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間有史書 民眾有歷史
——讀《又到甲午》

2017-03-29 00:08于秀萍童廣俊滄州師范學院歷史學院河北滄州061001
滄州師范學院學報 2017年3期

于秀萍,童廣俊(滄州師范學院 歷史學院,河北 滄州 061001)

民間有史書 民眾有歷史
——讀《又到甲午》

于秀萍,童廣俊
(滄州師范學院 歷史學院,河北 滄州 061001)

《又到甲午》一書是滄州戴其潤先生追憶其曾祖父、祖父和父親的不平凡人生歷程的專著。書中對于擔任公社書記近二十年、為國家為人民恪盡職守的父親戴嘉樾的記述更是折射出了一種從“日常生活”到“非常應對”的民間智慧和一個區域社會的點點滴滴?!队值郊孜纭肪褪且徊空滟F的“民間史書”。

甲午;民間;史書

學界關注民眾歷史應該是從1902年梁啟超提出“新史學”開始的,梁氏針對為統治者服務的傳統舊史學,提出其有“四弊二病”,并對之展開批判,提倡打破政治史一統天下的局面,將歷史研究的對象從朝廷移向人民群眾,研究全體民眾的歷史。此后,打破帝王將相史,重視“民史”的研究傾向在學界蔚然成風。這種研究在資料運用方面的特色表現為重視對家譜、地契等民間資料的利用。對于這樣的非傳統資料的價值及定位,南開大學馮爾康先生曾作《略述清代人“家譜如國史說”——釋放出“民間有史書”的信息》一文予以說明,馮先生通過閱讀家譜序跋,分析其纂修理念,認為家譜就是民間史書,民眾有歷史[1]。清代以后,人們繼承了家族修譜、修家史的傳統,戴其潤先生所作《又到甲午——一名甲午老兵三代人的選擇》一書即是以家族祖孫三代人的生命歷程為線索書寫的一部近現代家史?!队值郊孜纭芬粫袑τ谠娓?894年參加甲午戰爭、祖父1937年參加抗日戰爭、奶奶挑起家庭的重擔等事跡的敘述引人浩嘆。同時,對于擔任公社書記近二十年、為國家為人民恪盡職守的父親戴嘉樾的記述更是折射出了一種從“日常生活”到“非常應對”的民間智慧和一個區域社會的點點滴滴。還有戴氏家族為了一個囑托,為了家族的榮耀,在培養戴嘉樾過程中表現出的擔當,都非常值得關注,而且書中收錄了許多書信、老照片、詩文,以此為佐證,更增加了可信度。

一、從私塾到學堂——家族培養,寒窗苦讀

戴先生對父親戴嘉樾事跡的記述,是從一張抗戰時期的老照片談起的,那是一張其父在李村小學上學時的籃球隊合影照。當時的李村小學沿用的是清朝末年蓋的舊學堂。李村以戴氏、于氏兩大家族為主體,共同負責全村安保。而學堂從校董、校長到真正主事則都是戴氏族人。校董戴翼及其先人都是私塾先生,“是時代的變遷,給了他潛心農村文化教育的更大平臺?!盵2](P172)學堂全稱“新海設治局局立李村小學?!?,大門上貼著“培養國粹”“塑造人才”的對聯?!霸谀莾合群髢赡甑暮翱嘧x,給了父親傳統文化的底蘊和民族精神的情操?!?/p>

貧寒的家境之所以能讓戴先生的父親讀書,是其爺爺去延安抗日前拜托族人所致。實際上,其父在學堂讀書前,還上過家族的私塾。私塾先生戴重周,是爺爺的五叔祖。老先生會教他的學生們背誦“丹鳳呼兒,鴉有反哺,仁也;鹿得草而成群,蟻得食而共聚,義也;蜂有君臣,雁有列行,禮也;鵲巢低而知風,蛙聲鬧而知雨,智也;燕非時而勿至,雞非曉而勿鳴,信也。論獸禽微蟲尚知五常之義,而況人乎?”[2](P171)作者對舊時的私塾記述很詳實,很真切,尤其提到私塾里都有“出恭入靜”的“簽兒”,作者認為這是私塾教育比較人性化的方面。

