峙山頭遺址出土石器

在文化性質上,峙山頭遺址與上山文化和跨湖橋文化有密切的聯系,又是迄今發現的上山文化向東分布的緯度最靠南、經度最靠東、距海洋最近的遺址,對于完整認識中國東南地區早期新石器時代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發掘:蔣樂平郎愛萍張龍勝仲召兵王永磊仲芹

繪圖:仲召兵郎愛萍

攝影:仲召兵馬欣

執筆:郎愛萍蔣樂平仲召兵王永磊

[1]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浦江博物館:《浙江浦江縣上山遺址發掘簡報》,《考古》2007年第9期。

[2]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蕭山博物館:《跨湖橋》,文物出版社2004年。

[3]蔣樂平:《跨湖橋文化研究》,科學出版社2014年。

[4]王子:《浙江臺州靈江出土的史前文化遺物》,《東南文化》1998年第3期。

[5]金祖明:《浙江仙居下湯新石器時代遺址》,《東南文化》1990年第6期。

[6]王海明:《嵊州小黃山新石器時代遺址——盤活了浙江新石器時代文化的分布格局》,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編《浙江考古新紀元》,科學出版社2009年。

[7]羅河笙、汪躍、葉祥青、陳虹:《臺州路橋靈山遺址》,《東方博物》2015年第2期。

[8]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仙居縣文物管理委員會:《浙江仙居下湯遺址考古勘探與試掘簡報》,待刊。

(責任編輯:朱國平;校對:張平鳳)

Brief Report of the Investigation and Prelim inary Excavation on the Zhishantou Site in Linhai,Zhejiang Province

Zhejiang ProvincialResearch Institute of Archaeology LinhaiMunicipal Bureau ofHeritage Protection and Management

The prelim inary excavation conducted on the Zhishantou site,which is located in Linhai, Zhejiang province,discovered a range of ash pits and architectural remains such as pillar holes and founda?tion trenches and a number of Neolithic pottery and stone wares.The excavation revealed that the sitemain?ly contains remains from Shangshan Culture and Kuahuqiao Culture.Among the Shangshan Culture sites thathave been discovered so far,Zhishantou is the southernmost,easternmost and seamost one.The Zhishan?tou site is of significant value to form ing a full know ledge of the Neolithic cultures in China’s southeastern areas.

Zhishantou;Neolithic Age;Shangshan Culture;Kuahuqiao Culture

K 871.13

:A

江蘇省考古學會2016年年會在鎮江召開

2016-03-23

2016年12月28—30日,江蘇省考古學會2016年年會在江蘇鎮江召開,會議由江蘇省考古學會主辦,鎮江博物館承辦。江蘇考古界120余位考古工作者參加了會議,會議同時邀請浙江省考古研究所所長劉斌先生進行講座。

會議開幕式由鎮江市文廣新局周文娟局長主持,鎮江市人民政府副市長曹麗虹、江蘇省考古學會副理事長、南京博物院副院長李民昌分別致辭。在兩天的會議中,38位專家學者分別從江蘇考古新發現及成果、保護文化遺產、考古服務社會公眾等角度作論文發言。此次大會,特別邀請江蘇省文化廳黨組成員、副廳長,南京博物院院長龔良做專題報告。龔良院長在《〈中國文物古跡保護準則〉在現實中的應用》的專題報告中明確指出該準則是文物古跡保護事業的行業規則,凡從事文物古跡保護的人員,包括政府管理、勘測施工、研究教育、宣傳媒體等,在專業行為和職業道德上都受到這一準則的約束。龔院長還指出考古人員在分享考古成果的同時,也要對不可移動文物加強保護,并讓其變成公共文化之地,更好地為公眾服務。

猜你喜歡
陶片山頭考古
十大考古發現
考古出乎意料的幾件事
稷山郭家棗園遺址東周時期圓陶片用途淺析*
三星堆考古解謎
“考古”測一測
懷友
拾到一塊陶片的快樂
你說,你不說
家鄉的白頭山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