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淺談康德哲學的物自體

2017-03-09 09:29丁永寶
濰坊學院學報 2017年4期
關鍵詞:知性先驗康德

丁永寶

(濰坊學院,山東 濰坊 261061)

淺談康德哲學的物自體

丁永寶

(濰坊學院,山東 濰坊 261061)

“物自體”概念是康德批判哲學的基石,物自體的預設使康德哲學產生了矛盾。要想厘清康德哲學的發展脈絡,就必須弄清楚康德物自體的含義?,F象和物自體的區分在康德的批判哲學中,表現為物自體的不可知論??档碌呐姓軐W對后世哲學的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

物自體;現象;不可知論

眾所周知,康德的批判哲學是從批判唯理論的獨斷論和經驗論的不可知論開始的,康德哲學的目的則是要建立新的科學的形而上學。而康德哲學的“物自體”概念是康德批判哲學的基石,是康德哲學智慧的結晶,更是整個康德哲學的軸心。與康德同時代的耶可比(1743-1819),在評論康德的《純粹理性批判》時深有感觸的說,沒有物自體,就不能進入康德哲學;有了物自體,又不能繼續呆在康德哲學中。這個“困惑”確實觸及了康德哲學的內在矛盾。是的,在康德哲學中是處處充滿矛盾的,如果不了解矛盾就不可能理解康德哲學。而這所有矛盾的根源,就在于物自體的預設。

康德說休謨的論證驚醒了他的“獨斷論的迷夢”,不僅具有消極的意義,而且應當促成積極的成果??档伦鳛橐粋€理性的捍衛者,從而想到從大陸理性主義的形式邏輯原則上升到“先驗邏輯”的層次,并梳理出一整套知性范疇,通過“先驗演繹”而證明了這些范疇運用于經驗對象的必然性和普遍有效性??档抡驹谥R論的立場認為,人類認識的目的在于獲得具有普遍性與必然性的,能夠不斷擴大我們的知識范圍的知識。所以康德提出了“先天綜合判斷”,他的任務就是解決“先天綜合判斷”何以可能的問題??档聦Υ藛栴}的看法是不同于休謨的,因為休謨根本不允許我們得到具有普遍性和必然性的關于對象的知識??档聻榱私鉀Q這個問題,確立了一個不同于休謨的基本前提:物自體的存在。

物自體作為康德哲學的基石,要想理解康德哲學就必須弄清物自體的含義。而在康德哲學中,物自體的含義是非常廣泛的,我們以為康德哲學的物自體有以下四個方面的含義。

第一層含義,康德用來指理念。理念作為物自體是不可知的,因為理念乃是經驗的絕對整體??档聫娜说纳挠邢扌酝瞥隽艘粋€無限的不可知的作為理念的物自體,從而強化了有限之人追求無限的物自體而物自體是永遠也不可企及的觀點??档滤f的“理念”,并非柏拉圖意義上的“共相”之類,而是理性的一種最高的“邏輯的統一功能”??档抡J為,“知性”以“感性”為對象,而“理性”以“知性”為對象。但是知性的統一性是不完整的,具有相對性。而理性的統一性卻是完整的,具有絕對性。理性的這種統一性所成的“理念”是理性的一種必然的概念,是理性的“純粹概念”或“先驗理念”。先驗理念是由理性的邏輯推理的三段論形式呈現的,正如知性概念是由判斷的邏輯形式呈現的。根據康德的假定,先驗理念有三個:心靈、宇宙和上帝。同時,先驗理念有如下特征:一,它們和知性的全部使用處在必然的關系之中;二,它們是超驗的,而超出了一切經驗的限度,沒有任何與先驗理念相對稱的對象能在任何時間發現于經驗中。