盧溝橋事變后,李村小學停辦,戴父回到老家青縣王福莊務農。1938年春,李村小學復課,父親返校,借住在學校主事如阜爺家的“九如堂”,繼續學業。如阜爺家家大業大,四世同堂,全家二十三口住在一個偏正房三十七間的大宅院里。這所深宅大院,“一拉溜東西九間兩排大瓦房,南北兩個大院子,又各分為東西兩個小院。朝東的大門口,三步高臺階兩扇光亮的黑漆大門上,貼著‘渤海人文第’‘條山閥閱家’的對聯,”[2](P175)據說這幅對聯是明代皇帝御賜的,戴氏族人不管走到哪里,只要看到這幅對聯,就知道是本家。大門洞正面,高懸“大夫第”的匾額,南北兩側是鄉里贈送的“桑梓甘城”“樂善好施”“熱心毅力”等牌匾。大門洞南面直通南房,是伙計的住處,背面則是如皋爺二兒子楚江夫婦的用房。一出大門洞,迎面是里院東偏房后檐,墻上刻嵌著“清風來故人”五個大字。

貧寒的家庭能夠培養戴嘉樾入學,和戴氏家族的家風分不開。戴氏為清代“滄州八大家族”之首,是一個典型的科舉世家,耕讀傳家、書香門第是他們的終極關懷與追求。在明清兩代滄州戴氏從五世祖戴才嘉靖科場中舉起,先后參加科考者多達251人,其中進士、舉人19人,貢生17人,監生70人,廩生12人,武生10人,庠生57人,增生10人,其他科目56人。這些人中為官者95人,其中武官10人,官居七品以上者30人,五品以上8人,一品尚書2人。[3]這樣的家族對族人的教育非常重視,這種家族氛圍,加上戴嘉樾虛心好學,成績優秀,更是得到翼爺全家老小器重。家族接父親參加各種宴請,介紹時總忘不了“嘉樾,是族家的重孫,在升齋(戴如皋)那兒學習,連續兩年考第一啦,給咱戴家增光了?!盵2](P178)父親更成了家族的“有出息”的象征,還常常坐著翼爺家的高級轎車子,去為族家喜迎新人。

但戴嘉樾時刻記的自己在家庭的責任與位置,多次央求奶奶輟學回家,奶奶以死相逼,堅決不許,只為爺爺臨行前對全家人的囑托——希望兒子能上學,接受良好的教育。父親“每次回家,就用有限的時間家里外邊地苦干,當拿著那用含汗水和淚水鑄成的幾個大子兒回李村后,就沒黑沒白地苦讀?!盵2](P180)此時的奮發苦讀,為戴嘉樾打下了較好的古文底子,其工作后與作水平非比一般,與此時所受的教育密切相關。而且傳統的家庭教育,重視‘修齊治平’之道,戴嘉樾的人生抱負與民族氣節都是那時萌發的。

二、從“日常生活”到“非常應對”——顯示民間智慧

該著第三部分是戴其潤先生對父親的回憶錄,使讀者能夠順著作者的記憶,按照時間順序,去了解一位偉大的父親,同時又是一位黨的基層干部全部生活的點點滴滴。

(一)教子有方,潤物無聲

戴嘉樾首先是一位偉大的父親,他的一言一行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集中體現。他首先教育孩子勤儉節約,熱愛勞動。從飯桌上粒粒皆辛苦的憫農,到日用品使用上的惜工,在孩子幼小的心靈里,根植下尊重勞動的萌芽。他一邊為孩子準備下“一副小水桶”,讓孩子從小明白自己的擔當與責任,一邊告訴孩子們“福水滿缸,心中不慌”[2](P185),通過勞動,挑滿水缸,可以為家庭帶來福祉,言談中透出民間持家的智慧。同時,戴先生也告訴我們對于一個缺少勞動力的家庭來說,挑水是一項艱苦的勞動,所以有親戚來往,首先幫忙把水缸挑滿,幫忙挑水因此成為一種社會交往方式。

1961年9月,戴其潤高小畢業,被青縣中學錄取?!氨緛黹_學這天,父親完全可以用自行車帶著我去報到,”但是“他”建議“我”應該“用和沒有自行車送的學生同樣的方法”去學校報到,戴其潤遂開啟了他“步行上青中”的生活模式[2](P189)。此時也正是國民經濟三年困難最嚴重的時期,為了保命,“我”中途無奈休學,成了一名“一天掙三分工”的小社員,在“我”基本適應了農村的生活之時,國家嚴重的經濟困難出現轉機,父親提出讓“我”復學,并開導我:“人啊,該干嘛的時候干嘛”,[2](P197)該學習的時候就應該在學校里好好學習,將來沒有文化是絕對不行的。這樸實的話語中包含著人生的大節律、大智慧。

父親在處理人際關系時表現出的態度更讓人能感知出這種民間智慧,從“玩具要大家一起玩”,勸“我”與玩伴共享玩具,到談如何對待群眾的問題,都發人深省。一次父親借“我”與母親慪氣的時候,談如何處理與群眾的關系。父親語重心長地說:“就算落后群眾,也是群眾中的一員,脫離他們,也是脫離群眾啊。而這些人,恰恰正是咱們黨團工作的重點、難點,把這些人團結在黨團的周圍,帶領他們一起前進,正是咱們的任務啊。毛主席教導我們,要相信群眾相信黨,相信群眾也包括相信這些人哪。只有相信他們,他們才相信你呀,你工作才充滿信心呀。相信是相互的,要相信他們會認識到自己的不足,會糾正自己的缺失的。也就是個時間長短的問題。我們決不能完全用要求自己的標準去衡量和要求每個群眾,特別是你認為落后的那些群眾?!盵2](P211)

對于戴其潤入黨,父親的叮囑是:“切記,咱是‘志愿加入中國共產黨’的。志愿,志愿,是自愿的志向與愿望,是自己人生的神圣選擇。人言乃為信,無信即非人。無愧于黨,首先要無愧于己、無愧于人!”[2](P228)1974年,戴其潤被選拔到陳缺屯公社任黨委副書記,因為這里是父親工作過10多年的地方,經歷了不堪回首的‘文革’。父親戴嘉樾卻對兒子說:“你所知道的‘文革’中的一切,要全部忘記!要一張白紙去履職。陳缺屯的老少爺們對咱家,只有恩,沒有怨。要記住,你是報恩去的!”[2](P233)對于“我”的工作,父親的教誨是:“政界最需要精英,需要做人做事的精英。我看你倒是個從政的料兒,今后仍須銘記篤行:為官清廉勤政,待人秉公信義,行事淡泊務實。政者,正也?!盵2](P245)戴父日常言談話語中飽含著人生大智慧。

(二)全家下放,吃苦擔當

戴嘉樾是一位慈父,更是人民的好書記,草帽,布鞋,鋤頭,勤耕基層,不脫離勞動,不脫離群眾,人稱“泥腿子書記”。農業與非農業二元結構帶來的國民待遇的巨大差異,在三年經濟困難時期尤其突出。面對生存環境的巨大反差,而且幾近是生與死的抉擇,為與黨和國家共渡難關,父親戴嘉樾作為共產黨員,在爺爺的鼎力支持下,毅然決然地做出了選擇,全家返鄉務農。后來日子越來越艱難,為了吃飯活命,全家搬到陳缺屯公社,以同舟共濟,抱團度日。此時生產隊已完成全年分配,他們只得靠每人每天6兩供給糧過活?!耙患胰损I得面黃肌瘦乃至浮腫之時,七隊王隊長專門召開隊委會和社員大會,決定從生產隊庫存的飼料糧中,提取70斤黑豆暫借給我家,以度荒保命”。[2](P193)然而,父親作為公社書記,意識到不能帶頭違反“嚴禁挪用、借用生產隊飼料糧”的規定,幾次三番將送來的黑豆又扛了回去,使已經開始浮腫的他,一次次累得頭昏眼花。

文革中父親遭遇迫害,被揪斗禁見。當時還是孩童的戴其潤巧借社會輿論的作用,見到被拘禁的父親,傳達爺爺的囑托,“要耪地的兒”,“就是死,咱爺們也得死在麥地里!”[2](P221)戴嘉樾謹記家人的囑托,憑借堅毅、堅韌,終于度過難關,重新開始了“從公社到田間”的辛勞。戴其潤回憶父親時說:他擔任了公社書記近20年,始終遵循著‘黨的利益,就是自己的利益’的家訓,風里來、雨里去,一身正氣、兩袖清風。2010年,戴嘉樾走完了他的一生。去世時,光是鄉親們悼念的挽聯,在王福莊就足足懸掛了三面墻。人們歌頌和緬懷戴嘉樾,也贊揚戴氏滿門英杰,尤其陳缺屯送來的挽聯,更有說服力:

情系百姓,風里雨里,東奔西走十七年,鄉親們保重

心念親人,醒中夢中,牽腸掛肚四十載,老書記走好

——陳缺屯公社陳缺屯村全體村民[2](P322)

秉先人之志投身革命,赤膽忠誠,英名垂千古

抱孺子之心情系群眾,摯愛真純,惠德留萬家

——陳缺屯公社陳缺屯村黨總支、村委會敬挽[2](P322)

和風細雨潤萬物,懿德傳家生生不息

厚誼深情暖民心,功譽無量久久難忘

——陳缺屯公社楊官店三村(原村支書)張省悟泣挽[2](P325)

說實話,辦真事,不虛不假,人民信賴

沒官架,沒官腔,平易近人,干群貼心

——陳缺屯公社陳缺屯村晚輩陳寶忠敬挽[2](P325)