康德物自體的第二層含義,是指存在于我們之外又作用于我們感官從而給我們提供感覺材料的物??档峦瑐鹘y哲學一樣,是肯定物自體的存在的。那么,物自體與傳統哲學的區別在哪里呢?它是不可知的呢?他又在《未來形而上學導論》的第十四節中對物自體的不可知問題作出詳細而明確的回答。在康德看來,我們之所以不能夠先天的認識物自體,“因為我要知道的不是我關于一個物的概念里所包含的東西,(因為那是屬于它的邏輯上的東西),而是在物的實在性里加到這個概念上去,并且使物本身在我的概念以外的存在性上得到規定的東西”。先天的分析概念是無濟于事的,那么后天認識呢?“因為,物的存在所遵循的法則,如果是應該由經驗告訴我的話,那么這些法則就是作為有關物自體的,既然如此,它們就必然在我的經驗之外應用于物自體本身?!苯涷炓沂窘涷炛獾臇|西在康德看來顯然是不可能的。從而,康德與獨斷論劃清了界限。

第三,關于康德物自體的不可知思想,用康德自己的話說,即“自在之我”,思維的主體,也是不可知的??档抡J為,我們的感性本身的這種特性,或者說理智的特性,以及作為理智和全部思維之基礎的統覺的特性,是怎樣可能的?并不能夠得到進一步解決和答復。因為我們必須用它們才能作出任何解答,才能對對象進行思維。而自我是一個物自體,是不可知的?!拔覀儾徽撘院畏N方式都不可能對我們靈魂的那種涉及到靈魂獨立實存之一般可能性的性狀有所認識”。而在內直觀中自我只是我的思維意識,所以,如果我們只是停留在思維上面,我們也就缺乏把實體概念、即一個獨立持存的主體的概念用在作為能思的存在者的自我本身的必要條件,而與此相關聯的實體的單純性也就和這個概念的客觀實在性一起取消了,而轉化為在一般思維中自我意識單純邏輯上的質的單一性了,而不論這個主體是不是復合的。

第四,由于康德把人通過認識而得到的有關客觀事物的一切屬性、關系、本質等的規定,都全部轉移為意識的東西,這就把“物自體”變成了一個沒有任何規定性的空洞的抽象,這種“物自體”除了“不可知”這一否定的特性外就什么也沒有了。這樣以來,康德就可以在任意賦予這不可知的物自體以不同的含義。一方面,物自體在他那里有唯物主義的意義,即承認它是存在于人之外并作用于人的感官引起感覺的客體,另一方面,康德把自由意志、靈魂不朽、上帝也認做物自體,因而物自體又屬于人的非認識的、實踐的主體。但不論哪種情況,都說明康德把認識的主體與客體隔離開來,是為了通過不可知論來調和唯物論與唯心論,并最終倒向宗教信仰。正如康德所說,為了給信仰留出余地,必須揚棄知識。

康德承認經驗開始于物自體對感性的作用,那么,主體的先天知識形式與感性經驗的內容結合所產生的知識,又怎樣保證與物自體相符合呢?如果不能保證,又怎么能談得上知識的客觀性、可靠性和普遍必然性呢?為了解決這一系列的問題,康德認為我們認識的經驗對象,并不是客觀的物自體,而是現象;現象要成為我們的認識對象,則必須通過認識而被納入認識主體的先天綜合形式,正是這一點保證了認識與認識對象的一致符合,保證了認識的一切有關物自體的知識都既不可能有經驗的實在性,更不可能有先天的普遍必然性。因此,如何從原則上把物自體與現象分開,就是康德論證先天綜合判斷怎樣可能的基礎??档抡J為,“對象必須依照知識”。這個原理對人類認識能力進行批判的結果就是對象區分為現象和物自體?,F象是呈現在直觀中和經驗中的東西,是我們所能認識的對象,能為我們的先天認識能力所決定,能獲得有關它的普遍必然的知識,即是說它是可知的。物自體是指現象的基礎,它是超感性、超經驗的,不在直觀和經驗中,所以不是我們認識的對象。近代的哲學家就混淆了現象和物自體的界限。理性主義的獨斷論就把只能用來規定和說明感性經驗的范疇用來規定和說明物自體,結果超出了經驗的范圍,卻反而宣稱人們具有認識那些不可認識的對象的能力,其實這些只不過是一些彼此矛盾的假知識。經驗主義的獨斷論同樣也不能嚴格區分現象和物自體,而是把現象的知識直接當作有關物自體的知識,從而陷入了懷疑論??档率紫瘸姓J物自體的存在,因為這是我們感覺的來源。其次又承認我們的知識是始于經驗的,我們認識的只是現象,物自體是不可知的??档抡J為,現象和物自體,不是程度上的分別,而是類的分別。人的知性也只能是思維物自體而不能厘定它,知性所厘定的是“經驗的物件”。如果物自體是可以被表象的話,那種直接的表象力不是我們所說的一般的知性,而是一種叫做“理智的直觀”的能力。它在直觀對象的同時又能思維對象,但是這種方式不是我們人類所具有的,而只是上帝的認知方式。消極的說,物自體永遠不能被感性直觀,積極的說,物自體為非感性直觀的物件??档抡J為,凡是想以物自體作為認識的對象者,就是形而上學。

如果現象和物自體所表象的為同一物,則物自體不外乎是現象剝奪了感性表象后所剩余的東西。而康德認為,剝奪了感性表象則什么也沒有了,絕對不是物自體?,F象就是感性的表象?,F象抽取了概念則只為經驗的直觀;再將經驗的直觀抽取,只剩下印象;再將印象抽取,則一無所剩,沒有什么物自體??档鲁姓J感性與知性有一個共同的對象,那就是現象界。感性與知性之對于現象,各有各的功能:感覺認識的現象,是“未決定的對象”,是由知性的安排,其現象才是客觀的,非如此表象不可的現象即自然。所以,在康德哲學中,自然還是屬于現象界的。感性的對象是偶然的觀念,知性的對象的“必然的觀念”。 理性、自我、主體,而不是來源于物自體的。如果是來自物自體的,就是說我們只能通過經驗獲得這些概念,但是經驗并不能提供和證明什么必然性的科學知識的。

康德曾把知性離開感性而思維的那個物件稱為“本體”。本體就是知性思維所形成的“物自體”的概念,意思是指與現象對比的,決不能成為認識對象,而只能成為“思維對象”的自身存在的東西?!氨倔w”與“物自體”在康德那里并沒有多少大的區別,不過物自體更多的用于指刺激感官產生感覺的客觀存在,而本體更多指知性思維的對象,例如我們可以根據因果律設想我們的感覺是以物自體為原因的,設想現象之既然之后一定有物自體,否則有現象而顯現者是悖理的等等?!氨倔w”既然只可思維而不能認識,康德又稱之為“界限概念”,表示認識到此為止,康德為人類的知識劃定了界限。這讓我們想起了維特根斯坦,它則為給人類的思維劃定了界限。值得注意的是,我們也不要把現象與物自體的關系和現象與本質的關系相混同。在康德哲學中,以物自體限定了主體,因為作為現象的基礎,物自體是永遠不顯現、不可知的,也就是認識主體的界限。一旦把現象和物自體區分開來,就使形而上學的第一部分,即從沃爾夫以來的本體論的那些最高的概念或范疇,變成了科學;其次,現象和物自體的區分使超驗的形而上學變成不可能的。因為,我們的先天認識能力所提供的知識形式的運用不能超出經驗對象,只能在現象界,而上帝、靈魂之類的東西作為物自體是不能由人的先天的認識能力來加以范導的,從而揭穿了舊的形而上學的假科學性。再次,先驗的觀念論作為解決宇宙論的辯證論的鑰匙,也是基于現象和物自體的劃分的基礎上的。最后,現象和物自體的區分還為實踐理性留下了一塊地盤。由于物自體的不可知,這就為我們的認識能力之外留出了一個地盤,即實踐理性的自由的地盤。自由即道德律令,自由和道德是實踐理性的對象,屬于超驗現象界的物自體或本體的領域,但我們不能獲得有關它們的任何知識,只能夠獲得一些實踐的理性法則,告訴我們應當如何行動才是自由的,才是道德的,從而為實踐理性的批判開辟了道路。