捧一顆忠心來,鞠躬盡瘁死而后已

帶兩袖清風去,節操固守無怨無悔

——陳缺屯公社陳缺屯村(總支書記)晚輩郭廣喜敬挽[2](P325)

草帽、布鞋、鋤頭,帶頭苦干,鄉間路上留足跡

村頭、地頭、炕頭,關顧民生,群眾心里存宛容

——陳缺屯公社陳缺屯村(原村支書)老部下周振甲泣挽[2](P327)

寫給戴嘉樾的這一幅幅感人肺腑的挽聯,表達著鄉民的認同與眷戀,這也是讓戴氏族人深感欣慰的一點,這些稱頌是家族的至高榮耀。

三、小結

戴先生的《又到甲午》以人物為主線,書寫那個難忘的時代,追憶凝練其中的滄州民眾的日常生活,就是民間史書。這本書的史料價值巨大,尤其其中收錄了大量照片、信件,增加了說服力。如1946年秋,一封由“延安戴緘”的家書,輾轉到了敵占區的、祖父已離去10年的家里,這封被藏在戴家老房子西廂房上柳木柁中而保存完好的家信,如今讀起仍感人至深:

父母親二老大人:

兒離家已將十年……當兒每次拿起筆來要寫家信的時候,總是手顫心酸寫不成字。兒希望七八十歲的雙親依然健康存在。兒以身許革命,不能侍奉雙親,養老送終……兒只有努力革命事業,全心全意給勞苦人民服務,使得全中國全世界被壓迫被剝削的工人農民早日得到翻身,把孝于雙親的忠誠意愿,擴大到全國全世界人民身上,這樣來報答父母養育之恩,來盡人子的孝道。[2](P41)

這是真正的“大愛無疆”!還有在1964年7月20日《示孫女淑敏》的一封信中,戴元毅要求子孫們時刻銘記“黨的利益,就是自己的利益,就是我家的利益,沒有黨我家是不存在的,我家的利益是同黨的利益一致的”家訓。他這句發自肺腑的家訓,彰顯了一名共產黨員的信仰和信心,深深地影響著戴氏后人。再有戴其潤先生高度概括其父戴嘉樾一生的挽聯,也非常值得回味:

承先賢,磅礴淋漓家國至愛

啟后輩,綿延流長仁義之情[2](P330)

在這些書信、老照片、詩文(有簽名)、挽聯中處處可見“讓中國人不受氣”、“讓農民不挨餓”的日常教誨,讀后讓人除了敬佩還是敬佩,除了感動還是感動,“大孝尊親”,即最大的孝,是能使父母得到天下人的尊重?!队值郊孜纭幻孜缋媳说倪x擇》這部著作收到了這個效果。

我們關注戴氏家史,也是出于社會史的學科建設背景。對于戴先生這部著作的解析,筆者用到了一個較新的研究維度,即日常生活史研究。從“社會生活”轉向“日常生活”,進而從日常生活把握中國歷史,是當前社會史發展的一大特色,反映了時代的變遷。這種日常生活史研究把家庭、教育、生存智慧、社會交往等方面的內容作為歷史研討的課題,有助于我們更深刻地理解歷史的內在脈絡,并且這部著作中包含的實物資料,更加深了“民間有史書”的專業內涵?!队值郊孜纭幻孜缋媳说倪x擇》一書,可謂是一部珍貴的民間史書。

[1] 馮爾康.略述清代人“家譜如國史說”——釋放出“民間有史書”的信息[J].南開學報(哲社版)[J].2009,(4):80-87.

[2] 戴其潤.又到甲午——一名甲午老兵三代人的選擇[M].北京:九州出版社,2014.

[3] 戴其潤.滄州戴氏族人鉤沉[M].北京:人民日報出版社,2005.

HistoryRecordedbyPeople:CommentsuponMemoryofJiawu

YU Xiu-ping, TONG Guang-jun
(School of History, Cangzhou Normal University, Cangzhou, Hebei 060001, China)

Memory of Jiawu is a monograph by Mr. Dai Qirun in Cangzhou. It records his father, grandfather and great-grandfather's extraordinary life experience. The account of his father Dai Jiayue who was totally devoted to the nation and people as the secretary of the local People's Commune for nearly two decades faithfully reflects all folk wisdom from “daily life” to “unusual occasion”, covering every aspect of local society. Memory of Jiawu is a precious folk history book.

Jiawu; folk; history books

K206.6

A

2095-2910(2017)03-0034-04

[責任編輯尤書才]

2017-03-01

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招標項目“明清華北地區府縣歷史文化研究與專題數據庫建設”,編號:No.13&ZD091。

于秀萍(1974-),女,河北黃驊人,滄州師范學院歷史學院教授,研究方向:明清區域社會史。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