物自體不可知是康德在獨斷論與懷疑論的雙重啟示中走上的哲學新路。物自體與現象界之二分是康德哲學的基本結構,它有著深刻的理論依據。為了最終能夠劃定可知與不可知的范圍,劃定知識與信仰的范圍,康德針對理性,考察人的認識能力和條件。在康德看來,人的理性有其一整套先天形式,這就是人所特有的規定性,正是這些先天形式,使人能夠獲得認識。所謂人的認識,就是以這些先天形式去綜合統一后天質料以成為對象的過程,人為自然界立法就是這個意思。

康德認為,人類只能以其所是去認識,否則就無從認識對象,因為人不能不是其所是。但這樣所獲得的認識卻是達不到物自體的。對此,人似乎不情愿放棄,非要認識物自體不可。就人可以人化一個世界而言,人獲得巨大成功;就物自體不可知而言,人似乎是無能為力的??档碌亩y(dilemma)之秘就在于人類的理性是有限的,但又不甘有限的存在。那么,人怎樣掙脫其所是,怎樣超越自身,就成為了康德哲學的核心,這關涉到現象與物自體,即有限與無限,相對與絕對,部分與整體等關系的問題??档抡軐W的不可知論就是物自體不可知論,他是從考察人類的理性能力開始的。

康德對人類理性能力的考察,是從先驗的感性論開始的。在感性論中,康德設定了物自體作為感性予料的外在原因??档抡J為,感性直觀的產生,是由于物自體作用于人的感官的結果。從認識的主觀方面看,感性是一種通過我們被對象(物自體)所刺激的方式來接受表象的能力,是一種被動的、受動的機能。感性直觀的純形式是時間和空間,這兩種先天形式是人類所特有的,人靠這兩種先天形式把握現象的表象。

感性與知性的差別和統一,是認識論的第二個階段——知性論。在這個階段,知性把感性提供的材料加以改造和整理,把它們聯結和統一起來,以形成有確定性和一定秩序的科學知識。范疇,是知性思維的先天形式??档抡J為,知性為了聯結感性的材料使之成為對象,就需要有一些聯系的形式和方法,他把這些形式和方法稱之為范疇。范疇是一種將紛雜的感性材料加以規定,按照一定的秩序和邏輯關系整理為相互一致的科學知識的“純粹知性概念”。沒有它,直觀中的復雜事物就不能被思考為客觀確定的對象,形成真正的知識。范疇的作用就是把這些空間性和時間性的感性材料綜合統一起來;而范疇本身又是“純粹統覺”的工具,純粹統覺則是一種先驗的、具有普遍必然性的自我意識,于是感覺經驗被統一在一個共同的、普遍的意識形式中,成為人人共同認識的普遍對象,從而也就產生了對任何人無論什么時候都有效的知識??档抡J為知性范疇是形成客觀知識的必不可少的條件,但并不認為它是充分的條件。范疇本身只是空無內容的先天形式,它只有在經驗的范圍內才有效,而感性提供的只是現象。知性既然具有先天的思維形式(范疇),那么即使沒有感性直觀,它也能夠憑借這些先天思維形式來思維“一般對象”,盡管由于缺乏感性直觀內容,這只是空洞的思維,而不是知識。用康德自己的話說就是:“思維無內容則空,直觀無概念則盲”。因此,主觀的知性憑借范疇也只能認識到主觀感性中所呈現出來的現象,至于現象底下的物自體,那真正的客體,則始終是不能成為認識的對象的。

在知性論中,康德又設定了物自體作為思維的限制性概念。物自體的基本規定是:不依存于認知主體,它不是現象,它永遠處在我們的感覺經驗的領域之外??档聦τ凇岸杀撤础钡目桃馀疟?,更強有力的突出了他的知識論的內在張力,進一步顯示了設定物自體的必然性。在現象領域,經驗知識的發展是無限的,對于世界的因果聯系的認識是無限的,對于存在事物的劃分的認識也是無限的,總之,人類在經驗世界的認識永遠是無限的,沒有止境的。

康德認識論的第三個階段是理性的理念論,這是他的辯證法和對舊形而上學的批判。知性范疇只有在經驗的范圍內才是有效的,但人類的知性卻總想試圖認識那些沒有經驗根據的物自體??档抡J為這是由更高一級的認識能力——理性的本性所決定的。理性的本性不滿足于對現象的表象所做的“判斷”,而是要通過“推論”來無止境地擴大人類認識的范圍,甚至要把知性的范疇推廣應用到經驗范圍之外。知性和理性是不同的,知性的功能在于判斷,理性的功能在于推理。如前所述,形而上學的對象是物自體,從合法性的立場上說,物自體不能夠是對象,不能有關于物自體的認識,雖然事實上有形而上學這種學問存在,而它所認識的不是真理,是幻象。在另一方面說,如果物自體根本不是對象,則錯以物自體為對象的幻象也無從發生。在康德看來,以往的形而上學就是假學問,他要建立新的形而上學,即未來形而上學。那么,幻象是如何產生的呢?它不來自經驗,因為經驗內只有感性的對象。在經驗范圍內,不容“超越感性的”有存在的幻象。由經驗不能產生那個幻象,則根源當在理性中求之。故康德稱此為“先驗的幻象”,以別于“經驗的幻象”。此“先驗的幻象”給物自體一種假像,好像物自體就是現象,是可以認識的對象,引誘人類的理性去認識這些假物件。傳統的形而上學就是以這類幻象為研究對象,所以不能稱為科學??档聫闹缘牧錾险J為,我們不能對物自體有所發現,或者消極的說,物自體是知性的極限,像是感性的邊界,我們的經驗好像是和它逼近,向這個經驗的極限逼近。

康德的先驗辯證論是解決形而上學即哲學何以可能的問題。理性力圖認識物自體的本質,包括認識主體的人的本質、認識對象的客觀世界的本質、人與客觀世界的共同根據的本質。這一要求是根源于理性的本性的,是自然的和不可避免的,而這也就是哲學作為一種自然傾向是怎樣可能的根據,以及哲學本身存在與不可消滅的根據??档轮赋?,過去的形而上學是不能取得成就的,作為科學的形而上學的可能的,還是“未來形而上學”??档抡J為,與“超越的形而上學”不同,真正的形而上學乃是“內在的形而上學”,其對象是推理自身的純粹的原理、理性的永恒不變的規律,發現這類規律是真正的形而上學的任務。所以,康德看來,哲學的對象即意識本身。

康德在解決認識論的基本問題時,一方面是先驗的唯心論的,另一方面又是經驗的實在論的??档碌倪@種矛盾是以物自體和現象的對立為基礎的,而認識過程中的諸矛盾的對立又加深了這種分裂。在康德看來,現象界是因果性和必然性所統治的,盡管這個因果性與必然性是人類理智賦予現象世界的;而物自體則是人的認識所達不到的,因而因果性與必然性也不適合物自體。就物自體不可知而言,康德確實把它和現象世界分離開來,而且把它推向遙遠的彼岸。然而康德并不否認物自體的存在,而且反對取消物自體。不僅如此,他還要設法把物自體與現象界聯接起來。物自體的最高的根據已經超出了人的科學知識的范圍,從而限定了科學知識,為科學知識劃定了界限,這也正是康德為知識劃界,為信仰留地盤的思想??档绿岢鼋缦藓托叛龅膯栴},已經說明他意識到對人而言有比現象世界更大的空間,有比知識更重要的東西,那就是信仰。在康德看來,現象界雖然是人的立足之地,但人的精神家園仍然在物自體。如康德所說,物自體就是理念,不是直觀和對象的理念就不屬于現象世界,就不存在,就是無?!坝袃蓸訓|西,我們愈是經常持久的加以思索,它們就愈使心靈充滿始終新鮮不斷增長的景仰和敬畏:在我之上的星空和居我心中的道德法則”。 這是康德在《實踐理性批判》的“結論”中寫的第一句話。所以,物自體對于我們而言永遠是一個神秘的東西,是不可知的;面對它,我們所有的只是敬仰和敬畏。

康德作為德國古典哲學的開創者,對德國古典哲學的發展具有重大影響??档绿岢龅耐镒泽w二元對立、處于外在聯系中的自我意識的能動性原則在費希特那里得到完成??档抡J為,自我意識蘊涵著對象的形式。而費希特則更進一步,認為自我意識是對象的質料來源,是客觀世界的創造者??档?、費希特的自我意識的能動性原則經過謝林到黑格爾的精神的能動性原則是一個否定的否定,一個首尾相重的圓圈。黑格爾對于康德物自體不可知論的批判,似乎也就是絕對真理,成為不易之論。而我們重新審視康德哲學就會發現,黑格爾的批判是片面的??档抡軐W體系的物自體本意,不僅是知識論的概念,而更重要的是實踐理性的中心概念,諸如“對象”、“現象”、“本體”、“先驗對象”、“原型”以及“理智世界”等等。而黑格爾則是從絕對唯心主義的立場來看康德的“物自體”概念的,是僅僅限于從知識論的層面來批判“物自體”的不可知的,這當然是片面的;他曲解了康德“物自體”概念,未能把握物自體的完整概念。所以,在黑格爾之后,康德哲學的真實面目和價值所在,也就湮滅了。

康德物自體的預設,在《純粹理性批判》一書中是貫穿始終的。這不僅有知識論的根據,更有生活實踐的理據;因此就不能僅僅從知識論的層面來理解物自體概念,還應該從生活實踐的深度來把握物自體的概念。在“感性論”中,它說明了感性予料的客觀來源;在“知性論”中,它解釋了“二律背反”的成因;在理念論中,它劃出了兩個領域,經驗和超驗,或可知和不可知?!跋闰灷砟睢辈恢皇窍麡O的劃清了兩個世界,而更是積極的打通了兩個世界的阻隔,建立了知識與價值的聯系,促使知識向價值的轉化。在康德批判哲學中,物自體貫穿了從知識到價值的轉化,理論到實踐的聯系與過渡,它是實現這一轉化的重要樞紐。

康德的批判哲學對現代西方哲學的許多流派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档抡軐W是理性主義哲學和意志主義哲學的共同源頭。叔本華肯定康德區別現象和物自體,認為我們認識的只是現象,現象即是表象,是由我們的認識而產生的,服從于我們先天的認識方式——時、空、因果性(叔本華稱之為根據律),是科學可以認識的世界,由此推出了“世界是我的表象”。從叔本華等人開創的唯意志主義和文德爾班、李凱爾特為代表的弗萊堡學派,存在主義如海德格爾、雅斯貝爾斯和薩特等人,都比較重視康德關于“兩個世界”的劃分理論,致力于限制科學理性的范圍,把知識與道德、自然必然性與自由、現象與本體區分開來,以便為人的精神和意志、人的價值、人的信仰、人格和尊嚴留下地盤,強調哲學不只是一門科學,而且是有關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學說。

康德.純粹理性批判[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康德.未來形而上學導論[M].北京:商務印書館,1978.

康德.實踐理性批判[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9.

鄭昕.康德學術[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4.

楊祖陶.德國古典哲學邏輯進程[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6.

楊祖陶.康德黑格爾哲學研究[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6.

趙敦華.西方哲學簡史[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

責任編輯:王家忠

B516.31

A

1671-4288(2017)04-0072-05

2017-03-23

丁永寶(1962-),男,山東昌邑人.濰坊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講師。

猜你喜歡
知性先驗康德
荀子知性思想初探
基于無噪圖像塊先驗的MRI低秩分解去噪算法研究
純接受性的被給予?——康德論自我刺激、內感覺和注意
藝術百家
知性優雅
基于自適應塊組割先驗的噪聲圖像超分辨率重建
康德審美判斷的先驗演繹與跨文化交流
康德是相容論者嗎?
對康德空間觀的誤解及詰難的澄清與辯護
基于平滑先驗法的被動聲信號趨勢項消除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